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中,它也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些病虫害不仅会破坏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增加农民的成本和负担。

因此,科学防治小
麦病虫害,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 灰霉病
灰霉病是小麦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病害,主要是在高湿多雨的条件下易发生。

该病害会
使小麦的茎、叶、穗被感染,导致生长不良和减产。

防治措施:早期定期进行农药喷洒,清理田间积水和秸秆,定期轮作,保持通风透气,加强养分管理。

2. 棕带叶枯病
棕带叶枯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会导致叶子枯黄、枯萎,并且会
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发育,减少小麦的产量。

水稻叶枯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发病期一般在初秋,会导致草翦率增加、
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增加土壤通透性,加强肥料和水分管理,及早采取药物喷洒和轮作措施。

1. 小麦蚜虫
2. 麦蛾
麦蛾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会在小麦叶上产卵,导致小麦叶片变得枯黄,严重时还会
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防治措施:采用药物喷洒、翻耕和日光杀虫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3. 金针虫
金针虫是一种常见的根部害虫,能导致小麦根系腐烂、黄化,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总之,小麦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们
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和病虫害卫生,加
强养分管理等。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丰收。

小麦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虫害防治技术小麦虫害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给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带来极大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小麦虫害的防治技术。

1. 灭虫剂防治小麦虫害的防治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灭虫剂,如敌敌畏、乙醚等。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易引起小麦的农药残留问题。

因此,使用灭虫剂时需要根据使用方法和使用量等要求,在合适的时间和方式下使用。

2. 清理虫巢小麦虫害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会分泌一种黄色液体,用作建立虫巢。

虫巢内还会存有卵、幼虫和成虫等生命体。

清理虫巢可以有效防止小麦虫害的繁殖,同时也可以减少其对小麦的危害。

3. 防止储藏虫害小麦经过收割后需要储存在仓库中,然而,在储存过程中易受到存储虫害的侵害。

为了防止储存虫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对仓库内的环境进行控制,保持干燥通风。

(2)储存前对小麦进行深度处理,如熏蒸、冷冻等。

(3)定期检查仓库内的小麦,及时发现虫害。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不使用农药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虫害。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天敌对小麦虫害进行控制,例如将寄生虫放置在受虫害的小麦上,通过它们对小麦虫害的捕食、寄生、寄主危害等行为,达到对小麦虫害的控制效果。

5. 技术措施在种植小麦的整个生产周期中,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措施来减少小麦虫害的发生。

(1)选择抗病虫害小麦品种。

(2)合理的田间管理,及时修剪、清理垃圾等。

(3)控制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

(4)科学合理进行田间施肥。

肥料的多寡直接影响小麦的发育和对虫害的抵抗力。

小麦虫害是小麦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避免其对小麦的危害。

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治方式,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小麦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小麦病虫害及防治方法1、小麦蚜虫:小麦蚜虫是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又称腻虫或蜜虫,属于同翅目昆虫。

蚜虫主要集中在小麦的茎、叶、穗等部位,吸食该部位的汁液,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造成小麦减产,严重时可造成30%以上的损失。

防治方法:清除田间杂草与自生麦苗,减少麦蚜的适生地和越夏寄主。

冬春播种时间可比正常播种期晚些,播种时要尽可能的采用深耕的方式,同时结合配方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

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和灌水,适期增施磷、钾肥等。

2、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具有毁灭性,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小麦种植国家。

小麦吸浆虫主要吸食灌浆期的小麦汁液,造成小麦秕粒、空壳,严重时甚至导致小麦绝收。

防治方法:选用能够抵抗小麦吸浆虫的小麦品种,或者早熟的小麦品种。

通常春季会给小麦灌溉、追肥,为了降低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率,可适当的减少春灌、减少春季化肥的施加。

3、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通常发生在潮湿、半潮湿的区域。

小麦赤霉病可发生在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尤其在抽穗期,造成小麦的大量减产,严重时可减产40%左右。

防治方法: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

根据气候以及小麦的生长期,适当的提前或者推迟播种,以避免小麦扬花期在雨季。

小麦成熟后,要尽快收割脱粒。

收割后,对麦田进行深耕灭茬。

4、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是我国麦区常发生的病害,主要由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

小麦一旦发生纹枯病,在其发育的各个阶段会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等症状,严重影响小麦灌浆、结实不良,造成小麦的大幅减产,严重时可致小麦绝收。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耐病品种,如济麦22、周麦22等。

