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暗恋桃花源
剧评暗恋桃花源

浅析《暗恋桃花源》的戏剧冲突设置《暗恋桃花源》是一部戏?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它是由《暗恋》和《桃花源》两部戏构成的。
戏剧情节设定的场景呈现在一个剧场的舞台上,两个剧组由于剧场时间安排的失误被排在了同一个时间排戏,这是整部戏最外层的冲突。
把它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观者会看到一层层的冲突在眼前引爆。
可以说,矛盾冲突是一部戏的精彩所在,而《暗恋桃花源》正是深得戏剧冲突之精妙,将矛盾层次分明地铺设好,随着时间慢慢展开。
一、戏中戏《暗恋桃花源》的情节设定立足于一家剧场,主要登场人物为两个剧组的演员和工作人员。
观众看戏,戏里还有戏,是比较创新、有意思的设定。
更为有趣的是,此“戏中戏”非彼“戏中戏”。
这次的戏中戏总共有两个,两个剧组在场地使用上多次产生冲突,交叉进行排练,由此形成了两个戏中戏,两条交叉互动着的情节线索。
这种双重戏中戏的设置,妙就妙在两个剧组不是完全互不相干,排完戏就走。
两组人马在排戏过程中争抢舞台,轮流上台“唱戏”,构成了本剧的第一大戏剧冲突。
如此一来有两个好处,首先两部戏在交替之中营造悬念,往往在各自剧情发展或进入高潮时被打断,使各自戏剧的进行更加跌宕起伏,吊起观众的胃口。
并且,两组人马在场地协调中屡屡产生争端,两部剧从间歇性的抢舞台,到被迫同台排戏,再到两者的台词“挂钩”互动,两个剧组的互动逐渐增多,矛盾在问题的产生、协商、解决、再爆发中起起伏伏。
《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相爱却分离不能白首的故事,《桃花源》则是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上改动过的一部剧,新添加了武陵人老陶家庭失和之后偶然发现桃花源的设定,两者的主题都带有对爱情、对人生不可掌控的一种无奈。
从戏中戏的设置形式看,两部戏有一下几种冲突表现形式:1.风格冲突:两部戏风格迥异,《暗恋》至始自终沉浸在怀旧伤感的基调之中,有种旧情难忘的感觉。
而《桃花源》虽然也是一个爱情破裂的故事,整体风格却是喜剧风格。
同一个舞台、同一个主题,两个完全不同的剧风格形成强烈的冲突,但是却表现了同相合,表现形式多样化而极具风格,从悲情渲染和喜剧化反衬在冲突中加强表现效果。
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剧评以一个奇特的故事为背景,以一喜一悲两台话剧的彩排交叉上演为故事主线,这就是赖声川先生的优秀话剧作品——《暗恋桃花源》。
《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在感情上反差很大的故事。
《暗恋》讲的是一对男女在上海相恋,后来由于别的原因女孩回到了家乡昆明,两人从此失散了几十年,男人在病危时登出了一个寻人启事,希望在临终前能见她一面,果然两人相见了,但是为时已晚,两人都有了家庭,男人也所剩之时不多,两人再次带着遗憾分别了……一曲悲凉的背景音乐贯穿始终,让我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凄凉的基调和悲观的台词也让观众回味无穷,深刻的感受着他们的无奈和无尽的遗憾。
人的一辈子会遇见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但是始终有那么一个人令你无法忘怀,即使时间流逝也无法改变,可是最令人抱憾终身的是无法和最爱的人相守一生……恰恰相反,《桃花源》却始终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向我们讲述着另一个甚至有些无厘头的故事。
它改变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述的是古代一个家庭的女主人因为丈夫的无能和情人袁老板私通,她的丈夫老陶一气之下驾船驶入上游,却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人间仙境,叫做“桃花源”,在这里他遇见了一男一女和袁老板以及他的妻子长得一模一样。
他见到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也学会了忘记和忍让……后来他回到了家里,她的妻子早已和情人结婚生子,他们都认为老陶已经疯了,于是老陶又回去寻找那个人间仙境……整个故事不乏幽默的台词和巧妙的情节设计,这个看似轻松搞笑的故事氛围,却也隐藏着一个人的辛酸与无奈,和对美好事物以及真爱的追求。
整台话剧巧妙地将两个故事融合在一起。
两个话剧组因为场地冲突的问题相持不下,最后两个故事交叉上演,形成了悲喜交集的奇妙效果。
