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感受美国风情之一:装在车轮上的民族
Enjoy it !

Enjoy it !作者:来源:《汽车博览》2013年第11期感受到了黄石国家公园原生态带来的震撼,体会到了拉斯维加斯活色生香的奢靡,领教了中国城无处不在的遍地开花,体验了各种浓郁风情的地方小镇。
4辆福特探险者组成的车队跨越了犹他、爱达荷、蒙大拿、怀俄明、亚利桑那、内华达和加利福尼亚7个州,全程约5500公里,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美国是个生活在车轮上的国家,去哪里都离不开汽车。
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拥有得力的交通工具就非常重要。
探险者,车如其名,刚一上手驾驶就有了像当年的牛仔策马飞奔的感觉,顿时热血沸腾:去最想去的地方,享受人生!1872年落成的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的北门仍然完好地伫立着,在周围的空旷中显得十分突兀。
就在同年的3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法案,黄石公园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座认证的国家公园,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被批准成为公众的公园及娱乐场所”。
4辆福特探险者组成的车队依次穿过北门,就像一次历史的穿越。
黄石公园没有变化,北门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我们及驾驶的汽车。
黄石公园面积达8956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宁波市行政区的面积。
自公园成立伊始,就确立了一切顺从自然的保护原则,其中还包括采取“以火管理”(Let it Bum)的政策。
所以这里99%的面积都处于原生态状态。
只要没有危及游客的人身安全,自生自灭是环境改变的唯一途径。
1988年8月因为一个烟头引起的森林大火燃烧了将近3个月,过火面积达3212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36%。
即使这样,最终还是因为大雪的降临而自然熄灭的。
黄石公园最著名的景观就是地热现象,无处不在的硫化氢味道始终挥之不去,或浓或淡的气浪随风飘舞。
就像置身于巨大的化学实验室,无数个烧杯在同时做着实验,狼烟四起;又像身处于超级厨艺的比拼现场,地热发出的“呼呼”声如同灶台火焰的燃烧,燎烧着坚硬的岩石。
有心人做了统计,公园内有3000多处沸腾的热泉、咕嘟冒泡的泥泉和300多个定时喷发的间歇泉,全世界其他地方所有的间歇泉加在一起都不及黄石公园的多。
美国汽车文化:“车轮上的国家”的幽默与不羁

“车轮上的国家”的幽默与不羁- --------美国汽车文化这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美国人的奢侈、豪放、创新,英国人的古典、保守、华贵,日本人的纤巧、精明、儒雅,德国人的沉稳、含蓄、严谨,法国人的浪漫以及意大利人的富于想象都可以一览无余。
可以说,只要有汽车的国度就一定有其汽车的文化,今天我想和大家说说美国的汽车文化。
即便全世界都质疑美国是一个没有根的文明国度,但却永远无法否认一个真实生动、特立独行的“美国梦”。
无论从社会学、文学、还是美国200年的历史来看,它都具有一种永不改变内涵:不断追求美好生活并为之奋斗,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而汽车,则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这个文明的承载者。
因此,一个美国社会学家斩钉截铁地税:“没有汽车的出现,就不会有现代的美国。
”没有汽车之前,西部牛仔骑着骏马奔驰在中西部草原的英雄气概征服了世界;有了汽车之后,一个人和一辆车,成就了“轮子上的国家”,进而傲视全球。
这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共识,“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没有汽车,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形成了像美国那样的汽车文化”。
