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社会学(杨刚)第5章 初级社会群体

5、功能
(1) 正向 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 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2) 负向 抑制个人发展 对群体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家庭本
位、小集团
6、变迁
功能外移(娱乐、教育、养老) 成员关系松散(社会活动的参与) → 名存实亡(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初级群体衰落 人文关怀减少 生存和发展机会增多
(1)一般原因
外在压力
合作
(2)群体凝聚力 涵义(P97)
① 人际吸引
层级结构 ② 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
③内化群体目标
(3)群体过程→人际过程 (群体的形成和运行过程)
行为
情感
规范
目标
价值
(4)群体中权力(权力运用)
二.初级社会群体
1.涵义: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 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
1、涵义: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
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具有共同身份和意识 的共同体。 2、特征 ①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 关系。 ②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身份和群体意识。 ③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④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3、形成原因
2、特征 (1)规模较小 (2)持续的全面而直接的交往 (3)人际关系亲密 (4)非正式控制 (5)情感色彩浓 (6)成员不可代替
3、类型 (1)家庭 (2)儿童游戏群体→ 年龄相仿、性格相同、规模较小 (3)邻居 → 居住地域相邻,家庭交往密切 (4)朋友圈子→志同道合、趋向相同 4、形成与维持的动因 非利已的动机 开放与宽容 经常性交往
目标明确 关系相对疏远 成员的可替代性
就社会组织的问题,以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初级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一、名词解释1.社会群体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2.次级群体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
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
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内群体答: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
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
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
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
6.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
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社会学课件-初级社会群体

• 第三,對標誌女性工作無關特點的過分看重。
• 第四,懼怕回報(retaliation)。
• 標誌女性對表現壓力的反應:
• 一種是過分成功,格外努力;
• 另一種是縮小可視性,使自己的社會性儘 量不可見,減少性別特徵,避免各種使自 己成為焦點的集會,懼怕成功。
• (2)邊界強化(Boundary heightening)。 • 第一,支配文化的誇大。
• 四、家庭功能 • 1、生物功能 • 2、經濟功能 • 3、撫育功能 • 4、贍養功能 • 5、休息與精神滿足
家庭結構與功能的變遷
古德在其名著《世界革命與家庭模式》 中的觀點:在邁向工業化和城市化 的世界革命過程中,不同類型的擴 大家庭趨向於向夫婦式家庭(擇偶 自由、婚後小家庭居住、對夫妻雙 方親屬同等對待)制度的某些類型 的轉變。
• 第二,打斷作為“差異”的提醒。第三, 對標誌女性的非正式孤立。
• 第四,忠誠試驗。
• (3)角色壓縮化(Role encapsulation)。 • 四種定型的角色: • 母親(the mother ) • 富有魅力者(the seductress) • 寵物(the pet) • 鐵娘子(the iron maid)
把成員聚集於群體中並合為一體的力量。
• 2、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 • 構成因素。 • 認同因素。
• 利益因素。 • 環境因素。
群體資格獲得
群體資格:群體成員對自我的感知和評價。
除了與生俱來的資格,其他任何後天的資格都需 要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個體的身份在這個過程 仲介於具有和不具有某種資格之間,併發生自我 認同和自我角色定位、他人認可和評價的不斷變 化。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的成員資格具有梯度特 徵,典型的成員資格有三種:
初级社会群体

城市化带来了人们的迁移和 住所的较为频繁的变化,撕 扯着亲属之间的联系。人们 普遍参与社会生活,减少了 初级社会群体的交流
• 现代化崇尚的工具理性突出了个体的价值, 对某些社会群体有颠覆性的影响,使其名 存实亡或归于解体,尤其是邻里关系。 • 这些变化不利于初级社会群体价值的形成, 更难形成社区性的初级社会群体。
家族的功能
正功能: 1、有助于其成员学习社会规范 2、有助于培养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 3、有助于个体完成社会化 负功能: 延缓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向现代化社会的转 变
119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初级群体
(亦称首属群体、直接群体或基本群体)
初级群体是指有血缘、地缘关系构成 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交往与合 作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 情色彩的社会群体。
3/14/2013
初级群体存在的原因
一些群体满足工具性需要(instrumental needs)——也就是说,群体帮助其成员去 做那些不容易单独完成的工作。 另一些群体的形成主要是为了满足表意性 需要(expressive needs)——这就是说, 群体帮助其成员实现情感欲望,通常是提 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家庭的含义
家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 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亲密关系的群体。
血缘和婚姻关系包括:
夫妻关系 亲子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 祖孙关系 其他家庭关系
家庭的特点
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
家庭满足其家庭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
任何一个群体都多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 为前提
3/14/2013
特征
• • • • 规模较小 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 人际关系亲密 非正式控制
社会学——社会群体

五人群体的特征(稳定的、令人满意的)
