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自叙帖释文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是一幅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创作的自述作品,是他对自己艺术成就的总结和自我评价。
以下是《怀素自叙帖》的
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
狂风暴雨,秋叶凋零,天地之间,寂寞无声。
(狂风暴雨,秋
叶凋零,形容世事变幻无常,寂寞无声。
)。
我自怜伤,无处倾诉,笔底有情,心中无情。
(我自怜伤,无
处倾诉,形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笔底有情,心中无情,形容艺术
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
墨迹斑斑,纸上苍凉,寂寞之中,无奈而忘。
(墨迹斑斑,纸
上苍凉,形容书法作品的痕迹和寂寞之感。
无奈而忘,形容无法忘
却的心情。
)。
千古独步,孤芳自赏,世人不解,唯有自尝。
(千古独步,孤
芳自赏,形容自己在书法艺术上的独特成就和自我欣赏。
世人不解,
唯有自尝,形容他的艺术只有自己能真正体味和理解。
)。
心有所属,意无所托,艺道无穷,我心自在。
(心有所属,意无所托,形容他在艺术上找到了归宿,但内心却无法寄托。
艺道无穷,我心自在,形容他在艺术创作中感到自由和舒适。
)。
此生已老,艺道未尽,愿将余年,独自潜心。
(此生已老,艺道未尽,形容他年事已高,但对艺术的追求未竟。
愿将余年,独自潜心,表示他愿意用剩余的时间专心致志于艺术创作。
)。
以上是《怀素自叙帖》的全文释文对照,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幅作品。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怀素自叙帖,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怀素所写的一篇自述文稿。
本文以一篇1800字的释文对照,对怀素自叙帖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
【正文部分】怀素自叙帖余年七十有九,自得道者,蔚蔚乎其于矣。
扬帆息檝,时进时止。
蜋蜋乎其于矣,涌泉而逝,不终日,不终夜,流注不息,久矣哉!释文:我今年已经七十九岁了,作为一个修得了道的人,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像扬帆航行的船只,时而前进,时而停留。
如同小溪奔流,日夜不停,水流不息,已经很久了。
夫修道者,以无上之至真为初,以松柏为正,以流泉为象。
故曰:正气存心,則柔木生,善象迭起,心之浩荡也。
秋山可载,流泉可送,宔行于天下,曽兴众田。
誉之也,扬帆止檝之交流也。
释文:修行者以至真无上为基本,以松柏为正宗,以流泉为比喻。
因此说,保持正气的心态,就像柔韧的木头一样生长,好的象征接二连三发展,心境宽广如大海。
如同秋山能容纳万物,流泉能滋润大地,可以到达天下各地,发扬光大。
对此赞美,就是扬帆和停泊的交流。
卧游贞蹈于妄境,故生春秋之气也,余何恃哉!岁晏已俨,春秋暮矣。
天倾地闲,惟赤白与黄绿之交。
余知不自期半死,为此心行也,模摹象样,上以神圣,下以礼守之。
释文:我在追求真正境界的过程中,生发出春秋之气,已经进入了晚年。
天地交汇,只有红、白与黄、绿之间的交织。
我深知自己不能满足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为此以心为行动的标尺,模仿典范,向上追求神圣,向下坚守礼节。
员外昭此眇末,即信中之神,冠之以告身,则体贻兼自。
朝阳之子,夜郎之虎,春日寒食之游,怀山行之行也!延颈而呼,耆年深香,与之振臂,何矧志之!静则咏,逸则画,明而能动,何矧闲之!自勉者亦在余乎?释文:这篇文字光彩夺目,即使放在神圣的智慧中也不失为一个杰出的作品,是我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缩影。
无论是晨曦中的子弟,还是夜郎之虎,无论是寒食节时的游玩,还是怀山行的行程,都是我心境的流露。
伸长脖子呼唤,耄耋之年深深怀香,与之振臂,又岂不是志向高远!静心即能吟咏,悠闲即能画图,明晰而有行动力,又岂不是悠闲自得!励志者也必然如我。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怀素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自叙帖是他自己写的一篇文章,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一些经历和思考。
下面是怀素自叙帖的全文释文对照。
【全文】【释文】我本名怀素,字怀素,号东篱。
【我】指的是怀素本人,他通过这篇自叙帖向读者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字和号。
他的字是怀素,号是东篱。
这些都是他的自称,用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我本籍河阳郡,自幼酷爱书画,常怀独善,不与世人同流合污。
【我本籍河阳郡】说明怀素出生在河阳郡,这是他的出生地。
【自幼酷爱书画】表明怀素从小就对书画非常痴迷,这是他的兴趣爱好。
【常怀独善,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说明怀素一直秉持着独善的心态,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妥协。
作书数十年,无所不书,至黄庭,更无所成,反觉兴盛。
【作书数十年】表示怀素从事书法已经有几十年了,他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
【无所不书】说明怀素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书体和字体,他不拘一格,善于变化。
【至黄庭】黄庭是一种书法技法,怀素对黄庭的探索并没有取得成就。
【更无所成】表示怀素并没有因为没有取得成就而气馁,相反,他反而感到兴盛。
世之视我,皆以我言为妄,书为鬼工。
【世之视我】指的是世人对怀素的看法和评价。
【皆以我言为妄】说明世人认为怀素的言论是妄言,不值得认真对待。
【书为鬼工】表示世人认为怀素的书法是虚幻的,像鬼工一样不真实。
