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对策
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对策

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对策摘要:术后腹胀是妇产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针对术后腹胀产生的原因以及腹胀的不良后果,探讨妇产科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对策,通过研究临床资料证明,中医护理对术后腹胀的效果很明显,研究结果经过中医护理后,病例全部康复。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腹胀;中医护理1.一般资料腹胀为妇产科手术后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发生原因复杂,常见原因为:患者胃肠道内产气过多,无法从肛门顺利排出。
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感到各种不适,影响患者正常饮食、休息,甚至影响患者的伤口愈合,出现肠梗阻、肠粘连等严重并发症。
尽早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消除患者术后腹胀,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意义重大。
2.妇产科病人腹部手术后出现腹胀的主要原因2.1 由于麻醉及手术创伤所致,术中肠管刺激,使肠蠕动减弱,麻醉后肠管暂时性麻痹,使过多气体积聚肠腔不能从肛门排出。
2.2 术后一些病人由于切口疼痛而呻吟、抽泣,使吞气量增加,吸气时大量空气进入消化道,不被肠黏膜吸收,气体在肠腔中游动,引起病人两肋下胀痛,腹肌力量减弱造成腹胀。
2.3 病人由于惧怕疼痛不愿早期床上翻身及下床活动,使肠蠕动恢复减慢,肛门排气时间延长。
2.4 术前清洁肠道不充分,术后由于肠蠕动减弱使肠腔内积聚食物腐败产气而致。
3.腹胀的不良后果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度不适,而且影响患者的休息、进食,严重腹胀可使膈肌抬高,影响呼吸功能,使下腔静脉受压影响静脉回流,诱发下肢深静脉栓的形成,是腹壁肌肉张力增加,造成切口疼痛,影响切口愈合及身体恢复,甚至可导致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
4.中医护理的对策4.1 心理护理一般术后病人存在心理压力,生活不规律,经常患有精神紧张,体质虚弱的现象,许多患者在住院期间精神紧张,所产生的情绪变化,使胃肠道产生生理性变化,术后患者及家属认为术后需静养,不愿下床活动,认为术后下床活动会影响伤口愈合,这种错误的心理导致推迟下床时间的严重后果,对术后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是进行体外护理的基础,时常鼓励病人,与其保持密切沟通,消除其恐惧感,同时让病人对手术过程以及治疗的程序进行了解,让病人充满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治表先治里,只有病人心理健康,就会事半功倍,在病人积极配合的条件下,体外治疗可以有效进行。
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

【关键词】腹胀中医护理学手术后并发症
外科手术后常出现一些并发症,处理不当,轻者影响患者休息,甚者影响康复。现将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腹胀பைடு நூலகம்
术后腹胀较常见。中医学认为,麻醉及手术造成患者正气损伤,脾胃升降失常,六腑转输不利。患者出现腹部膨隆,肠鸣消失,叩呈鼓音。可用以下护理方法。
1.3穴位注射部分患者用上述方法不佳,在无禁忌症时可用新斯的明0.3 mg足三里穴位注射。有禁忌症者可用当归注射液2mL、丹参注射液2mL,配合内关、公孙效果更佳。
1.4中药外敷用消毒纱布包裹小茴香50 g、麻黄20 g、吴茱萸30 g、栀子50 g,蒸热后敷于脐部,也可用暖水袋置于纱布上,以温阳理气,热敷1 h,肠道多可通畅。
1.1艾灸神阙右手持艾条点燃,左手中指、无名指分置脐旁,感受温度,勿使过热,一般10~20 min,脐周皮肤潮红发热,此时多可闻及肠鸣,患者排气后腹胀即减。此法方便有效,为首选。
1.2针刺部分患者因腹部手术或其他原因艾灸不便,可针刺足三里、公孙等。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5~10 min行针1次。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为治疗腹部疾病的主要穴位,配合足部的公孙穴,双向调节腹部经气,不仅治疗腹胀,也可缓解腹部疼痛。
妇科术后腹胀护理措施

一、概述妇科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麻醉、术后卧床等因素,患者常常会出现腹胀现象。
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不适,还可能影响术后恢复。
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和减轻术后腹胀,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二、护理措施1. 早期活动(1)鼓励患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对于不能下床的患者,应在床上进行适当的活动,如翻身、踢腿等,以促进胃肠蠕动,预防腹胀。
(2)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床铺高度,使患者能够舒适地坐起和站立。
2. 胃肠减压(1)对于胃肠手术患者,可通过胃肠减压管抽吸气体或液体,减轻腹胀症状。
(2)注意观察胃肠减压管是否通畅,及时清理,避免因堵塞影响减压效果。
3. 饮食护理(1)术后初期,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稀饭、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产气食物。
