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嫁礼仪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是指古代社会中的婚嫁仪式和相关习俗。

不同的古代文化和地区有不同的婚嫁礼仪,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婚嫁礼仪:
1. 订婚:双方家长商定婚事,并交换礼物以示确定。

有时还举行豪华的订婚仪式。

2. 婚礼: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中或庙宇举行。

有时会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例如传统的中式婚礼。

3. 仪式和习俗:婚礼仪式包括迎亲、过门、交杯酒、拜堂等,这些都具有象征意义。

4. 嫁妆:女方需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床品等,作为女方进入新家的财产。

5. 婚后居住和地位:在某些古代社会中,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一般要居住在丈夫家中并服从丈夫的安排。

6. 祭祀和娱乐活动:婚礼之后可能会有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婚姻幸福和家宅兴旺,并举行娱乐活动,例如音乐、舞蹈和游戏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古代婚嫁礼仪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内容仅为一般概述。

古代夫妻的礼仪范文

古代夫妻的礼仪范文

古代夫妻的礼仪在古代,夫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夫妻关系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延续与繁荣。

在古代社会中,夫妻的礼仪是必须要遵守的,这是一种尊重及体现人们规范婚姻关系的一种积极方式。

下面,我们将从古代夫妻的礼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夫妻婚礼在古代,婚礼是一场盛大的仪式,其流程非常繁琐。

当两家决定结婚的时候,要先进行定亲。

预定日期,择吉日,家长要购买各种礼品送亲家,同时摆酒席,举行拜堂仪式,完成多个环节后,在盛大的婚礼中,完成两个家庭的联姻。

在仪式的过程中,有很多有着特定象征意义的环节,例如点烛、披红、过门贴防盗贴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婚礼的严谨和庄严性。

同时,新婚之夜,还有夫妻合卺的仪式,在严守礼仪和节制的同时,展现彼此的爱与敬。

二、服饰人们把“婚姻”视为人生中的大事,服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男女的婚礼服饰必须体现出隆重、精美的特点,体现两家的身份地位。

在早期的时候,男子要穿黑色的合欢袍、蓝缎逢、三山花、狐皮巾等,而女子则要穿着齐襦裙、振袖、褶裙、罗裙等。

同时,在婚礼之后,男子要着金缎褂,女子则要着上下对襟的官服来证明彼此的身份。

同时,为了遵守礼仪,古代夫妻在正式场合下需要穿戴规范的礼服。

在不同场合下,男子要着白色衣袍、广袖长褂、翻领蝴蝶结等具有不同寓意的服装来体现彼此的身份和地位。

三、夫妻言行规范在古代社会,夫妻之间有着非常严格的情感及言行规范。

男人要绅士,保持傲视群雄。

而女人要淑女,保持谦虚,娴静。

在婚姻过程中,男人必须要表现出雄性化的特质,比如强壮、有威严、不娇弱等等。

女人则要表现出柔弱、体贴、恭敬等品质。

男人要以一位丈夫的身份,保护妻子,对她体贴入微,照顾有加,温馨恩爱,而女人也要以一位贤妻的身份,尽全力增添夫妻间的幸福,以温暖和一份爱心相待。

同时,夫妻之间要遵守言行规范,其中包括互相尊重、诚实守信、信任、保守家庭秘密等等。

这些规范是为了保证夫妻之间的配合和融洽,体现丈夫与妻子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守护。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宗族制度、婚姻制度、婚姻仪式、婚姻生活等方面详细介绍古代婚嫁礼仪知识。

一、宗族制度
在古代中国,宗族制度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庭是宗族制度的基本单位,宗族掌握着重要的社会权力和社会资源,因此婚姻的选择与家族的利益息息相关。

二、婚姻制度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比较复杂,有不同的形式。

早期的婚姻形式一般是男方直接定婚,女方有很少的选择权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也开始逐渐获得婚姻选择的权力。