人皆以为书者,照写物形也,胡然乎哉!【人皆以为书者】表示人们普遍认为书法是通过照写物体形象来完成的。
【胡然乎哉】怀素对这种观点表示怀疑和不认同,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照写物体形象。
或有一二言,余则前人之法易之。
【或有一二言】表示可能会有一些人对怀素的观点表示赞同或者提出意见。
【余则前人之法易之】怀素表示他会借鉴前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变。
或有一二作,余则前人之作颠倒之。
【或有一二作】表示可能会有一些人对怀素的作品表示赞赏或者提出意见。
【余则前人之作颠倒之】怀素表示他会将前人的作品进行颠倒和改变。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怀素,字希贞,唐代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自叙帖是他自己写的一篇文章,通过自我描述的方式展现了他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
下面是怀素自叙帖的全文释文对照:夫书法者,国之尊法也。
自古圣王制书,以为官声,以为法度。
自书之初,则以善写为大,以善说为宜。
然善说者,必先善写,善写者,必先善读。
故欲善说,必先善写。
欲善写,必先善读。
读书何如?谨审法度,详守古人。
古人有言:“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古至今,书法家都是通过学习前人的作品,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怀素看来,学习是提高书法技艺的关键。
吾闻古人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表达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够在写作时灵感迸发,下笔如有神。
怀素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不断汲取前人的智慧。
然而,读书只是学习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书写中追求自己的风格和独特性。
怀素在自叙帖中提到:“我常修習殷周古文,兼通六艺。
”他不仅学习了古代的经典文献,还广泛涉猎了各个领域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在书法创作中,他不拘一格,独辟蹊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怀素深知书法艺术的重要性,他在自叙帖中写道:“书者,至人之宝也。
”他把书法艺术视为至高无上的宝物,表达了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
在他看来,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怀素在自叙帖中写道:“君子贵人和,何以文之?何以文之?以守其始。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通过书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必须首先守住自己的初心。
只有坚持初心,才能够真正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展现了怀素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对学习、创作的看法。
他通过阅读和学习前人的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他追求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在书法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将书法视为至人之宝,认为守住初心是表达自己的关键。
怀素自叙帖原文翻译

怀素自叙帖原文翻译怀素的《自叙帖》是一篇中国古代著名的自述文,下面是《自叙帖》的原文和翻译:原文:我本是汉家陇西人,名怀素。
家贫无以自顾,乡曲无以自展。
幼习文字,不识文墨之所来。
自觉才情,不得见名师。
一日,忽见一老人,留心观之,乃画士也。
因请为师,拜师十年,终不得见其面。
持素无所用之,因自娱也。
本欲自制一帖,心知不足,临摹旧帖,若有所得,即欲亲自继之。
不期所继之帖,有所创见,竟不觉忘其本帖。
数年后,复自觉才情,心欲自制一帖,乃觉其本帖已忘。
可贵者,所忘不复旧帖,有所创见,心皆自得。
是以继之而不可复也。
今以自叙,以为怀素之志。
翻译我是个普通的人,生活在一个简单的小村庄里。
我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也不贫穷。
父母辛勤地工作,供我上学。
虽然我没有名牌的衣服和漂亮的玩具,但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朋友们在村子里玩耍。
我们常常在田野里追逐,爬树,或者一起玩各种游戏。
有时候,我们还会一起去河边捉鱼。
那时的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每天都充满了快乐和惊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关注学业。
我很努力地学习,希望能够考上一所好大学。
虽然学习对我来说并不容易,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就能取得好成绩。
在高中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戏剧社团。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戏剧表演,我发现自己对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
我参加了许多演出,并且得到了一些奖项。
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从事表演的决心。
现在,我正在一所艺术学院学习表演专业。
每天我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排练中。