(2)逐步过渡到普食,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肠道通畅。
4. 腹部按摩(1)术后早期,护士可协助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以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腹胀。
(2)按摩时,以轻柔、均匀的力量,顺时针方向按摩患者腹部,每次约5-10分钟。
5. 腹带使用(1)术后,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使用腹带,以减轻腹部张力,促进伤口愈合。
(2)腹带使用时应注意松紧适宜,避免过紧压迫腹部,影响血液循环。
6. 心理护理(1)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
(2)向患者解释腹胀的原因和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7. 严密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腹胀程度、生命体征、伤口愈合情况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护理措施,确保患者舒适、安全。
8. 预防并发症(1)保持病房清洁、卫生,预防感染。
(2)注意观察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预防感染。
(3)监测患者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水、电解质紊乱。
三、总结妇科术后腹胀是常见的并发症,通过早期活动、胃肠减压、饮食护理、腹部按摩、腹带使用、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等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术后腹胀,促进患者康复。
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对策

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原因及中医护理对策。
方法:通过对腹胀原因的分析,对70例妇产科术后出现腹胀的患者进行活动、饮食、针灸、按摩、心理等一系列中医护理。
结果:本组70例患者术后腹胀情况均解决,未发生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
结论:通过对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原因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解决了患者腹胀,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腹胀中医护理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366【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229-01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腹胀是较为常见的护理问题。
腹胀不仅使病人有不适的感觉,严重时还将影响到患者的机体恢复、进食、伤口愈合及休息等,更有甚者,会导致肠梗阻、肠粘连等临床症状。
目前,本院采用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腹胀的发生是实施的效果显著的护理内容,并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我院妇产科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70例妇产科术后出现腹胀的患者,年龄21~42岁,平均(28±0.5)岁,所有患者符合妇产科术后出现腹胀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精神不佳、情绪低落。
其中宫外孕8例,子宫、附件切除术43例,剖宫产19例;手术时间120.4±20.1min,采取硬膜外麻醉。
1.2中医护理干预。
1.2.1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心理护理干预:术前患者一般表现为紧张、焦虑等,①对手术的不确定,②对术后恢复程度的担心。
此时,护士想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让其从根源上认识疾病,树立信心。
同时可以指导患者减轻紧张,比如深呼吸,通过畅想法引导其分散注意力,为其勾画康复的美好画面,增强其信念。
还可请同病区相同手术成功的实例与其交流,传输相关经验,增强患者对手术的安全意识及信心。
术后中医分析护理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护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术后中医护理不仅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还能缓解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分析术后中医护理措施。
一、中医理论分析1. 脾胃虚弱术后患者往往出现脾胃虚弱,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影响机体恢复。
2. 气血瘀滞手术创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局部,表现为疼痛、肿胀、皮肤颜色紫暗等症状。
3. 肺肾阴虚术后患者因手术创伤、失血、化疗等因素,导致肺肾阴虚,表现为咳嗽、乏力、盗汗、口干舌燥等症状。
4. 心情不畅术后患者因疼痛、恐惧、焦虑等心理因素,导致心情不畅,影响康复。
二、术后中医护理措施1. 调理脾胃(1)饮食调理:术后患者应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稀饭、面条、蛋花汤等。