三、婚姻仪式
古代婚姻仪式是非常庄重的,讲究礼节。

婚礼分为三个步骤:纳彩、定婚和迎娶。

在这个过程中,亲友和宾客都要参加,场面热闹非凡。

四、婚姻生活
古代婚姻生活一般以男权制为主,男性地位高于女性。

女性需要尊重男性,顺从丈夫。

同时,婚姻也是男女之间感情交往的重要方式,双方需要相互关心和理解,共同经营家庭。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婚嫁礼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表现出的仪式、禁忌、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婚姻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中国社会仍然有很多人会遵循传统的婚姻礼仪,不断传承下去。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一、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为礼物目录,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问名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嘉礼:古时婚礼之首,因是女方时,延聘媒人作媒,谓之嘉礼,今表示“求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于吉兆,遣媒人致送薄礼,谓之纳吉,今表示“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恳请期:由男家恳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恳请期,又称“乞日”,今表示“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不好命佬将崭新床弄至适度边线。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不好命婆负责管理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砌在床上,并利沙上各式喜果,例如红枣、桂圆、荔枝干活、白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严禁步入新房及碰触新床,直到成婚当晚新人进房年才。

二、新娘礼服颜色:中国人的婚礼有赖于大红色,习惯以艳丽的颜色去衬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难成了订制,当众喜庆,衬托新人,预示着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于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衣着,就是权势和地位的寓意,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时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抒发了民间对权贵的敬重,因而逐渐演化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结婚时,通常就可以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强红盖头和绣花鞋,用大红花轿踩碎婆家门。

讲究的就是个“白”字。

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

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

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在古代,婚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习俗与礼仪。

这些习俗与礼仪不仅包含着人们对婚姻的敬重和祝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期许、规范和价值观。

下面,我们将探索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一些典型习俗与礼仪,了解它们的起源、内涵和影响。

第一,婚姻的契约和仪式是古代婚姻文化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当时的习俗,婚姻通常由家族的长辈、媒人或专门的婚姻中介协助筹办。

在婚姻筹备阶段,双方家族会进行详细的洽谈,确定婚姻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彩礼和聘礼的数额。

婚姻契约的签订代表着双方家族的承诺和决心,也是婚姻关系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二,古代婚礼中的行为和仪式是古代婚姻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婚礼通常分为婚前准备、迎亲、婚礼仪式和婚后庆祝等环节。

迎亲是婚礼的重要仪式之一,新郎要率领亲友去新娘家接新娘。

这一过程中,双方家族要进行热烈而庄重的迎亲仪式,以表示对彼此的尊重和欢迎。

婚礼仪式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祭祀、宴席、行酒仪式等。

这些仪式和行为既象征着双方家族的祝福和期许,也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感谢。

第三,古代婚姻文化中的婚嫁习俗与禁忌是规范婚姻行为的重要依据。

在古代,婚嫁习俗和禁忌体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男方要先迎娶女方,而女方则需依从男方的家族和社会地位。

同时,婚姻中的亲属关系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例如禁止近亲结婚,旨在维护家族的纯洁和健康。

此外,婚礼期间还有一些禁忌,如新人不能碰触刀剑、尖锐物品等,以避免诸神的不满,保证婚姻的吉利和平安。

第四,婚姻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对双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婚姻习俗和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家族的血脉和传承的关注。

婚礼仪式上的祭祀和宴席等活动,不仅增进了双方家族的情谊,也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婚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家族制度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是古代人们对婚姻的敬重和祝福的具体体现。

古代婚嫁礼仪_婚礼大全_

古代婚嫁礼仪_婚礼大全_

古代婚嫁礼仪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

下面小编就为带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婚嫁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古代婚嫁礼仪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三书六礼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的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但“三书”并非周制昏礼。

聘书: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指:纳采: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问名: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纳吉: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征:呈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称为纳征。

