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自叙帖》的赏析与临写

合集下载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是一幅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创作的自述作品,是他对自己艺术成就的总结和自我评价。

以下是《怀素自叙帖》的
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
狂风暴雨,秋叶凋零,天地之间,寂寞无声。

(狂风暴雨,秋
叶凋零,形容世事变幻无常,寂寞无声。

)。

我自怜伤,无处倾诉,笔底有情,心中无情。

(我自怜伤,无
处倾诉,形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笔底有情,心中无情,形容艺术
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

墨迹斑斑,纸上苍凉,寂寞之中,无奈而忘。

(墨迹斑斑,纸
上苍凉,形容书法作品的痕迹和寂寞之感。

无奈而忘,形容无法忘
却的心情。

)。

千古独步,孤芳自赏,世人不解,唯有自尝。

(千古独步,孤
芳自赏,形容自己在书法艺术上的独特成就和自我欣赏。

世人不解,
唯有自尝,形容他的艺术只有自己能真正体味和理解。

)。

心有所属,意无所托,艺道无穷,我心自在。

(心有所属,意无所托,形容他在艺术上找到了归宿,但内心却无法寄托。

艺道无穷,我心自在,形容他在艺术创作中感到自由和舒适。

)。

此生已老,艺道未尽,愿将余年,独自潜心。

(此生已老,艺道未尽,形容他年事已高,但对艺术的追求未竟。

愿将余年,独自潜心,表示他愿意用剩余的时间专心致志于艺术创作。

)。

以上是《怀素自叙帖》的全文释文对照,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幅作品。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怀素自叙帖,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怀素所写的一篇自述文稿。

本文以一篇1800字的释文对照,对怀素自叙帖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

【正文部分】怀素自叙帖余年七十有九,自得道者,蔚蔚乎其于矣。

扬帆息檝,时进时止。

蜋蜋乎其于矣,涌泉而逝,不终日,不终夜,流注不息,久矣哉!释文:我今年已经七十九岁了,作为一个修得了道的人,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像扬帆航行的船只,时而前进,时而停留。

如同小溪奔流,日夜不停,水流不息,已经很久了。

夫修道者,以无上之至真为初,以松柏为正,以流泉为象。

故曰:正气存心,則柔木生,善象迭起,心之浩荡也。

秋山可载,流泉可送,宔行于天下,曽兴众田。

誉之也,扬帆止檝之交流也。

释文:修行者以至真无上为基本,以松柏为正宗,以流泉为比喻。

因此说,保持正气的心态,就像柔韧的木头一样生长,好的象征接二连三发展,心境宽广如大海。

如同秋山能容纳万物,流泉能滋润大地,可以到达天下各地,发扬光大。

对此赞美,就是扬帆和停泊的交流。

卧游贞蹈于妄境,故生春秋之气也,余何恃哉!岁晏已俨,春秋暮矣。

天倾地闲,惟赤白与黄绿之交。

余知不自期半死,为此心行也,模摹象样,上以神圣,下以礼守之。

释文:我在追求真正境界的过程中,生发出春秋之气,已经进入了晚年。

天地交汇,只有红、白与黄、绿之间的交织。

我深知自己不能满足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为此以心为行动的标尺,模仿典范,向上追求神圣,向下坚守礼节。

员外昭此眇末,即信中之神,冠之以告身,则体贻兼自。

朝阳之子,夜郎之虎,春日寒食之游,怀山行之行也!延颈而呼,耆年深香,与之振臂,何矧志之!静则咏,逸则画,明而能动,何矧闲之!自勉者亦在余乎?释文:这篇文字光彩夺目,即使放在神圣的智慧中也不失为一个杰出的作品,是我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缩影。

无论是晨曦中的子弟,还是夜郎之虎,无论是寒食节时的游玩,还是怀山行的行程,都是我心境的流露。

伸长脖子呼唤,耄耋之年深深怀香,与之振臂,又岂不是志向高远!静心即能吟咏,悠闲即能画图,明晰而有行动力,又岂不是悠闲自得!励志者也必然如我。

谈怀素《自叙帖》临习

谈怀素《自叙帖》临习

谈怀素《自叙帖》临习摘要:怀素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书法家,他的草书润笔圆劲有力,使转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张旭齐名,并称颠张醉素。

其草书《自叙帖》是其代表作,出神入化,变化多端,在结构和章法的法度中狂放自由,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除对怀素生平经历背景进行概述外,并结合自身临习创作对其代表作《自叙帖》进行赏析。

