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详细)
《声声慢》教案4篇

《声声慢》教案4篇《声声慢》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保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沉重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奇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技能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尝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鉴赏技能。
〔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育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1、高一同学对宋词有了肯定了解,也具备了肯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宋词也有肯定的爱好,情愿学习诗词。
2、同学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性格差异,需要学习者仔细品尝、观赏。
五、教学方法1、采纳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3、学案导学六、课前预备1、同学的学习预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老师的教学预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同学的迷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听我国的闻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介绍:老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生疏,在中学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同学: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声声慢》教案四篇

《声声慢》教案四篇《声声慢》教案篇一一.说教材《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有时代色彩。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
因此,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
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
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
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
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涉及教材的诗词欣赏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声声慢》的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把握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掌握诗句的解析方法,深入领会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分析并欣赏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意境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新课导入:介绍《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7.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主要内容:李清照生平简介《声声慢》词牌特点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句解析方法,分析《声声慢》中的两句诗句。
请从《声声慢》中选取一个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 答案:解析示例: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字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修辞手法示例:拟人。
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5篇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声声慢李清照教案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声慢李清照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1一、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
3、体会词人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二、学习重难点:1、理解词中表达出的“愁”。
2、背诵全诗。
三、读书指导: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四、自主学习任务: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背诵全诗。
3、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明确:(投影)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孤寂落寞悲凉愁苦五、合作探究:(一)赏析上阕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二)赏析下阙1、“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
3、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声声慢李清照教案2《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位于教材第七章第二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声慢》的词牌、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详细解读诗句,品味李清照的词作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掌握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李清照词作的情感魅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声声慢》词牌的理解,以及对诗句中情感内涵的把握。
重点:诗句的艺术特色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背景介绍: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声声慢》的背景。
3.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探讨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声声慢》2. 板书内容:a. 词牌特点b. 艺术特色c. 情感表达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声声慢》中的词牌特点。
b.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c. 仿写一首以《声声慢》为词牌的词。
2. 答案:a. 《声声慢》词牌特点:七言律诗,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b.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仗等。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情感的理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 拓展延伸:a.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b. 探讨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c.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词牌特点与背景介绍。
2. 教学目标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声声慢》的教案(精选7篇)

《声声慢》的教案《声声慢》的教案(精选7篇)《声声慢》的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词在遣词用字、韵律运用与布局谋篇上的独特之处。
2.掌握物境与心境相融的表现手法。
3.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
4.初步体会性别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教学要点1.叠字运用的妙处。
2.用韵的特点。
3.细腻而又步步深入的感情蕴涵。
4.国家变动与个人创作之间的关联。
三、文本详析这首词一名《秋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代表作之一。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汉族政权南迁,始为南宋。
这一重大变故给当时社会各阶层带来影响,李清照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变。
千古名篇《声声慢》即写于这样的背景下。
词的开头落笔见奇,以七组十四个叠字描绘出一个凄然寡欢的愁妇形象。
第一句“寻寻觅觅”不是写实,而是表现一种无可寄托、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词人所寻觅的是什么呢?词中没有明说,但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却不难体味。
南渡前,李清照与丈夫感情融洽,志同道合,有着文雅而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趣。
然而,靖康之难葬送了昔日的一切,丈夫赵明诚离开人世,心爱的文物古籍毁于兵乱,失于窃贼,更令人痛心的是北方国土的沦亡。
词人在多难的岁月里备尝艰辛,故而坐立不安,情不自禁地希求寻到一点慰藉。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这种心理,而是赋无形于有形,通过“寻寻觅觅”这一虚化的行动来形象地加以表现。
第二句借环境的凄清、肃杀来表现心情,“冷冷清清”既写出深秋气象,也刻画出词人的暮年心境,饱含着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之感。
第三句则直抒愁怀。
这句中的六个叠字是近义词,相互间有细微区别:“凄凄”言其悲凉;“惨惨”写其抑郁;“戚戚”则绘其忧惧。
词人由浅入深,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国破家亡为自己造成的极深的精神创伤。
接下去四句,通过眼前生活叙写愁情。
“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就清晨气候而言,实际又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表明女主人公从一清早便心神不宁,沉痛的家国身世之感蕴于其中,却又无处遣愁。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声声慢》教案篇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
(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声声慢》教案范文(12篇)

《声声慢》教案范文(12篇)《声声慢》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3、比较鉴赏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以《如梦令》导入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清照词作的特点,能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2、方法与过程: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讨论,赏析词中运用的叠词和意象,品味婉约词的意境美,了解古典诗词意象的特定情感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李清照的生平经历,理解她的国破家亡之愁,漂泊零落之苦,感受她词作化愁为美的独特境界。
能够用细腻的心感知他人的情感,能够用悲悯的情怀关怀他人的悲伤。
【教学重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婉约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味词作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如梦令》
大家刚才听到的歌曲是2009年济南全运会开幕式上,蔡琴演唱《如梦令》。
由此可见,济南人民多么怀念这位大名湖畔的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不仅是济南的骄傲,她也是中国的骄傲。
谁能谈谈对如梦令这首词的看法?
