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规范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规范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25000)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工作内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调查工作量定额、设计书编写、技术方法及要求、综合评价、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制、数据库建设以及野外验收与报告审查。

本标准适用于1:25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296管井技术规范DZ/T0017工程地质钻探规程DZ/T0072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3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51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73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8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9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DZ/T0261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0282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Z/T0283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DZ/T028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8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HJ493水质水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SL166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地下水系统具有水量、水质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

包含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

3.2地下水含水系统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地质体。

3.3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3.4包气带地表面与地下水面之间与大气相通的含有气体的地带。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正文-修改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正文-修改

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前言为加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管理,统一规范调查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规定比例尺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内容与技术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湖北省地质调查院负责牵头起草。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刘广润、程伯禹、黄润秋、王德潜、陈国金、李明朗、王小平。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包括比例尺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前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基本术语、总则、设计书编制、调查内容与要求、调查工作技术方法、地质环境评价、报告书与图件编制及成果验收。

1.2本技术要求适于比例尺1:25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使用。

原则上也适用于比例尺1:500000、1:10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和1:250000区域地质综合调查中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使用。

2引用与参考的标准及技术要求ZB/D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GB 12329-90 岩溶地质术语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至100万)(试行) 1992年GB/T 14157-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8-93 工程地质术语DZ/T 0061-93 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GB/T 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试行) 1996年SL 190-9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比例尺1:50000TB 10055-98 铁路工程地质黄土地区勘测规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2001年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24-200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基本术语地质环境 geologic environment是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份,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目 次前 言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定义 (1)4 总则 (2)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6 实地踏勘 (5)7 遥感地质调查 (5)8 实地检查验证 (6)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附录B(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

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3.2 遥感地质调查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

3.3 图像泛指由遥感方法直接获取的,由遥感数据经数学处理、变换产生的各种介质的相片。

3.4 图像结构由像元点阵的灰度、色彩等变化频率表征的图像光滑、粗糙现象或均匀、斑状等组合特征。

3.5 图像构造由一种或几种图像结构有规律地排列组合构成的图案。

3.6 影像图像中具有特定波谱特征、空间特征或结构、构造的区间。

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理解

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理解

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解读一、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编制的必要性1、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便于项目管理、验收。

3、规范1:5万水文地质调查行为,提高成果质量。

二、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主要内容1、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与总原则2、调查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3、设计书编审4、调查内容5、技术方法6、综合评价7、成果编制与验收等。

说明:对规范七个方面的内容,着重解读前三个方面,其他方面的内容见相应授课课件。

三、对几个重要术语和定义的理解含水层:能赋存、传输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可渗透岩层(体)。

含水岩组:地层层序相连、含水特征相似、水力联系密切的可渗透岩层(体)组合。

含水层富水性:含水层输导、汇聚、产出地下水的能力。

通常用规定口径、规定降深的单井出水量或泉水流量来表征。

水文地质填图单位:描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而设定的最小含水岩组单位。

可根据不同工作目的、比例尺要求设定。

水文地质调查点:描述局部水文地质特征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

包括泉水、河流、湖泊、水库等地下水天然露头与地表水体,以及钻孔、机井、民井、坑道等地下水人工露头。

环境地质调查点:描述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现象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

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采矿沉陷、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荒漠化、石漠化、冷浸田等。

