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植物配置要点整理
人工湿地树木配置与管理要点

人工湿地树木配置与管理要点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湿地来处理和净化污水的技术。
其中,树木是人工湿地中重要的植物组成成分之一,通过它们的根系和蒸腾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并且还能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比如修复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
为了确保人工湿地树木的有效生长和良好维护,以下是配置和管理人工湿地树木的关键要点:1.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在选择树种时,应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土壤、气候和用途等因素。
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选择耐旱、耐寒、抗污染等性质突出的树种,如水杉、杨树、柳树、梧桐树、欧洲棕榈等。
2.科学合理的栽植:在进行栽植时,要注意树木的位置、树种的间距、植株的树龄、土壤的改良等问题。
对于较重的沉积土壤,要加入腐熟有机物和砂质土壤,以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和透气性,并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
3.及时浇水和施肥:苗木的生长速度通常取决于各种养分的供应。
因此,在湿地树木的生长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浇水和施肥,以确保树木的健康成长。
4.定期修剪:湿地环境草木生长特别旺盛,难以控制。
如果不定期修剪,就会影响到湿地的正常运行效果。
定期剪枝有利于根系生长,并有助于提高树木的抗逆性。
5.及时处理病虫害:湿地环境对树木的病虫害有利,这就需要及时发现森林害虫,进行防治。
治疗时应尽量采用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防治的方式,避免化学品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危害。
总之,人工湿地树木的配置和管理是湿地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之一。
选择合适的树种、科学合理的栽植、适量的施肥浇水、切实的剪枝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树木的生长和人工湿地的效果。
因此,人工湿地树木的管理要求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才能充分发挥湿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作用。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类别及配置要点分析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类别及配置要点分析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增多。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键环节,城市生态建设关系民生大计,更关系着地球生态发展。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为了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大力开展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各类主题式城市湿地公园拔地而起,成为市民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更是成为一座城市生态建设效益的直接体现。
植物是城市湿地公园的“筋脉”,植物群落是城市湿地公园的“心脏”,城市湿地公园价值功能的发挥完全得益于植物配置,由此可见植物配置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要点引言在公园景观中,充分利用绿色植物不但能给公园产生独特的美感,还能呈现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特征,为城市的精神生活做出贡献,给予民众唯美的自然环境,供群众嬉戏娱乐。
植物配置可使景观具备时尚感和设计感,对空气过滤也有重要作用,为大众造就舒服、唯美、温暖的自然环境。
景观配置绿植多见灌木丛,也有一些是盆栽花卉。
公园绿色植物的选取会依据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水体。
纵览各城市的景观整体规划,大多没有有效的公园绿色植物优化配置。
