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描绘的山村景象及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2)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1)探究文中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对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我们常常忙碌于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很少有机会去感受那些宁静而神秘的乡村。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冯至的脚步,走进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去探寻那里曾经的故事和生命的痕迹。
(二)作者简介冯至(1905 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学者。
他的诗歌和散文风格独特,富有哲理和情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消逝了的山村景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中描绘了山路、小溪、鼠曲草、彩菌、有加利树等景象。
2、提问:这些景象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
3、思考:作者在描绘这些景象时,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回答。
教师明确:作者在描绘中融入了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消逝的感慨等情感。
4、探究:作者通过这些景象的描绘,想要表达怎样的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对消逝的山村的回忆,表达了对人类在自然中生存发展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短暂和永恒的感悟。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冯至这位作家及其创作风格。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研讨,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
(2)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富有哲理和诗意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文中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1)领悟文中蕴含的生命哲理和文化内涵。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合作学习。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在不经意间消逝了。
今天,我们要走进冯至先生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去探寻一个已经消逝的山村的故事,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与自然的真谛。
(二)作者简介冯至(1905 年-1993 年),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
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风格独特,富有哲理和诗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语句,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例如:“鼠曲草从去年枯萎的草丛里冒出来,叶子上还带着水珠。
” 这句话写出了鼠曲草的生机与清新。
2、分析文中富有哲理和诗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比如:“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b.课文是如何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c.你认为如何才能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
3.课后作业(课外完成)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议论文,字数600字左右。
-作业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运用所学散文写作技巧,体现出对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问题的思考。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
-散文基本特点
-意象与语言特色
-人与自然关系
-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
-批判性思维
②关键词:
-消逝
-自然
-和谐
-保护
-反思
③重点句:
- "山村的消逝,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消失,更是一种文化的断裂。"
5.批判性思维与独立见解
-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分析、评价、论证问题的能力
-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6.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策略的运用
7.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精讲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把握散文的艺术特色。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实践法: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实践,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2.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等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10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

10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教案主题:消逝的山村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山村的消逝,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2.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准备:1.教材:《消逝的山村》一书2.预习指导问题:1)你认为导致山村消逝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一段短小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山村逐渐消逝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二、阅读与讨论(30分钟)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分发一本《消逝的山村》一书。
2.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预习指导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随机抽取小组发言,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讨论。
三、深入理解(30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山村消逝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学生就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讨论。
3.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准备进行小组陈述。
四、小组陈述(20分钟)1.每个小组派代表陈述小组的观点和建议。
2.其他小组进行评议和提问。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邀请地方文化保护专家或相关组织的负责人进行座谈,向学生介绍关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活动和经验。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保护活动,例如参观文化遗址、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针对山村消逝的原因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写一篇小论文,并明确写出自己个人的态度和行动。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山村消逝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同时,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和参观传统文化遗址等活动,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陈述和讨论时间的安排,以确保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机会均衡。
通过反思并调整教学策略,可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的一篇散文,归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
本文涉及到“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体现了新课标的“阅读与鉴赏”的理念,教材的设置注意加强同学对自然美、人文美的审美训练,让同学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性灵,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文章一至三节,点出居住的山村隐蔽着一段兴哀史;中间部分,由眼前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末节,总括自然风物给的启迪。
在笔法上,全文构思的结构方式是相像的: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妙愿望。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探讨“人与自然”的诗化审智散文,作者以跨越时空的独特诗意手法表达了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无限赞美,对于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哀叹以及珍爱生命、珍爱和平的呼唤。
新课标指出:“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能够让学生体味到自然美、人文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已经处于高二下学期,但是平时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散文阅读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不是很强,有些放不开,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抓住了三个方面——梳理内容,鉴赏语句,拓展延伸,层层深入,由易到难有梯度的展开教学,这样可以便于学生的掌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文章一至三节,点出居住的山村隐蔽着一段兴哀史;中间部分,由眼前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末节,总括自然风物给的启迪。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学习作者如何选取独特的写作视角和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赏析文中的写景段落,品味语言特色。
2、难点(1)理解文中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之间的关联。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深邃的生命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古老的村落曾经存在过,它们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忆和文化传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村落逐渐消逝,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和模糊的痕迹。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冯至先生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去探寻那个已经消逝的村落,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真谛。
(二)作者简介冯至(1905 年-1993 年),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学者。
他的诗歌和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2、提问:文章围绕“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分组讨论,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 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的兴趣。
第二部分(4-10 段),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山村曾经的生命和文化。
第三部分(11 段),作者由对消逝的山村的怀想,感悟到人类生命的渺小与伟大。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选取文中精彩的写景段落,如描写鼠曲草、彩菌等的段落,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感受。
2、提问: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感受语言的韵味。
