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信元交换的特点和区别。

3. 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体系结构。

4. 学会分析交换网络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现代交换技术概述1.1 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1.2 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1.3 交换技术的分类2. 电路交换2.1 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2.2 电路交换的优点和缺点2.3 电路交换系统的组成3. 分组交换3.1 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3.2 分组交换的优点和缺点3.3 分组交换系统的组成4. 信元交换4.1 信元交换的基本原理4.2 信元交换的优点和缺点4.3 信元交换系统的组成5. 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5.1 交换机的基本原理5.2 交换机的体系结构5.3 交换机的分类和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体系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对交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现代交换原理及相关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网络资料和案例,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4. 实验设备:提供交换机等实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和验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期末考试:设计合理的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计划:第1-4课时:现代交换技术概述第5-8课时:电路交换第9-12课时:分组交换第13-16课时:信元交换第17-20课时: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第21-24课时:交换网络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第25-28课时: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第29-32课时:实验操作和综合练习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第一章:现代交换原理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理解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2 教学内容1. 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4 教学活动1. 讲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讲解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分析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第二章:电路交换原理2.1 教学目标1. 掌握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理解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2 教学内容1. 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文献调研法: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4 教学活动1. 讲解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分析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第三章:存储交换原理3.1 教学目标1. 掌握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理解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3.2 教学内容1. 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文献调研法:了解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XXXX学生XX XXX学号201010315XXX 年级2010级指导教师宋刚职称副教授2013年12月6日设计报告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说明:指导教师评分后,设计报告交院实验室保存。

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专业:学号:学生:指导教师:宋刚摘要: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由终端、交换、传输三部分构成,交换是通信系统的核心。

其中,时分接线器(T型)和空分接线器(S型)是程控交换技术中最基本的交换单元电路,S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在不同复用线之间同一时隙内容的交换,T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在同一条复用线上的不同时隙之间的交换。

为了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通话,数字交换网络必须完成不同复用线上不同时隙的交换,即将数字交换网络上某一条输入复用线上某个时隙的内容,交换到指定的输出复用线的指定时隙。

本设计中为达到一定的容量要求,在交换前要将多个PCM低次群系统复用成PCM高次群系统,然后一并进行交换。

交换完成后要将复用的信号还原到原来的的PCM低次群上。

本课程设计采用TSST 四级接线器构成数字交换网络,能同时完成时间交换和空间交换的功能。

关键词:数字交换网络;T接线器;S接线器;复用线目录绪论3第1章时间(T)接线器41.1 T接线器的基本功能41.2 T接线器的基本组成41.3 T接线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5第2章空间(S)接线器62.1 S接线器的基本功能62.2 S接线器的基本组成62.3 两种控制方式和控制原理7第3章网络阻塞93.1 网络阻塞的计算93.2 内部阻塞10第4章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络114.1 TSST设计思路114.2 TSST数字交换网络的系统组成114.3 TSST数字交换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13 第5章结论16参考文献18绪论程控数字交换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产物,是数字网、移动通信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关键设备,在电信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现代交换课程实践学号:1162310120姓名:授课班号:284201年级专业:11级通信工程指导老师:陶剑锋一、软交换系统组成1.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软交换体系结构是目前面向网络融合的新一代多媒体业务整体解决方案,具有层次化、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快速开发业务、集中部署业务等特点,可以向用户提供包含PSTN话音、无线话音、基础数据、多媒体数据等各种业务。

通过优化网络结构,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使得包交换网络能够继承原有电路交换网中丰富的业务功能,同时,可以在全网范围内快速提供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型业务。

在软交换构建的开放体系架构中,通过呼叫控制与媒体交换/承载的分离,实现了开放的分层架构,各层次网络单元通过标准协议互通,可以各自独立演进,以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

软交换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媒体网关层:根据组网的位置,可分为接入媒体网关(提供接入适配功能)、中继媒体网关(提供与其他网络互通的媒体流转换功能)、资源媒体网关(提供特定媒体资源)。

◆呼叫控制层:由信令网关(提供中继信令SS7在IP网上的传输适配功能)和呼叫控制服务器(通过与信令网关和媒体网关的配合实现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控制功能)。

2. 软交换的特点分布式交换降低运营成本,传统电路交换网存在布点多、运行成本和运维人员成本高的问题。

而基于软交换的体系结构由集中的MSC服务器/软交换机与分布的媒体网关组成,呼叫控制与话音处理/交换是分开的,媒体网关可以布设在提供最大价值的地方,复杂的呼叫控制被集中在一起。