1城市湿地公园定义和特点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城市绿地系统而规划出的具备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生态观光、动物栖息、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公园。
我国制定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中,对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标准与类别进行了详细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占地面积需达到33.33hm2以上,且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能供给人们观赏、游览及开展科普教育等,具有较高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是具备完整的生态系统,能提供湿地特色的休闲观光、具备较高的绿化占比面积等。
城市湿地公园虽然是城市公园的一种,但它不同于其他的公园,其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带为根本。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初衷是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和配置

03
人工湿地植物的种类和 特点
挺水植物
01
02
03
定义
挺水植物是指茎叶大部分 挺立在水面之上,根系发 达,在湿地中起骨干作用 的一类、灯芯 草、菖蒲等。
生态特点
可以显著改善水质,对重 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具有较 强的吸收能力,还能抑制 藻类的生长。
浮水植物
定义
浮水植物是指根系不固定在水底,而是悬浮在水体中,茎叶大部 分或全部浮于水面的水生植物。
常见品种
睡莲、菱角、水鳖等。
生态特点
通过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提高水质。
沉水植物
定义
沉水植物是指根系和茎叶 全部沉于水中的水生植物 。
常见品种
金鱼藻、狐尾藻、菹草等 。
生态特点
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 ,抑制藻类生长,提高水 质,同时还可以作为鱼类 的栖息地。
04
人工湿地植物的种植和 管理
改善土壤结构
人工湿地植物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 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对气候和生态平衡的调节作用
调节气候
人工湿地植物能够通过蒸腾作用将水蒸发到空气中,从而调节气候,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维持生态平衡
人工湿地植物能够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维持水生生态平衡。
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
生态平衡原则
保持生态平衡
在选择植物时,要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与其他生物共生
选择的植物要与其他生物共生,如提供栖息地、食物等,以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 完整性。
02
人工湿地植物的配置原 则
空间配置
空间层次
在配置人工湿地植物时,应考 虑植物的高度、冠幅、生长速 度等因素,形成错落有致的空 间层次感,增强景观的立体效
河道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河道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参考植物配置说明)水生植物是指生长环境为水体、沼泽地的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植物。
水生植物可分为以下四类:1、挺水植物:指茎叶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芦苇、菖蒲、香蒲、水葱、水生美人蕉、慈姑、灯心草等;2、浮叶植物:指叶片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睡莲、荷花、萍浮草、王莲等;3、漂浮植物:指根部不生长在泥中,植株部分漂浮与水面之上,部分悬浮在水里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浮萍、红萍、水鳖等;4、沉水植物:指整个植株全部没入水中,或仅有少许叶尖或花露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金鱼藻、菹草、黑藻等。
主要的植物配置表九、后期管理人工湿地后期管理主要包括结构管理和植物管理两方面:(1 )结构管理人工湿地的各项结构管理在于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延长湿地使用年限。
