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张耒《投知己书》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张耒名作鉴赏

张耒名作鉴赏

张耒名作鉴赏张耒名作鉴赏张耒(1054—1114),字文潜,自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祖籍谯县(今安徽亳县),生长于淮阴(今属江苏)。

熙宁进士。

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都地方官。

元初,以范纯仁荐,召试,迁秘书省正字,历著作佐郎,秘书丞等。

游学陈州时,得到苏轼的器重。

苏轼在密州修超然台,张耒应约写了《超然台赋》。

后来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哲宗即位后,他因元党祸一贬再贬。

苏轼逝世,他在陈州听到讣告,为举哀行服,言官便劾奏他徇私背公,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于黄州。

后来居陈州,主管崇福宫,逝世于此地。

张耒家本清寒,一直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寄十口之饥寒于一官之禄,陆走水涉,冲寒冒暑。

他在《投知己书》中说:“计其安居饱燠,脱忧患而解逼仄,扬眉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

”但因此亦使他接触到一些社会生活。

作品中既反映了民间的疾苦,亦写下了他们难得的欢乐。

在苏门里,张耒的作品最富于关怀人民的内容,风格平易舒坦、不做作妆饰。

其诗曾学白居易、张籍,故能平淡自然,杨万里《读张文潜诗》所谓“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玄只听天”。

张耒诗《再过宋都》云:“白头青鬓隔存殁,落日断霞无古今。

”《王直方诗话》以为“气格似不减老杜。

”张耒在《贺方回乐府序》中主张文章应“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

其创作有时不免草率。

现存张耒诗文集有四个版本:《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张右史文集》六十五卷,《柯山集》五十卷(《四库全书》采用),《张文潜文集》十三卷。

今人李逸安等点校的《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7月出版。

感春(选二)其一南郊草木明,秀色如可揽。

雨余尘埃少,信马不知远。

黄乱高柳轻,绿铺新麦短[1]。

南山逼人来,涨洛清漫漫[2]。

人家寒食近,桃李暖将绽。

年丰妇子乐,日出牛羊散。

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

其八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老农城中归,沽酒饮其妇[3]。

共言今年麦,新绿已映土。

张耒原文_翻译及赏析

张耒原文_翻译及赏析

张耒原文_翻译及赏析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

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

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

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

《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张耒作品风格由于他自己早年生活穷困,颠沛流离,后又屡遭贬谪,长期任地方卑官,对社会现实体察甚深,因而对劳苦百姓的关心也颇切,如在《劳歌》一诗中对那些“筋骸长彀”、“半衲遮背”的“负重民”以怜悯;在《和晁应之悯农》一诗中对那些“夜为盗贼朝受刑”的“南山壮儿”以同情等等,等等。

也正因为其“哀哉天地间,生民常苦辛”(《粜官粟有感》)的悯农意识,才使他在政治观点上追随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在实践中则主张富国强民,改革弊政,以减轻人民负担,这与司马光等人纯粹的因循守旧乃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与此同时,面对辽、夏对北宋的侵凌,他也积极主张开边御敌,建立奇功。

他的《少年行》、《昭陵六马》、《听客话澶渊事》等无不洋溢着一股勃郁的爱国主义精神,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生平张耒原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迁居楚州(今淮安市楚州区)。

马端临《文献通考》作“谯郡人”,秦少游《书晋贤图后》记载:“独谯郡张文潜与余以为不然……”,他在《思淮亭记》中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壮,习于淮而乐之。

”。

祖父任职于福建,父亲中进士后,游宦四方,官至三司检法官,因亲老,乞请离京做吴江知县。

母亲李文安。

外祖父李宗易先以著作佐郎为谯县知县,历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光化军事,仕至太常少卿,以诗文名世,长于写诗,深受当时的大诗人晏殊的赏识。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薰陶,加之受业于“山阳学官”,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投知己书》),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

投知己书文言文翻译

投知己书文言文翻译

吾友某某,才识超群,气度不凡。

自结交以来,朝夕相处,情同手足。

今日偶感时局动荡,人心不古,欲抒胸臆,以抒怀抱,故书以投知己。

夫知己,乃人生之幸事也。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吾与君相识,虽未及千里,然亦足以令人欣慰。

