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1

合集下载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通用8篇)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通用8篇)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通用8篇)优质课《声声慢》教案篇1学习目标:1、把握词中意象,鉴赏叠词等艺术手法。

2、了解词人生平,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赏析叠词等艺术手法,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

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

”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明确目标: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诵读感知: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个别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提示从字音和节奏两个方面。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

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师:应该怎么读呢?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忧伤、悲哀意。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品读赏析:(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1)、淡酒、急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师:为什么“淡酒”而不是“浓酒”?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

《声声慢》教案4篇

《声声慢》教案4篇

《声声慢》教案4篇《声声慢》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保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沉重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奇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技能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尝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鉴赏技能。

〔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育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1、高一同学对宋词有了肯定了解,也具备了肯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宋词也有肯定的爱好,情愿学习诗词。

2、同学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性格差异,需要学习者仔细品尝、观赏。

五、教学方法1、采纳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3、学案导学六、课前预备1、同学的学习预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老师的教学预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同学的迷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听我国的闻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介绍:老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生疏,在中学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同学: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声声慢》教案四篇

《声声慢》教案四篇

《声声慢》教案四篇《声声慢》教案篇一一.说教材《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有时代色彩。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

因此,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

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

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

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

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5篇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5篇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声声慢李清照教案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声慢李清照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1一、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

3、体会词人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二、学习重难点:1、理解词中表达出的“愁”。

2、背诵全诗。

三、读书指导: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四、自主学习任务: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背诵全诗。

3、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明确:(投影)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孤寂落寞悲凉愁苦五、合作探究:(一)赏析上阕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二)赏析下阙1、“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

3、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声声慢李清照教案2《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声声慢》的教案(精选7篇)

《声声慢》的教案(精选7篇)

《声声慢》的教案《声声慢》的教案(精选7篇)《声声慢》的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词在遣词用字、韵律运用与布局谋篇上的独特之处。

2.掌握物境与心境相融的表现手法。

3.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

4.初步体会性别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教学要点1.叠字运用的妙处。

2.用韵的特点。

3.细腻而又步步深入的感情蕴涵。

4.国家变动与个人创作之间的关联。

三、文本详析这首词一名《秋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代表作之一。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汉族政权南迁,始为南宋。

这一重大变故给当时社会各阶层带来影响,李清照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变。

千古名篇《声声慢》即写于这样的背景下。

词的开头落笔见奇,以七组十四个叠字描绘出一个凄然寡欢的愁妇形象。

第一句“寻寻觅觅”不是写实,而是表现一种无可寄托、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词人所寻觅的是什么呢?词中没有明说,但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却不难体味。

南渡前,李清照与丈夫感情融洽,志同道合,有着文雅而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趣。

然而,靖康之难葬送了昔日的一切,丈夫赵明诚离开人世,心爱的文物古籍毁于兵乱,失于窃贼,更令人痛心的是北方国土的沦亡。

词人在多难的岁月里备尝艰辛,故而坐立不安,情不自禁地希求寻到一点慰藉。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这种心理,而是赋无形于有形,通过“寻寻觅觅”这一虚化的行动来形象地加以表现。

第二句借环境的凄清、肃杀来表现心情,“冷冷清清”既写出深秋气象,也刻画出词人的暮年心境,饱含着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之感。

第三句则直抒愁怀。

这句中的六个叠字是近义词,相互间有细微区别:“凄凄”言其悲凉;“惨惨”写其抑郁;“戚戚”则绘其忧惧。

词人由浅入深,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国破家亡为自己造成的极深的精神创伤。

接下去四句,通过眼前生活叙写愁情。

“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就清晨气候而言,实际又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表明女主人公从一清早便心神不宁,沉痛的家国身世之感蕴于其中,却又无处遣愁。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声声慢》教案篇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

(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声声慢》教案(通用10篇)

《声声慢》教案(通用10篇)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教案(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教案篇1目的: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品读-鉴赏课。

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

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课件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

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声声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时主要内容: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

导入: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

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教案1声声慢【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象与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2.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3.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中)一、以学生初中学过的两首李清照词《如梦令》《醉花阴》导入有这样一位作家,她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唯一伟大的女作家,她的词是被称为正宗一派的,她反对柳永的粗俗尘下,她非难苏轼的诗化的词,她的词富于性情与生命的表现,她的词具有空灵高尚的艺术品质,她就是——李清照。

对于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

我们读过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少女时代的她有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有的是开朗活泼的性格;有的是闲适的心情。

我们也读过她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中我们读到了“物是人非”,读到了伤离感乱,读到了凄楚哀苦。

同是李清照的作品,为什么两首词的心境与情调却如此不同呢?二、走近作者李清照[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1084—1155)人生的分水岭。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出身于名门世家,父亲李格官至礼部员外郎,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于状元之家,琴棋书画皆通。

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其父吏部侍郎赵挺之)为妻。

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

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1125(41岁)年金兵入侵,两年后(1127年)北宋败亡。

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其夫在赴官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中晚年的李清照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文物丧失(国破、家亡、夫死、物失)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悲痛。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为伤时感乱、怀乡忆旧之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也是她后期的代表作。

据考证,这是她亡夫不久所作。

三、听读朗读,整体感知词人别样的愁情。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1.听录音范读2.学生齐读这首词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愁。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你是如何感受到这份愁的?走近作者,知人论世品读意象,感悟意境咀嚼涵泳,品味语言四、品读《声声慢》1.提问一生: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分析起句)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

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冷清:强调不热闹清冷:强调冷静而凄凉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这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

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

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最难调理休息。

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让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中是最常见的。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人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

“酒”成了排解忧愁的液体。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

“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酒是“愁”的象征(2)“秋风”意象略讲“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

大雁从北方来到南方,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所以看到过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雁”——离愁的象征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

《南楼令》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

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

怕黄昏,捱白昼。

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

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离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

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

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悲苦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

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

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五、比较阅读《声声慢》《一剪梅》两种不同愁情。

词名意象人生经历愁情一剪梅雁、月、花、水早期闺怨、离愁、相思之愁声声慢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晚期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

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