虽然压力很大,但我觉得很值得。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努力,我的梦想就会实现。
我知道未来的道路并不容易,但我愿意去追逐我的梦想。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坚持不懈地努力。
因为我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我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表演艺术家。
这就是我的故事,一个普通人追逐梦想的故事。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和坚持,能够给世界带来一些美好的东西。
怀素自叙帖原文及译文

怀素自叙帖原文及译文
怀素自叙帖(原文)
昔者,太史公曰:“古之治世者,道未可识也。
”今若夫子,劝人效古之道而行之,恐不可得也。
臣闻之曰:“上欲人之有贤行,而肆其心意;下欲人之品行,而量其行意。
”所谓“古之道,不可为今也”,则其何也?
怀素自叙帖(译文)
据史书记载,古代治理世事的人,多是一些道义难以明晓的人物。
如今,若让孔子这样的人物劝说人们要追随古代的道义行事,恐怕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
据说,在上层,人们要求人们要有贤明的行为,却又让他们畅言自由;在下层,人们要求人们要有体面的行为,却又要求他们衡量自己的行为意图。
既然有“古之道,不可为今也”之说,那么这又是出于何种考虑呢?
- 1 -。
自叙帖译文

怀素原来家居长沙,幼年即进入佛门。
诵读佛经和参悟禅境的余暇里,很喜欢书写毛笔字。
可惜以前未能看到前人奇妙的墨迹,见识很浅陋。
所以就担挑书箱,手拄锡杖,西行游历京城,拜见当代名人,探讨书法错综的历史和理论。
其间常能目睹书法遗迹绝篇,因而心胸豁然开朗,大略不再有疑虑和难解之处。
挥写纸绢,尘点遍布,文人学士们却不觉得怪异。
颜刑部是一位书法家,十分精于笔法。
他写在怀素书法作品尾末的点评像水和镜子一样清澈、明亮。
而尚书司勋郎卢象和少宗伯张正言曾经写诗赞美怀素的草书。
颜刑部为他们的诗作写了下面的序言:“高僧怀素乃僧侣中的精英,气慨豁达,性灵明畅。
他为达到草书巅峰,矢志努力已有多年,从长江到五岭都很有名气。
前礼部侍郎韦陟先生眼见他的笔力,认为他有成就而勉励他。
现礼部侍郎张谓先生欣赏他的豪放不羁,邀请他同游相处。
其他感兴趣的人士也写诗作歌加以称赞,动辄填满卷轴。
草书起源于汉代,起初杜度、崔瑗以草书写得精妙闻名。
后来的张芝更擅长把草书写得美观。
王羲之、王献之开启新纪,虞世南、陆柬之则继承了他们的传统。
草书笔法以口诀手授而得以师承,一直沿传到吴郡的张旭长史。
一方面他的性情和草书颠狂飘逸,超绝古今,另一方面他的楷体也写得十分精妙,法则详细,的确是模范的正书。
真卿早年常交往游历旅居,屡屡得到张旭长史的激励和笔法上的教导。
但真卿秉赋弱劣,又为事务缠身,不能勤奋研习,至今书法上没有什么成就。
每每追思先师只言片语,又怎能再得到指教?恍惚间看到先师奋笔书写,纵横超凡,迅疾令人惊骇,正如同旧日的观感。
倘若先师能亲自传授,指导您承继法度规范,那么书法界登堂入室的人, 除了您还能是谁呢?感叹不足以尽兴,就只能写下这些文字作为诸篇的导引了。
”此后描写和称赞怀素草书的诗文络绎不绝,多得溢出书箱。
其中,描述形似的有张礼部的诗句:“奔蛇走虬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
”有卢员外的诗句:“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有永州刺史王邕的诗句:“寒猿饮水撼古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怀素自叙帖全文及译文

怀素自叙帖全文及译文
怀素自叙帖全文如下:
释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人也。
幼小出家,经事祠部公,勤勉好学,结成字体。
寄居长沙,于书林之肆,留心观习。
则宋汴州刺史张从申、御史吕才,有状公李侍郎林慑,见而赞美,又书琱刻于石。
益善其工,文而不华,质而不野,华府墨妙,廊合御制诗序。
吴郡陆希声,先子之故友也,作小楷《千字文》。
又以八体书《千字文》。
复以五色书之,又以一真、草、八分书之。
成式以家无善本,不得瑕疵,聊复自检,以闻。
译文如下:
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是永州零陵人。
他从小出家,拜祠部公为师,勤奋好学,后来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他寄居在长沙,经常留心观察书林中的店铺和石刻等文物,以此来学习书法技艺。
他的书法作品被宋汴州刺史张从申、御史吕才、侍郎李林慑等人赞美并刻石留存。
他的书法作品既华丽又朴素,既文雅又质朴,华府墨妙,廊合御制诗序。
吴郡陆希声是先父的朋友,曾经用小楷书写《千字文》,又用八分
书、真草书写《千字文》,并用五色书写。
由于家中没有善本,无法瑕疵,只能自己检查,以此献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素自叙帖释文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然恨未能远观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
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
错纵其事。
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
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未行。
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日:“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将岭之间,其名大著。
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
勖以有成。
今吏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
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
夫草稿之作,杜度、崔瑗,始以妙闻。
迨乎伯英,尤擅其美。