任何细微的损坏或裂缝,都会因不断的污水流动,造成损坏不断扩大,因此必须定期(如每月)对人工湿地池体如坝、泄洪沟及其它控制水流的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
(2)植物管理植物是人工湿地处理核心,也是人工湿地后期管理最重要工作,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植物栽种初期的管理人工湿地植物栽种初期的管理主要是保证其成活率,湿地植物栽种最好在春季,植物容易成活。
如果不是在春季,如冬季应做好防冻措施,如在夏季应做好遮阳防晒。
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确保栽种的植物能成活。
2)控水植物栽种初期为了使植物的根扎得比较深,需要通过控制湿地的水位,促使植物根茎向下生长。
3)及时收割植物人工湿地植物一般生长较快,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在其生长茂盛、成熟后应对植物进行及时收割,并处理和利用。
一般的植物收割时间为上半年的3〜5月份和下半年的9〜11月份。
4)做好日常护理防止湿地内其它杂草滋生,对已生长的杂草应及时清除;需及时清除植物的枯枝落叶,以防止腐烂等污染。
5)暴风雨后的维护暴风雨后,湿地床上植物发生歪倒,要及时扶培,排除积水。
6)冬季对植物的处理对不耐寒的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要做好防冻措施或及时收割掉,降低负荷。
人工湿地树木配置与管理要点

人工湿地树木配置与管理要点人工湿地是一种为了净化废水并维护生态环境而设计的人工建筑,通常由不同层次的植被、水体和土壤构成。
人工湿地被证明可以有效地提高水质和保护生态环境,但是植被的配置和管理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决定了人工湿地的可持续性和效果。
1.树种的选择在人工湿地中,选择合适的树木至关重要。
树木能有效地吸收污染物和氮、磷等养分,对水质净化有很好的作用。
因此,选择喜湿树种,如杨树、白杨、椴树、水杉等,可以帮助提高水质净化效率。
同时,在湿地的不同层次区域选择相应的树种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2.树木的布局在配置树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湿地区域和树种的特点进行布局,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在湿地的入口处和出口处配置比较高大的树种,以便进一步净化水质。
同时,在湿地中间位置配置低矮的树种,拉近树冠,以增强水的自然循环,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3.土壤的管理树木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因此,对于人工湿地的土壤进行有效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首先,需要保持土壤通气性和湿润度。
在干旱的季节,通过给土壤浇水或增加覆盖物来保持湿度。
此外,定期施肥以保证树木健康的生长和发挥其净化功能。
4.病虫害的防治树木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因此需要定期检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可以通过定时喷洒农药或使用天然杀虫剂来防治病虫害,并保持树木的健康状况。
5.保护树木在人工湿地中,保护好树木非常重要。
可以在树木周围加上不易被踩踏的障碍物,避免对树木造成伤害。
同时,在修剪树木时,也要注意保护树木的根部和枝干,避免对树木的健康造成影响。
总之,人工湿地的树木配置和管理是一个相当复杂和细致的过程。
尽管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投入,但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效果,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重要的贡献。
湿地植物配置

狐尾藻 苦草 黑藻 金鱼藻 菹草 石龙尾等;
湿生草本植物
海芋 野芋 水蓼 芭蕉 水仙 春羽 龟背竹 三白草等;
湿生木本植物
水杉 落羽杉 池杉 中山杉 垂柳 欧美杨等;
表流人工湿地湖南重点可以配置的种类
配置方法
根据人工湿地类型配置植物
按照工艺类型配置植物
根据植物的特性配置植物
植物对水深的要求
三 植物塘植物配置方法
植物类型
主要应用种类
浮水水生植物
凤眼莲 浮萍 大薸香菇草 等;
浮叶水生植物
睡莲 菱 水鳖 芡实 水雍菜等;
沉水水生植物
狐尾藻 苦草 黑藻 金鱼藻 菹草 石龙尾等;
湿生木本植物
水杉 落羽杉 池杉 中山杉 垂柳 欧美杨等;
配置方法
根据人工湿地类型配置植物
按照工艺类型配置植物
根据人工湿地类型配置植物
按照工艺类型配置植物
根据植物的特性配置植物
植物对水深的要求
植物的生长分蘖特性
植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人工湿地植物配置的主要依据:
