水文学课件(第六章)

合集下载

水文学第六章

水文学第六章
0.278L1 K1 A1S10.35
K2
.5 0.5 0.278L0 F 2
x K1 0.95K 2 计算k1、k2,
r 2.1( K1 K 2 ) 0.06
A2 S 2 3
1
-
查表6.14得Cn,计算n'=nCn,查图6.14、6.15得P1、P
计算洪峰流量Qm
P--一次暴雨的总降雨量,mm;
I 0 --初损量,mm;
f --后损的平均下渗率,mm/h; t c --净雨历时或产流历时,h(或min)。
第六章 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 6.3 流域汇流
1、理解和掌握暴雨洪水形成过程,能够分
析一次暴雨过程的下渗曲线与降水曲线的 关系; 2、掌握等流时线相关概念、原理; 3、掌握等流时线法推求暴雨洪峰流量。
2、暴雨损失分类: 植物截留: 蒸发量: 填洼: 下渗:暴雨损失的主要部分是下渗损失。
第六章 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 6.2 设计净雨量的推求
二、 下渗 1、下渗的物理过程 按水分所受的力和运动特征,下渗可分三个阶段: 渗润阶段: 渗漏阶段: 渗透阶段: 2、下渗曲线与下渗量累积曲线 下渗率(下渗强度):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中的 水量,记为f,以mm/min或mm/h计。 下渗能力:在一定下垫面条件下,有充分供水时的下渗 率。
等各点的连线,称为 等流时线。 共时径流面积 : 等流时线与流域分水线
所构成的面积。
第六章 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 6.3 流域汇流 断面流量:
设一次降雨:净雨深为R (mm);净雨强度i = R/ Δt (mm/h)
R Qi K f i Kif i t
k——单位换算系数,当流量Q 以m3/s计, h 以mm计,

水文学原理-第6章 土壤水与下渗

水文学原理-第6章 土壤水与下渗
2、毛管水移动速度较快,能及时满足作物根系吸水要求 3、毛管水具有溶解、输送养料的能力,满足作物对养料的需
求 4、是地下水和作物根层水分间的桥梁 毛管水含量影响因素:土壤质地、结构、地下水含量
2020年2月1日
27
吸湿水
薄膜水 毛管水
紧束缚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吸湿系数
松束缚水,薄膜水达到最大→最大分子持水 量
粘粒 强风化区土壤
养分高,团聚性强,保水 耕性较 保肥力强,通气性差,易 好 板结
2020年2月1日
13
④土壤结构 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土壤矿物颗粒与有机质颗粒
相互作用,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 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的产物。 不同的土壤及其发生层都具有一定的土壤结构。 土壤团聚体:土壤颗粒通过有机质、水等胶结在一起,形成 团粒,称为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土壤团聚体有利于水分与养 份的长久保持与稳定。 土壤团聚体内和团聚体之间是连通的毛细孔隙与非毛细孔隙, 构成土内水分传输的通道网络。
2020年பைடு நூலகம்月1日
7
液相存在于土壤固相物质构成的孔隙网络中,由溶质与胶体 组成的溶液和悬浊液构成。
毛管水
可分为
重力水
土壤颗粒所吸附的液态薄膜水
气相占据土壤中没有被液态水所占据的土壤空隙。气相的体积 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及土壤通气性而变化。成分与大气成分接 近。
2020年2月1日
8
②土壤中各相的体积与质量构成
2.膜状水所受的土粒表面分子引力较小,能在土粒表面缓慢移动
3.膜状水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但不能满足作物需求,只有根系 周围的膜状水才能被植物吸收

水文学原理蒸散发 PPT

水文学原理蒸散发 PPT
田 间 持 水 量

第三节 土壤蒸发
1、土壤蒸发过程
第三阶段 土含小于等于毛
管断裂含水量
E/Em
• 毛管输送水分完全破坏
• 只能以膜状水或气态水形式移动,速度 慢,数量小
• E小而稳定
(2) (3) 毛管断裂含水量
(1)
田 间 持 水 量