如果没有汽车,美国人寸步难行。
对美国人而言,汽车与水和面包同等重要。
汽车在塑造美国总体特色方面,举足轻重,汽车文化也理所当然地演变成美国文明特色的醒目色彩。
数字文明里程碑汽车是美国文明的一个缩影,而最无懈可击、最精确的数字则是历经沧桑岁月锤炼、洗礼后,简单而厚重的沉积。
广告风景线上帝没有赐予美国人生产第一部汽车的专利,但却为其打开了另一扇窗,美国人使汽车彻底地走进了大众生活,而广告正是发轫之作。
1895年,世界上第一本汽车杂志《无马时代》在美国出版发行,本国的一对杜里埃兄弟给创刊号寄去了汽车史上的第一份广告;1900年,当美国奥兹莫比尔汽车制造厂竣工时,奥兹父子在工厂大门口竖了一块醒目的标志牌,上书“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厂”,过往行人无不驻足观看;1908年10月1日,福特公司的T型车间世,除了在报纸、杂志上刊登大幅广告外,还进行了当时在美国规模最大的邮寄式广告宣传活动,甚至通过电报、电话直接向消费者诉说——“福特”服务于大众,让所有人都拥有福特汽车的理念,开辟了一个汽车消费的新时代;若干年之后,在底特律,在美国的许多城市,竖起了福特汽车公司新设计的广告牌:一辆福特汽车风驰电掣般地行驶在大道上,车上坐着一位美丽女郎,她的围巾在风中飘飞。
车轮上的早春美西(17)——荒凉的40号州际公路

横贯美国东西海岸的洲际公路中,不得不提的就是40号州际公路(I-40)。
40号公路西起洛杉矶市,东至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尔明顿市(Wilmington),横贯8个州,全长2500余英里(4100余公里)。
而这条高速路,也是前往亚利桑那州金曼的重要公路。
从15号公路过来,路边就有明确的标识,往上就是40号公路了。
如果说加州四季如春、美景如画,那么亚利桑那州(Arizona)就可以用荒凉来形容了。
通往亚利桑那州的40号公路两旁,只有荒草和一望无际的黄土,间或翻山越岭。
开半天车也看不见一个人,难怪亚利桑那州的标志是仙人掌,因为州内有40%的土地都是沙漠灌丛区,这里气候炎热干燥,也就仙人掌能茁壮生长。
从早上出来,已经开了4个多小时,必须休息一下了,要不太危险。
路边的当地手工艺人附近就是老66号公路,加油站的商店里已经开始出现各种66号公路标识的纪念品正准备驱车离开,这辆老别克和他的主人吸引了我的注意。
老头酷的简直难以用语言形容,自己一人开车带条狗,车复古,他自己也复古。
我问他,这车多少年了,他想了一下,回答说:二十五六岁吧。
他给我看他手机里的照片,自己一人在附近的村镇上租了个庄园,养牛羊等牲畜,闲来无事时就开着这老爷车四处闲逛。
老头还想让我跟他一起玩一段儿,我看天色不早了,怕太晚了赶不到金曼,匆匆作别。
40号公路,前往金曼的方向。
其实,金曼附近,还有个小镇叫“奥特曼(Oatman)”,这里可不是那个打小怪兽的奥特曼,却因镇上驴子的形象而闻名。
本来想停留一下,实在没时间了。
奥特曼:20世纪初因淘金热而兴旺,也随淘金热的消逝而落寞。
镇子的最大特色在于无处不在的野驴,它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出没,当地人也因此创造了很多卡通风趣的驴子形象这条路就一个字——荒凉。
不但荒凉,还翻山越岭。
碰见俩骑大哈雷的哥们儿,倍儿快,我愣是一路没追上。
开到最后半个小时有点累了,更令我不安的是,油表也亮灯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只能依靠着路上的反光点继续前行,因为不知道这租来的车,油表亮了之后还能开多少公里,只能边开边找加油站。
国外风情:另类的自驾车旅游方式

国外风情:另类的自驾车旅游方式
佚名
【期刊名称】《车世界》
【年(卷),期】2005(0)4
【摘要】日本的社员旅游在日本,连续2天以上的假期还是很难得到批准。
所以,自己外出旅游几乎是难以实现的。
惟一可指望的,就是一年一度的公司旅游了。
许多较大型的公司都有组织公司的全体职员外出旅游的习惯,被称为"社员旅游"。
这种公司旅游可促进干部与职员间的交流,同时也是一项公司福利。
【总页数】1页(P139-139)
【关键词】自驾车旅游;带薪假期;私人汽车;衷白;民众性;休假日;宗教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1
