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通用2024)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通用2024)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通用2024)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教材《声声慢》进行教学,该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教学内容包括词的背景、词的朗读、词的意境、词的语言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声声慢》的写作背景。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3. 分析《声声慢》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声声慢》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声声慢》、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宋代音乐,让学生感受宋代的文化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朗读:让学生朗读《声声慢》,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解析:分析《声声慢》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声声慢》的语言特点,分享自己的理解。

5. 背诵:让学生进行《声声慢》的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声声慢》板书内容:意象、意境、语言特点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2. 《声声慢》的译文是什么?3. 请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和意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声声慢》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宋代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比较《声声慢》与其他作品的异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案内容细节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声声慢》,该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

李清照声声慢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李清照声声慢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2.掌握《声声慢》这首词的基本内容和词意;3.通过朗读、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4.激发学生对古典词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声声慢》的情感表达;2.准确朗读《声声慢》。

三、教学难点:1.理解《声声慢》中的意境;2.通过适当的情感表达,演绎出《声声慢》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讲解词曲背景(10分钟)向学生介绍古代词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重点讲解宋代词的特点及李清照在宋代的地位与成就。

步骤三:朗读与解读(20分钟)1.教师首先朗读《声声慢》给学生听,并引导学生聆听词曲的音韵美和情感体验。

2.分析《声声慢》的词意,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逐句解读《声声慢》的意思,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步骤四:欣赏名家演绎(10分钟)播放《声声慢》的多个版本的音频,让学生感受不同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步骤五:分组朗读(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朗读《声声慢》,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步骤六:情感呈现(15分钟)让学生表演《声声慢》中的情感,例如伤感、思乡等,引导学生在情感表达中感受和理解李清照的创作意图。

步骤七:创作活动(2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创作一幅与《声声慢》相关的画作、诗词或者音乐作品。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声声慢》的朗读、分析和情感表达等环节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包括正确理解诗词内容、准确朗读、情感表达的深度和是否能够进行创作等。

六、教学延伸:在词曲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立小组赛、诗歌朗诵会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优秀的古代词曲作品,提升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首词的教学,既能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作品,又能培养他们对词曲艺术的兴趣。

公开课完整声声慢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公开课完整声声慢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李清照词风清新婉丽,是婉约派旳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大家闺秀旳生活情趣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新明快
南渡后:悼亡之悲、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内容—忽暖忽冷 2.将息:休养、调理、保养、 3. 敌: 对付、抵挡 4.怎生得黑:怎样挨到天黑呢 5.次第:光景、情景 6.怎一种愁字了得:一种愁字怎么能概括呢
哪个字?
愁——“词眼”
赏析入愁
为何生愁?
背景资料:
李清照大事记 1123年: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过雁 怀念之情
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旳容颜
你从大事记中窥见词人 愁情旳原因是什么?
为何生愁?
孀居之悲 思夫
愁 沦落之苦 思乡
亡国之痛 思国
有哪些方面 旳内容?
怎样入愁?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从内容和构造上分析)
寻寻觅觅
动 作 茫然无着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环境 寂寞冷清
心情 感 受 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声声慢教案赛课一等奖

声声慢教案赛课一等奖

声声慢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品读诗词的方法,即通过抓关键词“愁”和六大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来深入品味诗词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古诗词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词的感情基调、词风;进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抓住六大意象,鉴赏诗词的意境和意蕴;最终深味诗词的灵魂,即词的情感;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认同;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诵诗词;2.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诗词中的意象,进而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声声慢》视频朗诵、《秋窗风雨夕》背景音乐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文坛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天真浪漫,浅唱“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哀婉惆怅,低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人比黄花瘦”却也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铮铮铁骨,她大声呐喊“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是谁呢?她就是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

这堂课我们将学习李清照婉约词的千古名篇《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请学生谈谈对李清照的认识,从《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武陵春》《夏日绝句》等诗词中了解李清照的身世,认识李清照诗词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其诗词的风格变化。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三、三读——初品诗情(一)1.学生自由朗读,抽查一位男生朗诵,其他同学做出点评;(师从声调、节奏、速度等方面点评)2.范读:播放视频3.请另一位女生朗诵,配上背景音乐,教师点评(二)思考:1. 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愁——“词眼”2. 怎么样鉴赏“愁”赏析角度:(1)如何写“愁”?(2)“愁”的是什么?四、细品词境——如何写愁?(一)如何入愁?请学生赏析7组叠词1.细品七组叠词的意味: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冷冷清清——(环境、心境)冷清凄冷凄凄惨惨戚戚——(感受)沉痛凄厉2.开篇连用7组叠词作用:(1)形式上,⑴音乐美、音韵美⑵增强感情(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3)七组叠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3.扩展:叠词在文学作品的魅力“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声声慢》教案一等奖(精选

《声声慢》教案一等奖(精选

《声声慢》教案一等奖(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词赋”中的《声声慢》。

教学内容包括:阅读鉴赏李清照的《声声慢》,分析词的音韵、情感、意境,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品鉴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把握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个人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把握。

教学重点:词的音韵、情感、意境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教材、《声声慢》词谱、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人的情感世界。

3.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声声慢》,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词的音韵美。