(二)土壤蒸发量的测定
E 0.02(G1 G2 ) (R q) P G1、G2 — 时段初、末土样重量(g); R — 径流量; q — 渗漏量; P —降水量; 单位均为mm
2 饱和水汽含量: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所容纳的水汽含量 的最大值; (es:饱和水汽压):
分子物理学判据 饱和水汽压判据
蒸发
n<ns
e<es
动态平衡
n=ns
e=es
凝结
n>ns
e>es
设ns为单位时间内逸出水面的分子数,n为单位时 间内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数。
Doctrine of hydrology
20
根据某流域附近的水面蒸发实验资料,分析的 E601型蒸发器1-12月份的折算系数K依次为0.98、 0.96、0.89、0.88、0.89、0.93、0.95、0.97、 1.03、1.03、1.06、1.02。本流域应用E601蒸发 器测得8月30-31日和9月1-3日的水面蒸发量依次 为5.2mm、6.0mm、6.2mm、5.8mm、5.6mm,试计 算某水库这些天的逐日水面蒸发量。
c 混合法 (mixed method)
E0



Qn


Ea
水体吸收净辐射 热量引起的蒸发
风速和饱和差 引起的蒸发

水文学(第六章)

水文学(第六章)

4
2.
流域产汇流计算的基本思路
流域产汇流计算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仅介绍 目前使用比较普遍和比较成熟的计算原理及其计算方 法。
产流计算的方法有:
降雨径流相关图法
流域蓄水容量曲线法 初损后损法
汇流计算方法有:
时段单位线法 瞬时单位线法
5
无论产流计算还是汇流计算,基本思路都是:
上分为两个步骤:
①产流计算:降雨扣除截留、填洼、下渗、蒸
发等损失之后,剩下的部分称为净雨,它在数 量上等于它所形成的径流深。在我国常称净雨 量为产流量,降雨转化为净雨的过程为产流过 程,关于净雨的计算称之为产流计算。
3
②汇流计算:净雨沿着地面和地下汇入 河网,然后经河网汇流形成流域出口的径 流过程,称为汇流过程;关于流域汇流过 程的计算称之为汇流计算。
40

对某个具体的流域,这两种产流方式是相对的。湿润地 区以蓄满产流为主,在长期干旱后,若遇到雨强大于下 渗能力的降雨,即使此时包气带未蓄满,也会产生超渗 的地面径流。同样,在干旱地区,以超渗产流为主的流 域,在多雨的季节也可能在流域的局部甚至全流域出现 蓄满产流现象。
41
二、产流面积的变化
25
一个流域的最大蓄水量是反映该流域蓄水能力 的基本特征,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验表明表 一 般为80~120mm,例如:广东95~100mm,福 建100~130mm,湖北70~110mm,陕西55~ 100mm,黑龙江140mm等等。流域的实际蓄水
量W在0~Wm之间变化。
26
流域蓄水量W的计算
实际上,一般都没有实测的流域土壤蓄水量资料, 必须通过间接计算来推求前期流域蓄水量W 。利用
水 文 学 Hydrology

水文学原理第六章下渗

水文学原理第六章下渗

单位:㎜
(1) 0
1
2
3
4
5
6
7
8
(2) 0
70 140 210 240 270 300 310 320
(3) 0 32.7 79.5 133.0 151.6 173.2 196.7 201.3 206.6
(4) 0 37.3 60.5 77.0 88.4 96.8 103.3 108.7 113.4
1、下渗与雨强的关系
不能保证土壤表面充分供水
实际入渗过程可概化成如下不同特点:
a)i > fp 即降雨强度 i 在研究时段内大于土壤入渗
能力fp
f fp(t)
在土壤物理学中称
降雨强度
i
这样的入渗过程为:
余水形成积水或流走
“受土壤剖面控制”
t
b)i < fp 即降雨强度 i 在研究时段内总是小于土壤 入渗能力fp ,则实际的入渗率取决于降雨强度, 即f(t)=i(t)。在该情况下全部降雨渗入土壤。
表 1-2-5 流域某一测点人工降雨下渗实验的 P(t) 、 R(t) 记录 单位:㎜
时间 t(h) (1) 0
1
2
3
4
5
6
7
8
(2) 0
P (t)
70 140 210 240 270 300 310 320
(3) 0 32.7 79.5 133.0 151.6 173.2 196.7 201.3 206.6
几个基本概念
下渗(入渗) 下渗率(下渗强度) 下渗能力(下渗容量) 下渗曲线(下渗能力曲线) 下渗累计曲线 初始下渗速率
稳定下渗速率 fc 剩余下渗率
下渗、 下渗率、下渗能力(下渗容量)