其间有一段两个话剧各分一半场地彩排的情节,我们却发现两个故事看似相差很远,却也能无意中融合在一起,这就是编导的良苦用心。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们出彩的表演,虽说两个故事交叉呈现,却丝毫不影响演员们的情绪,能很快地进入角色,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一直以来,我对话剧都怀着一种敬畏和好奇的心态。
直到最近,有幸观看了《暗恋桃花源》这部经典之作,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以其独特的剧情架构和深刻的情感表达,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它将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奇妙而又和谐的戏剧氛围。
《暗恋》部分,是一个充满遗憾和无奈的爱情故事。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男女主人公云之凡和江滨柳因战乱而分离,从此天各一方。
他们曾经在上海的公园长椅上互诉衷肠,约定再次相见。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他们的重逢变得遥遥无期。
当多年后,江滨柳身患重病,在台北的医院里,他仍然心心念念着云之凡。
而云之凡也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来到了台北。
可当他们再次相见时,已是物是人非,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这段爱情,被时间和空间无情地撕裂,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和心痛。
在《暗恋》中,我看到了爱情在命运面前的脆弱与无奈。
江滨柳和云之凡明明深爱着对方,却无法相守一生。
他们的爱情被战争、被生活的琐碎所消磨,最终只能化作心中那份永远的遗憾。
这种无奈和遗憾,让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
在现实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常常被各种外界因素所干扰,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是在追求着所谓的“更好”,却往往忽略了身边最珍贵的人事物。
或许,只有当我们真正失去的时候,才会懂得珍惜。
而《桃花源》部分,则是一个充满荒诞和讽刺的喜剧。
老陶是一个渔夫,他的妻子春花和房东袁老板私通。
老陶为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历经艰险。
当他终于到达桃花源时,却发现那里的生活宁静而美好。
然而,他心中仍然牵挂着春花,最终决定回到现实。
可当他回到家中时,却发现春花和袁老板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们的日子充满了争吵和烦恼。
《桃花源》让我看到了人性的贪婪和欲望。
春花和袁老板原本以为得到了彼此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却没想到现实与他们的想象相差甚远。
他们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失去了原本拥有的平静和快乐。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暗恋桃花源,一出令人心驰神往的话剧。
我有幸观看了这部作品,并在观后感中感受到了许多深沉的情感和启发。
首先,暗恋桃花源这个话剧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人们对于理想乡土的向往。
在舞台设计上,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投影技术和音乐,给观众创造了一个梦幻的桃花源世界。
整个舞台布景仿佛是水墨画中的山水,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
此外,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更是让人对剧中场景感到震撼。
他们可以在有限的舞台上,通过充满力量和感染力的动作和表情,把桃花源的美景展示得淋漓尽致。
我被这些精彩的艺术表现所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来到了桃花源。
其次,暗恋桃花源这个话剧在情感上深入人心。
剧中人物的命运纠葛、爱情的喜悲、对乡土和亲情的思考,都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
