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安全依恋类型论文

合集下载

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

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

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依恋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心理需求,尤其在青少年时期,依恋对其行为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青少年期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通常渴望与他人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尤其是与亲密关系如父母或亲密朋友之间的依恋关系。

1. 自卑和攻击行为缺乏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自卑感,并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

他们可能试图通过攻击他人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脆弱和无助感。

2. 沉迷于社交媒体依恋不安全的青少年可能过度依赖社交媒体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他们可能凭借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关注来获取自我价值感,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交媒体产生过度依赖,并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人际关系。

3. 偏离学习和学业问题缺乏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可能对学习和学业表现出较低的兴趣和动力。

他们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缺乏自律,导致学业成绩下降和学习问题的出现。

第二部分: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原因青少年期是个人形成依恋的重要时期,但一些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依恋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缺乏温暖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不安全的依恋,而一个积极、安全的家庭环境则有助于培养积极的依恋模式。

2. 社交环境青少年所处的社交环境也对其依恋模式起着重要的影响。

负面的社交经历、孤立和排斥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第三部分:解决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可能方案虽然形成安全依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但有些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依恋关系。

1.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是青少年发展安全依恋的关键因素。

父母应该表达出理解和接纳,并提供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以促进孩子的安全依恋的形成。

2. 情感教育学校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课程帮助青少年学会表达和处理情感。

这将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改善依恋模式。

3. 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那些存在依恋问题的青少年。

依恋角度论文儿童同伴关系论文

依恋角度论文儿童同伴关系论文

依恋角度论文儿童同伴关系论文摘要: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办公室,一方面,积极为不安全依恋的学生提供改变的条件;另一方面,对不安全依恋的学生有一定的敏感度,尽早进行鉴别和有针对性的干预,并对他们的表现和改变持宽容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

一、概念的界定依恋:一般意义上的依恋指的是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发展心理学中的依恋是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

依恋形式:即个体以何种形式为载体来建立与他人的依恋关系。

依恋对象:指的是与个体建立依恋关系的对象。

依恋类型:主要包括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

依恋质量:指的是依恋关系的亲密性、稳定性和促进性。

儿童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依恋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的影响(一)依恋形式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的影响母爱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养育为中心,这为儿童同伴关系的建立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在母子互动中,母亲通过喂养、爱抚等方式传达母爱,儿童则以微笑、哭泣、反抗等形式来表达对母亲的依恋,母子依恋的这些表现形式在儿童间的交往中得到体现,如同伴间的安慰、拥抱等。

在父子依恋中,游戏是其依恋关系建立的主要载体,父爱在游戏过程中得以表达,对子女的认识能力、智力、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而这又对儿童的同伴接纳、社会知觉等产生影响。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

以群体生活为背景的同学交往,使得儿童在从父母那里习得的交往经验有机会作用于现实的人际交往。

同学间通过互诉学习压力和情感烦恼,其同伴关系也得到发展而趋向成熟,形成友谊。

(二)依恋对象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的影响儿童在亲子依恋中,首先从父母那里习得性别刻板印象认识,如女孩和母亲玩布娃娃,男孩跟父亲玩格斗游戏等,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在同伴选择和同伴交往中得以明显的体现;其次从父母那里习得性别具备的气质认识,如女孩学习母亲的温柔,男孩学习父亲的阳刚;再次,在父子依恋中,男孩明显比女孩受到的影响大一些,男孩与朋友关系的发展强烈地受到父亲的影响;最后,幼儿期父母的养育态度对儿童的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如溺爱型母亲和教育意识太强的母亲,其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往往都不强。

幼儿园儿童非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干预策略研究

幼儿园儿童非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干预策略研究

幼儿园儿童非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干预策略研究所谓“依恋”,就是孩子(尤其是1~3岁的婴幼儿)和一个照顾者(主要是母亲)之间形成强烈的情感关系的过程。