君之学识,博闻强识,才思敏捷,每遇大事,总能独辟蹊径,令人叹为观止。

吾常想,若得与君共谋国是,定能共创辉煌。

然世事难料,岁月如梭。

近年来,国家多难,民生凋敝。

吾辈当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共赴国难。

君亦知,吾辈虽才高八斗,但若不团结一心,终难成大业。

是以,吾特书以投知己,愿与君携手共进,共赴时艰。

吾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吾与君之交,虽未及百年,然亦无半点虚伪。

君若真吾知己,必能深知吾之志向,共勉共进。

今吾欲陈三事,愿君一观:一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乃吾辈之使命,亦乃吾辈之追求。

吾欲与君共勉,努力修身,以期家国兴旺。

二曰,勤学苦练,增益其所不能。

吾辈当以学问为基石,以才能为利器,以勤奋为阶梯,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

三曰,坚守正道,不随波逐流。

吾辈当以正义为指针,以道德为底线,不随世俗之风,坚守正道。

君若见吾此书,必能深知吾之诚意。

吾愿与君共度时艰,共创美好未来。

虽路途遥远,但只要心中有志,何惧风雨兼程?望君能以此书为鉴,与我共谋大业。

《投知己书》文言文翻译:我的朋友某某,才华横溢,气度非凡。

自从我们相识以来,日夜相处,情同手足。

今天偶然感到时局动荡,人心不古,想要抒发胸臆,以抒怀抱,因此写下这封信投给知己。

知己,乃人生之大幸也。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与您相识,虽未达到千里之遥,但也足以令人感到欣慰。

您的学识,博闻强识,才思敏捷,每逢大事,总能独辟蹊径,令人赞叹不已。

我常常想,如果能与您共同商议国家大事,一定能共创辉煌。

然而世事难料,岁月如梭。

近年来,国家多难,民生凋敝。

我们这代人应当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共同应对国家危机。

您也知道,我们虽然才华横溢,但如果不团结一心,终究难以成就大业。

投知己书翻译(文白对照)(1)

投知己书翻译(文白对照)(1)
投知己书 文白对照
2018年三月份温州二模文言文阅读
• 月日,耒谨因 仆夫,百拜献 书某官:耒闻 古之致精竭思 以事一艺,而 其不分者,其 心之所思,意 之所感,必能 自达于其技。 使人观其动作 变态,而逆得 其悲欢好恶之 微情。
• 五月某日,我恭敬 地通过车夫,虔诚 地写信给某官:我 听说古代殚精竭虑 去做一件事的人, 他的思想和情感一 定能在这件事有所 表现。让人观察他 的动作姿态的变 化, 就能推测得知他内 心悲欢好恶的细微 情感。
• 我平生微不足道,也 • 其平生之区区,既 尝自致其工于此, 曾致力把文章写好, 而又遭遇仕途的穷厄, 而又遭会穷厄,投 也就投其所便。所以 其所便。故朝夕所 朝夕所接、事物百态、 接,事物百态,长 长歌恸哭、诟骂怨怒、 歌恸哭,诟骂怨怒, 可喜可骇,可爱可 可喜可骇、可爱可 恶,沛然于文。耒 恶、,都充分地表现 在文章中。我对于写 之于文,虽不可谓 文章,虽不能算精巧, 之工,然其用心亦 但是用心是专一的。 已专矣。
• 古代能写文章的人, • 古之能为文章者, 大率穷人③之词 大抵十篇中有九篇 十居其九。盖其 是在他不得志的时 心之所激者,既 候写的。他们心中 已沮遏④壅塞而 的激愤,既被阻遏 不得肆,独发于 壅塞不能发泄,只 言语文章,无掩 能在言语文章中抒 其口而窒之者, 发,不会掩住自己 庶几可以舒其情, 的嘴使自己窒息, 以自慰于寂寞之 这样大概可以抒发 自己的情感,来安 滨耳。 慰自己那无边寂寞 中的一点点寂寞。