(1)奇数的成员数目使犄角平衡成为可能 (2)倾向于分裂成一个三人的多数派和一个两人的 少数派,没有人会完全感到被抛弃。 (3)规模的大小可以使其成员轻易地从一种角色转 到另一种角色,而不会使某个人总处在一种位置 它似乎提供了最好的机会,限制也最少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白丁”是指曾
经把丁克当作一 种目标,宣称自 己决心要丁克的 人,在过了一段 时间后又主动放 弃,意思就是说 “白白地丁克了 一回”。
节日里孤独的老人们
空巢家庭,指因为
子女在外工作、求 学等造成老人独自 生活的家庭,也包 括突发家庭成员死 亡、致残或遭遇重 大疾病的家庭。
同性家庭
三、家庭问题
“圈子”关系的距离
和离 工圆 具心 性越 责近 任, 越道 重德 性
我
家庭
父母 亲属 他人
三、小群体研究
二人群体与三人群体
在二人群体中,只有A与B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在三人群体中,既有A与B,A与C,B与C之间个人与
个人的关系,还有一种群内群的关系,即AB与C,AC 与B,BC与A之间的关系。
三、初级群体的功能
1.它是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2.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认同来源和安全来源
3.具有一定的负功能
抑制个人发展、过庭
一、家庭的涵义及功能
家庭: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为基 础所组成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一)家庭的基础
家庭从婚姻开始,婚姻是家庭建立的直接基础。 人们为什么要结婚?不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穆勒尔(德)
联合家庭——由两对或者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 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父母
社会学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 主干(直系)家庭:三代或四代同堂,每代至多只能有一对夫妻 但最小一代上面那一代的一对夫妻必须健全。(或由一对已婚子 女同其父母、未婚 子女或未婚兄弟姐妹构成的家庭。)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 联合家庭:同一代中有两对夫妻在一起生活的家庭;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2、社会群体的特征(王95) •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 (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 (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 (4)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 1、按照群体的规模分类:小群体(2-3人,5-6人等)、大群体 • 2、按照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类: • 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的成为初级群体(或首属社会群体,如家庭、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三、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王98-99) • 1、人类结合成群体的一般原因:共同对付外在压力和合作的需
要。 • 2、群体凝聚力:人际吸引---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成员把群体
的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群体规范内化。 • 3、群体过程(群体形成和运行的过程):勒温的群体动力学观点;
•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功能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家庭仍承担
了3种功能:社会化、提供情感和性规范。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家庭的三种功能 • 社会化:儿童在家庭的熏陶中学会认识自己,学习如何生存,如
何获得关心、安全、爱,怎样去期望生活,怎样对待别人。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家庭的三种功能
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 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 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
第八章初级社会群体详解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1
一、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 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 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相对持久的 社会关系。 2、社会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3、某社会群体与其它社会群体有一定的群体心理边 界。 4、社会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期待与行动能力。
当今离婚率上升的原因: 社会限制因素减少 两性互相依赖下降 婚姻质量期望值提高 家庭结构小型化
家庭暴力问题
(1)表现 生理暴力:肉体伤害 心理暴力:精神折磨 (2)原因 第一,家庭冲突。 第二,法律制度不完善。 第三,社会支持匮乏。 第四,权利观念落后。 第五,男女不平等。
4
一、初级社会群体是美国社 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 其基本涵义是:由面对面 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 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规模小 2、直接而全面的持续交往 3、人际关系亲密 4、非正式控制
5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家庭、儿童游玩群体、邻居、朋友圈子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维持 1、经常性的交往 2、保持适当人际距离 3、非利己的动机 4、互助互惠 5、宽容的态度
2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1、按社会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类 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 2、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分类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3、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
3
四、社会群体形成的一般原因 1、共同对付外在压力 2、合作的需要 3、寻求安全感 五、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 合为一体的力量。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①群体目标 ②群体规范 ③ 群体意识 ④人际吸引 ⑤ 群体利益 ⑥ 群体中的权力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第四章人的社会化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般掌握社会化的条件及过程、个性的形成与社会的关系等。