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中药调理:可选用健脾益气、和中止泻的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2. 活血化瘀(1)中药调理:可选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如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等。
(2)按摩:术后患者可进行局部按摩,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肿胀。
3. 养阴润肺(1)中药调理:可选用养阴润肺、止咳平喘的中药,如沙参、麦冬、玉竹、杏仁等。
(2)饮食调理:多食用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
4. 调节情志(1)心理疏导: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患者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2)音乐疗法: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帮助患者放松心情。
5. 康复锻炼(1)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2)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呼吸功能锻炼、肢体功能锻炼等。
6. 定期复查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三、注意事项1. 术后中医护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护理方案。
2. 中药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妇产科术后腹胀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1.1一般资料
本文主要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妇产科手术后出现腹胀的患者11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年龄为20~65岁,平均年龄(42.5±13.4)岁。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方法,年龄为22~66岁,平均年龄(43.5±12.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无肝脏、心脏及肾脏等重要器官质性病变者;②无手术治疗禁忌症;③实行外科手术治疗者;④对本次研究知情者,并签署知情书者。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腹胀持续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参数如表1所示。
3讨论
医学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常人的胃肠中的气体体积总含量为150mL,经过妇产科手术的患者,容易受到输液输血、术中麻醉剂肢体暴露等因素影响,在术后24h内肠道蠕动功能下降,不能正常排气,严重者甚至出现完全消失的情况,出现腹胀症状,到72h后才能逐渐恢复正常排气。术前,患者肠道内的食物容易出现聚集,增加了肠气量。在术中,器官长期暴露在外,胃肠蠕动速度变慢,肠管出现暂时性麻痹,增加了腹胀。在术后,患者由于疼痛,会发出呻吟和抽泣,便会大量使用止痛药,影响患者胃肠蠕动,出现腹胀症状。将中医护理干预应用到妇产科术后护理中,消除了患者的恶心呕吐及腹胀持续时间,患者的满意度大大提升,改善了患者肛门的自主排气及胃肠功能,加快了患者术后胃肠蠕动,缓解了患者的术后腹胀症状[2]。
(1)术前护理。在患者手术前,护理人员要提前做好术前肠道准备工作,在手术前3日,给患者食用流质和半流质类食物,在术前6~12h禁止食水。对无禁忌者,服用口服类药物,并做好肠道管理。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要对肠道菌群及微生态制剂进行控制,并服用抗生素类药物,为患者术前做好肠道管理。
中医护理干预在妇产科术后腹胀患者的应用

中医护理干预在妇产科术后腹胀患者的应用【摘要】本研究探讨了中医护理干预在妇产科术后腹胀患者中的应用。
通过对中医护理的原理、腹胀症状的中医诊断以及具体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和讨论,证实了中医护理在减轻腹胀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术后腹胀患者的症状,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未来,应该进一步探究中医护理在术后腹胀患者中的作用机制,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这项研究为中医护理在妇产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医护理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中医护理、妇产科手术、腹胀、干预、效果评价、前景、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妇产科手术是妇科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的症状。
腹胀是一种常见的不适症状,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也影响了患者的恢复和治疗效果。
