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阅读课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城南旧事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长诗,以城市的变迁为主题,通过描绘城南地区的历史景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旧时的沧桑与新时的辉煌。
本教案以读懂全文为目标,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描写手法和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堂导入(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城南这个地方有什么了解?2.学生分享:收集学生对城南的了解,展示对城南的认知。
二、阅读导引(10分钟)1.在学生已了解城南的基础上,介绍《城南旧事》的背景和作者郭沫若。
2.分析《城南旧事》的结构:由四十个景观描写组成,每组景观描写有三四行诗的长度,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三、阅读全文(3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全文。
2.回答问题:每组诗中都包括了哪些景观描写?每组描写都有什么特点?四、诗歌解析(30分钟)1.诗歌表现手法:(1)景物描写:通过描写城南的历史景观,抒发了郭沫若对城市变迁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2)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加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3)音乐节奏:通过使用韵律和押韵,增加了诗歌的声韵美。
2.诗歌的主题意义:(1)历史的沧桑:描绘了城南从繁华到废墟再到复兴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思考和回忆。
(2)新时代的辉煌:描绘了城南的新面貌和人民的生活,展示了新时代的辉煌。
(3)城市的精神:通过描写城南的历史和人物,表达了城市的韧性和精神力量。
五、课堂讨论(20分钟)1.分组讨论:根据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主题意义,讨论郭沫若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2.小组呈现: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六、思考拓展(10分钟)2.自由写作: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可以是现实中的城市或者诗中的城南),用诗歌的形式描写该城市的景观和人物。
七、课堂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歌的结构、描写手法和主题意义。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范文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2. 通过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城南旧事》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简介。
2. 人物形象分析:英子、宋妈、爸爸、妈妈等。
3. 故事情节概括:重点分析英子与宋妈的关系、英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等。
4. 主题思想探讨:童年记忆、成长烦恼、家庭亲情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城南旧事》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重点情节和人物关系,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课后主动阅读的情况。
2. 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达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城南旧事》原著:提供给学生阅读,以便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2. 相关评论文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观点,拓宽视野。
3. 历史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作品背景的知识,有助于深入理解小说。
六、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请学生提前阅读《城南旧事》原著,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重点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看法。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 小组分享: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角色扮演的心得体会。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城南旧事》的背景、人物、情节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案第一课时:导读课教学目标:1、读封面、读封底、读目录,读扉页,交流收获。
2、通过交流,初步感知一些读书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已经五年级了,也学习过一些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回忆一下,拿到一本书我们先看什么呢?(看封面、看封底、看扉页)教师板书二、出示封面,激发猜读兴趣常言道:看书看皮,看报看题。
读书要先看书的封面。
书的封面是书的眼睛;题目是文章的凝炼。
或许我们手中的书封面不一样,通过比较、交流,我们就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
出示各种封面及问题:①通过看封面,我们看到了什么或知道了什么?②第一次看到这个封面的时候,我们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女孩子,生活在老城里。
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很久以前了,好像还是冬天里,很多封面都是冬天的景色。
书应该是作者长大后写的回忆,因为是“旧事”。
书的作者是林海音。
)三、交流讨论,学习略读方法高明的封面的设计是书的内容的概括延伸,让人一眼就爱上了他。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封底上还有哪些信息?学生交流所见所感。
1、出示目录,概括主要内容了解了这些信息我们一起打开扉页,看看目录上记载了什么?这是《城南旧事》的目录,目录可以体现作者的思路,通过看目录可以了解所读之书的大概内容,所以我们看书,还要学会看目录。
来,看看这本书的目录,再参照老师给你出示的书的插图,说说这本书讲了什么。
师小结:通过读封面、目录,我们对书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2、出示前言、后记同学们如果留意一下,许多书还有前言和后记,通过前言和后记我们还可以知道作家看书和作者写书的一些感受,可以进一步增加我们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
师小结:应该说,读封面、目录、前言和后记,是我们初次接触一本书时,常用的一种略读的读书方法。
板书:前言后记略读四、介绍背景,激发阅读兴趣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他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丰下来。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城南旧事》,让学生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3. 学会从文中抓住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城南旧事》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3. 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
4. 理解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城南旧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理解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5.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对课文《城南旧事》进行简要的评价。
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童年回忆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表达能力方面的提升。
2. 关注学生对老北京历史文化了解的深度,以及对作者情感的共鸣。
3. 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七、教学资源1. 《城南旧事》原著,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 老北京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了解。
3. 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供学生拓展阅读。
4. 课堂讨论模板和评价标准,用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和自我评价。
八、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京味儿语言和文化背景。
城南旧事阅读课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课教案《城南旧事》阅读教学教案XXX教学目标:1、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品析人物形象,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2、在交流过程中,掌握分析人物、赏析片段的方法。
3、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童真的可贵,同情弱者,能够全面地评价人物。
教学重点:1、把握本书主要情节,概括本书内容。
2、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赏析精彩片段,感受“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这个月我们共同阅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相信大家在阅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南旧事》这本书,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2、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呢?XXX(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XXX,XXX,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湾,5岁来到北京,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
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
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