(六)探究主旨,深化理解1、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在文中仅仅是怀念一个消逝的山村吗?2、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之间有怎样的联系?3、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对消逝的山村的追忆,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珍惜,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短暂,以及生命的延续与永恒。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纪实文学;2.通过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了解“文革”时期中国农村的变革历程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3.掌握分析文本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阅读策略;4.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访谈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表达能力;5.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纪实文学的特点与价值;2.《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写作风格、文本结构及语言特点;3.学生实践能力和访谈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分组讨论(10分钟):请学生分小组就纪实文学的特点与价值进行讨论,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什么是纪实文学?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纪实文学的价值是什么?2.阅读指导(20分钟):对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老师介绍其写作背景、作者以及主要情节,并教导学生识别文本的结构与表达方式。
3.小组讨论(10分钟):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文本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并个人总结几点自己比较重要的发现。
4.实践训练(30分钟):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要求每个学生访问一位长辈,了解其在“文革”时期的生活和经历,并写下访谈笔记。
任务完成后,学生汇报访谈笔记,展示访谈过程中获得的思考与感受。
5.思考总结(10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文革”时期农村变革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同学访谈时勇于发问,也表现出较强的分析思维,个别学生的讲述也都很精彩。
2.需要注意的是,访谈过程中会有一些敏感问题,需要学生谨慎措辞。
同时,一定要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完成任务,避免时间匆忙导致质量下降。
3.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思考能力培养,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反思个人的成长及时代变迁等问题。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答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思考和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山村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山村的特点和价值。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2)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3)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写作成果。
(1)让学生回顾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责任。
(3)鼓励学生表达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六、教学评价:1. 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1)通过考试或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通过作业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运用课文语言的能力。
2.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青州实验中学苏桂臻一、教材分析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语文读本必修一》中的一篇文章,归属于“与自然晤谈”这一专题。
本文涉及到“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体现了新课标的“阅读与鉴赏”的理念,教材的设置注重加强学生对自然美、人文美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性灵,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2.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文章一至三节,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哀史;中间部分,作者由眼前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末节,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
在笔法上,全文构思的结构方式是相似的: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侧重探究、侧重审美,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能多元而个性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篇散文语言清新明澈,涉笔的景象繁富,包含的生命体验深刻,学习本文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教学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所以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感悟文章,训练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对文章内趣的审美能力。
依据这样的思考,参照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能识记文中出现的常见常用的重要生字词。
(课前预习)(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联系语境对文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课堂体悟)(3)让学生阅读鉴赏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课外延伸)(二)教学重难点。
(1)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
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提升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三、教法、学法作为一篇散文,反复诵读是增加积累、加深体悟、进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条捷径。
为此,本文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粗读―精读―研读”的品读鉴赏法,以读代讲,以读促思。
在学法上,可采取“总― ―分――总”交替推进的教学步骤实施教学,采用自主设疑、合作研讨、共同探究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语(设计该导语的目的是触及人与自然的话题,将学生带入情境。
)(老师引导)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
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
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二)了解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他们对作者的了解。
然后老师以资料投影展示方式再作整合补充,以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认识。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
1941 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
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三)文本研习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基于人文内涵和语文学习工具性方面的适用特征,确定本文主要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
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一些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与文学素养。
学习时,应在文本解读中突出对文章蕴味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能对文本中“心会之处”进行质疑探究的审美能力。
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在文本研习的整个过程。
考虑到选文在教材体系中的编选归类,教师应该紧扣人文内涵,在教学方式上力求有所创新,尽量避免落入传统解读的窠臼。
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1)“读”:(目的是培养语感,让学生熟悉内容,为后面的质疑探究打基础)(老师引导)好散文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
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朗读这篇文章。
(2)“疑”:(提出问题:展示在投影幕上,让学生带着问题熟悉课文)(老师引导)本文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解读的着眼点应放在结合以下几个问题思考,进而理清文章思路,为探究文本的精髓作铺垫。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的同时,就能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二、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三、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3)“谈”:学生就读后所感交流、质疑可分为以下两个步骤:先由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再由老师根据文本的写作旨趣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备用。
2、精读局部,鉴赏品味(这是该课教学的重心,采用教师示范鉴赏与个性鉴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让学生反复诵读他们认为需要探究的文章内容。
(2)教师示范鉴赏第5节(关键点:描绘眼前小溪――想像曾养育昔日的人们――感悟人类声息相通。
)(3)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各节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各抒己见,教师随机点拨评价,达到师生互动目的。
(明确: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由鹿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
)(4)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探究:作者描述或抒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在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大自然在丰富人的生命体验时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起珍爱自然的情感,真正达到怡情悦性。
)(5)怎样理解文末一段? (明确:是文章的点晴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
①自然滋养人类,②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3、研读文章,升华认识(在精读的基础上探寻文题的深刻寓意。
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交流,教师注重相关内容的联系,巧妙点拨。
引领时要注意问题的分解及问题设计的梯度。
)(1)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的内涵?明确:“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
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2)作者引用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有何巧妙之处?一棵小小的鼠曲草、一些彩菌各承载了作者哪些丰富的联想?能够跨越历史时空的,除了看得见的自然事物,还有哪些是看不见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作者在这个山林所体验到的,让他们思考作者所思考到的,比如关于生存的意义的话题:生死、病苦、兴亡,等等。
)4.引导学生仔细琢磨,悉心领会冯至散文的特色(作为现代著名诗人的冯至,他的散文清新明澈,有诗一般的语言,并包含着深刻的生命体验,虽然是一篇现代文,也应该引导学生仔细琢磨,悉心领会。
)投影展示: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
”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你认为精彩的语言,然后组织研讨交流。
(引领学生研讨时,突出“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这一特点)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小结(老师引导)作者曾说过:“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
”我们学习完本文,要理解文章寄予的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2、作业[表达与交流] 组织一次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活动,在活动中领悟自然之美,并表述这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