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秦风·无衣》优秀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诗词诵读《无衣》 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不好。①“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 与愤慨。②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这一层意思。
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战士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形象:①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 一听“王于兴师”,立即奔赴前线,舍生忘死。②具有英雄主义气概。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磨刀擦枪,舞戈挥戟。③团结互助、共御 外侮,具有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的将士形象。 (2)情感:①慷慨激昂,豪迈乐观;②热情互助,同仇敌忾;③舍生忘死、 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和崇高无私的情感。
中国人民
无站 起衣来 了
知人论世
文体知识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诗经》中的《风》源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 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 只有几个字不同,体现了民歌的特色。
体会诗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
△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
△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
△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
△
一课时:体会战士情感,理 解《诗经》艺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1.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主旨。 2.根据《诗经》的体裁等特点,掌握《无衣》的艺术手法。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优秀ppt课件

2
重点词语
袍
同仇
泽
偕作
裳 (cháng) 偕行
战袍 同样仇恨敌人
里衣 一起行动起来
下衣 一起去(上战场)
3
诗歌
无衣(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
第一章,统一思想。
9
三、作业:
准确背诵、默写 《无衣》
10
7
内容赏析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提示: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
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 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提示: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 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 后“叙”,目的有二: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 精神;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 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 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同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 敌,奔赴战场。
6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 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 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 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 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 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 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 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 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秦风·无衣
1
课文简介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 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 的出征歌。
《无衣》ppt课件

《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战歌!秦国士兵在 反侵略战争中整顿戎装,共赴疆场,抵御外辱。尽管战 斗条件非常艰苦,军需严重不足,士兵们要共披一件战 衣,却动摇不了士兵们保家卫国的决心,这就使得诗歌 充满高昂向上的精神,产生了振奋人心的力量。
《无衣》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以大局为重的 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 相承。
·
《 诗 经
秦 风 》
壹
贰
叁
肆
了解诗经 的相关文学常 识,把握《无 衣》的主要内 容,熟读成诵。
通过反复 诵读,结合注 释,把握诗歌 的情感。
体会作品 的语言美、结 构美,掌握重 章叠句的形式 特点。
体会战士 们慷慨赴敌、 同仇敌忾的豪 情和伟大的家 国情怀,培养 爱国主义精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或称《诗三 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 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 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 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是我国
创作的源头。
风
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
中的核心内容。
诗
经
雅
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 31篇)
六
和小雅( 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
战争诗主旨
• 描绘边塞苍凉壮美的风光 • 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 • 揭露战争带来的灾难 • 歌颂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民族精神 • 表现思妇怀人、战士思乡之情
设问。开篇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 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战 场的爱国主义激情;
古诗词诵读《无衣》ppt课件

今天让我们也来听听两千多年前的战歌——《诗经·秦风》 中的《无衣》。
写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 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 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 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 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 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 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4.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结构相同,词语略有不同。请把各章不同的字找 出来,并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内在联系。 答案 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结句 “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 行”,“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要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解读标题
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累
风
民间乐歌,15国风 160篇
雅
宫廷乐歌,大雅小雅 105篇
颂
宗庙乐歌和舞歌 40篇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
以彼物比此物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主旨归纳
《无衣》在重章叠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激昂慷 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 、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 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D.“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 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
写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 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 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 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 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 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 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4.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结构相同,词语略有不同。请把各章不同的字找 出来,并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内在联系。 答案 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结句 “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 行”,“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要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解读标题
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累