水文学第六章

水文学第六章

R3 R4 R2 Q4 K( f1 f2 f 3) t t t 10 10 20 m3 0.278 ( 0.5 15 10) 98.69 s 1 1 1 R3 R4 10 10 m3 Q5 K( f2 f 3) 0.278 ( 15 10) 69.5 s t t 1 1
A
P24,p 24
1 n
Kp1% P24 2.11 55 52.5 m m 1 n 10.75 h 24 24
A 52.5 i 0.75 4.8 m m n h (t b) 24
6.1 为什么要计算降雨损失?降雨主要有哪些损失?一次降雨 的净雨深如何计算? 计算降雨损失是为了通过降雨量推求净雨量,也就是地表 径流量。 降雨损失主要包括植物截留、蒸发、填洼和下渗。
R2 R1 20 30 m3 Q2 K( f1 f 2) 0.278 ( 0.5 15) 127 .88 s t t 1 1
R3 R2 R1 Q3 K( f1 f2 f 3) t t t 10 20 30 m3 0.278 ( 0.5 15 10) 168.19 s 1 1 1
净雨深等于降雨量减去降雨损失量。
6.3 什么是流域最大汇流时间?什么是产流历时?什么是降雨 历时?三者有何异同?
流域最大汇流时间τ指流域最远点的净雨流到出口断面所经
历的时间(净雨结束到暴雨产生的径流结束的时间段t4-t2)。 产流历时 tc指净雨所持续的时间段(t2-t3)。 降雨历时t指一次连续降雨所持续的时间段。 t>tc,地表径流历时td=tc+τ
1)确定流域特征值 S 18.6 5.5 0.0083 S1/3 0.202
P24

水文学原理课件

水文学原理课件

尼 罗 河 三 角 洲
这些特征是从上向下逐渐变化的。 上游的特点是:河谷呈“V”字形,河床多为基岩 或砾石;比降大;流速大;下切力强;流量小; 水位变幅大。 中游的特点是:河谷呈“U”字形;河床多为粗 砂;比降较缓;下切力不大而侧蚀显著;流量 较大;水位变幅较小。 下游的特点是:河谷宽广,呈“︶”形,河床多为细 砂或淤泥;比降很小;流速也很小;水流无侵 蚀力,淤积显著;流量大;水位变幅较小。
• • • • • • • u2为收入超过支出时的增量; w1为进入流域的地下径流量; z1为地表及土壤中凝结的水量; w2为由地下径流方式流出的水量; z2为雪面、土面、叶面、水面蒸发量; u1为支出超过收入时的减量; y为以地表径流方式流出的水量。
以上所有数值都用水深表示,则一条河流任意时段的水量 平衡方程式可写为: x=y+(z2-z1)+(w2-w1)+(u2-u1) 令 z=z2-z1; u=u2-u1; w=w2-w1。 u、w可正可负,则平 衡方程变为:x=y+z + u + w 当其它条件相同时,流域面积越大,w就越小,因此, 当计算大流域时,w可忽略,即公式变为: x=y+z + u 当计算一年的时: x=y+z + u年 ; 当计算多年水量平衡时: xo=yo+zo; xo为多年平均降水量, yo为正常径流量zo为正常蒸发量。 • 对于内陆流域,多年水量平衡式为: xo=zo, 即多年 平均降水量等于多年平均蒸发量。
三、河川径流
• (一)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径流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可 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特征阶段。了解这些 阶段的特点,对于水文分析是重要的。
• 1.停蓄阶段 • 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 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 孔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 产生径流。降水进行到大于上述消耗时,便在 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 停蓄于洼地的水也不能立即变为径流,所以这

水文气象学课件 6第六章 流域产汇流分析

水文气象学课件 6第六章 流域产汇流分析

第六章流域产汇流分析本章要点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部分:1)介绍流域产流的机制,重点讨论蓄满产流与超渗产流;2)介绍流域产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介绍流域汇流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6.1 概述径流是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径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河道任何一点的径流过程可以通过流量曲线的变化反映,而任意一点的径流过程都是流域上游径流过程综合之后得到的结果,是对整个流域降雨、融雪和其他水量输入的响应。

因此径流产生和发展过程并不是局部空间的水文现象,而是应该在流域尺度下进行研究。

径流的产生和形成是流域尺度上的综合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水文过程,如降雨、入渗、饱和及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运动等。