目前,针对术后腹胀患者的护理干预中,中医护理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中医护理作为中医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熏洗等方式,能够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妇产科术后腹胀患者中,中医护理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理气止痛等方法,缓解患者的腹胀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
目前对中医护理在妇产科术后腹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还相对不足,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研究。
有必要对中医护理在该领域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为提高妇产科术后腹胀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疗效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妇产科术后腹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患者的腹胀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比较中医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的治疗效果,验证中医护理在改善妇产科术后腹胀患者症状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分析中医护理干预的原理和具体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

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腹胀,是腹腔,盆腔脏器手术后常见症状。
是由于麻醉使肠蠕动减弱,以及手术创伤刺激所致。
表现为腹胀不舒,肛门不排气等。
患者自觉症状痛苦,影响伤口愈合和术后恢复。
西医常采用肛管排气,灌肠等方法解决,效果有限。
我科结合本院中医特色,借鉴中医理论,推行围手术期中医护理,收到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术前护理术前晚早进食,选择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既为机体提供能量,又不会产生过多的食物残渣,禁忌产气的食物,如豆类,牛奶等。
饭后不可进食,选用陈皮30克水煎服,可促进肠道的排空。
2术后护理2.1一般护理:术后常规禁食,术后6小时采取半卧位,术后一天鼓励早下床活动,以不劳累为度。
2.2 情志护理:术后经常巡视患者,了解病情变化,鼓励患者表达不适感觉,向患者讲解腹胀的成因,消除紧张情绪。
劝慰患者避免大声呻吟,防止大量气体进入胃内,加重腹胀。
2.3针灸推拿:针灸取穴:内关,足三里,下巨虚,中脘。
针刺手法选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内关:疏导水湿,宁新安神,理气镇痛;足三里: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下巨虚: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
中脘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
推拿:患者取侧卧位,用轻柔手法推按脾俞,胃俞,大肠俞;重症患者推拿部位增加肝俞,肾俞;呕吐者,可按揉风府至大椎3分钟;嗳气者,可按膻中,膈俞,直搓背部。
操作时注意切口机腹部导管,动作应轻柔,可在双手擦刮痧油,以减少摩擦和增加疗效。
2.4中药治疗:选用消胀理气中药,如:小承气汤-清下热结,除满消痞;四磨汤-理气剂,破滞降逆,补气扶正,均具有加快胃排空,促进肠蠕动的作用。
2.5其它:足底热敷:病人于手术6小时后仰卧屈膝位,可将其双脚直接泡于38-43度热水中或用用空玻璃瓶(盖子要有防漏胶圈)两个, 灌满热水(水温约55~65 ℃) 外加薄包布,置于病人两足底足弓部[此为胃肠道足底反应区]病人两脚踩摩水瓶,进行足底按摩,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原因及中医护理对策。
方法:通过对腹胀原因的分析,对70例妇产科术后出现腹胀的患者进行活动、饮食、针灸、按摩、心理等一系列中医护理。
结果:本组70例患者术后腹胀情况均解决,未发生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
结论:通过对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原因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解决了患者腹胀,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腹胀中医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36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229-01
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腹胀是较为常见的护理问题。
腹胀不仅使病人有不适的感觉,严重时还将影响到患者的机体恢复、进食、伤口愈合及休息等,更有甚者,会导致肠梗阻、肠粘连等临床症状。
目前,本院采用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腹胀的发生是实施的效果显
著的护理内容,并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妇产科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70例妇产科术后出现腹胀的患者,年龄21~42岁,平均(28±0.5)岁,所有患者符合妇产科术后出现腹胀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精神不佳、情绪低落。