剧中的主人公苏小梅,她的一生都在暗恋自己的青梅竹马刘志勇,他们经历了相守相思、喜怒哀乐。
这种纯净、坚定的爱情,使我感到心中有股火,仿佛我也在他们身上经历了一遍。
而在融合了一种彷徨和追寻的过程中,剧中人物对乡土和亲情的思考也触动了我内心隐藏的那份感情。
我陷入了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中,在似乎遥不可及的记忆中挖掘出了许多珍贵的回忆,这种情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此外,暗恋桃花源这个话剧还通过人物的成长与成熟,传递了一种人生的真谛。
在剧中,苏小梅经历了种种考验和磨难,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强、成熟的女性。
她以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实现了对桃花源的向往,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成长,也是整个人生的抉择和选择。
我在观看这个过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在人生中的成长和追求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暗恋桃花源这个话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人们对于理想乡土的向往,通过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引发了观众的共鸣,通过人物的成长与成熟传递了人生的真谛。
我相信,这部话剧会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内心深处的触动,也期待着未来有更多的艺术作品能够唤起我们对幸福乡土的向往,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戏剧赏析《暗恋桃花源》是由《暗恋》与《桃花源》两出剧目合成的一出剧目。
故事一开场就把我深深吸引了,整个基调是那么怀旧,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得被导演带到了一家剧场,在无声无息间成为了剧场里的一个观众。
我的眼睛和舞台同时挤进了这两部话剧。
一悲一喜的两出剧在同一个排练场撞台,而从中撞击出纠缠的火花,好似闹剧般。
两队剧组轮番上阵,为求公演前最后的排练,甚至把舞台分成一人一半同时排练。
虽说是一悲一喜的两出剧,可最终都显现出人生的惆怅。
整出戏有两边剧组轮番抢时间排练,也有同时排练,我的心情也不断随两部不同性质的戏剧起伏不定 ,有伤感也有大笑。
全剧笑点高潮不外乎就是两个剧组被逼到各半舞台就排了起来。
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两边不相干的台词互相交迭、干扰,而是两边各讲各的台词时却意外互相呼应。
在我慢慢习惯了同时感受这两部话剧的时候,我发现在表面看去十分搞笑的表演之下潜藏着一条情感主线,复杂但清晰。
虽然世上许许多多人都各过各的人生,但有时却都在经历着同样的事,烦恼着同样的事。
所以两边台词的呼应也不足为奇了。
搞笑的高潮过了之后,两组人各剩一场戏,分别作了结尾,由前面充满喜剧色彩的剧情铺垫后,两边的结尾都让人无比惆怅。
《暗恋》是说一对在战乱中相识的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接受命运的安排暂时分别,最终皆定居台北而不知,谁会知道这一别竟是一辈子,又有谁会想到近在咫尺却碰不到面呢。
就这样两人错过了人生璀璨的年纪,再次相见时江滨柳重病在床,也在这时才知道两人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地方。
男主角这时说了,“这么大的上海都让我们相遇了,可却被这小小的台北给难倒了!”听到这句话时,我心头一紧,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吗?我听过的、看过的、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不断发生在彼此之间。
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装喜剧,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寻找着心中的桃花源。
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偷情,放弃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来到了桃花源。