尽管对这些水文过程单独加以研究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方法,但是如何把这些理论加以综合得到解释流域产流机理的理论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流域空间中的变异性太大,各个流域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差异性。

研究径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人为的可以把整个过程概化为产流阶段和汇流阶段两个阶段。

产流(流域蓄渗)指降雨经植物(树冠)截留、下渗和填洼等过程,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的过程。

产生的径流可以分为3种形式:地表径流(坡面流 Overland flow)、壤中流(Interflow / unsaturated flow)和地下径流(Groundwater flow)。

汇流则是指降落在流域上的雨水,从流域各处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过程。

汇流又可以分为山坡汇流和河网汇流两个阶段。

整个径流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用下图6-1示意:图6-1:径流产生及过程示意图本章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地表径流的产流机理和汇流原理。

6.2 流域产流机理流域产流过程实质上就是流域中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其实质就是水分经过流域下垫面(包括地面和包气带)作用之后对降水的再分配的过程。

因此不同的下垫面条件对应不同的流域产流机制(Streamflow Generation Mechanisms ),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流域径流发展的过程也不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下渗(Infiltration)下渗的物理过程1(Physical processes of infiltration)非饱和下渗理论2(Theory of infiltration on unsaturatedcondition)饱和下渗理论3(Theory of infiltration on saturatedcondition)经验下渗曲线4(Empirical infiltration capacity curve)天然条件下的下渗5(Infiltration under practical condition)1、几个基本概念土壤水分剖面:土壤含水率沿深度方向的变化曲线~(soil moisture profile)下渗: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渗入到土壤中的运动过程~(infiltration)下渗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土壤层面渗入到土壤中的水量~(infiltration intensity)下渗容量:供水充分条件下的下渗率~(infiltration capacity)下渗曲线:下渗容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infiltration capacity curve)累积下渗曲线:从下渗开始至某时刻按下渗能力下渗到土壤中的总水量(accumulative infiltration capacity curve)与该时间的关系曲线~2、下渗机理mechanism of infiftrationa下渗的三个阶段渗润阶段:分子力渗漏阶段:毛管力渗透阶段:重力b 下渗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剖面含水量(%)深度(m)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风干土饱和带(过渡带)水分传递带湿润带湿润锋饱和带过渡带水分传递带湿润带湿润锋2、下渗机理mechanism of infiftration3、下渗容量与土壤水分剖面的关系tK d t z F s p n+=⎰θθθθ0),(0θθnθ0t 1t 2t Z1、下渗方程的导出deduction of infiltration equation])([zK z t ∂Φ∂∂∂=∂∂θθzK z K z t m ∂∂+∂∂∂∂=∂∂)(])([θψθθ假设与为单值关系θψθθd d K D m)()(=令θmψzk z D z t ∂∂+∂∂∂∂=∂∂θθθθθ)(])([2、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solution under gravity neglected条件:a 忽略重力;b 供水充分,表面无积水;c 均质半无限土柱,初始土壤含水量分布均匀),(),0()0,(])([θθθθθθθθθ=∞==∂∂∂∂=∂∂t t z z D z t n 定解问题的构成:泛定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第一种情况:扩散率为常数22),(),0()0,(θθθθθθθθ=∞==∂∂=∂∂t t z z D t n )2(00Dtzerfc n =--θθθθ拉氏变换210)(--=tD f n p πθθ下渗曲线:2、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solution under gravity neglected第二种情况:扩散率随土壤含水量呈单值变化22),(),0()0,()()(θθθθθθθθθθθ=∞==∂∂∂∂+∂∂=∂∂t t z z z D z D t n 21)(),(t t z θηθ=玻氏变换2121-=stf p 下渗曲线:2、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solution under gravity neglected3、完全下渗方程的解solution under whole condition 0),(),0()0,()()(θθθθθθθθθθθ=∞==∂∂+⎥⎦⎤⎢⎣⎡∂∂∂∂=∂∂t t z zk z D z t n定解问题的构成:第一种情况:扩散率为常数且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呈直线关系0022),(),0()0,(θθθθθθθθθ=∞==∂∂+∂∂=∂∂t t z z k zD t n⎥⎦⎤⎢⎣⎡++-=--)2()exp()2(2100Dt kt z erfc d kz Dt kt z erfc n θθθθn n p k D t k erfc D t k D t k k f θπθθ-⎥⎥⎦⎤⎢⎢⎣⎡---=)4(4/)4/exp(2)(22203、完全下渗方程的解solution under whole condition第二种情况:扩散率为常数且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非直线关系00),(),0()0,()()(θθθθθθθθθθθ=∞==∂∂+⎥⎦⎤⎢⎣⎡∂∂∂∂=∂∂t t z zk z D z t n))((202/1θk A t s f p ++=-tf t f t z 22/11),(+=θ3、完全下渗方程的解solution under whole condition1、基本方程的建立establishment of basic equation几个基本假定:(1)以湿润锋为界,认为其上部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其下部仍为初始土壤含水量(2)湿润锋向下移动的条件是其上部土层达到饱和含水量受力分析:(1)土壤表面水层的净水压力;(2)土壤饱和水柱的重力;(3)下渗锋面处的毛管吸力;(4)下渗锋面以下的空气剩余压力。