关键词:狂僧;《自叙帖》;诗意性一、怀素及《自叙帖》介绍唐朝是中国历史辉煌的一页,也孕育了大批的艺术名人名品。

唐代书法作为其中的一个艺术门类,不仅作品多,而且充分表现了不同书家不同的情怀,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怀素作为僧人这个特殊的身份,能在唐代这么多书家中脱颖而出,更多在于其高远的草书艺术境界。

怀素,字藏真,旧说俗姓钱,永州零陵人,自幼出家,经禅之余,从事文艺,尤好草书。

相传其人甚好事,将弃笔堆积埋之于山下,号称“笔冢”。

又尝广种芭蕉,用蕉叶加以挥洒,即颜其居曰“绿天庵”。

好饮酒,及其酒酣兴发,寺壁屏幛、衣裳器具,时人谓之“醉僧”自言得草书三味,有“狂僧”之名。

他的代表作有《自叙帖》、《苦笋帖》、《小草千字文》、《藏真帖》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在唐代草书中熠熠生辉,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其艺术成就成为继张旭之后第二位唐代草书大家。

怀素对书法的热爱和着迷,其热情狂逸的书迹,在当时的文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把文人为之赞赏的诗赋汇集起来作了一篇《自叙》,其墨迹称为《自叙帖》,气势恢宏,动人心魄,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

二、怀素特殊身份介绍当时怀素作为一名少年和尚,以书会友,当场表演,“粉壁长廊数十间”,其场面之大,声势之浩大,恐前无古人。

且挥洒粉壁或素屏,悬空作业,饱墨的淋漓处,疾运急送,其手笔之疾速,心情之迫遽,加以略作俯视,稍加卖弄狂姿逸态,层出不穷,并为好僧之俗客喝彩叫好,“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笔冢低低高如山,墨池浅浅深如海”的景象浮现在眼前。

诗人又醉后兴会,随意书写,留下诸多记叙怀素早期书法艺术的诗篇。

怀素自叙帖高清全文及译文

怀素自叙帖高清全文及译文

怀素自叙帖高清全文及译文引言概述:
怀素自叙帖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怀素所创作的一幅帖子,其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为您提供怀素自叙帖的高清全文及译文,并从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
一、怀素自叙帖的创作背景
1.1 怀素的生平介绍
1.2 怀素的书法风格特点
1.3 怀素创作自叙帖的目的和意义
二、怀素自叙帖的高清全文及译文
2.1 怀素自叙帖的全文展示
2.2 怀素自叙帖的译文解读
2.3 怀素自叙帖的艺术价值
三、怀素自叙帖的构图与笔法
3.1 怀素自叙帖的构图布局
3.2 怀素自叙帖的笔法运用
3.3 怀素自叙帖的线条与墨迹表现
四、怀素自叙帖的意境与内涵
4.1 怀素自叙帖的主题与情感表达
4.2 怀素自叙帖的意象与象征
4.3 怀素自叙帖的文化内涵与哲理思考
五、怀素自叙帖的影响与传承
5.1 怀素自叙帖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
5.2 怀素自叙帖的传世与保护
5.3 怀素自叙帖的研究与传承意义
总结:
怀素自叙帖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其高清全文及译文的呈现让人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内涵与艺术价值。

通过对怀素自叙帖的创作背景、构图与笔法、意境与内涵以及影响与传承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怀素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怀素自叙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影响和传承意义。

希望通过对怀素自叙帖的研究与传承,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临怀素自叙帖卷,精临精解

临怀素自叙帖卷,精临精解

临怀素自叙帖卷,精临精解临怀素自叙帖卷,精临精解记载了历史的镜子,见证了文明的落脚点,聆听着古佛经的讲解,临怀素的自叙帖卷就像一本由先祖们留下的宝贵宝典一样,深受中国学者的尊崇。

临怀素,原名刘弗陵,字素,号曙老人,汉族,出生于元,他当过宰相、太常卿,是明代两朝学者、著作家。

他的著作许多,其中最著名的乃是《临怀素自叙帖卷》、《临怀素补解》,其人著述较为融会贯通,融古议今,非常精辟,经常被学者权威们引用推崇。

《临怀素自叙帖卷》,全书有七卷,是临怀素临朝任宰相时,题写的一部文字论类作品。

这部书内容主要涉及古今思想家的著作,以及古代佛经的讲解,融入了临怀素的文字理念,以及他的思想观点。

书中行文自然,富含诗情画意,每章叙述主题开篇入微,深入描写,把古典文学、历史记载和政治思想融会贯通,突出其中的哲理。

《临怀素自叙帖卷》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在书中,他运用了儒家文学风格,以及佛教的文学议论,以一种独特的思想来求证古今中外文学的对比和对应性,以此丰富了他的思想理念。