合理轮作,避免早播,可适当的延迟播种。

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及病株、及时排出田间的雨水。

5、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又名小麦黄疸病,分为条锈、叶锈和秆锈,在全国大部分麦区均有发生,危害相当严重。

2017年,山东自4月20日发现小麦条锈病以来,扩展蔓延迅速,全省发生范围和面积均超过大发生的1990年。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探究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探究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探究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病虫害的影响,小麦产量经常受到损失。

研究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对于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小麦常见的病虫害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期为小麦的生产提供参考。

一、小麦常见的病害1.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茎、叶和穗部,造成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

小麦赤霉病初期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散在的不规则黄色斑点,随后逐渐蔓延成大片的红色斑块,最终导致叶片枯黄枯萎。

防治技术:对于小麦赤霉病,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要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通风透光,避免密播密茬,及时清除麦田周围杂草,合理施肥,喷施药剂进行防治。

小麦纹枯病是由小麦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地下部,导致小麦根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2. 小麦蚜虫防治技术:小麦蚜虫的防治可以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如适时翻耕、轮作、间作、合理施肥等,同时也可以使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手段。

小麦螟虫是小麦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茎部,导致小麦的叶片枯黄,严重时会导致小麦倒伏和减产。

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严重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来控制这些病虫害的危害。

除了选用抗病虫品种外,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避免密播密茬、合理施肥以及喷施药剂进行防治都是有效的措施。

农业防治措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手段也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方式。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防治小麦的病虫害,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

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

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它也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针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选育抗病虫害品种:选育抗病虫害品种是预防和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基础。

通过选择育种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优质小麦品种,可以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此外,还可通过基因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手段,加快抗病虫害基因的引入和品种更新速度。

二、合理种植布局:合理的种植布局可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机会和速度。

例如,采用轮作和间作的方式,减少同一土地长期种植小麦的频率,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传播和累积。

同时,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可以增加小麦植株之间的通风和光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三、科学施肥与水肥管理:科学施肥和水肥管理是提高小麦抗病虫害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施肥,保证小麦的养分供应和生长发育,提高植物免疫力和抗病虫害能力。

此外,科学的水肥管理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和温度,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滋生和繁殖。

四、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获取病虫害发生的信息和动态,有助于科学、快速地进行防治。

可以通过设立监测点位,定期实地观察和记录病虫害发生情况;利用遥感和GPS等技术手段,对病虫害的分布和蔓延进行遥感监测和空间预测;引入气象数据和气象模型,结合病虫害的阶段特征,建立病虫害预测模型,提前预警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五、机械防治和物理防治:机械防治和物理防治是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利用机械手段,例如栽培、耕作、除草等,可以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数量和侵入机会。

物理防治包括利用陷阱、降落架、覆盖剂等方法,阻止病原菌和害虫的接触和入侵,达到防治的效果。

六、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是比较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寄生虫、捕食者等天然敌害生物,控制病原菌和害虫的数量和扩散速度,实现可持续的防治效果。

化学防治则利用农药等化学物质,直接杀灭或抑制害虫和病菌的生长繁殖。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株,合 理施肥和水源灌溉,提高小麦
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天敌控制
利用天敌如瓢虫、寄生蜂等控制小麦病虫害 的发生和繁殖,维持生态平衡。
微生物防治
使用微生物农药如Bt、白僵菌等防治小麦病 虫害,对环境友好且不伤害有益生物。
化学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
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针对性强、高效低毒的化学 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掌握和应用先进的防治技术,提高 小麦产量和品质。
THANKS
小麦锈病
症状识别
小麦锈病分为叶锈病和条锈病,叶锈病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 、黄褐色、粉状病斑,条锈病表现为长条形、鲜黄色、粉状 病斑。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合理 灌溉和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药剂防治可选用三唑酮、 烯唑醇等杀菌剂。
小麦白粉病
症状识别
小麦白粉病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至灰白色的霉斑,后期产生黑色小点。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轮作、深耕灭茬、科学施肥等措施,提高小麦的抗病能 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
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杀菌剂进行喷洒,如三唑酮、烯唑醇等, 以控制病害的蔓延。
虫害防治实践
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以控 制害虫数量。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精耕细作,减少虫源。
深入研究小麦病虫害的综合 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 方法的集成和优化,提高防 治效果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对农民的建议
及时了解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和 趋势,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病虫害 的大面积发生和扩散。

农作物小麦病虫害防治治理方案

农作物小麦病虫害防治治理方案

农作物小麦病虫害防治治理方案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气候变化、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保障农民的经济收益和国家粮食安全,制定综合治理方案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种1200字以上的综合治理方案。