表流人工湿地植物配置
潜流人工湿地植物配置
植物塘配置
表面流人工湿地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此类人工湿地的水面位于填料表面以上;水深一般为0 3~0 5m;水流呈推流式前进; 污水从池体入口以一定速度缓慢流过湿地表面;部分污水或蒸发或渗入地下;出水由溢流堰流出; 这种湿地靠近水表面部分为好氧层;较深部分及底部通常为厌氧层;具有投资省 操作简便 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占地面积大;水力负荷小;去污能力有限; 氧主要来源于水体表面扩散 植物根系的传输;但传输能力十分有限; 湿地系统运行受气候影响较大;夏季有孳生蚊蝇的现象;产生不良气味;冬季容易结冰等缺点;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和配置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和配置人工湿地是指人为建造的用来处理废水或污水的湿地系统,通常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经过处理后的废水可以达到排放标准。
在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和配置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适应性:湿地植物应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湿润、高湿度和浅水环境,同时能够耐受低温和高盐度等环境条件。
通常选择一些湿地植物作为主要种类,如芦苇、香蒲、菖蒲等。
2.混合配置:湿地植物的配置应该尽量多样化,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混合配置可以达到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废水处理效果的目的。
例如,可以选择有气生部分和水生部分的植物,如芦苇既可以在湿地表面生长,又可以将根系延伸到水中。
3.适当密度:湿地植物的密度应该根据湿地的大小和处理能力进行配置。
一般来说,湿地植物的密度越大,处理效果越好,但是过高的密度会导致植物之间竞争激烈,影响生长发育。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密度。
4.生长周期:湿地植物的生长周期也需要考虑。
一般来说,选择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植物可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运行能力。
但是,也需要注意选择生长速度较快的植物,可以更快地进行废水的吸收和处理。
5.抗污染能力:湿地植物应该具备一定的抗污染能力,能够有效地吸收和降解污染物。
一些植物具有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和生化降解能力,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6.相容性:湿地植物的相容性也是一点需要考虑的因素。
不同植物之间应该相互协调,能够共同生存和生长,不会互相排斥或者产生竞争。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比和配置,可以提高湿地系统的整体效果。
总之,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和配置需要考虑适应性、混合配置、适当密度、生长周期、抗污染能力和相容性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选择和配置,可以提高人工湿地系统的废水处理效果,达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的目的。
人工湿地水生植物配置以及种植方法、种植间距等

丹江口移民安置点人工湿地水生植物配置说明1配置原则:在人工湿地的设计和构建中,湿地水生植物品种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施工条件和当地气候等综合因素考虑。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植物的选用原则如下: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2 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包括;①抗冻、抗热能力②抗病虫害能力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3 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4 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绿植物;5 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6 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