• 故工乐者能使喜愠 • 所以精于奏乐的能使他 见于其声,工舞者 的音乐表现欢喜愠怒, 能使欣戚见于其容。 精于舞蹈的人能使他的 当其情见于物,而 舞姿表现欢欣悲戚。当 意泄于外也,盖虽 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表现 欲自掩而不可得。 出来时,即使自己想掩 昔伯牙之所好者, 藏也不可能。从前伯牙 琴耳,钟子期坐而 所喜欢的就是弹琴,钟 听之,而伯牙不能 子期坐着听琴,伯牙不 藏其微情。夫伯牙 之情,岂与琴谋哉? 能掩藏他的细微的感情。 伯牙的感情,难道能与 惟其专意一心以事 其技,故意之所动, 琴沟通吗?只是他专心 致志从事弹琴,所以心 默然相授而不自知 也。 中情动,便默默地传到

张耒的古诗翻译

张耒的古诗翻译

张耒的古诗翻译张耒的古诗翻译张耒,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

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

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

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

《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张耒的诗词全集:《失题》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耒。

其古诗全文如下:欲知老子居陈事,古寺萧条屋数楹。

幸免绝粮惭孔圣,更无环堵羡渊明。

参差拙句何曾是,宠辱浮云无可惊。

断送光阴须美酒,惟应此事费经营。

《示秬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耒。

其古诗全文如下: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翻译】月亮从城头落下去,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仿佛要断绝。

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

这时候,街市上从东到西,一个人还没有呢!寒冷的北风吹来,像箭一样射在饼上。

我担心的不是自己衣服穿得少,而是我的饼会冷掉!孩子们啊,人们从事的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但意志都必须坚强。

男子汉要自食其力,哪能做游手好闲的懒汉呢。

《初见嵩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张耒。

其全文如下: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我多年来奔走风尘,被困在尘世的疲惫中,庆幸有青山使我的情怀得到开豁,感到愉悦。

临近日暮时分,萧瑟的北风将飘零的雨吹走,几座高峻挺拔的山峰才从云中隐现出来。

《夏日三首其一》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张耒。

其全文如下: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翻译】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

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

投知己书杜牧文言文翻译

投知己书杜牧文言文翻译

投知己书杜牧文言文翻译翻译:孔子说:“我不埋怨上天,也不责备他人,学习人情事理从而通达仁义之道,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吧!”他又说:“人们了解我是因为《春秋》,人们怨怪我也是因为《春秋》。

”这是由于圣明贤德的人秉持本心处事,不会顾虑普通人的是非评断,柱厉叔侍奉莒敖公,莒敖公不赏识他,等到莒敖公遇到危难,柱厉叔用死来报答他。

不赏识我就罢了,反而要用死来报效他,大概是怨恨已经在他心中积聚很深了。

豫让对赵襄子说:“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方式对待我,我一定要用国士的方式报答他。

”这就是忠烈而坚守大义的人,有才能又感激他人的赏识,毫不顾念自己的生死。

行为没有特别坚决明确,才能没有丝毫用处,心神不宁地请求别人赏识,别人赏识他却不能够有所报答,不赏识他就发怒,这是普通人的心态。

成为圣明贤德守义忠烈的人,已经不能够做到了,我比一般人特别的地方在于严格详究自己。

我详究自己的行为,详究自己的才能,都没有超过一般人,也不要求别人赏识,如果已经有人赏识,那就躲藏避开,只害怕赏识过重,自己思量大概是没有什么可以酬报的地方。

如果有其他的事由,不得不请求他人赏识,如果不被赏识,也不会埋怨愤恨,在妻子和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这和一般人相比,只是严格详究自己并求得赏识罢了。

