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研究报告
药物过敏实验对比报告

药物过敏实验对比报告该实验旨在比较不同药物引发过敏反应的程度和表现。
实验中使用了三种常见的药物:药物A、药物B和药物C。
以下是各药物对参与者的过敏反应进行的观察和记录。
实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参与者被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分别接受其中一种药物的注射。
参与者在接受药物注射后,过敏反应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被观察和记录。
结果显示,接受药物A注射的参与者中有20%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和瘙痒。
过敏反应的持续时间平均为2小时。
在接受药物B注射的参与者中,有30%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包括皮疹和呼吸困难。
过敏反应的持续时间平均为4小时。
接受药物C注射的参与者中,有15%出现过敏反应,主要症状为呼吸急促和喉咙痛。
过敏反应的持续时间平均为3小时。
通过对比不同药物引发的过敏反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药物B引发的过敏反应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均高于药物A和药物C。
而药物A引发的过敏反应比药物C更为轻微。
这表明个体对不同药物的过敏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尽管药物A和药物C引发的过敏反应相对较轻,但我们仍然需要谨慎处理所有药物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重要的是,在使用这些药物时监测并记录个体的过敏史,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处理和预防过敏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样本容量相对较小,可能无法代表整个人群的过敏反应水平。
其次,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影响结果,如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暴露于其他潜在致敏物质的可能性。
总体而言,该实验提供了药物过敏反应的一些初步数据和趋势,这对于个体化的医疗和用药决策可能有所帮助。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多药物的过敏反应特征,并建立更准确的过敏预测模型。
药物过敏试验与过敏反应的处理

呼吸急促
可能出现呼吸急促、胸 闷等症状,但不会影响
生命安全。
头痛、眩晕
可能出现头痛、眩晕等 症状,通常不会引起严
重后果。
恶心、呕吐
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 症状,但不会引起严重
后果。
中度过敏反应
01
02
03
04
呼吸困难
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 等症状,需要及时处理。
腹痛、腹泻
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通常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宣传活动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 公众对药物过敏的重视程 度,促进预防意识的提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激发试验
在严密监测下,让患者再次接触可疑 致敏药物,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激发试验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谨慎进 行。
通过检测血清中针对某种药物的特异 性IgE抗体,判断患者是否对该药物过 敏。
02
药物过敏反应的类型与症状
轻度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
皮肤出现红疹、瘙痒等 症状,通常在用药后数 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
过敏性紫癜
可能出现过敏性紫癜、全身性 皮疹等症状,需要及时处理。
03
药物过敏反应的处理与急救 措施
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
01
当出现药物过敏反应时,应立即 停止使用该药物,以避免过敏症 状进一步恶化。
02
同时,应立即告知医生,以便医 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后续处理。
给予紧急处理(如肾上腺素注射)
对于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如过敏性 休克,可能需要给予紧急处理,如肾 上腺素注射。
肾上腺素能够迅速缓解过敏症状,如 呼吸困难、低血压等,为患者争取宝 贵的急救时间。
立即就医
在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后,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 和治疗。
药物过敏脱敏实验报告

药物过敏是指人体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可能导致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器官的损害,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药物过敏的治疗方法包括停用过敏药物、抗过敏治疗、脱敏治疗等。
