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二首《村居》《咏柳》 教案
村居和《咏柳》教学设计

村居和《咏柳》教学设计村居和《咏柳》教学设计村居和《咏柳》教学设计1教材简说: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理念: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及有关的柳树图片。
)(这里最好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柳叶、柳树形象。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课题,解题。
3、全班齐读课题。
4(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5、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
(板书:贺知章)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
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
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1、指导第一、二句。
(1)(放远看柳树的图片)(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材包括两首古诗《村居》和《咏柳》。
《村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等诗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咏柳》则以柳树为主题,通过柳树的柔美形象寓意了人生的坚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3. 帮助学生掌握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重点:背诵古诗,体会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PPT、古诗文本、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春天的图片和实物引入话题,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的特点。
2. 讲解《村居》:解析诗句,让学生理解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等意象,体会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 讲解《咏柳》:解析诗句,让学生理解柳树的形象,寓意人生的坚韧;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背诵:让学生集体背诵两首古诗,检查背诵效果。
5. 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景象,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两首古诗的和关键诗句,突出意象和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景象;3.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较好,但在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时,部分学生仍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拓展延伸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古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讲解: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古诗的关键。
在讲解《村居》和《咏柳》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诗所描绘的春天景象。
同时,我也关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欣赏古诗的审美特点。
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设计(精选5篇)

古诗村居《咏柳》教学设计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村居《咏柳》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赞美早春三月的杨柳,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杨柳迷人的姿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全诗描绘的意境是高高的柳树象是碧玉装扮成的,无比美妙,如同一位婀娜多姿的美人,那万条垂下的柳条好象是绿色的丝带随风飘摇,不知这钎系洗精巧的六业是谁剪裁出来的,啊,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神气的剪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会认“咏、碧”等生字。
⑵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情感价值观: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大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认6个字。
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用挂图。
录音机。
【教学方法】吟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激趣,导入1、同学们,喜欢猜谜吗?2、谜面:冬季落叶春发芽,爱到河边来安家,河水替它照镜子,春风替他梳头发。
3、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学生听谜语,思考谜底。
踊跃发言,说话声音要大,吐词清晰。
指名学生读课题,齐读课题。
以谜语开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画柳树你见过柳树吗?他是什么样的?说一说,并在书上把它画下来。
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评。
学生一般说在哪见过柳树。
在书上用绿色画出柳树。
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评。
用学生画柳树当挂图,满黑板是绿色的柳树。
进入春天的意境。
三、演柳树柳树象什么?谁能用动作作出柳树的样子?请几人上台表演,老师放悠扬的音乐。
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就象在表演一个舞蹈节目《柳树》。
用动作体现柳树的特点──柔软如丝。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古诗《村居》和《咏柳》,使学生了解古代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描写。
一、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村居》《咏柳》。
2.教具:课件或图片、课堂小白板或黑板、相关古代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图片。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经常看到农村和柳树吗?农村和柳树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听说过古代的农村生活和柳树?学过古代的诗歌吗?2.学习古诗《村居》(15分钟)出示古诗《村居》的课件或黑板上书写,并播放音频或由教师朗读诗歌。
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1)请学生朗读诗歌,然后问他们:村居是怎样的地方?诗人喜欢村居的哪个地方?最后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表示什么意思?(2)让学生仔细观察诗中的描写,如何描写人物、描写自然和生活?(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习古诗《咏柳》(15分钟)出示古诗《咏柳》的课件或黑板上书写,并播放音频或由教师朗读诗歌。
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1)请学生朗读诗歌,然后问他们:诗人在描写柳树时用了什么动词来表示柳树的特点?柳树为什么像母亲?(2)让学生仔细观察诗中的描写,如何描写柳树?(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4.比较两首诗(10分钟)请学生比较两首诗:(1)询问学生:两首诗都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帮助学生总结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5.拓展活动(10分钟)出示相关图片,或让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一首自己的小诗来描写农村景物或自然景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语言和词汇,发表自己的诗歌。
6.小结(5分钟)请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两首诗的内容和感受。
三、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代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描写。
诗歌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通过学习古诗和创作小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诗二首》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诗中流露出诗人难掩的喜悦之情。
两首诗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柳”,“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向,因其吐青早而成为春天新生的象征。
在这两首诗中,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呈现出一派轻柔旖旎,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二、教学目标1.认识“莺、咏”等11个生字,会写“童、碧”等8个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三、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谜语导入1.猜谜引入: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出示谜语)对,是风筝。
古时候人们把风筝称为“纸鸢”,请跟着老师来读读这个词语。
2.引出诗题:春天来了,天气暖洋洋的,如果这个时候能到田野里去放风筝,那真是一件开心的事啊!古时候,有一位诗人居住在农村,他在田野里散步的时候,看到了非常美丽的春色,还看到了一群正在放风筝的孩子,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诗题就是《村居》。
板书诗题:村居,学生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揭示课文题目,为接下来的解诗题做好了铺垫。
二、理解诗题学生朗读诗题,并说说“村居”的意思。
村:农村。
居:居住。
村居:在农村居住。
三、了解作者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著有《拙吾诗稿》。
四、初读古诗,学习字词1.初读古诗。
(1)教师提出要求:自读古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教师提醒:听范读,注意听准字音,对比出自己哪几个字读得不准确。
(3)同桌互读互查。
(4)指名读,老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古诗读准确。
2.学习字词。
(1)学习会认字。
部编版1.古诗两首(村居 咏柳) 优质精品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含教学反思)人教版

