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试行)

前言

为了加强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于1975年正式出版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于此同时,还先后出版了:平原地区、丘陵山区、滨海地区、岩溶地区、黄土地区、干旱地区、冻土地区等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试行)。这对开展和推动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l978年,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经验交流会议上,又制订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编写基本要求”、“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及“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和图件验收工作基本要求”。1978年以后,又陆续制订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遥感技术基本要求”、“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试验工作基本要求”及“水文地质钻探工程质量基本要求”等有关规定。这些规定,除“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已于1979年出版外,其它虽均早已颁发试行,但至今尚来正式出版。为了便于查用,现将这些有关的技术规定汇集成册,作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的补充,正式出版。

目前,全国虽然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但仍有一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普查工作,到一九八五年才能全部完成,不少省、市、自治区,目前正忙于编制图件、报告。还有一部分五十至六十年代完成的图件和报告,因为时已久,也有必要按新的规定在近几年内尽快重新编制图件、报告。此外,广阔的青藏高原、部分沙漠地区和高山森林覆盖区,约将近三百万千方公里面积,至今大部分尚未进行普查工作。这些地区,由于工作条件比较困难,短期内恐怕还难以完成。根据上述情况,为了更好地进一步开展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汇总出版以上各项技术规定,对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统一技术要求和保征工作质量,都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有些规定可能还不很成熟或不够完善,有待通过生产实践修正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82年3月

第一部分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编写要求

一、总则

1、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是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全部成果的集中表现,是农田基本建设、工业部局、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资料,也是进行各种专门性水文地质勘探的设计依据。报告编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建设。错误的资料还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要求报告编写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确实保证报告和图件的质量。

2、编写报告是一项综合性、研究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对大量第一性资料进行认真地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客观规律,把野外观察到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报告内容既要注意准确性与科学性,还要紧密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各地区特点及国民经济建设的不同需要,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编写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要充分利用一切已有资料,特别是最新资料。包括野外观察、调查、测绘资料,各种勘探试验资料及搜集到的有关前人工作成果。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真实、准确、系统、全面地阐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埋藏情况及水量、水质,并对地下水资源作出初步评价。报告力求文字通顺,简明扼要,条理分明,逻辑性强,论据充足,重点突出,结论明确,文图一致。要尽可能采用插图、剖面、图表、分析曲线、素描、照片等辅助方法,以丰富报告内容减少繁锁的文字说明。插图、附表等都要认真选择,具有代表性。

水文地质图要全面地反映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突出表示各类地下水的富水程度、埋藏条件和水质。图面要清晰美观,颜色协调,依据充分,界线精确。图例说明应简明扼要。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要协调一致,并基本上符合编图方法的规定要求。

4、报告内容除阐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外,必须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针对工作地区国民经济建设长远规划与近期工农业建设的有关问题,从水文地质角度,对发展农业、工业布局、城镇供水、水利建设、新线选线及国防建设等提出具体意见,并对本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前景,作出初步评价。

5、报告的章节应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一般情况下,可包括以下各章:(一)序言;(二)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三)区域水文地质;(四)专门性问题论述(章节名称根据各地区存在的具体问题而定);(五)地下水资源评价;(六)区域工程地质条件;(七)结论。在篇幅安排上,各章节应大致平衡,防止有的章节篇幅过大或过小,但不能采取平均主义。其中,(三)、(四)、(五)各章应占主要比重,(一)、(二)两章所占篇幅不宜过大,一般以20—30%左右为宜。报告内容必须突出重点,例如岩溶地区的岩溶问题,红层地区的红层问题,农牧业地区的农牧业供水问题,工业地区的城市和工业供水问题,等等。

6、报告的格式,应按国家统一规定,即基本上同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统一格式。报告内应有章节目录及插图、附表的目录,并应附验收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批准书或决议书。报告末页,应附主要参考资料或参考文献的目录。此外,还应附缩制的主要控制勘探孔的地质柱状图与抽水试验综合图表。一般水文地质钻孔或机井资料,可编制成钻孔、机井一览表。凡配合有物探工作的,应附一简明物探工作总结。每一个图幅,原则上应编写一份报告;一般不得两幅或多幅编写一份报告,如有特殊情况,需经上级同意批淮。凡按自然单元或行政区划开展

工作的,可按自然单元或行政区划提交报告。

二、各章节主要内容

(一)序言

1、第一章“序言”部分,一般可分四节叙述:(1)目的、任务;(2)自然、经济地理;(3)研究程度;(4)工作经过。自然、经济地理一节,如果内容较多,可分为两节;(2)、(4)两节如果内容较少,也可合并为一节。

2、“目的、任务”一节,应根据本地区特点与具体情况,阐明需要查清哪些主要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结合工农业建设,在普查工作中需要注意解决哪些问题,如城镇供水问题、缺水牧场问题、盐碱土改良问题,等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防止一般化。本节应包括交通位置与行政区划情况,并附“交通位置图”。

3、“自然、经济地理”一节,主要概述地区地势、气候、水系、雪线、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自然灾害情况与工农业情况。如主要城镇、厂矿的供水与需水情况,农牧业情况,水利规划与水利化程度,以及工农业的发展前景等。

4、“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一节,着重评述本区主要的地质、水文地质工作成果及有关这方面的参考文献。前人成果较多的地区,应附研究程度图。

5、“工作经过”或“工作概况”一节,主要说明开工及完工时间,队伍组织情况,开动钻机类型与台数,完成的实物工作量(附工作量一览表)及施工质量与存在的问题。还应阐明搜集到的生产井资料及其利用情况,勘探孔中有多少是移交地方的探采结合孔,其效果如何。

(二)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

1、本章是报告的基础部分,一般包括:(1)气象、水文;(2)地层、构造;(3)地貌等节。凡第四系比较发育的地氏应单列“第四纪地质”一节;凡新构造比较强烈的地区,应单列“新构造运动”一节。火成岩,除呈大面积分布可单列一节外,一般情况下可并入地层一节。本章内容必须与水文地质部分前后呼应,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凡与水文地质部分关系不大的内容,应尽可能精简或省略;相反,与水文地质部门紧密相关的,则应力求详尽。

2、“气象、水文”一节,应着重分析本地区气象站、水文站的多年观测资料,特别是多年月平均及年平均降水量资料及主要河流月平均与年平均径流量,以及其它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区气象及水文特征,正确划分枯水季节与丰水季节的时期。在有长年冰雪覆盖的山区,要分析山区河流与融雪的关系;在有湖泊、水库、渠系等分布的地区,要注意搜集、分析有关的水文资料及历史记载资料。

3、“地层”一节,要阐明各地层分布情况及其主要特征。对各地层描述要抓住重点不能一视同仁。凡属重要含水层组,就应比较详尽的进行论述,分析岩性、岩相的变化,上下地层接触关系,并附必要的典型剖面、素描或照片。分布范围较小,又无重大水文地质意义的地层,只需予以概略说明。

4、“构造”一节,要尽量运用地质力学观点分析构造体系与断裂系统,阐明构造裂隙的特点与发育规律。应附典型的断裂或褶皱剖面、裂隙统计图和构造体系纲要图。图中应同时表示新生界或中生界断陷或拗陷盆地。

5、“第四纪地质”部分,不应局限于时代划分。要重点阐明第四纪地质结构,如阶地、盆地、冲洪积扇及古河道结构等。要注意对各种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探讨,进行时代对比要特别注意冰川的研究。必须附典型剖面或照片、素描。

6、“地貌”部分,主要阐明地貌的成因类型、形态特征及地貌发展史。要注意分析地貌与岩性、构造、新构造运动及气候等因素的关系。应附地貌略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