地质地貌调查点:描述控制地下水形成分布的地质地貌因素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

包括地层、岩石、构造、化石等地质露头,分水岭、河流阶地、冲洪积扇、扇间洼地等地形地貌,以及溶蚀、溶洞、落水洞等岩溶现象。

地下水开采量调查点:为掌握地下水开采情况而设置的调查统计点。

包括单井开采量、水源地开采量、生活用水开采量、灌溉用水开采量、工业用水开采量等。

上述术语和定义,有的术语是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基础上,对其定义进行了补充说明,使含义更清楚易懂,如含水层、含水岩组;有的术语是延伸其含义,如水文地质调查点、含水层富水性。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篇一:区域地质调查行业标准-资源勘探常用资料目录区调队法律法规及技术性文件(2006年4月27)质量技术类区域地质调查1、《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2、《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3-01)3、《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1—02)4、《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5、《火山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1-1998)6、《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7、《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3-1998)8、《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万)》(DZ/T0179-1997)9、《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1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万)》(DZ/T 0158-95)11、《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T 0094—1994)12、《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万)》(GB/T 14158-1993)13、《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91)14、《1:5万区域地质图图例》(GB/58-89)15、《沉积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6、《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7、《变质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8、《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四川省地矿局,1992矿产勘查19、《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D 2004—04)20、《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21、《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22、《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 2000—01))2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8—93)24、《固体矿产普查总则》(GB/T13687—92)工程地质勘查25、《1:10万~1:20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6-1994)26、《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7-1994)矿山资源储量核实27、《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DD 2002—01)28、《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2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0、《对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31、《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32、《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有关章节内容和附图要求的说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3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环发[2000]27号文34、《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35、《土地复垦规定》区域矿产规划36、《关于开展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3]108号文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编制37、《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98号文38、《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调查39、《关于建设项目压履矿产资源审批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27号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40、《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3-141、《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42、《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区域地质灾害规划4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3-344、地质遗迹景观调查与地质公园建设45、《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1995-5-446、《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附件:<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表>、<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组织和工作制度>、<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国土资厅发[2000]77号文47、《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2002-448、《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2-10-149、《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1150、《关于做好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通知》(附件:<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书>、<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综合报告>、<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文本>、<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世界地质公园的画册>、<世界地质公园的光盘>、<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科学内容展示方案>、<世界地质公园景区(点)说明及标示集<、<遵循的法律及参考标准>),国土资厅发[2003]4号文51、《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工作指南及附件:<国家矿山公园申报书>、<国家矿山公园综合考察基本要求>、<国家矿山公园总体规划工作要点>、<国家矿山公园评价标准>),国土资发[2004]256号文,2004-11-1952、《四川省地质公园申报、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045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5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55、《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测量56、《城市测量规范》(CJJ8-99)5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58、《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01-93)59、《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信息工程60、《GIS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DDB9702 )61、《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DDZ9701 )62、《国土基础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13923-92 )63、《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9649-88 )人力资源64、《工人考核条例》,劳动部65、《四川省地矿局人才引进教育培训暂行规定》66、《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及有关实施意见》环境类67、《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68、《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69、《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3-2070、《国家危险物名录》1999-10-17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72、《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73、《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7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1996-4-175、《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7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7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78、《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1992-10-179、《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7-180、《环境保护法》1989-12-2681、《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8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篇二:区域地质调查国家标准目录区域地质调查国家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1-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3-19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 1 ∶ 500000 ~、 1 ∶ 1000000 )( GB6390-198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 1 ∶ 50000 )( GB 958 )区域地质调查行业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250000 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200000 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 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 ∶ 50000)(DZ/T 0001-1991)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 0246-2006)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1000000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 0247-2006)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DZ/T 0151-1995)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 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 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国家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1993)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地质术语(GB/T 14498-199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溶地质术语(GB/T 12329-199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4538-199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2328-199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58-93)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T 14497-1993)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15218-94)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1988)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1989)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 5084-1985)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1985)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行业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T0224-2004)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T0225-2004)4.