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地貌灾害预测预报的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塌陷、地面沉降等。

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预测和预报地质灾害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的预报地质灾害的预报是通过对地质环境、地表形态、地下水位、地震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研判和监测来实现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预报方法:1. 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球自然震动的监测,以及各种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和分析,进行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的预测。

地震预报的方法包括地震监测、地震活动模型建立、地震前兆现象观测等。

2. 泥石流预报泥石流是一种由陡坡上暴雨等原因引发的流动的碎屑混合体,对周围环境和人类居住区域的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预报的方法主要包括对陡坡地区进行监测和观测,如监测雨量、地下水位、坡面位移等,通过对预警信号的分析和判断,以及建立泥石流预报模型来实现。

3. 滑坡和塌陷预报滑坡和塌陷是由于地层结构破坏、水分饱和等原因引发的地面滑动和沉降。

滑坡和塌陷预报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调查和监测,如对滑坡、塌陷区域进行地质、地形、地下水位的勘查和监测,通过分析和判断地下水位、地下岩层的变化等信息,来预测滑坡和塌陷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和控制。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地震灾害防治地震灾害防治主要包括建设抗震设防和地震监测预警系统。

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中,需要考虑到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采取抗震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地震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能够做好防范措施。

2. 泥石流灾害防治泥石流灾害防治主要包括治理沟道和堤坝加固两方面措施。

在沟道治理方面,采取清淤、排水、加固等方式,加强沟道的稳定性;在堤坝加固方面,采取建设挡土墙、加固原有堤坝等措施,提高堤坝的抗冲刷能力,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
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的一套制度和体系。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早期发现并及早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地质灾害应对和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可以在灾害发生前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数据采集与监测:通过采集和监测地质灾害相关的数据,如地质构造、地表形态、水文地质等,建立地质灾害的数据库,为灾害预测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2. 预测预报方法与技术:利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领域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如遥感技术、地震监测、地质力学模型等,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分析。

3.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包括预警信号的观测、分析和发布,实现地质灾害的及时预警。

4. 防治措施与应急预案:基于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包括加固工程、疏散预案等,以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5. 信息共享与传播:建立地质灾害的信息共享机制,将预测预报结果和相关信息传播给政府、企业和群众,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科学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

灾害地理学

灾害地理学

第1周—第一讲:灾害及灾害系统第2周—第二讲:自然灾害的分类与特征及环境灾害第3周—第三讲:自然灾害及其风险第4周—第四讲: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以泥石流灾害为例第5周—第五讲:地貌灾害及其评估—以泥石流灾害为例第6周—第六讲:地貌灾害预测预报的基本问题—以泥石流灾害为例第7周—清明节(停课)第8周—第七讲:地震灾害第9周—第八讲:台风暴雨洪水灾害第10周—第九讲:泥石流滑坡灾害及前沿问题第11周—考评研究生灾害专题讲演第12周—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灾害、灾难、灾害地理学问答题:1、论述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异同。

2、地球内部的高温是如何产生的,地球内部能量在地球内部是如何循环的,又是以什么方式向地表传播和释放的。

3、地球外部的能量主要从哪里来,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能量平衡和能量分配是怎样的?灾害: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对任何动植物以及生存环境造成一定规模的祸害。

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与现象。

灾难: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

灾害地理学(Hazardgeography)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和防治对策的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变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自然现象和过程。

2地球内部能量:由放射性元素衰变所留下的原始能量,地幔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板块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地球内能以对流的方式传递:地幔内的高温物质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并开始水平运动,冷却下沉及再加热上升,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释放内部能量的两种主要方式。

3地球外部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太阳能通过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其中43%以可见光辐射,49%以红外线辐射,大约7%是紫外线辐射。

地面热量平衡:太阳辐射47%+大气辐射106%=地面辐射120%+潜热输送23%+湍流输送10%大气热量平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114%+大气吸收(太阳辐射)19%+潜热输送23%+湍流输送10%=射向地面106%+射向宇宙空间60%全球地面和大气热量平衡:太阳辐射100%=大气和地面反射34%+射向宇宙空间(大气辐射)60%+射向宇宙空间(地面辐射)6%名词解释:原生灾害、次生灾害问答题:1.自然灾害有哪四种主要的分类方法?每一种分类又可分出那些类型?2.陆地灾害包括哪七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又包括哪几种主要灾害?3.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七大类?4.论述自然灾害的八大基本特征原生灾害:即主发灾害,是灾害链中最先出现的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多种类型。