一、病虫害防治技术1.多种防治方法的综合应用:农民可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以增加防治效果。

在种植小麦之前,进行土壤消毒,以减少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数量;同时在田间采用防虫网、覆盖膜等物理方法,防止病虫害的侵入;引入天敌生物来控制害虫数量;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2.合理的种植制度:通过合理的种植制度,可以增加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

例如,轮作小麦和其他作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进行种植;进行适量的施肥,增强小麦的抵抗力。

3.引进抗病虫害品种:通过引进抗病虫害品种,可以降低小麦受病虫害侵害的风险。

农业科研机构可以加强品种选育工作,培育出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同时,加强品种试验和示范,推广应用抗病虫害品种。

4.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了解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对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农民可以定期巡田,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同时,可以引入现代农业技术,例如遥感技术和无人机,对农田进行遥感监测和空中巡查。

二、科学施药1.合理选择农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选择对目标病虫害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农药。

同时,应注意选择有毒性较小、环境友好的农药,以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程: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遵守农药的使用规程,按照建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避免农药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导致农田污染和农产品残留超标。

3.定期更换农药:由于病虫害对农药的抗药性,农民应定期更换使用的农药,以防止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性,增加防治难度。

三、加强科技支撑1.建立病虫害监测网:建立小麦病虫害监测网,可以实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种植技术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种植技术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种植技术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病虫害的侵袭,容易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科学合理地控制病虫害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些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种植技术。

一、病虫害的防治技术1. 病害防治:(1)选用抗病、抗虫的品种。

选用具有优良抗病性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目前已培育出许多抗病虫的小麦新品种,可以根据具体病虫害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

(2)合理施肥。

小麦生长过程中需要各种营养元素的供应,适量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不同生育期施用合适的肥料,按需施用磷、钾等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化学药剂防治。

针对不同的病害种类,可以选择适合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但要注意药剂的使用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合理控制药剂的浓度和喷施时间,避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污染。

2.虫害防治:(1)集约化管理。

选用具有完全生活史的昆虫进行月点种植,减少虫害的发生。

根据田间发生情况,合理控制虫害的发生密度,及时进行清除和防治。

(2)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寄生虫等自然的控制因素,控制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例如利用蜘蛛、蚂蚁等捕食昆虫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的蚜虫、飞虱等害虫。

(3)物理防治。

采用物理方法控制虫害的发生,如利用灯光捕虫、粘虫板、雨帘等。

这些方法可以吸引和捕捉害虫,减少害虫对小麦的危害。

二、种植技术1.地力培养。

在选择种植地点时,要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避免土壤盐碱化和积水造成的伤害。

合理施肥和轮作种植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健康。

2.良种选用。

选择高产、抗病虫、适应性强的小麦良种进行种植,可以提高产量和抗病虫能力。

3.适时播种。

根据气温和水分情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

一般来说,春季播种要在气温回升和土壤含水量适宜时进行,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4.密植稀栽。

密植可以提高小麦单株的产量,但也容易导致病害的传播。

适量调整植株的密度,避免过密和过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作者:杨康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25期
杨康
乾县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2350小时,阳光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在独特的气候、地理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乾县小麦生长籽粒饱满、质量良好,种植广泛,但小麦病虫害侵害对小麦产量的提高和农民经济收入、国家粮食安全均产生较大影响。

本文对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阐述了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以期最大限度防治小麦病虫害,发挥小麦增产增效,提高小麦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水平。

一、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1、种子处理
(1)选种。

结合天气、土壤、自然等,科学选择抗逆性强、高产、耐病的优质小麦品种,种植不同种质资源的小麦品种,杜绝同一区域内种植单一品种,防止病虫害快速蔓延。

(2)拌种。

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甲基异柳磷乳油兑水,按种子质量的0.1%至0.2%拌种,包衣,防治条锈病、纹枯病,提高小麦出苗率。

2、整地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增施腐熟的农家肥施用,并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深耕、深松、旋耕、免耕等技术,确保地面平整,防治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

3、播种
(1)结合实际产量目标与肥力因素,合理品种布局,减少因播种过密造成小麦生长透光和通风现象,避免单一化种植,进而引发小麦病虫害。

(2)用5%辛硫磷颗粒剂,兑细土22㎏/亩,均匀撒施,减少病菌和虫卵侵害。

亩用2.5%联苯菊酯水乳剂80ml+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ml防治蚜虫。

(3)轮茬耕作。

同一片土地,最好插种大豆、甘薯等非寄生类作物,这样可有效预防小麦全蚀病和黄花叶等病害。

同时,利用大豆本身的固氮作用,可增强土壤肥力,促进小麦高产。

4、肥水管理
(1)科学施肥。

根据小麦不同生长期间的需肥特点,进行合理施肥,合理搭配有机肥、微肥和生物肥,保障小麦肥力供应,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小麦抗逆能力,降低小麦染病风险。