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 ~1∶1000000)(DZ/T0095-1994)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 ~ 1 ∶ 200000)(DZ/T0096-1994)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 ~1∶50000)(DZ/T0097-1994)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 ~1∶500000)(DZ/T0059-1993)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DZ/T0060-1993)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DZ/T0061-1993)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DZ/T0062-1993)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 )(DZ/T0063-1993)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219-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布地质环境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1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032-1992)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0223-2004)1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 0227-2004)1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4-1994)1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2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2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2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1-2004)《地质调查项目调查技术标准与要求及工作指南应用实务全书》【目录浏览】:《地质调查项目调查技术标准与要求及工作指南应用实务全书》书籍详细目录:第一篇地调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与工作指南(24项)1、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1)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冲刷总则(DD2004-02)3、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DD2004-03)4、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4)5、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技术要求(DD2005-01)6、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DD2005-02)……第二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与工作细则(18项)1、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5、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6、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第三篇固体矿产调查技术要求与勘查标准(34项)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大洋金属结核矿产勘规程(GB/T17229-1998)4、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5、钨、锡、汞锑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6、铜、铅、锌、银、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第四篇水工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与实施细则(37项)1、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2、工程地质术语(GB/T14498-1993)3、岩溶地质术语(GB/T12329-1990)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第五篇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标准规程(25项)1、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2、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词3、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4、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5、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000(DZ0004-1991)6、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DZ/T0171-1997)……第六篇遥感技术方法与规定(9项)1、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14950-1994)2、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1995)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6962-1986)4、1:5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1995)5、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1994)6、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1995)篇三:地质规范目录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行业标准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7.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 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固体矿产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固体矿产普查总则 (GB/T13687-92)行业标准1.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2.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3.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4.铝土矿、冶金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5.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6.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7.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8.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9.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10.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11.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12.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13.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14.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15.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16.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2002)17.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18.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19.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20.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21.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1994)22.地质矿产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DZ/T0032-1992)23、《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24.固体矿产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DZ/T0222-2004)25.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02)26.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0、1∶10000、1∶50000)(DZ/T0175-1997)2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年颁布实施)28.国土资源部发文矿区矿产资源出量规模划分标准29.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2-1994)30.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3-1994)31.1∶50000和1∶200000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6-1994)32.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DZ0130.13-1994)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2.工程地质术语(GB/T14498-1993)3.岩溶地质术语(GB/T12329-1990)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7.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14158-93)8.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T14497-1993)9.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10.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1988)1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1989)12.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5084-1985)13.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1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行业标准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T0224-2004)3.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T0225-2004)4.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5.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1∶1000000)(DZ/T0095-1994)6.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1∶200000)(DZ/T0096-1994)7.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000)(DZ/T0097-1994)8.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1∶500000)(DZ/T0059-1993)9.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0-1993)10.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1-1993)11.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2-1993)12.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3-1993)13.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219-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布地质环境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15.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032-1992)1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17.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18.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4-1994)19.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2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2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2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1-2004)地球物理勘查国家标准1.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2.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行业标准1.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2.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3.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000)(DZ0004-1991)4.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DZ/T0171-1997)5.1:500000海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编图规范(DZ/T0237-2006)6.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7.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1997)8.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1994)9.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1994)10.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1993)11.1:500000海区磁力异常(△T)平面图编图规范(DZ/T0234-2006)12.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1993)13.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1993)14.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DZ/T0081-1993)15.地面甚低频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084-1993)16.时间域激发激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1993)17.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DZ/T01086-1997)18.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087-1997)19.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73-1997)20.井中激发激化法技术规程(DZ/T0204-1999)21.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217-2006)22.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T0080-1993)23.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地球化学勘查国家标准1.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GB/T14839-1993)2.地球化学勘查术语(1∶200000)(GB/T14496-1993)行业标准1.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75-1993)2.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011-9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167-2006)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5.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6.汞蒸汽测量规范(DZ0003-1991)遥感技术方法国家标准1.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14950-1994)2.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1995)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6962-1986)4.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1995) 行业标准1.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1994)2.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1995) 3.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90-1997) 4.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DZ/T0203151-1999)5.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1997)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