通过部署分布式交换,可以实现灵活的组网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组网模式中容量、覆盖和路由迂回的矛盾,便于进行集中维护和管理,有利于降低建网成本和运维费用。

二、IP电话通信原理IP电话是按国际互联网协议规定的网络技术内容开通的电话业务,中文翻译为网络电话或互联网电话,简单来说就是通过Internet网进行实时的语音传输服务。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设计一、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交换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不可少的课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呢?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课程目标现代交换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修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具备交换技术设计和实现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包括:1.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3.了解网络拓扑结构、协议分类、网络QoS等相关知识4.具备交换技术设计和实现的能力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课程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式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现代交换原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应用能力。

2.互动式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将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合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项目式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设定一个小型项目,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课程设计和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手段1.网络资源现代交换原理是一门紧紧联系着网络技术的课程。

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各类在线教育平台、优秀网络课程、网络实验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

2.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可以展示实际交换原理的工作状态,通过实际模拟与演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交换原理。

具体软件包括Packet Tracer、WireShark、模拟实验软件等。

3.实验室实践通过搭建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网络拓扑结构,完成交换技术设计、实现和测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总结现代交换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其通过先进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题目:模拟中继接口通信学号:201320130101学生姓名:肖庭林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321301指导教师:涂其远老师2016年6 月17 日模拟中继接口通信实验目的了解模拟中继信号的接续过程。

了解程控交换系统的组成及信号交换过程。

了解主要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及信号特点。

实验原理1.原理框图中继通信接口框图由前面的各单元实验可知,信令的产生与信号的交换可在一个实验箱内完成电话单机的工作。

若将两台实验箱通过中继电缆线连接,则实现两台实验箱的长途通信。

图是它们的接口框图。

中继通信拨号方式:01+被叫号码。

模拟中继与数字中继区别仅仅是硬件的电气特性不同,从呼叫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角度看,二者并无明显差异,譬如数字中继可以使用数标1进行出入局呼叫,模拟中继也可以使用数标1进行出入局呼叫。

在数据生成方法上,增加中继组、添加中继电路、增加出局路由等等,模拟中继和数字中继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上层的业务处理来说,PP程序将数字中继与模拟中继的差异性屏蔽了。

由于各模拟中继硬件电气特性不同,在进行自环出入局呼叫,自环的方法一定要正确,交换机的中继接口可分为两种:数字中继接口、模拟中继接口。

在数字程控交换机与数字程控交换机之间需要采用数字中继接口对接。

而在数字程控交换机和模拟程控交换机或人工交换机之间则需要采用模拟中继接口对接。

由于在数字程控交换机普遍应用之前,在电话交换网中陆续采用过多种类型的模拟或人工交换机,为适应这种组网的需求,在模拟中继接口上不得不又分多种类型的模拟中继接口。

时至今日,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公网和专网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模拟和人工交换机在运行,种类齐全的模拟中继接口提高了交换机组网的灵活性。

2. 模拟中继接口(1)载波2600中继接口(SFT2600)(2)环路中继接口(TRK)(3)载波2400中继接口(SFT2400)(4) E&M 中继接口 1 (EMT)(5) E&M 中继接口 2 (EMT)(注:现已不用)(6)磁石中继接口(MT)(7)实线中继接口(ABTI、ABTO)直拨中继接口(AB12、AB15)(注:现已不用)3模拟中继功能、特性表实验过程1.中继实验步骤:因为四路电话拨号是相似的,下面以甲方一路为例,来说明其工作过程:将两台实验箱用一根中继电缆连接线相接起来,打开电源工作开关,按下薄膜输入开关上的“复位”键,此时显示“LET-CK……”,按“开始”键,进入主菜单工作状态,选择“交换方式”,按“确认”键,再选择“空分交换”工作方式,按下“确认”键后,使CPU工作在空分交换方式。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 XXXX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201010315XXX 年级 2010级指导教师宋刚职称副教授2013年12月6日设计报告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说明:指导教师评分后,设计报告交院实验室保存。

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专业:学号:学生:指导教师:宋刚摘要: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由终端、交换、传输三部分构成,交换是通信系统的核心。

其中,时分接线器(T型)和空分接线器(S型)是程控交换技术中最基本的交换单元电路,S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在不同复用线之间同一时隙内容的交换,T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在同一条复用线上的不同时隙之间的交换。