本研究旨在通过脱敏实验,探讨药物过敏的治疗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药物过敏患者的过敏原及过敏程度;2. 探讨脱敏治疗对药物过敏患者的疗效;3. 为临床治疗药物过敏提供参考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药物过敏患者,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年龄在18-60岁之间。
2. 实验分组:将2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名,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3. 实验方法:(1)实验组:对患者进行脱敏治疗,包括:①过敏原检测:采用皮内法、皮内阈值法、抓刺法、多种同时特异性抗体过敏试验、皮肤点刺试验等方法检测过敏原;②脱敏治疗:根据过敏原检测结果,给予患者脱敏药物,如抗过敏药、激素类药物等;③疗效评估: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过敏症状的变化,如皮肤瘙痒、红疹、发热等。
(2)对照组:仅给予患者常规抗过敏治疗,不进行脱敏治疗。
4. 实验指标:(1)过敏原检测结果;(2)脱敏治疗前后患者过敏症状的变化;(3)脱敏治疗的有效率。
1. 过敏原检测结果:实验组20名患者中,有18名患者检测出明确的过敏原,其中最常见的过敏原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类等。
2. 脱敏治疗前后患者过敏症状的变化:(1)实验组:在脱敏治疗过程中,18名患者过敏症状明显减轻,其中10名患者症状完全消失,8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2)对照组:在常规抗过敏治疗过程中,10名患者过敏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有5名患者症状无改善。
3. 脱敏治疗的有效率:实验组脱敏治疗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抗过敏治疗的有效率为50%。
五、实验结论1. 脱敏治疗对药物过敏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过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脱敏治疗可提高药物过敏患者对过敏原的耐受性,降低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
药物过敏试验与过敏反应的处理

TAT脱敏注射法时注意事项 脱敏注射法时注意事项
在脱敏注射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反应。 在脱敏注射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反应。 如发现病人有面容苍白、发绀、荨麻疹,及头晕, 如发现病人有面容苍白、发绀、荨麻疹,及头晕, 心跳等不适或过敏性休克时, 心跳等不适或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配 合医生进行抢救。如过敏反应轻微, 合医生进行抢救。如过敏反应轻微,可待症状消退 酌情将剂量减少,注射次数增加, 后,酌情将剂量减少,注射次数增加,在密切观察 病人情况下,使脱敏注射顺利完成。 病人情况下,使脱敏注射顺利完成。
皮内试验(0.1ml含链霉素250u) 皮内试验(
链霉素过敏反应及其处理
1 与青霉素过敏反应大致相同,但较少见。 与青霉素过敏反应大致相同,但较少见。 2 伴有血压下降、休克;全身麻木、肌肉无力、抽搐; 伴有血压下降、休克;全身麻木、肌肉无力、抽搐; [眩晕、耳鸣、耳聋等 。 眩晕、 眩晕 耳鸣、耳聋等]。
划痕试验
取细胞色素C原液( 取细胞色素 原液(7.5mg/ml)1滴,滴于皮肤上, 原液 ) 滴 滴于皮肤上, 用无菌针头在表皮上划痕两道,长度约0.5cm;深 用无菌针头在表皮上划痕两道,长度约 ; 度以微量渗血为度
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试验法
含先锋霉素500µg/1ml的生理盐水溶液 先锋霉素 的生理盐水溶液 0.5g先锋霉素 先锋霉素+2mlNS→250mg/ml 先锋霉素 取0.2ml+0.8mlNS→50mg/ml 弃去0.9, 弃去 ,余0.1ml+0.9mlNS→5mg/ml 弃去0.9, 弃去 ,余0.1ml+0.9mlNS→500 µg/ml
注意事项(皮试和注射时) 注意事项(皮试和注射时)
1 2 试验前详细询问三史 曾使用青霉素,停药3天后再用者,以及更换药物 曾使用青霉素,停药 天后再用者, 天后再用者
抗过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某抗过敏药物对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验证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通过本实验,了解该药物对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为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抗过敏药物:某品牌抗过敏片2. 实验动物:豚鼠若干3. 试剂与仪器:- 过敏原:花粉提取物-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注射器、显微镜等- 数据处理软件:SPSS 22.0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 A组:正常对照组- B组:过敏原组- C组:抗过敏药物组2. 实验操作:- A组:仅给予生理盐水注射- B组:给予过敏原提取物注射- C组:给予抗过敏药物和过敏原提取物混合注射3. 观察指标:- 皮肤过敏反应:观察动物注射部位的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 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检测血清中IgE含量- 皮肤组织切片观察:观察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情况4. 数据收集与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四、实验结果1. 皮肤过敏反应:- A组:无明显过敏反应- B组:出现明显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 C组:过敏症状较B组明显减轻2. 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 A组:IgE水平正常- B组:IgE水平显著升高- C组:IgE水平较B组降低3. 皮肤组织切片观察:- A组:皮肤组织正常- B组:皮肤组织出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 C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B组减轻五、实验结论1. 抗过敏药物能有效抑制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减轻过敏症状。