请期:是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今称“择日”。

亲迎:婚礼之日,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

古代婚嫁流程古代男女的婚嫁过程一般包含以下七个步骤:一、说媒在古代,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有一句俗语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传统的婚姻中,媒人在男女婚嫁中起重要作用,“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婚嫁礼仪
中国古代婚礼,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婚嫁礼仪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国古代婚嫁礼仪
一、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
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
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

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

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洗澡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着庆贺什么,但是中国的婚前洗澡却绝不仅是你平常所认为的20分钟泡在浴盆里。

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气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属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气,而且还意味着幸运、长寿以及繁荣,除了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还有助于让皮肤光滑、鲜嫩,许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梳头
下一步就是梳头了。

有些中国新娘穿上传统的红衣裤,再吃上一些美味的饺子,有3枚饺子,一个预示着爱情,一个预示着多子多福,还有一个意味着幸福。

给新娘梳头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满的,被称为有福气的女人。

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员都可充当这一角色,她一边梳一边说一些祝福的话,这一礼仪据说能给新郎新娘带来和谐、财富以及多子多福。

哭嫁
以前,新娘出嫁就意味着永远离别家人和家乡,因此新娘都要在婚前哭上三天,还与朋友和家人一起唱一些歌,这多少释放了点新娘的恐惧感,也为她离家作了准备。

中国古代结婚礼仪中这几项是少不了的,新娘洗了澡,打扮一下然后哭上一场就算是从未婚过渡到已婚了,你的任务呢?帮助女儿洗澡(象征性的),给她梳一个有福气的女人的发型,整个过程如果请亲友一起参加,会变成一个Party。

现在的结婚礼仪已经简化和很多,婚礼当然已不再如此,但每一
个新娘似乎都需要一点情感上的支持,人们鼓励她把内心想说的都说出来,这时新娘往往会哭上一阵,以抚平心中的忧虑。

中国古代婚嫁禁忌
忌吃喜饼
过大礼时男方送来的喜饼,女方的新娘切记不要吃。

喜饼比喻新娘的福气,吃掉自己的福气是不吉利的表现。

忌再插香柱
女方将礼饼供奉在神桌时,如祭拜的香柱在香炉中插歪了,切记勿将香拿出再插一次,这在古代是再婚的象征。

忌搧扇子
不管天气再热,在场所有亲友不可以搧扇子,因为扇子有谐音散,在讲究百年好合的大婚日,是不吉利的。

忌说「再见」
当男方亲友离去时,女方送门时不可以说「再见」,这样会有再婚的意思,所以女方送男方回去时,仅以点头示意。

家姑须回避
举行订婚仪式时,家姑必须回避,以免造成新娘与家姑日后相处不和。

新房布置
至于新房的布置、新婚的大床,亦要择定良辰吉日安装。

需放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等,意谓一对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之意,并将一把尺子、镜子、剪刀、利是及嫁
娶吉符,放在梳妆桌上,意谓辟邪驱煞,百无禁忌。

送新娘出门
成亲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嫂」与扫帚星的「扫」同音,不吉利,新娘要倒穿鞋子,意为不忘娘家。

临出家门时,须由长辈如伯父,叔父之类抱负而行,至少也得哥哥背出大门,不能自己走出,否则会被视作没有良心,毫无眷恋娘家之意。

同时,女方亲友送新娘出嫁时,寡妇、孕妇要避忌送亲。

迎娶新娘
迎娶新娘时,新娘出门前必须用红伞遮道,还要一边撒米,一边讲些吉利的说话,直至新娘上了花车为止。

看席
新娘初至夫家,姑嫂等要陪她吃饭。

别人大吃大喝,而她却只能干看,束手端坐,谓之「看席」。

回门
婚后三日,新郎陪妻子一起回娘家,这叫「回门」。

回门当天必须在日落之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宿;万一因特殊原因回不了家,夫妻俩也应分开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