其中宫外孕8例,子宫、附件切除术43例,剖宫产19例;手术时间120.4±20.1min,采取硬膜外麻醉。
1.2中医护理干预。
1.2.1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心理护理干预:术前患者一般表现为紧张、焦虑等,①对手术的不确定,②对术后恢复程度的担心。
此时,护士想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让其从根源上认识疾病,树立信心。
同时可以指导患者减轻紧张,比如深呼吸,通过畅想法引导其分散注意力,为其勾画康复的美好画面,增强其信念。
还可请同病区相同手术成功的实例与其交流,传输相关经验,增强患者对手术的安全意识及信心。
此外,指导患者家属多鼓励和关心患者,通过家庭的温暖,让患者感受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调整患者情绪,提高患者的积极治疗意识。
1.2.2术前护理。
手术前应进行护理指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术后下床活动的治疗意义,早期的下床活动时间应由护士扶持指导进行,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翻身、咳嗽、放松、收缩四肢肌肉等活动,并要求患者能在一定的练习量后能独立完成。
1.2.3体位护理。
术后应取去枕平卧6h,腹部放置沙袋,6h后给予翻身应,每2h一次,并给予侧卧位,12h后可以采取半卧位,从而降低腹部术后的切口张力,使腹部肌肉松弛,以减轻疼痛;24~48h可根据患者的情况下床活动,每日3次,每次15min。
1.2.4针灸护理。
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穴位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穴位皮肤,右手持针垂直快速刺入皮下,然后提插,患者有酸胀感后留针15~20min,完毕拔针,按压穴位片刻。
选穴:内关、足三里、手三里、三阴交。
①内关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屈肌腱之间,对心悸、胸闷、胃痛、呕吐、呃逆、胃炎、膈肌痉挛等病症有显著疗效;手法采用毫针直刺0.5~1.0寸,或透外关、滞针手法。
②足三里:正坐垂足,犊鼻穴直下3寸,距胫骨一横指的地方;或正坐垂足,以手掌覆盖在膝盖上,中指尖所达,距胫骨一横指的地方;或正坐垂足,胫骨粗隆下缘直下1寸的地方便是本穴。
本穴对恶心、呕吐、
腹胀、肠鸣、消化不良等病症有显著疗效。
手法采用毫针直刺1.0~2.0寸,滞针手法,得气后留针或不留针均可。
③手三里:位于肘横纹外侧端下2寸;对腹痛等病症有显著疗效;手法采用毫针直刺0.5~2.0寸,滞针手法。
④三阴交: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对腹胀肠鸣、大便溏泻、难产、高低血压等病症有显著疗效;手法采用毫针直刺0.5~1.0寸,使气至病所,得气后留针15~20min,或不留针。
1.2.5饮食护理。
在手术后6h肛门排气后,当麻醉作用基本消失后,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从而补充体内水分,促进排气,刺激肠蠕动,忌进食容易发酵产气的食物,避免增加肠道积气导致腹胀。
1.2.6术后活动。
术后应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早期活动,由于采用的均为硬膜外麻醉方式,术后6h 便可以进行相应的床上早期锻炼,24h后可以开始下床缓慢活动,护理人员应根据妇产科腹部手术的特点,制定活动计划,并由护士协助患者第一次下床活动视具体情况给予正确指导。
2结果
2.1妇产科术后腹胀的原因分析。
妇产科术后腹胀的主要原因有:①由于妇产科手术前,清洁肠道不充
分,手术后由于肠蠕动减弱,致使肠腔积聚大量的食物腐败而产生气体;②也可能是由于手术创伤或麻醉所导致的,术中肠管此时受到影响,从而会使肠蠕动减弱,麻醉后肠管处于暂时性麻痹状态,而使过多气体积聚肠腔中,而无法排出体外;③由于惧怕疼痛,病人不愿进行相关的床上翻身及下床行走活动,使得肠蠕动恢复功能降低,体内排气时间延长;④手术后病人由于难忍疼痛,而抽泣,呻吟,增加了吞气量,吸气时大量空气直接进入消化道,肠粘膜吸收不了,游动在肠腔内的气体,会引起病人腹肌力量减弱,从而造成腹胀。
2.2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70例患者仅有1例术后3日内有体温升高现象,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讨论
腹胀是妇产科患者术后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了促进患者排气,尽快恢复肠蠕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妇产科手术不触及肠管,虽然肠管暴露使胃肠功能受到抑制,但当麻醉作用消失之后,肠胃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
此时护理人员应鼓励病人多进食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多餐少食,这样可以直接刺激肠蠕动,从而促进肛门排气。
在肛门排气后恢复正常饮食;对照组肛门自然排气后开始
进食,二者比较,发现观察组比对照组腹胀发生人数明显降低,排气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表明术后6h~8h开始进食,对于促进胃肠功能及肠蠕动早日恢复,减少腹胀的发生是有效可行的。
总之妇产科手术后,减少腹胀的一项重要护理措施是给病人正确的及时的护理指导。
参考文献
[1]高凯;针刺配合中药外敷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20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06)
[2]李玉莲;腹部手术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1(06)
[3]陈小红;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