风
民间乐歌,15国风 160篇
雅
宫廷乐歌,大雅小雅 105篇
颂
宗庙乐歌和舞歌 40篇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
以彼物比此物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主旨归纳
《无衣》在重章叠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激昂慷 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 、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 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D.“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 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答案】 ● 修辞手法:①诗歌第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②以否定反问 的形式强烈阐述了“有衣”的情怀,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 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①抒发了满腔热忱的爱国情怀。②“无衣”两字运用 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出征给的士兵条件之艰苦,表达了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语气、语调
例句
句式特点 设问语气 肯定语气 肯定语气
语调 升调 降调 紧急语速
这 首 诗 表 现 了 秦 军 战 士 出 征 前 的 高 昂 士 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 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 军曲! 诗 歌 音 节 短 促 , 声 调 激 昂 , 诵 读 时 要 注 意。
写作背景
《 无 衣 》 选 自 十 五 《 国 风 》 中 的 秦 风 , 属 于 秦 国 民 歌 。 公 元 前 7 7 1 年 , 周 幽 王 奢 侈 淫 逸 , 朝 政 腐 败 黑 暗 , 统 治 集 团 内 讧 , 造 成 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 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 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 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 无 衣 》 便 是 在 此 历 史 背 景 下 所 产 生 的 , 本 诗 标 题 “ 无 衣 ” 的 意 思 是 说 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陈述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 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来贸丝,来即我谋。——《卫风·氓》
● 思想感情:①抒发了满腔热忱的爱国情怀。②“无衣”两字运用 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出征给的士兵条件之艰苦,表达了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语气、语调
例句
句式特点 设问语气 肯定语气 肯定语气
语调 升调 降调 紧急语速
这 首 诗 表 现 了 秦 军 战 士 出 征 前 的 高 昂 士 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 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 军曲! 诗 歌 音 节 短 促 , 声 调 激 昂 , 诵 读 时 要 注 意。
写作背景
《 无 衣 》 选 自 十 五 《 国 风 》 中 的 秦 风 , 属 于 秦 国 民 歌 。 公 元 前 7 7 1 年 , 周 幽 王 奢 侈 淫 逸 , 朝 政 腐 败 黑 暗 , 统 治 集 团 内 讧 , 造 成 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 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 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 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 无 衣 》 便 是 在 此 历 史 背 景 下 所 产 生 的 , 本 诗 标 题 “ 无 衣 ” 的 意 思 是 说 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陈述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 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来贸丝,来即我谋。——《卫风·氓》
《无衣》课件(共1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春秋时期,秦国的统辖地域位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东部,厚地高天 涵养出质朴厚重的民风,这里的人民,热情勇敢又刚毅团结。当时犬戎 进犯,逼近周王朝的都城镐京,占领了大面积的领土。
秦国与镐京距离很近,唇齿相依,所以,秦王派军队对抗犬戎之师。 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众的生 死。所以,秦人怀着对敌人的愤恨、对家国的热爱,唱出了这首慷慨激 昂的战歌。
从外到内,从上至下,这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 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仅有的温暖。在视为家常便饭的千 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他们需要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 与敌人短兵相接中,奋不顾身的他们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士 兵们的生活中,总不会缺少恶劣的环境和危急的战情,时刻 都被血汗裹挟着。
2.联想思考:在苦寒的秦地,在残酷的战争中,“无衣” 意味着什么呢?这样的结果有没有在诗歌中出现呢?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尚武团结的秦人,在奔赴战场之前,没有过多的铺垫,没有更多的 比兴渲染,握紧身边战友兄弟之手,目光坚定地问,更毫不怀疑地 答。问中给予信心,答中传递温情。
“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让带有铠甲的战衣消减了 冰冷,融入了灵性,在衣中不断加入袍泽深情。战场上刀枪无情, 但你我不分彼此,共抵外敌。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 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 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 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 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节 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 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朱熹《诗集传》
同袍———戈矛————同仇 同泽———矛戟—20———偕作
秦国与镐京距离很近,唇齿相依,所以,秦王派军队对抗犬戎之师。 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众的生 死。所以,秦人怀着对敌人的愤恨、对家国的热爱,唱出了这首慷慨激 昂的战歌。
从外到内,从上至下,这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 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仅有的温暖。在视为家常便饭的千 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他们需要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 与敌人短兵相接中,奋不顾身的他们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士 兵们的生活中,总不会缺少恶劣的环境和危急的战情,时刻 都被血汗裹挟着。
2.联想思考:在苦寒的秦地,在残酷的战争中,“无衣” 意味着什么呢?这样的结果有没有在诗歌中出现呢?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尚武团结的秦人,在奔赴战场之前,没有过多的铺垫,没有更多的 比兴渲染,握紧身边战友兄弟之手,目光坚定地问,更毫不怀疑地 答。问中给予信心,答中传递温情。
“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让带有铠甲的战衣消减了 冰冷,融入了灵性,在衣中不断加入袍泽深情。战场上刀枪无情, 但你我不分彼此,共抵外敌。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 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 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 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 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节 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 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朱熹《诗集传》
同袍———戈矛————同仇 同泽———矛戟—20———偕作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当堂测验
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 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 声响应:“____与__子__同__袍___”“___与__子__同__泽_____”“与_子__同__裳_________”。
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修__我__戈__矛____”“修__我__矛__戟_____”“修__我__甲__兵_______” 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翻译全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赴战场。
体裁介绍
《无衣》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 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 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 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
文学常识—六义
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暗喻皆此类。 (如:《魏风·硕鼠》里,以硕鼠来比喻贪得无厌的统治者)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 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本诗重章叠句的作用:
➢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 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