生:这首词描写了清新的画面,表现了非常快乐的生活。
师:好,李清照的一生只留下了70几篇作品,却奠定她在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位置。
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另一首传世之作《声声慢》。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我们来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词。
(放幻灯片:一、初读:初味词情)
二、初读:初味词情。
生读。
师:好,请坐。
请这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他刚才读出了词人当时的一种很愁苦、很凄凉的感情。
师:嗯,读出了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什么?
生:凄凉的,愁苦的。
师:凄凉的,愁苦的。
很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种情感。
(放幻灯片:愁)(教师点评读的不准的词)
师:这位同学已经读出了愁,虽然味还不浓。
同样是李清照的作品,为什么表达的感情和如梦令截然不同呢?
生:李清照的如梦令是10几岁的时候,那时候她家境优越,生活美满幸福,所以写的词也快乐。
写声声慢的时候她已经是老年了,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去世。
所以写的词也比较愁苦。
师:(打出ppt)李清照的一生可是大起大落,她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生活无忧无虑,后来又嫁给了门当户对,学识渊博的赵明诚,两人情投意合,生活非常幸福,但是在她40几岁的时候,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随着皇帝南渡,丈夫又在途中去世。
李清照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她的作品就以南渡为界,前期多闺怨闲愁,后期多愁苦哀怨。
大家了解了作者的身世,相信大家对作品的感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大家在齐读一下,看看能不能加深一下“愁”字。
生齐读。
师:嗯,读好一点,还有要改进的地方。
如果要把一首诗词的情感读准读透,还应该怎样?生:还要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师:嗯,还要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我们还需要去沉入词的中间,(放幻灯片:二、研读:品味词语)去研究它,去品味词的意象,去感悟词的意境,去研究哪一些词最能表现作者的愁情。
三、研读:品位词语
自由朗读,分组讨论,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愁情的意象和词语。
师生共同解读:
1、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从动作----环境-----内心层层深入,扣人心弦。
A、寻寻觅觅
她想要找寻什么呢?