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
以至于吴郡张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揩精法祥,特为真正。
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有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
追思一言,何可复得。
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
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
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篇首。
”其后继作不绝,溢乎箱箧。
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处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王永州邕日:“寒猿饮水撼古藤,壮士拔山声伸劲铁。
”朱处是士遥日:“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
”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
以狂继颠,谁日不可。
”张公又云;“稽山贺老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易。
”许御史湟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戴御史公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行怪状翻合宜。
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语急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绝叫三两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
”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
时大历丁巳冬十月廿有八日。
怀素《自叙帖》释文及译文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
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
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
鱼牋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恠焉。
怀素家住长沙,幼年就笃信佛教,念经参禅之馀暇,颇好书法。
然而遗憾未能亲眼目覩古人奇妙的书迹,所见甚浅。
于是担负书箱拄着锡杖,西去游览京师。
进见当代名公,综合各种见闻之事,散佚的典籍,卓绝的书简,皆能时时见到,以致开阔心胸,略无粘滞。
鱼子牋和白绢,多有墨迹污点,士大夫不以为奇恠了。
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
颜刑部乃是书家之辈,笔法精练,明察辨识,在我的墨迹文后题词称许。
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又因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因此记述他们的话道:“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槩通疎,性灵豁畅。
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着。
“菩萨怀素,僧侣中的英杰,气概爽朗洒脱,性灵宽畅;精心追求草圣,积累了岁月;从长江到五岭之间,他的名声大着。
故吏部侍郎韦公陟,覩其笔力,勗以有成。
过去吏部侍郎韦公陟看到我的书迹笔力勉励我有所成就;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
现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说,他赏识我才行高远,不可拘限,导引以游憩;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賛之,动盈卷轴。
加上爱好书法的同伴作歌以赞之,不觉盈满卷轴。
夫草稾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
迨乎伯英,尤擅其美。
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
这草稿书体的写作,起于汉代。
杜度、崔瑗,开始以美妙闻名;到了伯英,尤其独揽它的美好。
羲、献父子以下,虞世南、陆柬之相继承,口诀亲手相传授。
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
直到吴郡张旭长史。
他虽纵情任性、颠狂放逸,超绝古今,而书迹楷模周详最为纯正。
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
真卿早年常交往游览居留、屡蒙振奋激励,教以笔法。
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
我因禀性不佳,又羁绊事务,未能认真学习,因此终至无成。
追思一言,何可复得。
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
回想过去一言,怎可再得!忽见到尊师的书作,纵横不凡,笔势迅疾骇人,若恢复原来的印象观感。
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
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
”假使师法得以亲近接受善诱,快速挹取典范,则入室之宾客,除你之外,何人适合!感叹不足,聊写此冠之于篇首。
”其后继作不绝,溢乎箱箧。
这以后继续作歌诗赞词的,不断的充塞着大小箱箧。
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
”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