【相关文献】
1.国外手术室演绎另类风情 [J],
2.宁夏自驾车国际旅游节——车轮串起的塞上风情 [J], 木偶;深白色(图)
3.从国外风情度假小镇看旅游小镇发展模式 [J], 柒石
4.国外美女:异域风情,另类体验 [J], 康晓蓉
5.国外日渐兴起另类养老方式 [J], 温玉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珍贵的自行车文化

李 道 豫今 年7 岁 了 , 思维 敏 7 但
机远 道 而来 ,在 一个 紧 张得 连 苍蝇 都 影 为证 。 一 次 , 这 东道 主新 加坡 在 会前 谈 吐 幽默 , 回忆 清 晰 。他 在 19 年 93
飞不 进 的 房 间 里 , “ 居 ” 活 , 过 家 生 聊 就 公 布 了 “ 影 服 装 ” 这 是 ~ 袭赭 青 至 19 年2 出 任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巨 合 , 98 月 “ 里” 邻 闲话 。有 人说 这 会开 得 没 多 大 色长 衫 , 质地 是 垂 展 而舒 适 的亚 麻 , 款 美国 大使 ,几乎 和 当时 的 美国 总
地说 。
汇路在交通繁 忙的时代广场附近路段 到 中国访 问 ,看 到 中国 人在 与 机动 车
虽然 相 隔 万里 ,北 京 和 纽 约面 临 为 了给 自行 车道 和 人 行道 让 路 ,原 本 道 隔 离开 来 的 自行车 道 上安 全 惬 意地
的交 通 拥堵 问题 却 十 分相 似 ,无 论 是 四条 机 动 车道 被 改 成 了两 条 ,09 2 0 年 踩 单 车 , 为感慨 , 大 回来后 就 雷 厉风 行
人 之 间保 持距 离 互 相 礼 让 已成 定 律 , 的诟 病 时 ,纽 约和 北 京 却采 取 了截 然 2 世纪 的 纽 约 ,他 们 已经 开始 变成 一 1
但在 纽 约 ,不 仅车 子 挤得 头 尾相 连 稀 相 反 的 方式 :纽 约正 在 努 力把 机动 车 群渐 渐 远去 的背 影 ,出现 在地 平 线 上 松平 常 , 驾车 人 更 以粗暴 无 礼 闻 名。 朋 道变窄 ,而北京和 中国的很多城市却 的单 车 族 才是 新 时 尚 的代 表 。加 上 总 友 小心 翼 翼紧 跟在 别 人后 面 开 ,却 被 在 把 机动 车 道拓 宽 。
车轮上的美国生活

车轮上的美国生活
戎懿
【期刊名称】《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
【年(卷),期】2005(0)9
【摘要】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很想要一辆捷安特公主车,穿上花裙、带上草帽、骑上公主车还真有点儿韩剧女主人公的感觉。
大三那年男友给我买了一辆二手的捷安特,把我高兴坏了,不过最后还是以被盗收场。
那时候像我这样的穷学生只能每天蹬着两轮的坐骑遭受日晒雨淋,拥有四轮汽车还只是个遥远的梦想。
来到美国,梦想似乎突然变得唾手可得。
美国是汽车大国,许多家庭都拥有几部汽车。
自行车却突然变得稀罕起来,一辆捷安特自行车的价钱是国内的十倍左右,男友曾一度想从国内带一辆自行车过去,可是苦于运费太高只能作罢。
每天开着四轮汽车的时候,记忆中那辆捷安特公主车却变成了遥不能及的梦想。
【总页数】4页(P60-63)
【关键词】女主人公;家庭;长时间;自行车;汽车;驾照;美国人;车轮;朋友;左右
【作者】戎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回首往日经典——成都三和老爷车博物馆收藏专题——车轮上永恒的经典:三和老爷车博物馆 [J], 包宁;赵迪(摄影)
2.“生命禁区”驶来“车轮上的供销社”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供销合作社开通便民流动服务车 [J], 陈玮琇
3.车轮上的急先锋国产轮式装甲输送车早期发展(上) [J], 王笑梦
4.正在影响我们的不是美国车,而是美国人对交通工具的思维——没有V8的美国车还叫美国车? [J], 谢翔;安宁
5.车轮上的“互助”:百度被传联合吉利造车,李书福身价暴涨超200亿港元 [J], 李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轮子上的国家_小学作文

轮子上的国家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轮子上的国家,感谢您的阅读!
