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
初二上学期语文公开课教案

初二上学期语文公开课教案《背影》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 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体会父子深情。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 难点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深沉父爱。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氛围。
提问:在你的记忆中,父亲做过哪些让你感动的事情?引出课题《背影》。
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 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父亲背影的段落,反复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分析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感受父亲的形象。
讨论:为什么父亲的背影会让作者如此感动?4. 拓展延伸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与同学分享。
欣赏关于父爱的名言警句和文学作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主旨。
鼓励学生珍惜父爱,学会感恩。
6.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
为父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苏州园林》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风貌。
2. 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 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学习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2. 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提问:你对苏州园林有哪些了解?引出课题《苏州园林》。
2. 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3. 精读课文分组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的?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4.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著名的园林,如颐和园、拙政园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篇一【方案一】教学角度:指导学法,引导自主发现,习得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1.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2.自由读全文,力求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3.点读、齐读,出示“研究”题:本文表现桥之美的多种写法。
4.教师示范,引导深入“发现”(用“我发现了”的句式发言。
)5.研讨发言内容并探究规律,教师归纳:①专业解说——用绘画术语阐释桥之美;②细笔描摹——用生动语言描绘桥之美;③对比突现——在与背景或事物的对比中突出桥之美;④虚实互衬——实景与想像结合表现桥之美;⑤直抒胸臆——直接赞美桥之美;⑥概括点示——用提炼式语言评价桥之美。
6.回扣学法,进行学法小结:“发现”是有效的读书法。
读,要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
7.拓展实践:这篇小品文语言很有个性,可“发现”的内容很多,如转折句的妙用、专业术语的运用、语句的情味美……,要求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方案二】教学角度:比读——求同析异,拓展思维,体会不同的说明风格。
主要教学步骤: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个性化语言。
2.默读,逐段概括信息要点,归纳组合,整体把握文意。
3.引导比较《中国石拱桥》,粗略感知两文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①用条理化语言介绍两文有关桥的知识;②各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
4.分组活动,深入比较:①两文说明对象的异同;②两文说明角度的不同;③两文总说与分说的体现;④两文引用的妙用;⑤两文说明方法的异同;⑥两文描述性语言的特色;⑦两文例证说明的特点。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方面设计表格,对比归纳整理。
6.课外收集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体会独特的说明风格。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理清*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课型:讲读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教学设想: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
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的语言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理清顺序:1、分析*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言:1、*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2、朗读1—2自然段,对*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四、拓读运用。
教学线索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5篇语文教案数学教案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生物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推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案模板 > 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2023-10-14 22:58:53|思敏推荐文章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热度:2023八年级名师课程语文教案热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热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热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新编教案热度: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1《归园田居》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三、预习检测:1)注音或写字:(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5)帘旌 (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小组讨论、品词析句等方式,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法(配乐);朗诵法(教师朗诵、集体朗诵);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进而谈话导入本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的确,在诗人充满意趣的遐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况。
能够想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惬意的。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那么诗人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崔颢的《黄鹤楼》,去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解决重点生字词。
明确:历历:清楚可数。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2、请同学们与同桌交流诗歌大意。
明确:这首诗的大意是:早先的仙人乘着黄鹤远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只有天边的白云千百年来依旧如此。
天气好的时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对岸繁茂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茂盛的草木。
可是在夕阳迟暮之时,却看到江上泛起的无尽烟波,何处才是我的家乡呢?真是令人发愁啊!(三)深入研读1、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前三句中一连用了三次“黄鹤”,请同学们思考每次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指定学生答)明确:从内容上来说,第一次出现:作者借助“黄鹤”这一令人喜爱的意象开启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驾鹤远去的宏大场面,给读者营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二次出现:直接点题,且与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诗描写的古迹对象——黄鹤楼。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7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7篇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设想:1、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预习要求:(1)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大家一个答案。