爱国主义精神。
《无衣》主题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 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 神。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4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内容和主题上:能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 感情,突出主题。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表现力上: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 深长的韵味。
3.请分析本诗重章叠句的具体内容及其表达效果。 内容主题:①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 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从先秦伟大诗人屈原到近代杰出诗人龚自珍,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 穿其间。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是爱国;屈原“身既死兮神 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爱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爱国;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是爱国。爱国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 会发展时期也就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表现特征,《诗经》是中国爱国主义诗 歌的源头,虽经二千多年仍散发着光芒,它崇高的爱国精神,有着永恒的意 义。
诗经六义
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
风
方的民间歌谣。它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 的民歌特色和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与屈原的《离骚》合称为
“风骚”。【民间乐歌】
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西周王畿jī地区的正声雅乐,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用于贵族宴飨,《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宫廷乐歌】
链接:《诗经》中的战争诗
以民族战争为题材。 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 反映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
课堂小结
壮怀激烈的爱国之诗
《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 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 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 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 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 一听“王于兴师”,就磨刀擦枪,舞戈挥戟, 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 义精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表现力上: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 深长的韵味。
3.请分析本诗重章叠句的具体内容及其表达效果。 内容主题:①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 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从先秦伟大诗人屈原到近代杰出诗人龚自珍,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 穿其间。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是爱国;屈原“身既死兮神 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爱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爱国;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是爱国。爱国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 会发展时期也就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表现特征,《诗经》是中国爱国主义诗 歌的源头,虽经二千多年仍散发着光芒,它崇高的爱国精神,有着永恒的意 义。
诗经六义
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
风
方的民间歌谣。它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 的民歌特色和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与屈原的《离骚》合称为
“风骚”。【民间乐歌】
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西周王畿jī地区的正声雅乐,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用于贵族宴飨,《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宫廷乐歌】
链接:《诗经》中的战争诗
以民族战争为题材。 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 反映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
课堂小结
壮怀激烈的爱国之诗
《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 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 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 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 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 一听“王于兴师”,就磨刀擦枪,舞戈挥戟, 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 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重点词语
袍
同仇
泽
偕作
裳 (cháng) 偕行
战袍 同样仇恨敌人
里衣 一起行动起来
下衣 一起去(上战场)
3
诗歌
无衣(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
第一章,统一思想。
秦风·无衣
1
课文简介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 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 的出征歌。
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戎
(《诗经》中也称猃狁)接壤,他 们经常发生战争。本诗中的“兴 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戎打仗。 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争具有保 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现出 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踊跃参军, 奋勇出征的爱国热情和精神。
8
3、全诗在文面上有何不同?在内容上有无共同点? 战士无衣却为何同仇、偕作、偕行?
板书设计: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思想)
内容岂曰无衣 ……同泽 …… ……矛戟 …… 偕作(准备)
……同裳 …… ……甲兵 ……偕行(赴战)
形象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主题 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 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7
内容赏析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提示: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
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 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提示: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 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 后“叙”,目的有二: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 精神;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衣物。“ 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 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 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 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 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
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 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5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 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 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同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 敌,奔赴战场。
6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 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 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 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 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 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 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 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 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9
三、作业:
准确背诵、默写 《无衣》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