2. 抗过敏药物可降低血清中IgE水平,减轻过敏反应。
3. 抗过敏药物对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具有抑制作用。
六、实验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抗过敏药物对过敏性疾病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然而,本实验仅采用豚鼠作为实验动物,未涉及人体实验,因此,该药物在临床应用前还需进行更多实验研究,以验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七、实验展望1. 进一步研究抗过敏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药物过敏实验法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1. 了解药物过敏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药物过敏实验的操作技能;3. 培养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训内容1. 实验原理药物过敏实验是通过对患者进行药物过敏原检测,了解患者对特定药物是否产生过敏反应的一种方法。
实验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即药物过敏原与人体内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过敏反应。
2. 实验方法(1)皮内注射法:将药物过敏原稀释液注入皮肤内,观察局部反应情况。
此法适用于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检测。
(2)皮肤划痕法:用针尖在皮肤上划痕,滴加药物过敏原,观察局部反应情况。
此法适用于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检测。
(3)静脉注射法:将药物过敏原稀释液注入静脉,观察全身反应情况。
此法适用于迟发型过敏反应的检测。
(4)口服试验法:将药物过敏原稀释液口服,观察全身反应情况。
此法适用于迟发型过敏反应的检测。
(5)眼结膜试验法:将药物过敏原稀释液滴入眼结膜,观察局部反应情况。
此法适用于眼结膜过敏反应的检测。
3.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药物过敏原、生理盐水、注射器、棉签、酒精棉球、皮试盘等。
(2)选择患者:选择过敏体质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3)过敏原稀释:根据药物过敏原的性质和浓度,将其稀释至适宜浓度。
(4)皮内注射法:用注射器吸取稀释后的药物过敏原,在患者前臂内侧皮内注射0.1ml。
(5)观察反应:注射后15-20分钟观察局部反应,如出现红肿、硬结、风团等过敏反应,可判断为阳性。
(6)其他实验方法:根据实验需求,可进行皮肤划痕法、静脉注射法、口服试验法、眼结膜试验法等。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患者对药物过敏原是否产生过敏反应。
阳性结果表示患者对该药物过敏,需避免使用;阴性结果表示患者对该药物不过敏,可正常使用。
三、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了解了药物过敏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皮内注射法、皮肤划痕法等实验技能。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选择实验对象、稀释药物过敏原、注射操作等,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第五节 药物过敏试验与过敏反应的处理

注意事项
• 过敏试验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药物过 敏史和家族过敏史。 • 凡初次用药、停药3天后再用,以及更换批号 时,均须按常规做过敏试验。 • 皮肤试验液必须临用时配制,浓度与剂量必须 准确。 • 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 • 皮肤试验结果阳性者不可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应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在相关文件注明,并将 结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 (有关皮试的评估、准备、结果的判断以及过 敏反应的处理,参见青霉素皮内试验有关内 容。)
(二)青霉素过敏试验法
• • • • • • • • • 【操作前准备】 评估患者并解释 用药史、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病情、治疗情况、用药情况 心理状态、意识状态,对青霉素过敏试验的认 识程度、合作态度 患者准备 护士准备 用物准备 环境准备
【实施】
• 试验液的配制(标准浓度:200~500U/ml)
复习题
• 1.请说出临床常见药物的过敏试验液配 制方法及试验液的标准。 • 2.为防止过敏反应发生,在做药物过敏 试验前,须详细了解哪些信息? • 3.患者吴某,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医嘱 予以青霉素进行静脉滴注,使用前需对 吴某进行青霉素过敏试验。取来的药品 为160万U一支的青霉素,请问该如何配 制过敏试验液?