大和二年,我参加进士科考试。

那时,先前考中的学子认为我品行好,可以和我交往亲近,认为我学业优异,可以和我一同修习,因此他们宣扬称赞我,争相把我看做知己的不下二十人。

我近来十多年都转徙在天下间,经常因为家里的事情短暂的来到京城,事情结束就返回。

曾经那些对我宣扬称赞的知己,大多已经荣显富贵了,我没有到他们家里一次。

为什么呢?这十多年来,品行没有进步,学业没有修习,半夜常常揣度思量,心中有愧疚,不知道要用什么说辞作为我拜见知己们的资本。

还是暗暗地躲过避开,只要免于挨饿受冻就暗自庆幸吧。

昨天李巡官到来,忽然告诉我您的意图,似乎您知道我的姓名,或许想要来日将我纳入门下。

您是当世功绩卓著,受人尊敬,品德崇高的人,我能得到短暂的拜见的机会,能够陪伴宴饮游乐,也是十分荣幸的事了,况且来日想在榻席上接待我,和其他几位英才并列吗?没有一丝一毫攀附的机会,却得到您特别的赏识,我认真思量,应该以什么样的才能满足您的要求,应该以什么样的主张才能报答帮您的恩德。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张耒《投知己书》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张耒《投知己书》原文及翻译

张耒《投知己书》原文及翻译张耒原文:五月日,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

某自丱角②而读书,十有三岁而好为文。

方是时,虽不能尽通古人之意,然自三代以来;圣贤骚人之述作,与夫秦汉而降,文章词辩,诗赋谣颂,靡不毕观,时时有所感发,已能见之于文字。

所习益久,所亲益众,所嗜益深。

故自十有三岁而至今三十有二年,身之所历,耳目之所闻见,著于当世而可知,与夫考于前古而有得者,无一不发之于文字。

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

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

其煎熬逼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

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

大夏炎暑,流金裂石,积阴大寒,烈风霰雪,皆已习见而安行。

计其安居饱燠,脱忧危而解逼仄,扬眉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

又观一世之情,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某素于其身无有其一。

故虽出仕四方,修身治官,庶几于有闻,而门单族薄,执版③趋拜以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陵侮。

其穷愁困塞有不可胜言者,又岂独此哉!古之能为文章者,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④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

如某之穷者,亦可以谓之极矣。

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

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沛然于文,若有所得。

某之于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

某之区区,盖已尽布于此,则世之高明博达之君子俯而听之,盖有不待夫疑而问,问而后知其心也。

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方为朝廷训词⑤之臣,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

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卷,以辱左右,伏惟闲暇而赐观焉,则某之精诚,虽欲毫发自伏,而不可得矣,公亦念之耶?(选自《宋文选》,有删改)注释:①张耒(1054—1114):“苏门四学士”之一。

《唐诗三百首》原文、注解、韵译、评析全文阅读(1——30章)

《唐诗三百首》原文、注解、韵译、评析全文阅读(1——30章)

《唐诗三百首》原文、注解、韵译、评析全文阅读(1——30章)内容简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年来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唐诗选本,本文精编唐诗三百首全集,每首诗含有原文、韵译、评析。

目录:卷一、五言古诗《感遇·其一》《感遇·其二》《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月下独酌》《春思》《望岳》《赠卫八处士》《佳人》《梦李白·其一》《梦李白·其二》《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送别》《渭川田家》《西施咏》《秋登兰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寻西山隐者不遇》《春泛若耶溪》《宿王昌龄隐居》《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贼退示官吏·并序》《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寄全椒山中道士》《长安遇冯著》《夕次盱眙县》《东郊》《送杨氏女》卷一、五言古诗《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耒《投知己书》原文及翻译
张耒
原文:
五月日,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

某自丱角②而读书,十有三岁而好为文。

方是时,虽不能尽通古人之意,然自三代以来;圣贤骚人之述作,与夫秦汉而降,文章词辩,诗赋谣颂,靡不毕观,时时有所感发,已能见之于文字。

所习益久,所亲益众,所嗜益深。

故自十有三岁而至今三十有二年,身之所历,耳目之所闻见,著于当世而可知,与夫考于前古而有得者,无一不发之于文字。

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

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

其煎熬逼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

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

大夏炎暑,流金裂石,积阴大寒,烈风霰雪,皆已习见而安行。

计其安居饱燠,脱忧危而解逼仄,扬眉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

又观一世之情,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某素于其身无有其一。

故虽出仕四方,修身治官,庶几于有闻,而门单族薄,执版③趋拜以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陵侮。