世人艳羡的无忧生活,老陶在那里沉淀心思,也被那儿的人与事物所改变。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暗恋桃花源是一部改编自鲁迅先生的小说《呐喊》的话剧作品,该剧以唯美的桃花园为背景,展现了人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在观看这场话剧后,我深受触动,不禁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态度进行了思考。
整个话剧的舞美设计非常精致,舞台上搭建了一个充满浓郁田园氛围的桃花源,每一朵桃花都仿佛是来自天堂的馈赠。
舞台的灯光也十分出色,通过不同的灯光变化,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波澜起伏。
整个舞台场景让人如痴如醉,仿佛走进了一个别具一格的世外桃源。
剧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到位,他们生动地展现了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主人公徐达融入了桃花源的生活,渐渐被桃花源的迷人之美所吸引,但同时他也在纠结着是否要选择离开这个安宁的世界回归现实。
徐达的犹豫和挣扎代表了现实与自我内心的冲突,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整个话剧中,对话和情节的安排都非常紧凑,没有一丝拖沓之感。
每个角色的一言一行都充满着生气和力量,让观众完全投入到剧情之中。
剧中的情感冲突和心理矛盾也让人心生共鸣,引发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剧中的配乐和舞蹈。
配乐恰到好处地营造出浪漫的桃花源氛围,舞蹈则以优美的动作和独特的编排展现了桃花源的神秘和美丽。
整个配乐和舞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更加凸显了话剧的艺术魅力。
通过观看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我深切感受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的追求。
人们时常感到迷茫和疲惫,但正是对美的追求让我们不断前行。
这部话剧向观众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纯净世界的向往,让人们在喧嚣而现实的社会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
通过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我深刻认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也意识到自我追求的重要性。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应该保持对美好的向往,并为之努力奋斗,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迈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桃花源,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并珍惜这份美好。
总的来说,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不仅在视觉和听觉上给观众带来了享受,更重要的是让观众在思想上得到了震撼和启发。
暗恋桃花源影评

暗恋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讲述的的是两个剧组预定在同一时间同一舞台分别排练《暗恋》和《桃花源》。
由于相同时间和舞台的冲突,于是两场戏共用舞台交错排演,甚至同台排演,在时间和场景的交错融合中出演了一部精彩的舞台剧电影。
《暗恋》的故事说的是在抗战结束后,江滨柳和云之凡这两个外地人在上海相遇并相恋,因为云之凡回老家过年结果两人天各一方,不再相见,直到江滨柳在台北病入膏肓登报寻找云之凡,两人才得以再见。
《桃花源》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改编的,老陶穷困潦倒无法生育加之其妻子与袁老板通奸,身心受尽了生活的折磨,抱着一死的心去上游打渔,无意间闯入桃花源,度过了一段远离凡尘的日子,但依然放不下妻子春花离开桃花源回到武陵,却发现春花与袁老板已结为夫妻,但通过他们,老陶看到的依旧是现实生活冲突矛盾,于是,他想重返桃花源,却发现已经回不去了。
导演赖声川通过场景的变换,让两部基调截然不同的舞台剧同台演出,一悲一喜,文艺与通俗,融合得天衣无缝。