2 配置品种及种植要求基于上述原则,结合丹江口地区气候特点,种植水生植物品种如下:2.1菖蒲:【拉丁学名】Acorus calamus Linn种植方法:种子繁殖:将收集到成熟红色的浆果清洗干净,在室内进行秋播,保持潮湿的土壤或浅水,在20℃左右的条件下,早春会陆续发芽,后进行分离培养,待苗生长健壮时,可移栽定植。
分株繁殖:在早春(清明前后)或生长期内进行用铁锨将地下茎挖出,洗干净,去除老根、茎及枯叶、茎,再用快刀将地下茎切成若干块状,每块保留3~4个新芽,进行繁殖。
在生长期进行分栽,将植株连根挖起,洗净,去掉2/3的根,再分成块状,在分株时要保持好嫩叶及芽、新生根。
种植密度:30株/㎡2.2水葱【拉丁学名】Scirpus validus Vahl种植方法:种子繁殖:常于3~4月分在室内播种,室温控制在20~25℃,20天左右既可发芽生根。
分株繁殖:早春天气渐暖时,把越冬苗从地下挖起,抖掉部分泥土,用枝剪或铁锨将地下茎分成若干丛,每丛带5~8个茎杆。
栽到花盆内,并保持盆土一定的湿度或浅水,10~20天即可发芽。
如作露地栽培,每丛保持8~12个芽为宜。
种植密度:24株/㎡。
2.3再力花【拉丁学名】Thalia dealbata种植方法:以根茎分株繁殖。
初春,从母株上割下带1~2个芽的根茎,栽入盆内,施足底肥(以花生麸、骨粉为好),放进水池养护,待长出新株,移植于人工湿地中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植物配置要点整理
一、水面的植物配置
1)水面的植物配置应与水面大小比例得当,水生植物应占水面的1/3-2/5 ;若植物占的面积过大,使得水面拥挤凌乱,没有足够的空间展示水面的镜面作用。
2)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均可用于水面绿化;
3)也可大面积种植荷花,如“曲院风荷”;
4)许多自然风景区的水池中较独立的局部可在水面铺满浮萍、大薸等,亦颇具乡村野趣。
5)一些污染严重的水面,大量布置粉绿狐尾藻、雨久花、凤眼莲、美人蕉、千屈菜、香菇草等抗污染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6)水面的植物配置应与水缘和岸边的景观相呼应,如果岸边有亭、台、楼、阁、榭、塔等园林建筑,对应的水面应尽量少布置水生植物,留出空旷的水面展示建筑美丽的倒影。
7)如果水缘、岸边有优美的植物景观,应在对应的水面少量布置浮叶植物以丰富水景,如岸边丛植美人蕉、芭蕉,水缘丛植黄菖蒲,小片种植千屈菜,期间丛植大花皇冠,水面点缀睡莲、亚马逊王莲,美人蕉、千屈菜、睡莲花期一致,不同的花色以及植株高低搭配错落有致,形成美丽的水景,令人回味。
8)水面植物的布置应有疏有密,与岸边的距离应有远有近,忌沿边线等距离栽植,以免景观单调呆板。
9)离岸边较近的水面常配置香蒲属、芦苇、水葱、菰、莲、泽泻、花蔺、菖蒲等较高的挺水植物。
(1)可成片种植单一种类的挺水植物,形成简洁明快的优美风景。
(2)也可以在同一水面栽植多种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以展示自然情趣。
(3)也可以在挺水植物的边缘简单地配置睡莲属、芡实、荇菜属、眼子菜、菱属、大薸、水鳖、凤眼莲等浮叶和漂浮植物。
10)丰富的园林水景,不仅要求植物配置停留在水面,更需要深入到水中。
水体较深的中心地带可配置苦草、金鱼藻属、水毛茛属、黑藻等沉水植物。
11)水域宽阔处,主要考虑远观,应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植物配置应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以量取胜,给人以壮观的感受,如睡莲群落、荷花群落、千屈菜群落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的组合灯。
12)多种水生植物混合种植时,要考虑种类可适当丰富,配置应主次分明,以形成一定的特色,其中每种植物的体形、体量、色彩、线条等,要有相似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
13)在一些宽阔的水域也可以少量布置单一种类的挺水植物,给人简洁明快的感觉。
14)水域面积较小的话,则应考虑近观,应注重植物的个体美,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较高的要求,种类应单一,体量要恰当,高度可矮些,配置手法要自然,注重水面的镜面作用。
15)为了欣赏远景,可栽植较高的水生植物,以增加景深,便于游人观赏和留影。
16)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种类,应布置在游人视距最清晰的视点上。
17)同一水面只布置一种水生植物时,应注意其品种的多样性,如睡莲,可增加花色的变化,使其有红、白、紫、蓝等品种,使得景观丰富多彩。
18)同一水面配置多种水生植物时,应考虑种间互相协调和互相竞争的关系。
19)静水环境下可选择种植沉水、浮叶、漂浮、挺水植物;流水环境下多选择挺水植物。
20)漂浮、浮叶、挺水植物在5-6月生长速度非常快,有时可蔓延至整个水面,解决的办法是水面进行隔离。
二、水面的植物配置
1)水体边缘是水面和堤岸的分界线,水缘植物配置对水面起到了美化作用,也是堤岸和水面自然过渡。
2)挺水植物及湿地木本植物、湿地草本植物可用于水缘的植物配置。