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严重,具有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因此对其预测预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可以对社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灾害防范,对降低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首先,现有的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和技术存在缺陷,无法满足灾害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要求。

其次,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预测预报工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影响预测准确度。

最后,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还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和规范,需要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的必要性有必要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以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和损失。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必要性: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地质灾害的发生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工业、交通、农业生产中的影响更加显著。

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可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降低灾害风险和损失,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保障。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可以为评估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参考,为规划、设计、建设工程提供支持和指导,保障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

这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可以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指导,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掌握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防灾减灾自救能力和灾后重建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的构建框架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需要遵循科学、系统、规范的原则,建立具有完整和可操作性的预测预报机制。

具体来说,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应包括预测预报的技术手段、信息共享的平台和预测预报的应急响应机制等三个主要方面。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是指通过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分析、预测和预警,提前发现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为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提供决策依据和预警信息,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组织机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地质、气象、水利、规划、建设、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形成联动机制。

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确保预测预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责任分工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应当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的有序进行。

地质部门负责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监测和预警工作;气象部门负责提供气候、气象资料,参与地质灾害的气象预警工作;水利部门负责水文、水资源监测,参与地质灾害的水文预警工作;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防治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的资金保障。

三、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工作流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分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后期处置四个阶段。

调查评价阶段,要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调查、评价和风险分析,确定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重点防范区域。

监测预警阶段,要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实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应急响应阶段,要根据预警信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后期处置阶段,要对地质灾害进行灾后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四、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技术方法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地质调查、遥感监测、地面监测、数值模拟和人工智能等。

地质调查要定期开展,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特征;遥感监测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动态监测;地面监测要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站点,实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展变化;数值模拟要根据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规律,建立地质灾害预测模型;人工智能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因素,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地理学中的地球地貌与自然灾害分析

地理学中的地球地貌与自然灾害分析

地理学中的地球地貌与自然灾害分析地球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地球地貌的形成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地球地貌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地球地貌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地球地貌对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范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球地貌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地球地貌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基础。

不同的地貌类型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山地地貌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平原地貌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沿海地貌容易受到飓风、海啸等灾害的影响。

地球地貌的特点决定了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的类型和频率。

二、地球地貌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 山地地貌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山地地貌具有复杂的地形特征,容易受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山地地形的不稳定性导致山体容易发生滑坡,而滑坡又会引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此外,山地地貌还会影响降水分布,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2. 平原地貌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平原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人口密集地区的主要选择。

然而,平原地貌容易受到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由于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降雨过多时容易积水,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而在干旱季节,由于平原地区水源较少,干旱灾害也会对农业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3. 沿海地貌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沿海地貌容易受到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由于沿海地区处于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处,地势较低,容易受到飓风等强风的袭击。

同时,海啸也会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因此,沿海地区需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地球地貌对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范地球地貌对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球地貌的研究,可以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可能的影响范围,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 地球地貌的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地貌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

通过对地表形态、地貌变化等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预兆,为灾害预测和防范提供数据支持。

2. 地球地貌的数值模拟利用地球地貌的数值模拟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4篇)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4篇)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手段,预测和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规模和危害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系统和机制。

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火山喷发等灾害。

这些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灾害监测: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测设备、遥感卫星等手段,对潜在的灾害点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从而获取灾害发生的前兆信号和趋势变化。

2.数据分析: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利用地质灾害的规律和模型,预测灾害的发生可能性、时间和空间分布。

3.预警发布:将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包括预警级别、受灾区域、防护建议等等。

4.防治措施: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包括疏散人员、加固建筑、修复地质环境等,以减轻灾害的危害程度。

5.评估与优化:对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进行评估和优化,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预测准确度和预警速度,提升防治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减少地质灾害的灾害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二)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等。

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立一套科学且有效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对于防治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个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范本,供参考。

一、制度背景为了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制定本制度旨在确保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

二、预测预报的基本原则1. 科学性原则:预测预报依托科学理论和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地质、地球物理、遥感等相关领域的数据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2. 准确性原则:预测预报结果应基于充分而准确的数据和分析,以尽可能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灾害类型,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生命财产的损失,预测和预报地质灾害成为了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并详细介绍了相关的技术和方法。