虽然现在的父母对孩子都倾注了大量的爱,但是好的依恋关系不仅和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而且和孩子本身性格、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都有很大关系。

由于“依恋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亲密关系的建立,是影响孩子未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因此对于不健康的“依恋关系”如果不及时处理,孩子长大后往往就会产生各种人际问题,进而影响生活质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善非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关系呢?一是要优化抚养方式。

大多数父母和抚养者认为,满足孩子需要就是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但是,在生理需要满足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需要的发现和满足,而这些心理上的需要多是通过隐蔽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较少受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

父母如果能对这些心理信号敏锐地觉察出来并及时给予满足,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对于婴儿来说,父母应多和他们接触,模仿他们的动作、声音和表情,多和他们说话,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让孩子获得一种愉快的感受。

在安全型依恋关系建立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让孩子正确面对分离。

如果我们可以让孩子了解我们的去向,孩子会认为父母是可获得的,而离开是暂时的,不是抛弃。

这样,婴儿就会有安全的依恋,能够忍受挫折、学会自我安慰、具有较高的自尊及自我认同。

二是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前儿童由于自身的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极大的特点,既易接受外界积极刺激的影响也易受到不良的消极刺激的影响,而且他们自身的辨别能力还较弱。

因此,家庭成员为孩子营造一种温暖的、和谐的、互助的家庭氛围将有助于孩子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获得较好的依恋经验,从而有助于孩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形成。

相反,冷漠的、疏远的、拒绝的家庭氛围则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的依恋经验,这些早期的依恋经验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良好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团体体育游戏改善幼儿不安全依恋行为的个案研究

团体体育游戏改善幼儿不安全依恋行为的个案研究

团体体育游戏改善幼儿不安全依恋行为的个案研究一、内容概述幼儿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儿童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幼儿面临着不安全依恋行为的挑战,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还可能对其未来的社交和情感发展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

寻求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来改善幼儿的不安全依恋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团体体育游戏作为一种具有集体参与性、竞争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形式,在促进幼儿社交能力、情感稳定和认知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体育游戏对幼儿不安全依恋行为的改善效果,并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选取了某幼儿园的3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幼儿均为46岁。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幼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名。

对实验组幼儿进行为期6周的团体体育游戏干预,而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干预。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密切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变化,记录相关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经过6周的团体体育游戏干预,实验组幼儿的不安全依恋行为明显减少,社交能力和情感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幼儿的不安全依恋行为发生率降低了约30,且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这一结果表明,团体体育游戏能有效缓解幼儿的不安全依恋行为,促进他们建立更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

分析原因认为,团体体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平台,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伴互动、合作和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和差异,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稳定性。

团体体育游戏还能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助于减少不安全依恋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还发现,团体体育游戏的实施应注重个性化教学和情感关爱。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和特点制定合适的游戏计划,关注每个幼儿的需求和发展。

教师还要关注幼儿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反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不安全型依恋

不安全型依恋

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是指一种依恋模式,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同时又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缺乏信任和安全感。

这种依恋模式往往源自于童年时期的早期经历,比如父母的忽视、冷漠或者不可预测的行为,导致了个体对于依恋对象的不信任和焦虑。

不安全型依恋会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和探讨。

首先,不安全型依恋的人往往表现出对依恋对象的过度依赖,他们需要不断地得到对方的关注和肯定,否则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这种依赖会使他们过分依赖他人的情感支持,而忽视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情感独立性。

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粘人、不断索取对方的关注和关怀,甚至因为害怕失去对方而表现出控制欲和嫉妒心理。

这种依赖行为会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变得不健康,甚至可能导致对方的疲惫和厌倦。

其次,不安全型依恋的人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缺乏信任和安全感。

他们可能会对依恋对象的行为和言辞进行过度解读,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猜疑。

在恋爱关系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过度敏感和紧张,害怕对方的背叛和离开。

这种不安全感会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消极、防御的态度,难以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沟通。

最后,不安全型依恋源自于个体早期的依恋经历,通常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行为有关。