”其中述形似的,就有张礼部说:“行笔有如虺蛇奔走势就座,旋风骤雨声响满屋堂。
”卢员外说:“起初疑似轻烟动摇古松,随后又像山开现出万仞峰。
”王永州邕说:“那笔画像是寒猿饮水摇动的枯籐,像是壮士拔山伸出的劲铁。
”朱处士遥道:“笔下唯看到激电流逝,字写成只吓得蟠龙走动。
”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
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
以狂继颠,谁曰不可?”张公又云:“稽山贺老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面。
”许御史瑶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恠状飜合宜。
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述天机风格的,就有李御史舟说:“过去张旭作书,当时的人称他‘张颠’;今日怀素作书,我实在要称他‘狂僧’。
用狂来继承颠,有谁说不可!”张公又说:“稽山贺老〈即贺知章〉只是略知名,吴郡张颠曾北面称臣。
”许御史瑶说:“志趣在新奇无一定准则,古瘦的字体似水势流尽一半无墨。
醉来信手书写两三行,醒后再书写却不能获得。
”戴御史叔伦说:“手以心为师,笔势转新奇,诡形恠状反而合宜。
人人欲问此中的奥妙,怀素自己也说全不知。
”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戴公又云:“驰豪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
”说快速的,就有窦御史冀说:“白壁长廊数十间,兴致来了稍稍发泄胸中气。
然后大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戴公又说:“挥毫行墨有若列入的奔马,满座的人失声说眼睛跟不上笔。
”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鹤(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称愚蠢拙劣的,就有叔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的诗云:“远飞的鹤,没有前行的伴侣。
单独漂浮的云片托付给太虚。
发起狂来看轻世界,酒醉里得到真知。
”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
时大历丁巳冬十月廿有八日。
这些都是话语含着激励,见识玄虚奥妙,固然不是漂浮不实之辈之所敢当,只增加我的惭愧畏惧罢了。
时大历丁巳冬十月廿八日。
(本文非原创)张旭古诗四帖唐朝书家--张旭张长史,即张旭,唐吴郡(江苏苏州)人,生卒年月不详。
字伯高,官至金吾长史,故世称张长史。
喜饮酒,往往大醉后挥毫作书,或以头发濡墨作书,如醉如痴,世人称之为"张颠",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酒中八仙。
他精工楷书、草书,尤以草书称著。
他的书法得于二王,而又独创新意。
楷书《郎官石柱记》,取欧阳询、虞世南笔法,端庄严谨,不失规矩,展现出楷书的精妙。
《宣和书谱》中评说:"其名本以颠草,而至于小楷行草又不减草字之妙,其草字虽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
"他得书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独创新意。
他的楷书端正谨严。
规矩至极,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
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
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
"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
在书法艺术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
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
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
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
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
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
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
那时候,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得到他的资助。
张旭非常同情邻人,便在信中说道:您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要价可上百金。
邻人将信照着他的话上街售卖,果然不到半日就被争购一空。
邻人高兴地回到家,并向张旭致万分的感谢。
当时人们把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词,斐旻的剑舞合称三绝。
盛唐时期,以张旭为代表的一派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
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
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
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嚣。
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翻(翻)。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
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
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