4. 诗词解析:分析词牌特点,讲解词的韵律、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声声慢》风格相近的词,分析其音韵、情感、意境,让学生实际操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声声慢》为词牌的词,分享并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内容:(1)词牌特点:音韵、情感、意境(2)李清照:生平事迹、创作背景(3)鉴赏要点: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词,从音韵、情感、意境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2)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古代诗词文化。

李清照 声声慢 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李清照  声声慢  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一、引言李清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以深情婉约、动人心弦而闻名于世。

其中,《声声慢》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次教学设计将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主题,通过诗词的赏析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李清照的情感表达和词意内涵。

本设计获得了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现将具体设计内容呈现如下。

二、课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艺术特点;2.理解《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学会欣赏并发表诗词的个人感想;4.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呈现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与学生共同欣赏并猜测是哪位诗人的作品,并展开互动讨论。

2.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简介,向学生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艺术成就。

引导学生了解她的诗词作品多以抒发离别和爱情之苦为主题,情感真挚动人。

3.赏析《声声慢》(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共读《声声慢》,注重诗词的语音语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4.情感表达(15分钟)教师提供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就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展开讨论。

例如:a.诗中的慢是什么意思?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b.你在诗中有感受到什么?c.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你的生活有关吗?5.个人发表(10分钟)学生自由发表对《声声慢》的个人感想,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如:a.你有过类似的情感吗?b.你觉得李清照的词句与今天的年轻人还有联系吗?6.诗词创作(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可以提供一些词句或词调,帮助学生开展思路并鼓励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主题,或者尝试模仿李清照的风格创作。

7.总结(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李清照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情感触动,并鼓励学生将对诗词的喜爱和创作兴趣长久保持。

2024版《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通用)

2024版《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通用)

01课程介绍与目标Chapter《声声慢》背景及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教学目标与要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和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方法与手段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多媒体辅助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文本结构及写作特点结构分析写作特点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意象描绘审美体验情感表达及主题思想情感表达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达了自己在国破家亡、夫死孀居的境遇下,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和无尽的哀愁。

全词情感真挚、深沉,读来令人动容。

主题思想本词的主题思想是孤独与哀愁。

词人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和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在孤独中苦苦挣扎、无法摆脱的情感状态。

同时,词中也透露出词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命运的无奈与感伤。

03知识拓展与延伸Chapter相关文化背景介绍古代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类似作品比较分析与其他婉约派词作比较与豪放派词作对比现代汉语运用能力提升词汇积累与运用《声声慢》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来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词汇,可以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这些词汇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句式分析与仿写该词中运用了多种句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长句、短句、倒装句等。

通过分析这些句式的结构和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句式仿写练习,提高他们的句子组织能力和写作水平。

04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Chapter分组讨论小组内角色分配分享感受030201小组讨论与分享角色扮演或朗诵表演角色扮演朗诵表演配乐朗诵创意写作或改编尝试创意写作以《声声慢》为灵感来源,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改编尝试鼓励学生将《声声慢》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舞蹈、戏剧等,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分享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作品,互相交流学习,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声声慢》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声声慢》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声慢》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 学习并理解《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分析诗歌的词句用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演绎表达诗歌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声声慢》古诗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诗歌的词句用法分析;4. 诗歌的朗读和演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音乐视频《声声慢》引入课堂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给学生简要介绍《声声慢》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说明该诗是唐代诗人李清照创作的,描述了诗人因思念丈夫而低落的心情。

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阅读《声声慢》,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描写手法、词句运用等,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4. 词句用法分析:选取几个关键词或句子,带领学生分析其中的词句用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感和艺术性。

5. 朗读和演绎: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帮助他们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演绎表达,可能包括配上音乐、舞蹈等形式。

6. 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讨论,开展提问环节,例如:你觉得诗人通过《声声慢》表达了什么情感?你有没有类似的情感体验?7. 总结和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诗歌鉴赏的重点和技巧。

四、教学资源:1. 《声声慢》音乐视频;2. 课堂讲义或复印件,包括《声声慢》古诗的全文和相关解析。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笔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录和总结;2. 朗读和演绎表达:学生的朗读和演绎技巧;3. 参与度和表达能力: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中的积极程度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并进行诗歌鉴赏;2. 综合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书法等,以《声声慢》为题材进行创作。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节以中国古诗为主题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文学、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字艺术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

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
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

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
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
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
——《声声慢》(幻灯片4)。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幻灯片5)
六、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幻灯片6)
(二)赏意象品愁情(幻灯片7)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

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

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

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幻灯片8)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幻灯片9)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渲染愁情(幻灯片10)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幻灯片11)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幻灯片12)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幻灯片13)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幻灯片14)
注意: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幻灯片15)
酒:愁文化风:渲染愁情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憔悴的容颜梧桐:牵愁惹恨雨:哀伤愁丝
2、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

(幻灯片16)
黄花战地黄花分外香
雁长空雁叫霜晨月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幻灯片17)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幻灯片18)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
了的。

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
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幻灯片19)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

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
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连最公正的时间老
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幻灯片20)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七、写作练习——我为清照写碑文(幻灯片21)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
得越高。

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

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八、结束语(幻灯片22)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