父母的忽视、冷漠或不可预测的行为会使孩子无法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导致了对于依恋对象的不信任和焦虑。

因此,对于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来说,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重新建立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和安全感,以及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模式。

综上所述,不安全型依恋是一种对他人过度依赖,同时又缺乏信任和安全感的依恋模式,通常源自于早期的依恋经历。

了解和认识不安全型依恋的特点和表现,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关注不安全型依恋,为个体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依恋模式和人际关系。

儿童依恋缺失分析与矫正

儿童依恋缺失分析与矫正

儿童依恋缺失分析与矫正(一)摘要:儿童附着依恋一方面是寻求并企图在躯体上、情感上与一位非常熟悉的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另一方面是亲子的积极行为,它包括对孩子饱含深情的感情联系,生活照顾,认知培育等等,对小儿形成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论述了依恋缺失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矫正方法。

关键字:依恋危害矫正方法儿童一、依恋是美好的依恋缺失是对亲情的缺失,是联系间的隔阂,是信赖的缺失,是安全感的缺失,是认知初期的迷茫,对开启儿童早期智力有着负面作用。

安斯沃恩在陌生情境中测量儿童的表现后认为,1—1.5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无顾虑的依恋。

母亲离开时,婴儿稍有抗议的表示。

母亲回来时,就去亲近她。

但很容易平静下来。

第二种是回避的依恋。

母亲离去时不抗议,母亲回来时不理她。

第三种是反抗性的依恋。

母亲离去时非常伤心,母亲回来时一会儿依偎着她一会儿推开她。

研究者虽看到了个性气质对情绪的影响,环境变化以及教育对依恋模式的影响,但依恋依然是人生的开始,是儿童发展的愉快摇篮。

二、依恋与依恋缺失的比较(一)依恋一一亲情的满足与体现英国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毕说:"婴儿对母亲的早期依恋和亲热,正是婴儿心理健康的表现。

〃他在《母亲照看与心理健康》一文中写道:"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婴儿和年幼儿童应该与母亲建立一种温馨、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婴儿和年幼儿童既获得满足,也能感到愉悦。

〃另一位美国心理专家埃里克森也认为,早期婴儿用嘴吮吸母亲的乳汁时,不仅获得了生理的需要,也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信赖感。

因此,母亲对宝宝愈亲近、关怀备至,宝宝对她的归属感和信赖感也就越强烈。

为此,宝宝对这样的母亲所产生的依恋强度、亲热的力度也具有超常的表现,这正是他情感智能敏感性强烈的表现,也是他生存能力强烈的体现。

(二)分离时的啼哭是爱的渴望婴儿早期与自己亲人分离时的啼哭是依恋缺失的焦虑,婴儿心理学上称为“分离性焦虑〃,这在本书焦虑行为中已有阐述。

论文:探析婴儿恋物行为的成因与矫正

论文:探析婴儿恋物行为的成因与矫正

论文:探析婴儿恋物行为的成因与矫正摘要:恋物行为是2岁左右婴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是指婴幼儿对特定的物品执着的依恋,他们在有这些特定物品的陪伴时,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们,就会哭闹不止、焦躁不安。

本文以个案跟踪的形式,从科学和实践的角度探析了婴幼儿恋物行为的成因和矫正过程,记录了托班孩子——壮壮脱离恋物情结前后变化的经过,为今后类似案例研究和工作实践,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总结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恋物行为矫正恋物行为在幼儿园、尤其在新入园的托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是指婴幼儿对特定的物品执着的依恋,如有的宝宝每天带着自己的毛巾、毛绒玩具,有的带着妈妈的睡衣,还有的带着自己的尿布来上幼儿园。

他们在有这些特定物品的陪伴时,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们,就会哭闹不止、焦躁不安、严重情况下还会失眠、拒食。

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恋物行为,可以缓解婴幼儿一时的情绪焦虑,满足情感需要,如果行为过度则会影响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交往。