药物过敏试验与过敏反应的处理
Medicine Anaphylactic Test and Anaphylaxis Treatment
病例
• 患者,男,20岁。因发热、咳嗽、咽喉肿痛1天就诊, 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肌内注射青霉素钠80万U, 2次/日。肌内注射前,护士给予患者青霉素过敏试验。 过敏试验3min后,患者感到头晕、胸闷、气促、畏寒, 护士赶到后发现患者口唇发绀、面色苍白,出冷汗, 继而意识模糊、呼之不应,血压50/36mmHg,心率120次 /分钟,呼吸25次/分钟。 • 问题:1.患者发生了什么情况? • 2.对该患者应如何进行抢救? • 3.在过敏试验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4.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预防此种情况的发生?
药物过敏试验与过敏反应的处理

Urticaria,
Generalized lymphadenopathy
abdominal pain
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 瘙痒 荨麻疹 严重者 发生剥脱性皮炎
呼吸道过敏 反应 可性紫癜 以腹痛和便血 为主要症状
同青霉素
同青霉素
同青霉 素
过 敏 反 应 处 理
其 他
遵医嘱静脉注射 葡萄糖酸钙或氯 化钙,其他同青 霉素
做脱敏注射 法
同青霉素
同青霉素
同青霉 素
停药>3天 须重做皮试
链霉素过敏试验法 配制方法
一次溶解 二次稀释
链霉素100万u + N.S 3.5ml = 25万u /ml
吸
0.1ml + N.S至1ml =2.5万u/ml (弃去0.9ml)
clincal menifastation
• 1.Allergic shock • 2.Serum sickness reaction • 3.The allergic reaction of the organ or tissue • •
过敏性休克
特点是危险性大、 一般呈闪电样发生,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5%患者于给药后5分钟内出现症状, 属Ⅰ型变态反应, 10%出现于半小时以后, 既可发生于皮内试验过程中, 发生率约为 5~10个/1万 也可发生于初次注射时, 也有极少数患者发生于连续用药的过程中
余0.1ml + N.S 至1ml =2500u/ml
三、破伤风抗毒素过敏反应试验及脱敏注射法
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是马的免疫 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注 射射后易出现过敏反应。 TAT引起过敏反应率5%~30%,其中有约十万分 之一的致死率。 用过TAT超过1周者,如需再用,应重做过敏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状:
1、过敏性休克 多呈闪电样发作,50%出现于 给药后5min内,10%出现于30min内。
呼吸系统症状 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 水肿所引起的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
循环系统症状 由于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 量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紫钳,脉 搏细弱,血压下降。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因脑组织缺氧,可表现为意 识丧失,抽搐或大小便失禁等。
(一)过敏试验法 1、试验液的配制 2、试验方法
剂量:15 IU 时间:20分钟 结果判断: 阴性:局部无红肿、无异常全身反应。 阳性:皮丘红肿,硬结直径大于1.5cm,红 晕范围直径超过4cm,有时出现伪足或有痒感。 全身反应以血清病型反应多见。 处理:阴性——可把所需剂量一次注射完。
阳性——需采用脱敏注射法。
(4)处理:结果阴性,可注射青霉素。 结果阳性,①不可使用青霉素
②在体温单、病历卡、医嘱单、床头卡和 注射卡、门诊卡上加以注明
③将结果告知病人及其家属
(三)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1、过敏性克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5~20min 内,甚至可在数秒内发生,既可发生于 皮内试验过程中,也可发生于初次肌内 注射时(皮内试验结果阴性),极少数 病人发生于连续用药过程中。
药物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病例
患者,女,24岁,因扁桃体炎在村卫生室肌 注青霉素80万U。青霉素皮试(-)。5min后病人 在回家的路上,突感胸闷,呼吸困难,恶心, 寒颤,口吐白沫,并随即跌倒在地。被路人 发现急送入院。体检:T35.8℃,P100次/min, 律齐,R 32次/min,BPl20/75mmHg,神志恍 惚,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口吐 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广泛湿性罗音,大小 便失禁。
1、停药。 2、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 3、氧气吸入。 4、抗过敏 5、纠正酸中毒。 6、扩充血容量。 7、复苏抢救。 8、密切观察病情
病例