(2)灌溉管理。

小麦生育期间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从小麦抽穗后,耗水量增大,应管理好灌水和科学节水工作,确保土壤含水量在60%以上,促进小麦坐脐、籽粒形成、胚乳发育。

5、清除杂草
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杂草过多会与小麦争夺养分,减少小麦株间通风和透光,加重病虫害寄生和繁衍,易感条锈病和赤霉病,若遇连雨天气,发病概率会有所上升,因此,应清除田间杂草,减轻发病菌源。

二、防治技术
1、物理防治
(1)在具体实施方面,要考虑不同小麦害虫的生长习性或饮食等特性,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将诱虫灯、黄纸板、气味吸引器、防虫网等装置安装在田间,防控小麦蚜虫、小麦麦叶蜂等害虫,实现对小麦害虫(吸浆虫)进行诱杀、防控、捕杀、隔离、诱杀等,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害发生。

(2)利用小麦害虫对某种颜色的喜好,吸引其落于诱虫板之上,完成诱杀,或通过糖醋液诱控,过将糖、酒、醋、水与药物按比例混合,制成诱惑剂,对害虫进行毒杀。

(3)在麦田中利用防虫网、筛网,将小麦与害虫隔离,起到防控作用。

2、化学防治
(1)赤霉病。

可选用氰烯·戊唑醇悬浮剂、戊唑·多菌灵悬浮剂进行防治。

(2)白粉病。

在抽穗至扬花期,与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用三唑酮进行防治,每周喷1次。

或选择氰烯菌酯、戊唑醇、高氯等高效安全药剂防治,效果更佳。

或在小麦起身后,每公顷用20%粉锈宁乳剂600至750毫升加水37.5至150千克水稀释,喷雾防治,每7天左右喷药一次。

(3)条锈病。

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每隔7天喷施。

或选用噻虫嗪与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混用进行防治。

(4)红蜘蛛和吸浆虫。

用唑类杀菌剂、杀螨剂、井岗霉素,或烟碱类杀虫剂混合,进行防治。

3、生物防治
小麦生物防治以小麦虫害为主,利用率食物链相生相克的关系,培养小麦害虫的天敌,进而抑制小麦害虫生长及繁衍。

小麦生物防治技术共分为两种:
(1)捕食性防治。

利用天敌可直接消灭这些害虫,有效降低害虫数量,避免小麦虫害,通过种植油菜、叶菜等麦蚜为天敌载体,进行防治,例如:七星瓢虫防治小麦蚜虫;花蝽、草蛉等天敌防治;小麦红蜘蛛害虫,食蚜蝇可防治小麦吸浆虫。

(2)寄生性防治。

利用害虫的寄生型的生物性,防治赤眼蜂、姬蜂、蚜茧蜂等,以及小麦白粉病、条锈病,利用性信息素药物,破坏害虫生殖能力,阻断害虫之间的交配,稳定生物链系统,降低害虫的繁殖率。

例如,在防治小麦条锈病的过程中,可每亩用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至20克左右,兑水,均匀喷雾,在小麦返青拔节期,亩用2%嘧啶核苷类素(农抗120)水剂333至500克,均匀喷施,每周喷施1次,视病情喷施2至3次。

(3)或使用木霉菌、苦参碱、多抗霉素等生物农药,撒施,防治小麦吸浆虫。

4、积极引入小麦绿色防控技术
在传统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因过度使用高毒、高污染化肥与农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土壤板结等现象,时有发生,带来严重环境污染和害虫病侵害。

为最大限度避免环境污染,提高小麦产值,应积极引入小麦绿色防控技术,采用人工捕捉、黄色粘虫板等物理防控技术等,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减少农业化肥带来的污染,实现自然与农业的和谐共生,推动小麦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小麦是陕西省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种植管理与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供给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在小麦实际种植过程中,应科学防治小麦病虫害,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防治方法外,应依托国家政策方向,合理优化品种布局,开展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服务,科学防灾减灾,防止小麦病虫害发生,促进小麦综合防治技术高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发挥,推动小麦种植产业实现稳定顺利的发展。

(作者单位:713300 陕西省乾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