经过千百年的磨练,《临怀素自叙帖卷》仍然在中国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关注,书中精辟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使它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源泉,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华佳作。

今天,我们在学习中依然能感受到《临怀素自叙帖卷》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它的思想观点贯穿着中国历史,它的文学风格雕琢着中国古典主义的气息,展现着无穷的生机活力和神韵。

《临怀素自叙帖卷,精临精解》把一代书香草气,学者深思的思想和智慧融汇于其中。

它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激励我们对中国文明发展史和文化传承史的学习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书写着智慧的古书,临怀素留给我们的智慧之路,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让我们以学习《临怀素自叙帖卷》为开始,继承与弘扬古代文明与知识,开创全新的新中国文明!临怀素的自叙帖卷就如神秘的宝藏,以其诗意的语言和智慧的精解,将瑰丽的文章之花解读出来,充分地表达出了古人的诗情画意,体现了临怀素对古今文学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古典文化复兴与传承的坚定精神。

赏析怀素《自叙帖》赏析高清大图!

赏析怀素《自叙帖》赏析高清大图!

赏析怀素《自叙帖》赏析高清大图!《懷素自敍帖》原文: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

然恨未能遠覩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湣K鞊耪儒a,西游上國,謁見當代名公。

錯綜其事。

遺編絕簡,往往遇之。

豁然心胸,略無疑滯,魚箋絹素,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為怪焉。

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

又以尚書司勳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故敘之曰:“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疏,性靈豁暢,精心草聖。

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

故吏部侍郎韋公陟,覩其筆力。

勖以有成。

今禮部侍郎張公謂賞其不羈,引以遊處。

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贊之,動盈卷軸。

夫草稿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

迨乎伯英,尤擅其美。

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

以至於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模(模字誤衍)楷精法(法精二字誤倒)詳,特為真正。

真卿早歲,常接游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

追思一言,何可複得。

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

若還舊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函挹規模,則入室之賓,舍子奚適。

嗟歎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

”其後繼作不絕,溢乎箱篋。

其述形似,則有張禮部云:“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

”盧員外云:“初疑輕煙澹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

”王永州邕曰:“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

”朱處士遙云:“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隻畏盤龍走。

”敘機格,則有李禦史舟云:“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餘實謂之狂僧。

以狂繼顛,誰曰不可。

”張公又云:“稽山賀老粗知名,吳郡張顛曾不易。

”許禦史瑤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

”戴禦史叔倫云:“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

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

”語疾速,則有竇禦史冀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

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

”戴公又云:“馳毫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

怀素《自叙帖》章法解读与临摹要点

怀素《自叙帖》章法解读与临摹要点

怀素《自叙帖》章法解读与临摹要点赵景云(2012-1-18)怀素(737-799)字藏真,唐零陵郡(湖南永州)人,移居长沙。

被大其28岁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称为同道知己。

其作品《自叙帖》书写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

其人俗姓钱,7岁为僧,中年远游,北上长安,于颜真卿处得张旭笔法。

性情豪放,好作草书。

传怀素种芭蕉万株当纸用,以漆盘习书,掷笔为冢。

明王世贞评价其书法“奇矫无前,独冠诸种。

”文征明云:“虽狂怪怒张,而求其点画波发,又不合规范者盖鲜。

”安岐谓:“墨气紙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自叙帖》是怀素自述学书经历,曾被书法大师颜真卿称为同道。

虽然他按着字体形象、师承风格、运笔速度分类抄录当时十位名人雅士对其草书的赞美诗句,其叔父以为他“愚劣”也如实抄录。

把这些人的褒贬诗集为一卷,由颜真卿为诗卷写序。

序言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见旧观。

”颜真卿赞扬怀素为僧侣精英,看见他的书法就想到了自己老师张旭的情景。

怀素很自信但是并没有陶醉于别人的赞扬,而是很有自知之明。

“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

”就是明证,说明怀素绝对不是那种浅薄之徒。

可谓知识渊博,头脑清醒,有雄才大略,历代的“以狂继颠”和“颠张醉素”,只能说明其书法艺术风格并非说人,其人是非常清醒的文人高士。

一、章法风格与用笔姿势据传怀素书写《自叙帖》有三本。

传此本《自叙帖》是苏子美家藏本,其首六行已损为苏舜钦补写。

苏氏补写前肯定是仔细研究过,这六行与全文书写气息甚合。

《自叙帖》为纸本墨迹,纵28.3厘米,横755厘米,37帧,126行,共计702字。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从书写烂熟于心的程度推测其实际书写数量远远不止三本。