患者,女,24岁,因扁桃体炎在村卫生室肌 注青霉素80万U。青霉素皮试(-)。5min后病人 在回家的路上,突感胸闷,呼吸困难,恶心, 寒颤,口吐白沫,并随即跌倒在地。被路人 发现急送入院。体检:T35.8℃,P100次/min, 律齐,R 32次/min,BPl20/75mmHg,神志恍 惚,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口吐 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广泛湿性罗音,大小 便失禁。
2、血清病型反应(serum sickness)
于用药后7~14天出现,临床表现与血清病相 似,有发热、关节肿痛、皮肤发痒、荨麻疹、 全身淋巴结肿大和腹痛等症状。
3、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
(1)皮肤过敏反应:瘙痒、荨麻疹、剥脱性皮 炎。
(2)呼吸道过敏反应:哮喘
(3)消化系统过敏反应:过敏性紫癜。
(四)过敏性休克的处理
学习目标
掌握青霉素过敏试验方法、结果判断、 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预防和急救处理 原则。
掌握TAT脱敏注射法。 熟悉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原因。 熟悉链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
碘过敏试验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过敏体质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
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 (anaphylactic reaction)甚至发生过敏性 休克(allergic shock)
(二)过敏试验法 1、试验液的配制
(动画)
2、试验方法
(1)剂量:青霉素G20u或50u
(2)时间:20分钟后观察反应
(3)结果判断:
阴性(negative skin test) ——皮丘无改变,周 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
阳性(positive skin test) ——局部皮丘隆起, 出现红晕硬块,直径>1cm,出现伪足、有痒 感。严重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二、链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一)过敏试验法 1、试验液配制 2、试验方法 (1)剂量 250u (2)时间 20分钟观察反应 3、过敏反应表现及处理 表现:同青霉素过敏反应 处理: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静脉注射。
三、破伤风抗毒素过敏反应试验及脱敏注射法
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是马的免 疫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种蛋白,具有抗原 性,注射射后易出现过敏反应。 TAT引起过敏反应率5%~30%,其中有约十万 分之一的致死率。 用过TAT超过1周者,如需再用,应重做过敏 试验。
人类应用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防治破 伤风已近百年,在我国也有半个多世纪,临 床上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马血清蛋白对 人体有很强过敏原性,常常引起严重的过敏 反应。上世纪六十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 研制出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uman tetanus immunglobulin, TIG) 用于临床,临床实践 证明TIG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明显优于TAT, 并逐渐取而代之.
(二)阳性患者脱敏注射法
基本原理:小剂量注射时抗原所致生物 活性介质的释放量少,机体本身可有组 胺酶释放,可分解组胺,不致对机体产 生严重损害。
1、每隔20min皮下注射TAT一次,直至完成总剂 量注射(TAT 1500u)。
2、在脱敏注射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反应。 反应严重——停止注射。
反应轻微——可待症状消退后,酌情将剂量 减少、注射次数增加。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had an allergic symptom after taking penicillin and then had another episode after taking the antibiotic again was far fewer than expected.
Penicillin allergy--not forever?
The Penn researchers’ review of 3.4 million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for people in Great Britain who were prescribed penicillin from 1987 to 2001 found the number of second allergic responses to be less than 2 per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