1.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村”等8个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古诗;2.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准备田字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春天美景的图片)教师看图引说。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季节?图片上有哪些美丽的景色?用你喜欢的词语来描述一下吧。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你最想干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2.引出诗题。
过渡:春天来了,我们脱掉厚厚的棉衣,迎着和暖的春风,和小伙伴们在原野上奔跑,在小河边折下柳条编花环……。
多么快乐呀!古时候,春天来时,小孩子又会干些什么呢?(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景物、人物,并说说自己看图后的感受。
(2)教师引说:清朝诗人高鼎也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于是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村居》(3)简介诗人。
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清代后期诗人。
他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主要作品有《拙吾诗稿》。
(4)教师板书诗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村居”是什么意思?(“村居”就是在乡村居住之意。
)二、识记生字,把握节奏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欣赏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的美景,乘着和煦的春风,去和乡间的小伙伴一起放飞纸鸢吧。
1.学生观看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一边看一边听。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带拼音的生字,读通诗句;然后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指名读,教师正音。
“莺”是后鼻音;“堤”的声母是“d”,不要读成“提”;“醉”是平舌音。
“柳”的声母是“l”不是“n”,注意“柳——牛”的读音区别。
教师借助图片解释“纸鸢”就是风筝。
4.教师指导识记字形。
村居《咏柳》的教案范文(精选5篇)

村居《咏柳》的教案范文(精选5篇)村居《咏柳》的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村居《咏柳》的教案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村居《咏柳》的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字词,读懂古诗。
2、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你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柳图)3、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4、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5、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节奏。
6、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7、突显生字,指出这些字是今天所要学习的生字,再让学生读字。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品味美。
1、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理解。
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咏”什么意思?“咏柳”呢?2、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妆”——装饰。
什么装饰了什么?柳树真是碧玉装饰成的吗?说说诗句意思。
(鼓励展开想象,有不同的说法)3、千万条柳枝,在春风中飘荡,诗人又想到了什么?“丝绦”什么意思?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说诗意。
4、齐读1、2句,问:第1句着重写(树),第2句呢(枝),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新叶满树的翠绿比作(碧玉),把柔美的柳枝比作(绿丝绦),突出了垂柳的什么特点?(翠柳、柔美、充满生机)从而展现了“垂柳”的“美”。
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案教学设计作业练习板书教后反思