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预报工作是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基础。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报,可以提前发现地质灾害的可能发生和发展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的建立需要结合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地面监测等,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遥感技术是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山体滑坡的活动,通过建立监测模型,预测滑坡可能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辅助进行地质灾害的损失评估和灾后重建规划,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物理勘探是另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探测地下的构造和属性变化,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预警信息和预测模型。

例如,利用地震勘探技术可以监测地壳运动的变化情况,预测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和强度。

此外,地球物理勘探还可以辅助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和灾害监测,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提供支持。

地面监测是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地面监测通过设置监测站点和传感器,对地质灾害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

例如,利用地面监测技术可以监测地面位移的变化情况,预测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和范围。

此外,地面监测还可以辅助进行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应对措施的制定,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和地面监测等手段,可以实现地质灾害的全面监测、深入预测和准确预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25
泥石流发生地点预测
• 预测泥石流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判别指标(《泥石 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2006): R<3.1 R≥3.1 R=3.1~4.2 R=4.2~10 R>10
2012-6-9
安全雨情 可能发生泥石流的雨情 泥石流发生概率<0.2 泥石流发生概率0.2~0.8 泥石流发生概率>0.8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3
地貌灾害的多种定义
6.地貌灾害是指自然或人工引起的破坏地貌
稳定性而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灾难和损 失的地貌过程和现象。(杨景春 2005)
你们给地貌灾害所下的定义是什么?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4
科学研究中,一个难题解不开时, 不妨再加上另一道难题一并考虑,
• 虽然敏感的地貌可以识别,但失稳的时间取决于 地貌形态的细节,土壤或岩石的特性,降雨或水 文事件的频率和特性。 • 潜在的成灾条件虽然可以通过比较测量稳定和不 稳定地貌特征(LCS方法)来获得,但预报一个失 稳事件的时间序列往往超出了地貌学家的范围。 当然,如果某一地貌的历史资料足够丰富,做出 一个失稳时间的粗略估计还是可能的。
在收集了全部数据和所有参数均已知道的
情况下,进行计算机模拟,通过数据的输
入和计算机的大量运算,确定出系统产生
某一结果的概率。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13
地貌灾害预测预报的四种方法
4 专家评判方法 (Expert judgment approaches)
在缺乏足够的资料采用公理、频率和模拟 方法预测事件概率的情况下,用专家评判 方法,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概率的主观估计 还是可行的。但必须注意,专家的观点, 主要依赖于他本人对事件或过程的了解, 以及他的经验和能力。
• 敏感性
即地貌状态或趋于改变的倾向性。敏感的地貌即 地貌灾害。预测预报地貌灾害,就必须识别地貌 的敏感因子。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6
地貌灾害预测预报的四个问题
• 可变性
即地貌形态的可变性和地貌变化速率的可变性。 预测预报地貌灾害,就必须预测预报该类地貌的 可变性和变化速率。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16
泥石流分布空间预测(大尺度预测)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17
泥石流分布空间预测(小尺度预测)
1. Ikeya (1982) 预测泥石流堆积长度和堆积宽度的 经验公式(日本):
L 10 I
B
2/3
V
2/3
3V / L
式中L 为泥石流堆积长度(米);B 为泥石流堆积 宽度(米);I 为泥石流沟道流通区平均纵比降; V 为预测的泥石流冲出物方量(立方米)。
地貌灾害预测预报的四种方法
1 公理方法(Axiomatic approaches)
公理方法在本质上是理论的,它是用系统的 性质去推断可能的结果及该结果的概率。 公理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对系统已经充分了解。 但在地貌系统中,只有很少的系统简单到足 以充分了解并可在实践中以公理方法进行预 测。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11
式中S 为泥石流最大堆积面积(平方公里);L 为泥石流最 大堆积长度(公里);B 为泥石流最大堆积宽度(公 里); R 为泥石流堆积幅度角(°) ;A 为泥石流流 域面积(平方公里);D 为泥石流主沟长度(公里); G 为泥石流主沟平均纵坡(°);H 为泥石流流域相对 高差(公里)。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20