1∶2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报告编写提纲、调查表

1∶2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报告编写提纲、调查表

附录A(规范性)设计编写提纲第一章前言一、项目概况:项目来源、任务书编号、工作起止时间,协作单位及分工等。

二、目的任务:项目的目的、任务、意义。

三、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工作区自然地理: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涉及的行政区划、流域、图幅及编号、自然地理概况、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

五、工作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工作区产业结构、主要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及其对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情况。

第二章以往工作程度一、以往区域基础地质工作情况: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矿产地质勘查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二、以往水工环地质工作:总结以往的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分析调查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已有资料的可利用程度和进一步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必要性等。

第三章地质、水文地质概况一、地质概况:包括地层、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等。

二、水文地质概况:包括含水层和隔水层的结构、岩性和分布埋藏特征、地下水类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水位及水化学动态特征、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等。

三、工作区存在的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

第四章工作部署一、工作部署原则与工作重点。

二、具体工作部署:详细阐明各工作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点工作区及工作量的确定依据。

三、年度工作计划与时间安排。

第五章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一、技术路线:包括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

二、工作方法:简述调查评价工作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对资料收集与二次开发、水文地质测绘、物探、水文地质钻探、野外试验、水土岩样采集与测试、地下水资源计算评价与地质环境问题评价、数据库建设等各项工作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

第六章实物工作量为完成目标任务设计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预期成果项目拟提交的报告、图件、数据库及其它附件。

第八章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一、项目负责人概况:包括姓名、年龄、技术职称、专业及已取得主要成果等。

二、项目成员:姓名、年龄、技术职称、专业、项目中分工,附项目参加人员表。

最新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

最新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

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8.3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并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用以判断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区域规划和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8.3.1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任务8.3.1.1基本查明各类含水层的分布规律与埋藏条件,包括含水层的产状、层次、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深度、破碎情况及其变化、水位、富水性、水的化学成份,以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与地表水的转化关系和转化量。

8.3.1.2基本查明泉的类型、流量、水化学成分、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初步确定其实际价值与开发前景。

8.3.1.3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径流条件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动态的一般规律。

8.3.1.4调查地貌、自然地理、地层构造等,分析含水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富水性、分布和埋藏条件、边界条件等水文地质特征。

8.3.1.5研究区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及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对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前景做出初步评价。

8.3.1.6掌握区内现有地下水供水或排水设施的工作情况和开采前后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基本查明区内存在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污染、咸水入侵等)、成因及演化趋势。

8.3.2水文地质测绘的一般要求8.3.2.1测绘工作的基础、比例尺要求1、新一轮1:25万区域水文地质测绘是在全国基本完成首轮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工作应在充分收集、分析研究了区内已有各类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

2、工作底图应采用1:10万或1:20万比例尺的地形图。

几图幅同时开展工作时,必须事先进行充分协商,采用相同的投影系统,以免接图发生困难。

8.3.2.2水文地质测绘基本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精度与技术要求、工作量定额。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 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1∶250000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方法。

1.2本《技术要求》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设计编写、调查实施、成果编制、质量监控、成果提交、验收与评审的主要依据。

1.3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其它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

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域环境地质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 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1∶250000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方法。

1.2本《技术要求》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设计编写、调查实施、成果编制、质量监控、成果提交、验收与评审的主要依据。

1.3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其它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

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域环境地质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04—01)4073.2 环境水文地质学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并对地下水与环境进行保护、控制和改造的学科。

研究原生环境下地下水与环境及对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称为第一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研究人类活动对地下水与环境的影响问题称为第二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3.3 水文地球化学hydrogeochemistry研究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学科。

3.4 同位素水文地质学isotopic hydrogeology应用同位素方法研究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

3.5 地下水资源groundwater resources赋存和运移于岩层之中,其质与量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的地下水。

3.6 地下水补给资源resourc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在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地下水系统以各种形式补给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特征,并按水文周期呈现规律变化的多年平均补给量,一般可用各项补给量的总和或各项排泄量的总和表征。

3.7 地下水开采资源exploitable resources of groundwater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不至于引起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可以从含水层中取出的地下水水量。

3.8 地下水激发补给量induced recharge of groundwater含水层在开采条件下所获得的大于天然补给量部分的补给量。

3.9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potential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现状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开采量扩大的可能性及可采资源量扩大的数量。