一、社会化的涵义及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2.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的统一,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人的需要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外因,个人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内外因素矛盾辩证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
3.从全社会观察,怎样进行好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乃是社会能否发展,能否前进的关键。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生下来后有一个较长的生理上、心理上不能独立生活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必须依赖父母或其他人抚养成人。
人类的依赖生活期,一般要在16年以上,跟其他动物相比,这段时期是较长的。
3.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所谓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把青年期社会化的重要性作一个比喻的说法。
因为青年期是指人的成长在生理上,心理上达到一定成熟的时期,也是社会化的成熟阶段,越过这个阶段,一个人就要走入社会,真正地成为广大社会中的一员。
因此把青年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意思是指人脱离母体是第一次诞生,而人被培养成才,脱离家庭、父母、学校、老师等各方面的监护,自己要跨入社会生活的大门去独立营生,则无异于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人出生到1岁左右,靠母乳成长,一岁以后,母乳数量、质量降低,就要实行断乳,让孩子多吃些饭菜饮食,才能更好的发育成长。
断乳是改变婴儿的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独立去生活,也会带来生活和思想的重大转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断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四第五讲社会群体:走向社会的桥梁(6学时)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家庭、家庭关系、家庭结构等基本概念,理解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结构,初步认识家庭结构与家庭问题的关系,学会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家庭问题。
教学内容:1.家庭的涵义2.家庭的特点3.家庭的起源和发展4.家庭的结构5.家庭社会功能6.家庭问题教学重点:1.家庭的涵义及家庭的特点2.家庭的起源和发展3.家庭的结构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1.以课堂讲授为主。
2.观看录像和阅读媒体报道。
具体内容: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1.家庭的涵义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
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性质主要是指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区别。
家庭从本质上是成员之间以及家庭与社会之间特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家庭关系就是生活在一个家庭内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等。
在家庭中,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抚养关系是形成家庭的基本关系。
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就难以把握家庭的性质。
除了家庭关系之外,每个人都可能与其他人建立亲属关系。
这种亲属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大体包括父族亲属关系、母族亲属关系和妻族亲属关系等。
每一种亲属关系都有一种称谓。
这些亲属关系对家庭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影响。
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群体,它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
具体地说,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的。
在不同性质的生产方式下,就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和家庭关系。
2.家庭的特点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群体。
“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其他社会关系,有的社会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消失了或者改变了自己的形态。
然而,家庭或家庭关系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延续至今。
无论在什么国家、什么地区、什么民族、什么社会制度,都存在着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家庭;无论什么人,都同家庭发生着一定的关系。
家庭是个人在其中生活最长久的群体。
人自出生就在家庭中生活,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联系起来的人所组成的最小型的群体。
家庭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家庭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相统一的群体。
家庭既有社会计的一面,又有自然性的一面。
家庭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等,是家庭社会性的体现;而性爱和血缘关系等,则是家庭自然性的表现。
尤其是性爱交往、繁衍后代、亲子情感等内容,是其他社会群体中所不具有的。
家庭是感情深厚、关系密切的群体。
在家庭中,由于成员之间以姻缘或血缘关系相联结,再加上成员一般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较长,互动频繁。
因此,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密切的关系,是其他社会群体无法比拟的。
家庭是能够满足人们多种需要的群体。
家庭有多种功能,可以满足人们多种需要,对此下面将作论述。
家庭是受道德、风俗习惯的影响比任何群体都要强的群体。
3.家庭的起源和发展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
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0~321页。
)恩格斯曾经引用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话说:“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页。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按照摩尔根的意见,家庭是从杂乱性交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大概很早就发展出了以下几种家庭形式:血缘家庭这是人类的第一个家庭形式,它产生于人类的蒙昧时代,是群婚制的早期阶段。
其特征是,同辈份的男女互为夫妻。
在这种形式的家庭范围内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来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以此类推。
所有兄弟姐妹互为夫妻。
在这种形式的家庭范围内,同胞兄弟姐妹间的相互性关系,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而被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它只是排除了不同辈份之间的婚姻关系。