⑴找回昔日的快乐生活;⑵找回那个年少时在藕花深处迷路的日暮,那里面藏着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无忧无虑的笑声;⑶找回那些与丈夫鸿雁传书的日日夜夜;⑷找回一个家,有人能理解她,支持她的家;⑸找回国家的前途;⑹找到作为女子的尊严、人格,自身的价值。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
B、冷冷清清
(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
(应是轻读、降调。
)
C、凄凄惨惨戚戚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所以,怀着清冷、凄惨、悲戚的心境,在乍暖还寒的天气,难将息。
总结:七组叠词连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
这是李清照的独创。
(板书:易安的词)
2、解读意象:
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借酒销愁愁更愁啊。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雁: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引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再者,在《一剪梅》中的雁,会让词人产生“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甜蜜思念,而此刻,丈夫已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重点从“却”字引导。
明代有人说此处换成“因”比较好。
讨论。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因有急风秋雨,故菊花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菊花枯萎凋谢,也指诗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
孤苦、飘零的自己,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梧桐、细雨:
那点点滴滴,敲打梧桐的凄凉声响,不正像滴在易安心头的不尽泪水吗?借以渲染凄凉的气氛。
偏又日暮降临,愁绪更深一层。
黄昏,人们结束一日的劳作,与家人团聚,炊烟升起,鸟雀归巢。
可是对于李清照,却是无处花凄凉。
如今的李清照,唯有日日独坐窗前,她叹道: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一个“独”字写尽了词人的孤独和寂寞。
总结:总之,我们这首词选用了很多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和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传情达意,使我们这首《声声慢》整首词细腻柔婉,含蓄蕴藉,因而这首词被人们称之为“婉约之首”,(板书:婉约的词)可以看出它的高度。
这首词既有音乐美,又具有绘画美。
一个动作,一个意象,可能就对应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这一幅幅图画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整首词它的意境。
这些美丽的意象是李清照的独创吗?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诗词当中有这些意象吗?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大家的回忆,我们知道了这些意象并非李清照的独创, 这些意象在传统诗词中经过千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李清照的这首
词将中国传统意象组合在一起,既是婉约的词也是中国的词。
板书(中国的词)
四、听读:体味词境
下面我们再深情的朗诵一遍词。
教师点评。
总结:刚刚我们同学都带着情感用心去体会了词的意境。
把我又带入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中,淅沥的细雨、飘零的梧叶和惨淡的黄昏,她发出的由衷的感叹是什么?
“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
也就是说一个“愁”字是无法概括的了得。
五、悟读:深味词心
那么此时,激励着李清照去写作这首词,她的心境是什么样子?她写作这首词的时候,她有着怎样的复杂的情感呢?要好好的去玩味玩味此时李清照的心境。
当然要了解背景。
大家再翻过来看一下给大家印的李清照的事迹,浏览一下,然后我们再翻过来,再默读一下李清照的这首词,去深入体味此时李清照的心境仅仅是愁吗?还有哪些复杂的情感?
生发言,师点评。
Ppt: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总结:我们经过这样的深入的体味此时李清照的心境,我们对这首词的情感的把握就会更进一层。
好,下面我们再来读这首词,我们为了让大家尽可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不齐读,散读,自己大声的读,读出这些情感。
然后同学表演诵读。
六:赏读,回味词韵。
生配乐表演读。
评价,指导。
全班一半同学齐读,另一半在他们读完画线句子时,重复读一遍,画两道线的句子重复两遍。
体会婉约词的韵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七:总结与作业:
今天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感受了易安词的特色,品味了婉约词的风采,体味了我们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课堂虽短,衷心的希望我们能够记住这个虽然弱小,但是伟大的女词人!愿我们能够沐浴在我们中国传统诗词当中,去咀嚼品味,含英咀华,快乐地成长。
祝福同学们都有快乐幸福的一生,谁也不要去经历李清照这样的悲伤。
但是当我们将来做护士的时候,每一天我们都会目睹一些悲伤的人和事。
我相信同学们的心经过这些经典美文的熏陶都能够柔软细腻起来,能够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悲伤,能够用我们悲悯的情怀关怀他人的悲伤。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经历过的一个真实的事件:
20年前我在医院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有一个10几岁的男孩晚上过了12点还不睡觉,一直在病房的走廊里走来走去。
我就去跟护士告状,护士说,你就让他走吧,他明天就要做截肢手术了。
我呆住了。
20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了那个男孩的脚步声。
他是谁?他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请你们以“脚步声声”为题写一篇作文。
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大三人称。
用动情的语言写出脚步声里,小男孩复杂的情感。
看看谁的作文最能够打动大家。
板书:
寻寻觅觅动作
冷冷清清环境易安的词
读凄凄惨惨戚戚内心
意象之情婉约的词
意象之美中国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