合力:)(0p p H l h H c p --++=1、基本方程的建立establishment of basic equation2、下渗曲线的导出deduction of infiltration curvedtdl f n p )(0θθ-=)1(l H K l H l K f c s c s p +=+=动力方程式:水量平衡方程式:2/12/10)(5.0--+=-+=At K t H K K f s n c s s p θθ基本思路对通过观测实际问题取得的下渗资料,选配合适的函数形式,并率定其中的参数,从而求得相应的下渗曲线。

1、科斯加柯夫公式212-=t a f p 参数确定:截距,故截距;,确定出线上取两点:,过点据中心定线,在点绘)(与时刻的计算不同定参过程:为待定参数。

和,,e a a n t t F F n t F t F t t n a F n a nat f at F p p p p p n p n p ==--=+===-)ln()ln()ln()ln()ln()ln(~)ln(.2)ln()ln().1()ln()ln()ln(121212、霍顿公式kt c c p e f f f f --+=)(0参数确定:截距,故截距;,求出线上取两点,过点据中心定线,在点绘时刻的,计算不同根据资料确定定参过程:稳定下渗率。

—初始下渗率;—,e f f f f k t t f f f f k t f f f f t f kt f f f f f f e f f f f c c c p c p c p c p c c c p c kt c c p +=-=----=-----=--+=-001212000)ln()ln()ln(~)ln().2()ln().1()ln()ln()(3、菲利普公式c p f t a f +=-212参数确定:A AB t t f f B t f tt B A Bt A f p p ,确定出截距;,确定出线上取两点:,过点据中心定线,在点绘的计算不同时刻定参过程:为待定参数。

和,=--=+=-----1212)()(~).2().1(21212121211、均匀雨强时的下渗f ptFRf ptF(2) i <f c ,则整个下渗过程均按雨强下渗;(1) i >f p ,则整个下渗过程均按下渗能力下渗;三种情况:(3) f c <i < f p0 ,则先按雨强下渗,后按下渗能力下渗。

f ptt pi是t p 时刻吗?1、均匀雨强时的下渗0.020.040.060.080.0100.050100150时间(min )累积下渗量(m m )累积下渗量曲线0.001.002.003.004.005.00050100150时间(min )下渗率(m m /m i n )下渗率曲线f p FFif ptt pt p ´i1、均匀雨强时的下渗min83.74.96.73min /4.9.6.73)4(min 44.0184.9..24.036)4.018()()().1(21210210=======+==+=+==--⎰⎰i F t mm i b mm F F t tf i a tt dt tdt t f t F p ttp ,故产流时间因实际按。

产流,此时累积下渗量则渗,,解出若按下渗能力下,即由)(解:。

的均匀降雨的产流时间求雨强的表达式;求累积下渗能力曲线)(:面下渗方程为若充分供水条件下,地min /4.9).2()(.1min)/(4.018)(21mm i t F mm t t f p =+=-例题1、均匀雨强时的下渗2、变雨强时的下渗f pFi1i2i3i4i5i6it2、变雨强时的下渗3、非均质土壤中的下渗3、非均质土壤中的下渗4、下渗的影响因素●土壤的机械物理性质●土壤的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地面覆盖物及农业耕作●温度作用●土壤中气体的含量●水质的影响●降水的性质本章习题《水文学原理习题册》第六章习题4、习题6水文学原理本章结束,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