她所创立的XXX堪称XXX,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二、整本书略读的方法:师、《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写了XXX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
拿到这样一本厚厚的小说,我们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致了解书的内容呢?1、读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那什么是序言呢?(课件出示)序,亦称"叙",或称"引",别名"序言"、"媒介"、"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性;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批评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设计理念:当我们把好书送到孩子们面前, 我们的工作不是结束, 而是刚刚开始。
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保持对书籍的持久兴趣, 最终这种兴趣才能转化为一种习惯。
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 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家长对书籍的热爱。
教学目标:1. 交流自己对《城南旧事》的独特认识。
2. 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
3. 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1、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 二周内阅读完《城南旧事》。
2. 组织学生作手抄报和读书摘录卡。
教学过程:导入: 书的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神韵。
或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美, 或是“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柔美, 或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凄切的美……正是这些美的文字, 美的情趣, 把我单调的生活涂抹的五彩缤纷。
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经典作品。
一. 介绍作者1.聊《城南旧事》题目2.介绍作者, 出示作者生平写照小诗:人生百岁几日春, 休将黑发恋风尘。
去年此地君曾至, 想见茑花待故人。
二. 介绍童年故事1.童年是一个人记忆的开始, 他也是一个问的符号, 实际的童年过去了, 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读了这本《城南旧事》我们就走进了书中仿佛自己就是稳重的那位小英子童年的故事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脑海中, 那童年的回忆历历在目, 文中写了几个故事, 这些故事又发生在她童年几岁的时候呢?惠安馆走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2. 让我们通过这些文字来猜猜书中的人物。
外貌猜人物动作猜人物语言猜人物三. 感悟童年童年是美好的, 快乐的又是短暂的, 难以忘怀的。
读了《城南旧事》英子童年又是则的难能可贵, 让人难以忘怀, , 《城南旧事》让我们的心头暖暖的, 书中文字深深到动了我们, 文中哪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心呢?1.感悟“爸爸的花儿落了”2.童年感言3.欣赏“送别”歌曲4.推荐童年系列书籍“童年”“呼兰河传”实际的童年很快过去, 心灵的童年永远挥之不去让我们一起来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
六年级语文城南旧事阅读欣赏课教案范文

六年级语文《城南旧事》阅读欣赏课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2 引导学生关注本书的主题,即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眷恋。
1.3 介绍本书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书中的人物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为什么。
2.2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详细分析,如英子、宋妈、爸爸等。
2.3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深厚感情。
第三章:故事情节探讨3.1 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事背后的意义,如《旧事》中的胡同生活、民俗风情等。
3.3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第四章:文学手法鉴赏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书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4.2 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进行分析讨论。
4.3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对书中的文学手法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城南旧事》的价值和意义。
5.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城南旧事》,并写一篇读后感。
5.3 推荐与本书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林海音的其他作品、关于北京城南的历史文化资料等,供学生拓展阅读。
第六章:对比阅读6.1 教师提出对比阅读的任务,选择与《城南旧事》风格相似或主题相关的另一部作品,如《草房子》、《四世同堂》等。
6.2 学生分组进行对比阅读,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文学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6.3 各小组汇报对比阅读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
第七章:作者写作风格分析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林海音的写作风格,如叙述方式、语言特点、情感表达等。
7.2 学生选取书中的典型段落,进行分析讨论。
7.3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对林海音的写作风格进行点评,提高学生对作家风格的认识。
《城南旧事》阅读课教学设计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推荐课教学设计教案.doc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城南旧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城南旧事》的阅读兴趣。
3.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及作品背景。
2. 分析《城南旧事》的独特魅力及文学价值。
3. 分享《城南旧事》中的精彩片段,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城南旧事》这本书,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2. 介绍作者:介绍林海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3. 分析作品:分析《城南旧事》的独特魅力和文学价值,强调作品的艺术特点。
4. 分享精彩片段:挑选《城南旧事》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5. 引发阅读兴趣:鼓励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并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城南旧事》的兴趣。
2. 课后收集学生的阅读感悟,评估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案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1.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城南旧事》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喜爱或关注。
二、教学内容:1. 分析《城南旧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探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
三、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城南旧事》中的人物形象。
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以英子为例,分析其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
3. 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言行举止、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分享各自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南旧事》阅读教学教案
刘建华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品析人物形象,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2、在交流过程中,掌握分析人物、赏析片段的方法。
3、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童真的可贵,同情弱者,能够全面地评价人物。
教学重点:
1、把握本书主要情节,概括本书内容。
2、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赏析精彩片段,感受“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个月我们共同阅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相信大家在阅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南旧事》这本书,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2、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呢?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湾,5岁来到北京,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
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
成就奖”。
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
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二、整本书略读的方法:
师、《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写了英子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
拿到这样一本厚厚的小说,我们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致了解书的内容呢?