小汽车使美国成为轮子上的国家。
小汽车在美国如此流行有三个原因:首先,美国人喜欢旅游,小汽车是最舒适、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有了汽车,人们不需要花许多钱就能到处旅游。
第二个原因是,在美国,有效的、便宜的公共交通从来就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长途火车在美国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普通,乘坐飞机旅游虽然很舒适,但是由于机票太贵不能常坐。
第三个原因是最重要的。
美国人不愿意等公共汽车、火车、甚至不愿意等飞机。
他们不想按照时刻表办事。
小汽车让他们能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
车轮上的生活古今著名自驾游故事

车轮上的生活古今著名自驾游故事第一个上路的驾驶者是女人“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名伟大的女人”,这句话用在卡尔・奔驰太太身上,的确是非常的贴切,贝尔塔・奔驰不仅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人,自己也因过人的勇气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驾驶汽车的司机。
1888年8月的一天早上5点多钟,奔驰还在梦乡,贝尔塔就唤醒两个孩子,把汽车推出来,然后发动马达,向100多公里之外的普福尔茨海姆进发,探望孩子的祖母。
当时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辆汽车跑过这么远的路程。
汽车离开曼海姆市不久东方就渐渐亮了,马路两旁早起的人们一听到其怪异的响声都从窗口伸出头看这个“飞奔”的怪物,有的人还壮着胆子走近它,但一闻到汽油味机那唯闻的气味又走开了。
行驶14公里,燃料没有了,只好到一家药房购买粗汽油;行驶70公里后,被一个陡坡拦住了去路,只得由小儿子驾车,贝尔塔和大儿子在车后推,终于把汽车推过陡坡;发动机的油路堵塞了,就用发针把它修好;电器设备发生短路,只好用袜带作绝缘垫。
直到日落西山。
母子三人才又饿又累到达目的地。
孩子的祖母惊叹不已,小城的人都跑出来围观这个“怪物”。
兴奋的贝尔塔立即给丈夫拍了一个电报:“汽车经受了考验,请速申请参加慕尼黑博览会。
”远征世界的自驾理想1907年3月,法国《晨报》提出要举办一次“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这在当时真可谓是一个惊人的创意,短短几天之内,就有25名欧洲赛车手报名想要参加这次赛事。
要知道,当时的汽车刚刚“蹒跚学步”,如此长距离的穿越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
而当时的清政府对西方舶来品正有浓厚兴趣,特批放行。
当然出发前有人临阵退缩,最后剩下了11名勇敢的车手和5辆汽车。
1907年6月10日早晨,5辆汽车从北京公使馆区的法国兵营出发,他们要途经中国的长城,还要跨过戈壁大沙漠、乌拉尔山脉和普鲁士属波兰。
因为许多地方没有路,要靠人抬着车走,赛手们沿着电报线路5向西,终于在当年8月10日,意大利人伯吉斯王子驾驶意本利生产的伊塔拉汽�首先到达巴黎,他比第二名提前两个星期到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驾车感受美国风情之一:装在车轮上的民族美国是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很高。
早就常常听说美国是个“装在车轮上的民族”,现在亲眼目睹,感受特别深刻。
美国人的确爱车,离不开车,并以此形成了他们的汽车文化和生活方式。
他们有着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星罗棋布的停车场,较为完善的交通法规和诸如网上查询,卫星定位等交通服务系统,油费相对他们的收入来说也不是什麽大的负担。
他们上班自己驾车,出门访友购物自己开车,旅游度假,也有许多人是自己长途驱车前往,只有在大城市才会比较多的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在华盛顿通往纽约的高速公路上
同时,凡是可以利用机动车的地方,他们都要充分利用。
不但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耕种收获都是利用机械来完成。