如果将这两部戏拆开来看,剧情上并没有很大的起伏,人物演出上也没有强烈的对比,但恰恰是两部戏共同的演绎,无论在剧情还是人物上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观众在悲喜交换中在古今变化中场景不断转换中,体会到了等待的痛苦,现实中人对桃花源的向往。
于是也了解导演安排的目的所在。
《暗恋》是一部悲剧,从一开始昏暗的灯光与低沉的背景音乐就奠定了故事的基调。
《桃花源》安排的基调是喜剧,其中人物的演绎动作表情夸张,是一种从现实中抽离出的艺术表现。
其中分析老陶心理状态变化与江滨柳其实有相同之处。
老陶从现实来到桃花源,再从桃花源回到现实之后,注定是无法忘怀桃花源那个仙境,注定了一辈子的寻找,但无论如何是回不去了。
江滨柳自从与云之凡分离之后,他的时间就停止在那个夜晚,他只是活在过去,那个夜晚对与江来说如同是桃花源,无法忘怀无法再回去。
这也是这两部舞台剧共同阐释的两个词:一个是逃离,一个是找寻。
逃离的是现实,找寻的是虚无的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戏剧鉴赏

关于追随的故事-—浅评戏剧《暗恋桃花源》看过两个版本的《暗恋桃花源》之后,我发现《暗恋桃花源》的主题实在是太棒了。
《暗恋桃花源》一个多情浪漫的名字,但倘若要给它换上一个更加实在的名字,我认为可以是《求与得》.剧中剧《暗恋》和《桃花源》都是以“求与得”作为主线的,还有那个贯穿始终追随着刘子骥的女人,使得该剧用“追随"编织起了一张丰满而巨大的网。
《诗经》咏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屈子诉说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随着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理想抱负也可以是爱情婚姻。
这其中有多少的失而复得和多少的求之不得。
《关雎》讲的是古人对爱情的追求,而《暗恋桃花源》则讲的是现代人对于爱情婚姻的理解:在漫长的人生中个体人对于爱情婚姻的追寻。
尽管《暗恋》和《桃花源》都是在讲诉关于追随爱情婚姻的故事,但它们两者的“追随”是不同的。
《暗恋》是“等待的追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家国破碎,由于一场家庭多年分离之后的团聚,江滨柳和云之凡不得不分离.但没想到这一次本应短暂的离别竟成了恋人之间几十年陌路的起点。
江滨柳和云之凡在分别之后都一直在寻找着对方,可是多少年来都求之不得。
多年以后,各自都成了家,同住台湾却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最后一次在病床上相见了,可是两个老者相见了又能怎样,早已物是人非。
《暗恋》是一对恋人心怀爱恋,等待着,寻找着对方,他们不仅是在寻找爱人,更是在寻找婚姻,所以《暗恋》是“等待的追随”。
《桃花源》是“逃避的追随”,渔夫老陶,打鱼不顺,造人不顺,婚姻不顺。
在妻子和奸夫袁老板的逼迫下不得的去上游打鱼,最终去到了桃花源。
在新的世界里,他被新的气象感动,由俗气市井的渔民被改造成了豁达超脱的“仙人”。
后来重回家中去救赎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可被世俗沉重压迫的春袁二人又将老陶逼回了原貌.《桃花源》中的老陶本来就拥有婚姻,但是他的婚姻却充满各种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暗恋桃花源》的戏剧冲突设置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戏?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它是由《暗恋》和《桃花源》两部戏构成的。
戏剧情节设定的场景呈现在一个剧场的舞台上,两个剧组由于剧场时间安排的失误被排在了同一个时间排戏,这是整部戏最外层的冲突。
把它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观者会看到一层层的冲突在眼前引爆。
可以说,矛盾冲突是一部戏的精彩所在,而《暗恋桃花源》正是深得戏剧冲突之精妙,将矛盾层次分明地铺设好,随着时间慢慢展开。
一、戏中戏
《暗恋桃花源》的情节设定立足于一家剧场,主要登场人物为两个剧组的演员和工作人员。
观众看戏,戏里还有戏,是比较创新、有意思的设定。
更为有趣的是,此“戏中戏”非彼“戏中戏”。
这次的戏中戏总共有两个,两个剧组在场地使用上多次产生冲突,交叉进行排练,由此形成了两个戏中戏,两条交叉互动着的情节线索。
这种双重戏中戏的设置,妙就妙在两个剧组不是完全互不相干,排完戏就走。
两组人马在排戏过程中争抢舞台,轮流上台“唱戏”,构成了本剧的第一大戏剧冲突。
如此一来有两个好处,首先两部戏在交替之中营造悬念,往往在各自剧情发展或进入高潮时被打断,使各自戏剧的进行更加跌宕起伏,吊起观众的胃口。