因此,本学年我在工作中针对恋物行为比较突出的一个托班宝宝——壮壮,进行了个案跟踪观察与研究,并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的干预和引导,使其在一年中终于戒掉了带大包包上幼儿园、抱靠垫睡觉的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案例简介案例的主角是一个如他的名字一样胖胖壮壮、非常可爱的男孩子,他每天来园时都要求家长给他带个大大的包,包里装着他精心挑选的若干物品。

在园的各项活动中、各个环节中,他都形影不离这个大包。

观察一开学第一天,壮壮的爷爷奶奶送壮壮来上幼儿园,爷爷抱着壮壮,奶奶正一手拎着被子另一手拎着一个大包。

我连忙上前接下来,一看,大包里面有一个红色正方形棉靠垫、一辆玩具遥控汽车,还有一本汽车画册。

我说:“上幼儿园不用带这些东西的。

”奶奶说:“摆在这,他一会儿就会闹着要,我们出门都是走哪儿带到哪儿的。

”爷爷奶奶走后,壮壮如预料中的大哭起来,怎么哄也没用,我就从大包包中取出一辆汽车递给他,他拿在手里还一个劲地哭着说要“巴”,我只好将大包拿来任他选,只见他放下汽车,拿出了那个红色正方形大棉靠垫,双手抱得紧紧地、脸贴上去使劲地嗅着、闻着。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论文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论文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论文标题: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摘要:关键词:依恋、儿童、发展、社会、情绪、认知引言:依恋是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早期儿童发展研究中备受关注。

依恋理论主张,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依恋关系的质量可以预测儿童在社会、情绪和认知发展方面的表现。

本文旨在综述相关研究,探讨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提供一些促进安全依恋的建议。

一、依恋对儿童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积极的社交行为和社交能力有关。

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更愿意与他人互动,表现出友善、合作的行为。

他们能够与同伴建立稳固的友谊,更好地解决冲突,并具备较强的社交技巧。

相比之下,不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在社交中表现出缺乏信任和亲密关系的行为,可能更容易产生社交障碍。

二、依恋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影响依恋关系对于儿童的情绪发展至关重要。

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相比之下,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他们可能缺乏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有效策略,容易出现情绪困扰。

三、依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依恋也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研究显示,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更好的认知能力,包括更好的问题解决和学习能力。

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信息,更好地注意力集中,有更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认知问题。

四、建立安全依恋的建议为了促进安全依恋的发展,关键是建立一个支持性、温暖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和陪伴,建立稳定的父母儿童关系。

同时,父母应培养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教授适当表达和应对情感的技巧。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以增强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促进儿童与同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也是关键。

结论:依恋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涉及社会、情绪和认知方面。

安全依恋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而不安全依恋可能导致各种负面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不安全依恋类型论文
摘要: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将在个体成长的历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成员为孩子营造一种温暖的、和谐的、互助的家庭氛围将有助于孩子获得较好的依恋经验,从而有助于孩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形成。

相反,冷漠的、疏远的、拒绝的家庭氛围则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的依恋经验,这些早期的依恋经验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良好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所以,父母应尽可能的给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儿童在这样的背景中感受爱与关怀。

引言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ohn.Bowlby)于1969年正式提出了依恋的概念。

他认为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的联结。

他认为依恋是人类从“摇篮到坟墓”所有经验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人的情感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1]。

婴儿通常都能与母亲建立依恋,但性质不同: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到2岁时会有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更复杂和更有创造性的象征性游戏,而不安全依恋的婴儿到了学前期和学龄期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敌意和攻击行为。

研究[2]证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在问题行为上显著地高于安全型儿童;在成人期则表现为恋爱关系不和谐,婚姻质量较低等,举例说来,矛盾型依恋的个体恋爱类型通常表现为霸道的爱,这种类型的特点为与伴侣关系不和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