为了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通话,数字交换网络必须完成不同复用线上不同时隙的交换,即将数字交换网络上某一条输入复用线上某个时隙的内容,交换到指定的输出复用线的指定时隙。

本设计中为达到一定的容量要求,在交换前要将多个PCM低次群系统复用成PCM 高次群系统,然后一并进行交换。

交换完成后要将复用的信号还原到原来的的PCM低次群上。

本课程设计采用TSST四级接线器构成数字交换网络,能同时完成时间交换和空间交换的功能。

关键词:数字交换网络;T接线器;S接线器;复用线目录绪论 (4)第1章时间(T)接线器 (5)1.1 T接线器的基本功能 (5)1.2 T接线器的基本组成 (5)1.3 T接线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 (5)第2章空间(S)接线器 (8)2.1 S接线器的基本功能 (8)2.2 S接线器的基本组成 (8)2.3 两种控制方式和控制原理 (9)第3章网络阻塞 (12)3.1 网络阻塞的计算 (12)3.2 内部阻塞 (12)第4章 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络 (14)4.1 TSST设计思路 (14)4.2 TSST数字交换网络的系统组成 (14)4.3 TSST数字交换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 (16)第5章结论 (19)参考文献 (20)绪论程控数字交换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产物,是数字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关键设备,在电信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交换原理 课设

现代交换原理   课设

课程设计任务书
8)话终、主叫先挂机
①假设主叫用户先挂机,电路交换系统检测到以后,进行通话路由复原;
②停止计费;
③向被叫用户送忙音。

④被叫用户挂机复原
9)被叫先挂机
①另一种可能是被叫用户先挂机。

因为是局内市话呼叫,电路交换系统检测到以后,直接进行通话路由复原;
②停止计费;
③向主叫用户送忙音。

④主叫用户挂机复原。

图1 呼叫流程图
3.呼叫处理软件
呼叫处理软件主要负责呼叫连接的建立与释放以及业务流程的控制,它是负责整个呼叫过程控制的软件。

具体完成的主要功能如下:
①用户线和中继线上各种输入信号的检测和识别;
②呼叫相关资源的管理;
③对用户数据、呼叫状态以及号码等进行分析;
SDL图描述的是一个激励—响应过程。

在呼叫处理过程中,SDL图描述某一状态下,给予一输入信号,然后会带来一系列分析处理动作,输出响应命令(任务执行或输出控制命令),引起状态转移。

常用的图形符号:
1、状态
2、输入
3、输出
4、判别
5、任务
图2 局内呼叫SDL图
图3 一次正常呼叫传送信号的流程图
图4 一次正常呼叫状态分析图
四、实例设计
下面以F-150程控交换系统中的用户数据为例进行说明。

在F一150系统中,用户数据分为去话数据(ORIG)和来话数据(TERM)。

图5示出了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背景
交换技术是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通信网络中交换机起到了中央机关的作用。

交换原理是通信网络实现通信的核心,因此理解交换原理对深入了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交换原理,进一步掌握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

2. 课程设计目标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该能够:
1.理解交换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技术;
2.掌握交换原理的实现方法,包括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等;
3.理解交换机的构造和规格;
4.熟练使用交换原理实现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3. 课程设计内容
3.1 基础知识
•交换概述: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交换原理:包括交换方式、交换机结构及其性能评价等;
•交换技术:时间分割多路复用、频分割多路复用等。

3.2 交换机的结构与性能
•交换机的分类与发展;
•交换机的结构:交换矩阵、交换方式和交换机控制器;
•交换机性能指标:交换机容量、呼叫建立时间、均衡块数等。

3.3 交换原理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交换机的应用和实现技术;
•交换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路由器、交换机等;
•虚电路、数据报等通信协议。

4. 课程设计方法
4.1 教学模式
本课程设计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实例演示,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交换原理,从而进一步掌握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

4.2 实验内容和方法
1.电路交换;
2.分组交换;
3.频分割多路复用;
4.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实验。

5. 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成绩占总评成绩的一定比例。

课程设计主要考核方式包括:
1.基础知识考试;
2.实验现场操作及操作报告;
3.交换原理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设计与实现。

6. 参考文献
1.谢范龙. 现代交换原理[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龚健、邬悦. 通信网络原理[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凤初. 数字通信与网络[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
4.
7. 总结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技术,还可以掌握交换原理的实现方法,包括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对交换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