地貌灾害预测预报的四种方法
2 频率方法(Frequency approaches)
频率方法在本质上是经验的,它通过现有 数据的分析,检验已记录的结果。如果数 据足够多,能够代表所有可能的结果,那 么,用此方法可以做出预测。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12
地貌灾害预测预报的四种方法
3 模拟方法(Modeling approaches)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14
地貌灾害预测预报的四种方法
最终采用哪种方法?
取决于地貌条件和所能提供的资料!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15
泥石流预测预报的基本问题
1. 泥石流分布空间预测——宏观上基本解决, 微观上有重要进展
2. 泥石流发生地点预测——宏观上清楚,微 观上模糊 3. 泥石流发生规模预测——基本上解决 4. 泥石流发生时间预测——尚未解决
式中S 为泥石流最大堆积面积(平方公里);L 为泥石流最大堆 积长度(公里);B 为泥石流最大堆积宽度(公里); R 为 泥石流堆积幅度角;A 为泥石流流域面积(平方公里);D 为泥石流主沟长度(公里);W 为泥石流流域内松散固体物 质储量(万立方米);H 为泥石流流域相对高差(公里)。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22
• 复杂性
即不同地点地貌过程可变性和地貌变化系列事件 的复杂性。预测预报地貌灾害,就必须预测边界 条件改变后,地貌对它们的各种响应。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7
解决四个问题的二种途径
• LTS方法 (Location for Time Substitution)
即在一个通过时间而显示地貌变化的序列中寻找 地貌的变化规律。主要用于表示山坡、水系和沟 道侵蚀随时间的变化,可以预测地貌的响应(即 复杂性)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18
泥石流分布空间预测(小尺度预测)
2. Harvey (1990) 预测泥石流堆积面积的经验公 式(西班牙):
F 0 . 78 D
0 . 66
式中F 为泥石流堆积面积(平方公里);D 为泥石 流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1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26
泥石流发生规模预测
1. Hampel (1977) 预测泥石流规模的经验公式 (奥地利):
• LCS方法 (Location for Condition Substitution)
即相对稳定和不稳定地貌特征的测量。通过比较, 找出敏感地貌稳定与不稳定的临界值。可用于河 谷、沟谷、洪积扇和山坡稳定性阈值的识别(即 敏感性)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8
可变性: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
泥石流分布空间预测(小尺度预测)
4. 刘希林和唐川(1993) 预测单次泥石流堆积范围 的经验公式(中国):
a 0 . 51 l
2
l 8 . 71 (VGr
c
/ ln rc )
2
1/3
d 0 . 02 [Vr c / G ln rc )]
1/3
式中a 为单次泥石流堆积面积(平方米);l 为单次泥石流 堆积长度(米);d 为单次泥石流堆积厚度(米);V 为单次松散固体物质补给量(立方米);G 为堆积区坡 度;rc 为泥石流重度(吨/立方米)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2
地貌灾害的多种定义
4.地貌灾害是由外营力作用导致的地表固体 物质运动所产生的有害过程和现象。主要 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过程和现 象。(延军平 1990)
5.地貌灾害是指由地貌营力作用产生的成灾 过程短暂的突变性灾害。主要有火山、地 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吴 正 1999)
泥石流分布空间预测流最大堆积 范围的经验公式(中国):
S 0 . 6667 LB 0 . 0833 B sin R /( 1 cos R )
2
L 0 . 7523 0 . 006 A 0 . 0607 D 0 . 1261 H 0 . 0192 G B 0 . 2331 0 . 0091 A 0 . 0983 D 0 . 196 H 0 . 0048 G R 47 . 8296 1 . 3085 D 8 . 8876 H
R K ( H 24 / H 24 D H 1 / H 1 D H 1 / 6 / H 1 / 6 D )
式中K 为前期降雨量修正系数,无前期降雨量时K=1;有前 期降雨量时,K =1.1-1.2;H24为24小时最大降雨量(毫 米);H1 为1小时最大降雨量(毫米);H1/6 为10分钟最 大降雨量(毫米);不同地区的H24D、 H1D 、 H1/6D为已知。
第六讲
地貌灾害预测预报的基本问题
——以泥石流灾害为例
2012-6-9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刘希林教授
1
地貌灾害的多种定义
1. Geomorphic hazard can be defined as any change, natural or man-induced, that may affect the geomorphic stability of a landform to the adversity (困境)of living things. (A. L. Bloom 1978) 2. Geomorphic hazards can be defined as any landform change, natural or otherwise, that adversely affects the geomorphic stability of a place. (S. A. Schumm 1988) 3. Geomorphologic hazards can be defined as the probability that a certain phenomenon of geomorphologic instability and of a given magnitude may occur in a certain territory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M. Panizza 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