因此笔者认为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应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关爱,父母或监护
人应帮助他们调整依恋类型,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本文将从不安全依恋的类型、影响因素、解决策略等各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不安全依恋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艾因斯沃斯通过“陌生情景”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安全型依恋,二是回避型依恋,三是反抗型依恋。

1990年,Main和Solomon 又提出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混乱型[3]。

后三种都是不安全依恋型,下面是对这三种不安全依恋的具体介绍。

(一)回避型依恋
这类儿童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

这类儿童约占20%。

(二)反抗型依恋
这类儿童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这类婴儿约占10—15%。

(三)混乱型依恋
这类儿童表现为与母亲分离或重聚时情绪、行为表现混乱,不适宜。

这种儿童依恋行为表现为一定的情绪、行为上的反常,不规律化,难以监控和预测,对抚养者表现出恐惧、过分任性,这类儿童容易发展成为某些精神障碍。

这被看作是最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4]
二、不安全依恋类型儿童的应对策略
(一)抓住依恋形成关键期建立安全感
Bowlby的研究表明,婴幼儿期是形成依恋类型的关键期,只要抓住这一时期给孩子提供形成依恋的必要条件和环境,就可以事半功倍的促进孩子安全型依恋的形成。

根据bowlby的依恋形成三阶段理论,婴儿在3—6个月开始对刺激出现有差别的反应,在6个月至2`岁左右时会对特定的抚养者形成特殊的情感联结。

所以抚养者不可忽视在这一时期和孩子的接触,孩子的需要多是通过哭、笑、喊叫或身体的偎依等方式表达出来,父母在接触中了解了孩子的达方式才能给予适当的满足。

(二)遵循儿童的自身特点
每个儿童具备不同的气质类型及性格特点,有些幼儿从出生起就喜欢多与人接触,各种反应较为积极,且容易得到监护人喜爱,较为容易抚养。

而相对应的有些儿童不喜欢身体过多接触,易哭,反应过激,这样的儿童常常被认为不易于抚养。

上文中的“良好匹配”模型表明,只要父母对儿童特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采取适当合理的抚养方式,任何气质及性格的儿童都有可能形成安全依恋。

例如,对于困难型气质的儿童来说,父母要付出较大的时间和精力,要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孩子的需要,耐心寻找他们的生活活动规律,保持抚养方式的稳定性。

(三)提高父母的养育质量
了解并满足幼儿的需要是提高抚育质量的第一步。

幼儿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并同时存在的,大多数的父母对生理需要能及时的给予满足。

心理需要主要指幼
儿对父母注意、关爱、照顾等的情感需要和活动需要,这些需要通常是隐性的,因此,父母要想提高抚养质量,必须在注重儿童生理需要的同时也要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对儿童发出的心理信号能敏锐地觉察,并及时给予满足;在儿童需要安慰时给予他们温暖的拥抱和温柔的安抚,给儿童一种归属感和信任感。

Ainsworth通过对母亲在儿童出生后最初3个月喂养方式的研究,发现高敏感性的母亲能使1岁的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那些低反应性低敏感性母亲喂养的儿童大多形成不安全型依恋。

(四)发挥父亲的作用
父亲要认识到自己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多与儿童沟通交流,带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丰富儿童活动空间等,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五)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将在个体成长的历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成员为孩子营造一种温暖的、和谐的、互助的家庭氛围将有助于孩子获得较好的依恋经验,从而有助于孩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形成。

相反,冷漠的、疏远的、拒绝的家庭氛围则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的依恋经验,这些早期的依恋经验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良好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所以,父母应尽可能的给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儿童在这样的背景中感受爱与关怀。

参考文献:
[1]Bowlby J.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 .New York: R outledge.1979:129-130.
[2]岳永华,张光珍,陈会昌,梁宗保,陈欣银.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010,33(2):318-320.
[3]Main M,Solomon J.Procedures for Identifying Infants as Disorgnized/Disoriented during the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In Greenberg Cicchetti & Cummings(Ed.),Attachment in the Preschool Years:Theory,Research,and Interven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88-1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