这是血缘家庭不同于血亲杂交的地方,也是人类走出动物状态的第一步。
后来,人类逐渐认识到这种血亲婚姻给后代的体质和智力造成不良影响,禁止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从而过渡到新的家庭形式。
普那路亚家庭普那路亚是夏威夷语,意思是亲密的伴侣。
处在这一发展阶段上的家庭,是同血缘的一群兄弟和另一血缘的一群姐妹结成夫妻。
其妻的兄弟之间和其夫的姐妹之间互称普那路亚。
普那路亚家庭是群婚制的最高发展阶段。
它排除了同~血缘内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是一种非血亲家庭形式。
这~进步是逐渐实现的,大概先从排除同胞的(即母方的)兄弟和姐妹之间的性交关系开始,最后逐步发展到也禁止旁系兄弟和姐妹之间的结婚。
摩尔根说,这是“自然选择原则”的胜利。
恩格斯也指出,限制血亲婚配的历史的进步,实行普那路亚家庭制度的部落,“其发展一定要比那些依然把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婚当作惯例和义务的部落更加迅速,更加完全”。
对偶家庭这是从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的过渡。
这种家庭的特点是: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他对于这个女子来说也是她的许多丈夫中的一个主夫。
这种或长或短时期内的成对配偶是一种不牢固的家庭形式,双方婚姻关系很容易被一方撕毁,但是,由于开始摆脱群婚状态,一个较固定的男子和一个较固定的女子共同生活,生儿育女,从而为一夭一妻制准备了条件。
一夫一妻制家庭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后一种家庭形式。
恩格斯指出:“它是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家庭中产生的;它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一夫一妻制是建立在男子的统治基础之上的,其明显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出生自一定父亲的子女,以便子女将来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
因此,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同个人的性爱毫无共同之处,它“不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
这种家庭与对偶家庭的不同地方,一是按规定一个男子只能拥有一个妻子;二是婚姻关系要坚固得多,不能由双方任意解除。
但是,应当指出,一夫一妻制仅是对普通大众而言的。
在私有制的社会里,对在经济上或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的人来说,从来都有例外,恩格斯写道:“正是奴隶制与~夫一妻制的并存,正是完全受男于支配的年轻美貌的女奴隶的存在,使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的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
这种性质名到现在还保存着。
”4.家庭的结构和类型家庭的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其实质是人介宣读的血缘和婚姻关系的构成形式。
因此,研究家庭结构,必须首先研究家庭关系,然后研究这些家庭关系是如何具体构成各种各样的家庭的。
家庭关系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姻缘关系,如夫妻、婆媳、姑嫂、叔嫂、姑嫂等关系;二是血缘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祖孙等关系;三是抚养关系,如养父母与子女、养祖父母与养孙子女关系等。
一般地说,人口少规模小的家庭,家庭关系简单;人口多规模大的家庭,家庭关系复杂。
美国学者波沙特曾提出,计算家庭关系的数目可依照下列公式:M=N2-N(M代表家庭关系数,N代表全家人口数)。
如果一个家庭只有两口人,那么这个家庭就只有一种关系:或夫妻关系,或父子关系,或兄弟关系等.如果是一个由夫妻和一个女儿组成的三口之家,那么这家庭就有三种关系:夫妻关系、母女关系、父女关系。
如果是一个由父母和子女各一人组成的四口之家,那么这个家庭就有六种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父女关系、母女关系、兄妹关系。
由此可见,人口愈多,家庭关系愈复杂。
依据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构成,表现为不同的家庭类型: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只有一对配偶,一代或两代人,结构简单,中心突出,家庭成员关系亲密,都是直接关系。
因此,一般认为,这种家庭形式是一切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
这是中国家庭的主要类型。
主干家庭这是由核心家庭演变而来的直系双偶家庭,也有人称之为主干家庭。
这种家庭一般有三代人,一对或两对配偶,比核心家庭复杂,产生了间接关系。
这种家庭在中国是一种大量存在的家庭类型。
联合家庭这是一种多代多偶家庭。
这种家庭存在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极易解体。
中国历史上的豪门望族,如《红楼梦》中的荣宁两府属这一类。
其他家庭。
如因各种原因未能择偶的独身家庭;鳏寡孤独的一口之家或只剩下年迈体衰的空巢家庭;祖父母和未成年的孙子孙女组成的隔代家庭,以及其他的不健全家庭。
这类家庭的存在也是不可忽视的。
5.家庭的社会功能家庭的功能是受家庭的性质和结构制约的。
家庭建立以后,除了对于夫妇双方,对于子女或父母等家庭成员产生种种社会效益外,还要与往会相互作用。
家庭对于内部成员和外部社会的价值与贡献,就是家庭的功能。
家庭的功能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生育和赠养功能家庭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唯一社会单位。
家庭承担着为枚会发展生育人口的主要职能。
“生’和‘育”这二方面,都必须在家庭中实现。
人的梁幼儿乃至青少年时期内,生活上还不能独立,必需由父母承担起抚养的责6,这不仅是儿童生理上的需要,而且是社会需要。
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育子女的责任,子女也有赠养老人的义务。
这体现厂我国酵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赡养包括甜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家庭是能够较好的承担起这样的功能的。
生产功能家庭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经济单位。
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了衣食佳行等的基本需要,并生产与别的家庭交换的产品。
家庭的这种生产功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尤其显著。
由于近年来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生产功能交由工厂、公司等大的社会组织来负责。
但是家庭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单位。
家庭可以承包产品成零部件生产,在发达的工业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家庭和生产单位联系在一起,出现了许多家庭农场、家庭工厂等。
特别是在消费方面,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家庭只消费而不生产,如果没有这个消费单位,工厂、企业等经济单位是维持不下去的。
社会化的功能在前面第三节中,我们曾提出,人的社会化最初的阶段,是在作为首属群体的最典型的形式——家庭中进行的,儿童的话氖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受家庭及其成员的影响最九因此,家庭承担营将儿童培养成一个为社会所接受的成员的寅任。
协调感情的功能如果说经济生活是家庭的物质基础,那么稿神生活就是家庭的上层建筑。
家庭内的人际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家庭是思想感情交流员充分的场所。
家庭赋予人们一种安全感和归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