1、读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那什么是序言呢?(课件出示)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师:我们同学手中的不同版本的书,有自序,也有代序。
还有的书把《冬阳.童年.骆驼队》放在了最后。
序言对于读者来说,如同畅游书海的指南针,能带领我们更快地了解作者,了解这本书。
2、看目录:那《城南旧事》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几个故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看目录)
师: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相当于文章的小题目,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来读,这样就把书读薄了。
这也是我们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一本书常用的读书方法。
三、走进书本,感受“我”的童年:
1请同学们来看这张图片,这是一张《城南旧事》当年的电影海报。
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张海报里看到什么?
可以看到:天空、房屋、城市、人群,还有一双孩子的眼睛。
2、这双眼睛让你看出了什么?(一双清澈、纯真的眼睛里透出点疑惑和迷茫,似乎在为某些事情感到不解。
城市的上空有一双孩子的眼睛,这双眼睛在审视着这个世界。
)
3、那么这双眼睛又看到了什么呢?在《城南旧事》这本书中,一共写到了哪些故事?《城南旧事》中以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为线索共讲述了5个故事: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4、在这五个小故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呢?为什么?(学生交流)
四、推荐《我们看海去》,“以一带多”读小说:
1、师:在这五个故事中,第二个故事《我们看海去》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出示:《我们看海去》。
(1)让生自由读。
(2)问:“你们读过这首诗后能猜出这个故事中讲的是什么内容吗?”(3)老师最初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也是想着这个故事讲的肯定是英子和小伙伴一起去看海的故事,但作者给我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出示课件)
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
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4)讨论:在这个故事中,你觉得“厚嘴唇”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厚嘴唇,他是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乱世中的一个普通小人物, 为生活所迫而做了贼,一个人默默承受生活的艰难,养家糊口,供应弟弟上学。
他爱护弟弟,立志培养弟弟成材,为人和善,身上有善良的一面。
-他败光了家产,不得已做了贼,又有不光彩的一面。
小英子分不清海和天,分不清好人与坏人。
我们应该看到厚嘴唇青年他身上的淳朴,他沦落为贼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原因,作者不赞同他的行为,但同情他的遭遇。
)
(5)、对于他的遭遇,大家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如何这样评价?这就是大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融入我们的阅读过程中,这样来读书会更加有效果。
(6)、我读完这个故事后,觉得这个故事中人物的对话描写得非常好,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走进厚嘴唇的内心世界,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评价人物的一种方法。
课件:评价人物方法引导:(1)人物的性格表现在其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
(2)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要从不同角度给予评价。
(7)、假如你是法官,你是怎样宣判这个“小偷”?是重判,还是
轻判,为什么?
五、小结:这部小说除了厚嘴唇,书中还有《惠安馆》中的妞儿、秀贞,《兰姨娘》中的兰姨娘,《驴打滚儿》中的宋妈,还有整本书的主人公小英子,他们都是真实可感的人物,我们可以通过书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活动及神态、动作描写,去了解他们,去认识他们。
下节课我们继续评价书中的其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