怀素的《自叙帖》把中国草书的精髓--中锋行笔表现得潇洒淋至。

临摹《自叙帖》的难处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

有基本功的人得形似三个月就行,可是得其神似三年也不见得。

怀素自叙帖笔法特点

怀素自叙帖笔法特点

怀素自叙帖笔法特点
怀素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名家怀素在晚年所写的一篇书法自述,其笔法特点如下:
1. 线条简洁粗劲:怀素自叙帖的字体线条粗大,宽厚有力,符合怀素的性格形象,使这篇书法作品具有豪放气势。

2. 对比鲜明:笔画的浓淡、粗细分明,对比强烈,给人以深刻、强烈的视觉印象。

3. 气势磅礴:作品笔力奔放,富有气势,笔画压迫感强,凸显出怀素的性格特点。

4. 立意高妙:怀素自叙帖的书法作品高妙深邃,做到了一笔一墨都有寓意,更彰显出怀素的高超技艺和境界。

总之,怀素自叙帖的笔法特点是简洁有力、对比鲜明、气势磅礴、立意高妙。

这些特点反映出了怀素的个性和书法水平的高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素《自叙帖》的赏析与临写
怀素,(公元737-799年)字藏真,俗姓钱(一日俗姓范)。

湖南永州人,唐代著名书法家。

与同代书家张旭并称为中国书法史狂草书法的两座高峰,世称“颠张狂素”。

怀素年幼时家境贫寒,十岁出家。

痴于书艺,尤好草书,异常勤奋,相传因家贫无钱买纸,遂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

居室号“绿天庵”,亦曾漆一托盘练字,将盘底写穿,秃笔成冢,洗笔池水尽黑。

性喜饮酒,不拘小节,兴来时,举凡寺壁、屏幛、衣裳、器具无不书之。

二十二岁时,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的李白相遇,李亦十分欣赏怀素的草书天才,作《草书歌行》赠怀素。

可见怀素当时的草书技艺已是名重潇湘了。

唐宝应元年(762年),怀素走出寺庙,杖锡远游,遍访时贤,干谒名公,广览历代法帖。

经衡阳,赴广州,拜见大书法家徐浩。

而立之年客居长沙,次年西出长安。

闲云野鹤,周游天下,眼界大开,书艺更上层楼。

其书法初学欧阳询,得韦陟、徐浩赏识提携,后求教于张旭弟子邬彤、大书法家颜真卿。

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张旭。

狂草书法使转、缠绕、摆荡穿插,如骤雨旋风,飞旋灵动,即师承张旭又自出机纾。

故世人称其为“颠张狂素”、“以狂继颠”。

公元777年,不惑之年的怀素,写下了惊世骇俗的《自叙帖》,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草圣”的崇高地位。

《自叙帖》长卷纵28.3公分,横长755公分,由15张白麻纸连接而成。

共126行、695字。

这篇怀素自我推销的短文,内容上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怀素以80余字的篇幅,自述其生平大略;
第二部分,节录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250余字,借颜鲁公之口,展示“开士怀素。

僧中之英”、“纵横不群,迅疾骇人”的“草圣”气象;
第三部分,怀素将张谓、虞象、朱逵、李舟、许?、戴叔伦、窦冀、钱起等八人的赠诗,摘其精要,按内容分为“述形似”、“叙机格”、“语疾迅”、“目愚劣”四个方面,列举诸家的评赞。

所谓“形似”,作者用了“奔蛇走虺”、“骤雨旋风”、“壮士拔山伸劲铁”、“又似山开万仞峰”等约70宇,生动描述了其狂草的形式美。

所谓“机格”。

是指创作方法,用了逾百字,如“以狂继颠”、“志在新奇无定则”、“醒后却书书不得”。

特别是“吴郡张颠曾不面”一句,当是对超迈张旭前无古人的赞歌。

所谓“迅疾”,是言其书写的快捷,引用了40余字,其中“满座失声看不及”,对“迅疾”作了极形象的形容。

所谓“愚劣”之云,乃多谦抑之词。

所引“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狂”和“醉”在怀素而言,又何来“愚劣”之有?!在文章结尾处,怀素担心人们说他借重名公之口揄扬自己,特意写了一句:“固非虚薄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