《村居》《咏柳》教案教学设计作业练习板书教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村居》和《咏柳》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描绘的自然景象。
掌握两首诗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和诗句含义。
2.教学难点: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村庄和柳树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村居》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句,理解诗中的村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学习生字词,讲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学习《咏柳》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柳树的柔美和诗人的赞美之情。
分析诗句,理解诗中的柳树特点和诗人的情感。
学习生字词,讲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首诗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5.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一首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
6.作业布置背诵两首古诗。
根据所学,创作一首关于自然景物的诗。
四、板书设计《村居》村庄景象诗人情感《咏柳》柳树特点诗人情感五、教后反思1.学生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有所提高,但个别学生仍需加强。
2.学生对诗中的生字词掌握较好,但在理解诗句含义方面还有待提高。
3.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4.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但部分学生的作品还需完善。
5.作业布置环节,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较高,但个别学生存在抄袭现象。
6.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点评还需更加细致,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在古诗的学习和欣赏方面有所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
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
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
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文题目:村居)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
著有《拙吾诗稿》。
二、自读古诗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
(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
“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 。
“鸢”不要读成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节奏划分: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
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寺庙旁有人在说话)村=木+寸童=立+里3.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里”横画较多,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
4.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学生甲:用唱诗的方法来背诗。
学生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诗。
理解了每句诗歌的意思,知道连起来讲的是什么意思,就可以背诗。
三、品悟古诗1.有同学说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背诗,那么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组长汇报。
(教师课件展示)小草生长,黄莺飞翔,正是春光明媚的二月,轻拂河堤的杨柳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村子里的小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到了家,急忙趁着温暖的东风快活地放起了风筝2.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①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
②学生自由读诗。
③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⑤你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词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生:“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神韵。
⑥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
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⑦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这么多美妙的画面,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放风筝。
(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②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生: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温暖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③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学生汇报。
④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入诗里读出来吗?你们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吧!四、背诵全诗1.教师边展示本课配图边引导学生联想诗句描绘的美景: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
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
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
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背下来这首古诗。
2.生自由背。
3.集体配乐吟诵。
五、作业布置1.背诵古诗。
2.搜集诗人的其他古诗名句,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一、知诗人,解题意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你看,这是什么?(出示杨柳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出示课件)?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属于盛唐前期诗人,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咏:歌唱,赞美。
咏柳,就是歌唱、赞美柳树。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
用手中的工具书查一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大家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边读边想象柳树的姿态,仿佛柳树就在自己的眼前,轻轻的,柔柔的,那么碧绿,那么美丽,要用喜爱、惊叹的语气来读。
二、释字词,明诗意1.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1)理解词语。
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左右结构,注意“女”的写法。
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爱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通过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不仅帮助了学生熟记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字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开始就把杨柳化身成一位美人)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条条像丝带般的柳条。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2.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理解词语。
剪:上下结构。
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课件展示剪刀,引导学生理解)(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出的吗?就是那像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啊!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通过理解字义,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高高的柳树像碧玉妆扮成的一样,千万轻柔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三、想意境,悟诗情1.再来读前两句诗,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柳树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万条垂丝,就像她的裙带)2.你觉得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第一句中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第二句中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教师: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点名读,其他学生说画面)3.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它还能剪出什么。
示例:将小草剪成了一根根;将枫树的叶子剪得像手掌……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4.总结: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1.课堂小结: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2.教师布置作业: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意。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板书设计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六、备课资料1.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风筝。
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
到五代(907-960)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2.柳树可种可插,极易成活。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的生命力多么旺盛。
柳树姿态优美、秀色可餐,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
宋代大文豪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在西湖修了一道堤,堤上遍植柳树,如今已成为西湖十大景点之一。
田园诗人陶渊明喜爱柳树,室旁有柳五棵,所以自名五柳先生。
清代蒲松龄也喜欢柳,并自号柳泉居士。
清代左宗棠戍守边疆时,为了保持水土、抵御风沙等,在河西走廊“新栽杨柳三千里”,后人为纪念他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
在古代文学中,杨柳是一个特殊意象,优美动人,情意缠绵,为诗人传诵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