3)水缘常见同种植物成片种植,或多种植物混合成片种植,或三五成群间断种植或丛植,也可自然种植。
4)同种植物成片种植,可形成比较壮观的景色,比如水缘片植花叶芦竹、菰、再力花、黄菖蒲、水鬼蕉、慈姑、梭鱼草等。
5)多种植物混合片植是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混合种植要求所用的植物材料高低错落,切忌将植物布置于同一水平线上。
6)多种植物混合片植选择的植物种类不宜过多,一般3-5个即可。
7)多种植物混合片植植物配置模式:
(1)千屈菜+再力花+黄菖蒲;
(2)黄菖蒲+菖蒲+再力花;
(3)千屈菜+黄菖蒲+美人蕉;
(4)水葱+黄菖蒲+梭鱼草+千屈菜;
(5)菖蒲+水烛+水葱;
(6)黄菖蒲+路易斯安娜鸢尾+玉蝉花;
(7)千屈菜+梭鱼草+再力花+花叶芦竹;
(8)野芋+再力花+美人蕉;
8)水缘植物配置应有疏有密,应留出透视线供游人观赏。
间断种植时应留出大小不同的缺口,供游人亲水及隔岸观景。
9)丛植也是一种常用的配置手法,许多挺水植物虽然植株矮小,但或亭亭玉立,或大小群丛植与水岸搭配,点缀桥头池旁,极富自然情趣。
10)自然种植则给人一种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意境。
11)水缘的植物配置应与岸上植物相呼应。
12)春季是水缘和岸上植物景观最丰富的时期,岸上的各类花木竞相开花,花卉五颜六色的色彩在水缘各类植物翠绿的嫩叶衬托下,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13)水岸——水缘植物配置模式
(1)(春)水仙(片植)——黄菖蒲(带状种植)
(2)(春)红枫+小鸡爪槭+乐昌含笑——郁金香等——黄菖蒲(片植/带状种植)
(3)(春)水杉+红枫+桂花+乐昌含笑——郁金香等——黄菖蒲(片植/带状种植)
(4)(春)垂柳+小鸡爪槭+垂丝海棠——郁金香等——黄菖蒲(片植/带状种植)
(5)(春)广玉兰+垂柳+小鸡爪槭+毛白杜鹃——郁金香等——黄菖蒲(片植/带状种植)
(6)(春)女贞+红枫——郁金香等——黄菖蒲(片植/带状种植)
(7)(春)红枫+绣球荚蒾——黄菖蒲+菖蒲
(8)(春)红枫+桂花——黄菖蒲+路易斯安娜鸢尾
(9)(夏)南川柳(片植)——水葱
(10)(夏)香樟+水杉+红枫——水烛
(11)(夏)枫杨——红花檵木(片植)——梭鱼草+水葱+再力花
(12)(夏)石榴(片植)——千屈菜(片植)
(13)(夏)垂柳+南川柳+水杉——野芋(片植)
(14)(夏)合欢+垂柳+香樟+松+水杉——荷花(片植/带状种植)
(15)(夏)广玉兰+垂柳+芭蕉——荷花(片植/带状种植)(16)红瑞木——石菖蒲+水烛
三、岸边的植物配置
1)岸边的植物配置使湖岸、池岸与水融为一体,对水面的景观起
到了主导作用。
2)岸边植物景观主要由湿生木本、湿生草本植物及挺水植物组
成。
3)岸边不同形态的乔木可组成丰富的天际线与水面形成对比。
4)沿岸植柳,垂柳枝条特有的线条美,探向水面,或平伸,或斜
展,在水面上形成优美的线条,使水面层次富有情趣。
5)岸边群植水杉、落羽杉、水松、池杉等,挺拔的树姿与平直
的水面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林冠线与水面也达成了某种和谐。
6)在较大的水体旁种植高大乔木时,要注意林冠线的起伏和透
景线的开辟。
7)有景可映的水面,不宜栽植水生植物,可将远山、近树等组
成一幅水中画。
8)岸边种植色叶树种,丰富了水景色彩。
植物的季相变化成为
园林景观中最直观动人的景色,应努力做到四季有景可观。
9)在同一空间,应体现一至两季的季相,常在岸边配置不同的
花灌木以展示不同的季相变化。
10)将不同花期的花木分层种植或混合种植,以延长花期或显
示不同的季相。
11)也可在下层种植一二年生草本或宿根花卉,以弥补木本花
卉花期较短的缺陷。
12)水岸边植物配置可根据驳岸的不同分为土岸边植物配置和
石岸、混凝土岸边植物配置。
13)土岸线条优美,自然蜿蜒,植物配置应结合地形、道路自
然种植,形成疏密有致、或远或近、断断续续、曲曲弯弯的自然景观。
14)规则式的石岸和混凝土岸线线条比较生硬,应通过植物配
置软化线条。
一般选用姿态优美、色泽鲜明的乔木、灌木、花草和湖石装饰驳岸。
可沿岸种植花灌木、藤本植物及湿生草本植物覆盖遮挡石岸。
15)自然式石岸线条自然丰富,并有优美的石景,可在岸边适
量点缀色彩丰富、线条优美的植物,使景色富于变化,生机盎然。
四、堤、岛的植物配置
1)堤岸、岛屿是划分水面空间的主要手段。
2)堤、岛的植物配置丰富了水面的层次和空间色彩,其婆娑多姿的倒影是水面的主要景观,倒影把远近交错的景物组合在同一画面中,并将景物一分为二,上下交映。
3)堤岸、岛屿的植物配置能软化水岸、美化水体,如西湖苏堤,沿堤遍植桃柳,故有“苏堤春晓”之称。
4)一般的湖中小岛,环岛植柳,期间可少量间植其他花灌木,也可在沿岸种植色叶植物。
5)大的湖中岛种植的植物种类可多些,除了柳树,可大量间植桃树、红叶李、紫薇、合欢、紫藤、大叶柳、香樟、木芙蓉、鸡爪槭、红枫等乔灌木,形成疏密有致、高低有序、层次丰富的园林水景。
6)堤岸常与桥相连,桥头植物配置应与桥的外观,包括其体量、形式、结构、材质等相宜。
7)小而平的桥头,无需栽植高大乔木,宜点缀一二株小乔木或灌木;小巧玲珑的桥旁,可配以姿态优美的植物;若桥本身建筑细部具精美装饰者,无需配置植物,以避免遮掩建筑之美。
参考文献
[1]吴玲.湿地植物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