(板书课题、作者)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1、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
(补充的当堂注音)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2、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分析总体结构1、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一小节听这句话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教案是教师上课的总体设计和思路。
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6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较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较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八年级的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写作、口头表达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与理解:通过精选的文学作品进行课文阅读与理解,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
2.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口头表达:通过课堂讨论、演讲和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4. 优秀作文赏析:通过赏析优秀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潜能。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大家熟悉的文学作品或者相关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阅读与理解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课文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3. 写作训练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关的写作题目,布置写作任务。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使用示范写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4. 口头表达课堂上安排一些口头表达活动,包括学生间的小组讨论、个人演讲、辩论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5. 优秀作文赏析在课堂上,教师选取一些优秀的作文进行赏析,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
通过对优秀作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和示范法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写作作业和阅读理解题。
3. 课后测试评价:通过课后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年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领略美景与趣事。
3.感受文章语言略带幽默与书卷气息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朗读古诗词)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行也是一种阅读,在旅行中去认识未知的这个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绚烂。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爬山,我们可以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绮丽。
登顶,可以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阔。
今天,我们随着马克吐温的脚步,去勃朗峰来一次绮丽之旅。
二、预习反馈(1)马克•吐温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有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
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具有幽默和讽刺的特点。
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激烈。
(2)勃郎峰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
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
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
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的旅游中心。
2、写一写,你所掌握的字音字词注音,抽生到黑板上完成。
翌日(yì)辚辚(lín)巉峻(chán)拾级(shè)霓裳(ní)隧道(suì)俯瞰(kàn)穹顶(qión g) 皑皑(ái)缭绕(liáo)沟壑(hè)打嗝(gé)纷至沓来(tà)3、考一考,词语正确的一项三、交流展示1、跳读课文,理清思路。
过渡语:可怜可悯,教师引导为什么说乘客可怜可悯呢?物有所值的旅行是什么样的呢?请跳读课文,找一找这一路写了哪些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又在这一路遇到了什么人和事?梳理课文之后,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
预设(奇),沿途奇美,主峰奇伟,山峰奇险,云朵奇幻;车夫“奇人”经历“奇遇”2、品读语言【交流点拨】①取道黑首欣赏瀑布,“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一连串四字词语,语言整齐,极富文学意味;②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时,用了“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四字词语连用,词藻华丽且用词准确,令人耳目一新。
③“车王”赶马车“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等句子,无不暗含着诙谐与幽默,读来饶有兴味,让读者感受到奇人及奇事之乐。
(2)揣摩文中“车王”和“勃郎队长”的说话语气,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来,抓描写,品性格和生活态度。
四、质疑辅正为什么用了一整段文字描写肥皂泡?五、拓展延伸1、国学经典诵读,谈启示2.小练笔,说感悟你一定也登临过很多山,也一定遇到过人生中的一座座“山”,也曾生发出无数的感慨吧!请打开记忆的匣子,选择你所遇到的“山”,把你登山的感悟写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初二年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2: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明确:触觉:写冰窟。
特点:温暖。
视觉:冰体。
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
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初二年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3: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学目标:1.把握演讲词的内容特点。
2.品析演讲词的语言技巧。
3.演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把握演讲词的内容特点。
教学难点:品析演讲词的语言技巧。
教学环节:一、感知——了解演讲词(一)演讲词的概念和特点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
它的特点有:1.内容上,鲜明的观点、具体的事例和清晰的思路;2.语言上,运用说话的技巧使语言风趣幽默,魅力四射。
(二)文章内容梳理完成表格二、品讲——欣赏风趣幽默的语言1.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如日中天的太阳。
2.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
3.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猾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4.所以多数情况下,了解我的人还相信我,还能说服他,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办法,一旦干到具体的活儿,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
……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我是。
……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
5.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三、演练——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运用“设问+排比+对比”的组合手法仿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一个观点,并尝试着讲出来。
四、小结演讲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