不管他如何解释,其悠然自诩的情感流露,跃然纸上。

整篇文章把怀素狂草艺术的魅力,演绎得痛快淋漓,堪称狂草书法评论的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自叙帖》在书法上的艺术特色。

草书萌芽于草率的隶书。

《书品》曰:“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

用以赴急。

”世传东汉和帝时的《永元五年兵器册》即是隶书的快写――章草体。

隶书经过省略笔画和勾连萦带,写起来已快捷得多,
经过艺术加工,逐步发展成一种收笔常带雁尾似的往上翘的书体。

名曰“章草”。

自魏晋楷书出现后,草书又在章草基础上结合新兴楷法发展而成“今草”。

今草之中。

字字独立的,被称为小草或独草,如智永的《草书千字文》就是如此。

待到唐代中叶,张旭作草,笔画简省,字字勾连回绕,甚至一笔一行,率意颠逸。

怀素继之笔势更为迅疾奔放,上下字一气贯穿,连绵不断。

后世称这种书法为“大草”或“狂草”。

怀素的《自叙帖》就是世人所公认的狂草书法的代表作。

《自叙帖》的艺术特点,其实已在“叙”的原文中,借助时贤名公之口,铺陈得淋漓尽致。

其古典浪漫主义的艺术力量,令人陶醉,前文已经作了介绍。

下面我从其用笔、结构、章法体势上再作一些分析。

先看他的用笔。

张旭用笔取于隶。

故多方折;怀素改以师承篆籀,因多圆势,尤擅长曲转缠绕笔法,纵横捭阖,变换多方,松紧俱宜,迥环矫健。

如118行的“激切”,120行的“固非虚”,圆转挺屈如钢线盘屈,虽瘦而实腴,开创了草书笔法的新面貌。

晚清书论家刘熙载曾说:
“善书者虽速而法备”。

怀素用笔的翻转跳动,随势参差,确实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次谈结构。

怀素草书结构,与二王、智永相比较,承传之处甚多,文中相同的字不少,结字均大同小异,由于行笔过速,少数字并没有完全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简省,
“草乖点画”之处未能避免,若没有释文。

有些字确不易辨识,如31行的“谓”,47行的“居”,48行的“昂”和“教”,50行的“婴”,51行的“恳(怒)”,79行的“畏”,91行的“醒”等字。

便是例子。

再看童法,整幅作品,章法体势之新颖,可谓前无古人。

前面三分之二的篇幅,作者神闲气定,笔走龙蛇,有行无列。

潇洒自如,尽显狂草书法简省、通透、快捷、灵动的气质。

写到第12张白麻纸、第105行的“戴公”二字,“戴”字突然大出其格,横占了前文三行半的宽,竖占了四至五个字长,
“公”字又写得比一般字还小还扁,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能是怀素酒力发作,进入情绪激昂的高峰。

及至最后10行已经是无行无列,乱石铺街,天女散花,随心所欲,信手挥洒了。

“狂来轻世界”的醉僧形象跃然纸上。

把读者带入了如醉如狂的艺术境界。

用“三米字格”对各行进行平面分析,发现整行垂直的有52行,上直而下端向右倾斜的有63行,上直而下端向左倾斜的仅4行。

126行有119行是一笔写出数字,甚至一笔一行字,而满行都是单个草字的仅得7行而已,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划分狂草与今草的标准,就是字与字笔画相连,进而提出了研究狂草书法要以“行”为单位,打破过去研究书法、无论真草均以单个字为单位的研究成规。

根据这个理论,设计三米格行定位草书经典欣赏与临写专利产品。

这本以三米格套印的怀素《自叙帖》,为读者诸君,特别是习草书的各位朋友提供了一个用新方法解读经典的工具。

狂草书法艺术是最能展示中国书法艺术魅力的书体,也是最有可能与现代艺术交融的艺术形式。

它不但可以满足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而且还暗合了时尚文化的主流元素,让书法爱好者从狂草书法经典的欣赏、临写中汲取营养。

寻找创作灵感,应该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