超采区或已出现严重环境地质问题区可采资源量扩大的量为负数。

3.10 地下水开发环境效应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development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正的或负的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研究,包括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两个方面。

3.1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评价地下水的防污染能力,包括固有脆弱性评价和特殊脆弱性评价。

3.12 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 system具有水量、水质输入、运移、储存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

3.1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hydrogeologic conceptual model把含水层实际的边界性质、内部结构、渗透性质、水力特征和补给、排泄等条件概化为便于进行数学与物理模拟的模式。

3.14 地下水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 of groundwater flow以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能刻划和模拟地下水系统结构、运动特征和各种渗透要素的一组数学关系式。

3.15 数值模拟numerical modeling用离散化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微分方程近似解的方法。

主要包括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单元法。

3.16 模型识别calibration of numerical model根据已知的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对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以达到选择正确参数(即参数识别),校正已建数值模型和边界条件的计算过程。

3.17 模型检验verification of numerical model采用模型识别后的参数和初始条件、边界条件,选用不同计算时段的资料进行数值模拟,将计算所得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检验数值模型的正确性。

3.18 地下水模拟预测groundwater model forecasting在模型识别和检验的基础上,给定模型的初始、边界条件,预报设计开发利用方案下地下水的水408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4 总则4.1 调查的主要目的4.1.1 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

4.1.2 为城市建设和矿山、水利、港口、铁路、输油输气管线等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4.1.3 为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查,城镇、工矿供水勘查,农业与生态用水勘查、环境地质勘查等各种专门水文地质工作提供设计依据。

4.1.4 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区域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4.2 调查的基本任务4.2.1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含水层系统或蓄水构造的空间结构及边界条件,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其变化,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等。

4.2.2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地下水的年龄及更新能力。

4.2.3 基本查明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2.4 基本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与开采现状,计算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地下水开采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

4.2.5 基本查明存在或潜在的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种类、分布、规模大小和危害程度,以及形成条件、产生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初步评价地下水的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4.2.6 采集和汇集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各类数据,建立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

4.2.7 建立或完善地下水动态区域监测网点,提出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优化方案。

5 基本要求5.1 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的选择要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需要,结合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与研究程度确定,优先考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急需的地区,以及自然因素或人类作用下已经产生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

调查范围一般按照区域地下水系统确定。

5.2 调查原则要求5.2.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应以地下水系统等现代地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学、数值模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方法,采用资料收集、遥感解释、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取样测试、模拟分析、综合研究等手段。

5.2.2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要充分收集气象、水文、土地利用、地质、水文地质、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地质、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等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综合研究,重视资料的再开发利用。

工作中应加强综合研究,始终贯彻野外工作与室内综合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对与区域地下水形成有关的地质构造、岩相古地理、古水文地质条件、同位素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等开展专题研究。

根据工作进展适时调整工作部署。

5.2.3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应以地下水赋存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重点;加强地下水的资源、生态与环境功能的评价,提出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为目标。

勘探深度应达到有开发前景的含水层(组)底板。

除计算区域地下水资源总量外,还应结合地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计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04—01)409算有开发前景地段的地下水资源量,为便于使用,可将区域水资源量按行政区分配到县(市)。

应对地下热水、矿泉水资源进行分析统计。

5.2.4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应根据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结合调查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环境地质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综合确定。

5.2.4.1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类(1)简单地区(Ⅰ类)地形平缓、地貌类型单一,地层及地质构造简单,地下水系统结构简单、含水层空间分布比较稳定,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简单,水质类型单一,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不存在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

(2)中等地区(Ⅱ类)地形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地层及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变化明显。

地下水系统结构较复杂、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地下水形成条件、水动力特征、水化学规律较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存在较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

(3)复杂地区(Ⅲ类)地形破碎、沟谷切深大、地貌类型多样,地层及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系统结构复杂、含水层空间分布不稳定,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动力特征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很大变化,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5.2.4.2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分为三级(1)研究程度高的地区(高级)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大部分地区进行过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查或城镇、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等工作,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丰富的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