并且,两组人马在场地协调中屡屡产生争端,两部剧从间歇性的抢舞台,到被迫同台排戏,再到两者的台词“挂钩”互动,两个剧组的互动逐渐增多,矛盾在问题的产生、协商、解决、再爆发中起起伏伏。
《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相爱却分离不能白首的故事,《桃花源》则是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上改动过的一部剧,新添加了武陵人老陶家庭失和之后偶然发现桃花源的设定,两者的主题都带有对爱情、对人生不可掌控的一种无奈。
从戏中戏的设置形式看,两部戏有一下几种冲突表现形式:
1.风格冲突:
两部戏风格迥异,《暗恋》至始自终沉浸在怀旧伤感的基调之中,有种旧情难忘的感觉。
而《桃花源》虽然也是一个爱情破裂的故事,整体风格却是喜剧风格。
同一个舞台、同一个主题,两个完全不同的剧风格形成强烈的冲突,但是却
表现了同相合,表现形式多样化而极具风格,从悲情渲染和喜剧化反衬在冲突中加强表现效果。
两种模式迎来一种结果,使观众对爱情、人生的议题更加发人深思。
2.舞台冲突:
两个剧组其实在舞台上的互动颇多,一开始由于剧场安排时间失误导致争抢剧场,后来在同一个舞台上一起排戏,演员的台词和动作戏剧性地使两部不同的戏之间产生互动。
这种互动有两种性质:负面的互动使对舞台需求的冲突爆发,正面的冲突则表现为两个剧组在问题的协调中相互了解、相互关照,以至于后面“袁老板”主动安抚《暗恋》的导演因戏产生的伤感情愫。
3.剧内外冲突:
而冲突不仅仅发生在两部剧和剧中角色人物的因缘际会。
跳出剧外,看看现实,两个剧组在现实中也遭遇了世事难料的境况:场地难以协调,时间迫在眉睫,排练效果未尽导演之意,难以把控的无奈和郁结和戏中局势走向暗合,形成戏里戏外冲突的呼应,戏与人生的艰难的共鸣。
4.无关者和剧的冲突:
此外,举重还有一个与两部剧都完全无关的寻人女郎,在幕间、两剧组换场时反复寻找所谓的“刘子骥”。
这其实就是戏里戏外无常人生的又一个写照,她上演又一出不尽人意的爱情失意剧。
二、时序
两部戏多次因道具、排练状况而在各自换场、情节转换的时候将对方打断,实际上是把两部戏分成3幕交叉上演。
而不同的部分的分离更能区分时间上的间隔,从而每一部分的戏在时间上的矛盾更显得突出。
《暗恋》第一幕是江滨柳和云之凡1948年在上海的相遇相恋的剧情,第二幕讲的是几十年后滨柳生病住院,却对云之凡旧情难忘,最后一幕两人终于再次相会,只是物是人非,叙旧后只剩缅怀和草草告别。
《桃花源》中,主角老陶面临的则是“武陵三角”的难题,老婆春花红杏出墙,成天和袁老板厮混,其眉来眼去甚至可以说是明目张胆,最后把老陶逼上上游去打鱼,此为第一幕。
第二幕中老陶误入桃花源,遇见和春花、袁老板容貌一
模一样的桃花源男女,最后在其劝诫中看透红尘,回归宁静。
最后一幕里,老陶重返武陵家中,却发现春花和袁老板虽然结婚生子,但却潦倒困顿,想带他们回桃花源的目的没有实现,自己也找不到前往桃花源的路。
《暗恋》的江滨柳相恋,分离多年,再见却物是人非,曾经深爱彼此的江滨柳和云之凡各有了各的枕边人,如今再见面却只剩下嘘寒问暖,在没有过多的交流;《桃花源》里的老陶为情所困,幸入桃花源,老陶家庭生活虽不美满,却在桃花源中看破了红尘,春花和袁老板则被现实所扰。
不同时间、不同场次的相互对比,每一段剧情都是阶段性的发展,剧情随时序的推进而变,将物是人非的境况展露无遗。
三、理想与现实
《暗恋》的第一幕是江滨柳和云之凡1948年在上海相遇、相恋的邂逅,两人在上海的外滩公园谈情说爱。
到了第二幕病房场景内的戏,滨柳苦苦相思,恍惚之间再次回到了记忆中的外滩,而当初对爱情满满的自信到如今已然变成被现实摧残过的怀念,手中没寄出去的信散落满地。
而到了第三幕二人在现实中相聚,物是人非的氛围中两人只是相互关心了几句,在没有从前的温存。
往昔是理想化了的未来,而迎来的现实对比想象确是百孔千疮,痛苦在这层冲突中满溢而出。
《桃花源》中的老陶则是生活在老婆春花婚外情的阴影之下,春花和袁老板明目张胆地调情,最后将他逼上了绝路。
没想老陶到因此走入了桃花源,在世外桃源的环境中忘却了世俗烦恼,得到解脱。
而重归平静,体悟了人性本真的他在回到武陵接妻子和袁老板的同时却发现两人陷入婚后的不幸福,自己回归桃花源时还遗失了路标。
对老陶来说,现实是苦痛,桃花源是解脱,从现实到理想化的桃花源,两者的强烈反差发人深省。
两部戏,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表现同样突出。
人物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以令人深思的结局左右剧情,冲突的戏剧张力展露无遗。
总地来说,《暗恋桃花源》在表现方式上十分独特,富有创造性。
在剧情的设置中加入了多层层次的矛盾系统,使整部戏剧冲突张力十足。
观众很可能会不禁对人物的命运产生同理心和共鸣,因为在强力的冲突之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
希腊悲剧不可战胜的命运仿佛压在众角色头上,冲突即是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