其穷愁困塞有不可胜言者,又岂独此哉!
古之能为文章者,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④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

如某之穷者,亦可以谓之极矣。

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

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沛然于文,若有所得。

某之于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

某之区区,盖已尽布于此,则世之高明博达之君子俯而听之,盖有不待夫疑而问,问而后知其心也。

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方为朝廷训词⑤之臣,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

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卷,以辱左右,伏惟闲暇而赐观焉,则某之精诚,虽欲毫发自伏,而不可得矣,公亦念之耶?(选自《宋文选》,有删改)
注释:①张耒(1054—1114):“苏门四学士”之一。

②丱角:儿童束发为两角。

③版:笏板。

④沮遏:阻止。

⑤训渊:帝王的诰敕文词。

译文:
五月某日,我恭敬地通过车夫,虔诚地写信给某官:我听说古代殚精竭虑去做一件事的人,他的思想和情感一定能在这件事有所表现,让人观察他的动作姿态的变化,就能推测得知他内心悲欢好恶的细微情感。

我自幼读书,十三岁就喜欢写文章。

那时,我虽然不能完全通晓古人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然而对夏商周三代以来圣贤、诗人的论述与著作,秦汉以来的文章、诗词、歌赋,没有不看的。

读书时有了感触,也已经能用文字把它写出来。

学习的时间越长,接触的书籍越多,对读书写作的兴趣就愈是浓厚。

因此(我从)十三岁至今,已经三十二年,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著录于当世而知道的,稽考前世而获得的,无一不用文字记载下来。

我不幸从小困苦贫贱,十七岁时父母得病,两年后父母去世。

出仕后又被州县的杂务拖累了十二年。

那种煎熬逼迫之情、郁闷愤怒之气,充满胸中。

并且因为饥寒穷困,不得不谋生以养活妻子儿女,常常不得不四处奔波达数千里。

盛夏酷暑难耐,雷电洪水让人惊恐,冬日阴沉寒冷,寒风凌冽,大雪纷飞,这些恶劣的天气对我来说都已习以为常,能够安然出行。

算起来,那种安居饱暖、没有忧危窘迫、扬眉吐气、无事一笑的日子,不到百分之一。

再看现在世人所夸耀的、能使自己摆脱经济穷困和仕途窘迫的手段,我一向是没有,只空有自己这个人。

所以虽然在许多地方做过官,为官期间能修身养性尽职尽责,但始终默默无闻。

我出身寒门,家族无靠。

(只好)拿着笏板恭敬地去拜见大官。

结果重则被他们辱骂责备,轻则被诘问凌侮。

那种窘迫惨淡艰难的情状何止如此,简直一言难尽。

古代能写文章的人,大抵十篇中有九篇是在他不得志的时候写的。

他们心中的激愤,既被阻遏壅塞不能发泄,只能用言语文章抒发,不会掩住自己的嘴使自己窒息,这样大概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在无边的寂寞中得到一点点安慰。

像我这种穷困不得志的人,也算一个典型吧。

我平生微不足道,既然小时候曾经致力把文章写好,长大后又遭遇仕途的穷厄,也就投其所便(更多地钻研起写文章来)。

因此每天迎来送往的人事,世间万物百态,都充分地表现在文章中,仿佛有极大的收获。

我对于写文章,虽不能算精巧,但是用心十分专一。

平生所有,都寄托于文章之中了。

如果世上高明广博,通达事理的君子愿意俯首阅读我的文章,大概不用等到对方疑惑而提问,一问就会明白其中蕴含的心思了。

尊敬的某官依靠文章学术天下闻名,正担任朝廷撰写帝王诰敕文词的大臣。

对我那些浅薄的文章,他曾想给予勉励。

人谁不想结识世间显达之士,而我看自己的那些文章,似乎没有一篇好的。

于是我斗胆抄写了平常的文和诗将近六十卷给您手下人,也希望您在空闲时能翻阅一二,那么我的精诚之心,即使想有一丁点掩藏,恐怕不可能。

惟愿您也这样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