就在我们居住的学生公寓小区,来打扫卫生的工人,是开着工具车来的,修剪草坪的工人,是开着剪草机来修剪的,下雪了,工人开着铲雪机,把马路上和各家门前道路上的积雪,铲的干干净净,在公园里清除杂树,也是用铲车和汽车完成的,更有甚者,我们还经常看到有工人开着特制的小车,在草坪和运动场上来回转悠,开始不知道是在做什麽,到了近处仔细一看,原来他是在捡抛弃在地上的废纸屑和废塑料袋等垃圾。
美国人的动手能力很强,一些人不但自己开车,还自己修车。
我们有个邻居,他是个美国学生,开着一辆旧车,常常看到他摆弄自己那辆旧车。
有一次,他干脆把车拆了,再装好,喷上漆,把车变成了新的。
一般说来,美国的公路较为宽敞,平坦,交通标示规范齐全。
普通公路上除了车流,没有什么行人。
高速公路的上行和下行两条道路相隔比较宽,晚上行车开大灯不会妨碍对方行车,在这样的道路上开车还是比较惬意的。
大部分美国人,驾车时讲究礼貌,遇到行人,会耐心地让行人先走,不会故意妨碍他人行车,对驾车新手,大都会采取宽容态度。
有一次,我们从加油站出来,要上主干道,正逢交通繁忙,马路上汽车一辆接着一辆从面前经过,我们不敢贸然上道并入车流,过了一些车后,突然,跟在后面的车,停了下来,车中的司机招手示意我们上路过去,我们驱车上了主干道,心里很感谢这位不相识的美国人。
美国人交通安全
意识比较强,大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在夜深人净的时候,司机也不会闯红灯。
无人的时候,遇到“stop sign”这种交通标志,也能自觉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这一规则,所以大大减低了交通事故率。
我们来到这里好几个月,只是从密西根驱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辆小车翻到路旁的排水沟里。
警察对违章车辆会进行毫不留情的处罚,但也会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热情的帮助。
有一次,我们开车去一家陌生的超市买东西,回家时迷路了,开着车转来转去,那里马路又多,不知走那一条,有一次,由于着急,还在有"NO TURN"标识牌地段转了弯。
正走着,看到前面路旁一个小停车场上,停着一辆警车,车里的警察出来了,站在车旁,我想糟了,莫不是他发现我违章了?一定是找麻烦了。
我停好车出来,走到他面前,他说:“Can I help you?”(要帮忙吗?)我说:I 'm lost!(我迷路了!)我放心了,立即向他打听回家的路了。
那位警察耐心地给我指了路,还拿出一张地图比比画画,使我得以顺利回到住处。
美国的加油站遍布各地,它们大都是自动的,你在加油机上输入要加的型号和数量,用信用卡一刷,将加油枪对准汽车油箱入口,汽油流入油箱,加满了自动关闭。
也有些提供人工服务,有人帮你加油,同时还为你擦洗挡风玻璃,不过油费要高一些。
我们从尼亚加拉回来的路上,深夜在布法罗市附近一家加油站加油,那里就是一个人工服务的加油站,两个年轻的姑娘看见有车来加油,显得很兴奋的样子,很快为我们的汽车加满了油,擦干净了挡风玻璃,看得出来她们是在这里打工的学生。
加油站有停车场和便利店,为过往的客人服务。
哪怕是在偏僻山区的加油站,到了晚上也是灯火通明,远远就可以望到。
我们惊讶美国人的电力是那末充沛,价格是那么便宜!
在美国每逢节假日,很多人都是选择自己驾车旅游。
出发前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查阅旅游线路,并买一本公路交通地图。
按照查询和地图上提供的信息走,一定不会迷路。
在洲际高速公路那些人烟稀少的地段,路旁有免费供驾车人休息的地方。
晚上可以住汽车旅馆,住一晚只需七八十美元,并提供一顿早餐。
这些旅馆建在公路旁,虽然规模不大,但干净,设施齐全,服务良好。
我们几次驾车出游,都是住这种旅馆。
不过,我们住的几个汽车旅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由于规模不大,没有中央空调,冬天要靠安装在房间里的自动空调机供暖,温度低了,机器自动启动,响声很大,吵得无法入睡。
看来国内的空调要比这好的多,
这是得益于发展要高起点,一步到位的发展策略。
美国的货运汽车都是一个大车头,拖着一个又高又长的标准化车厢。
车头里面生活设施齐全,可以在里面吃饭,洗澡,睡觉。
车厢上下四周缀满了灯泡,货车司机喜欢结伴而行,夜里行车时灯光闪闪,一辆接着一辆,颇为好看。
我们在路上开车时最怕这种车子从后面超过来,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
有一次在离开印第安纳波力斯时,在三条公路交会处变道时,我们的车夹在两辆大货车中间,把我的汗都急出来了,好不容易把车变到要走的车道上。
美国人日常生活离不开车,就是对到这里探亲要住一段时间的外国人来说,最好也要考张驾驶执照,能自己开车,生活上才会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