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针反应

合集下载

晕针的基本处理方法

晕针的基本处理方法

晕针的基本处理方法
晕针是一种常见的针灸反应,指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出现的头晕、恶心、出汗等不适症状。

晕针多见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人群,尤其是老年
人和孕妇。

对于晕针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调整体位
当患者出现晕针症状时,应立即调整体位,让患者平卧或坐下,并将
头部稍微抬高。

这样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头晕、恶心等不适感觉,并避
免因体位改变而导致血压降低。

2.按摩穴位
在调整好患者体位后,可以对一些穴位进行按摩,以促进气血循环。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合谷、内关等。

按摩时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
过度刺激。

3.给予温水或甜食
在处理晕针时,可以给予一些温水或甜食。

温水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身
体不适感觉,并促进血液循环;甜食则可以提高血糖水平,从而缓解
晕针症状。

但是要注意不要过量饮水或食用过多的甜食,以免引起其
他问题。

4.观察患者情况
在处理晕针时,要时刻观察患者的情况,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果患者症状持续较长时间或出现严重反应,应及时就医。

总之,对于晕针的处理方法,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和处理。

通过调整体位、按摩穴位、给予温水或甜食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晕针症状,并
避免出现其他问题。

同时,在接受针灸治疗前,患者也应注意避免空腹、过度劳累等情况,以减少发生晕针的可能性。

晕针应急处置预案

晕针应急处置预案

晕针应急处置预案一、概述晕针(也称为针刺过敏反应)是一种在接受针刺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晕针的症状包括头晕、恶心、眼花、甚至晕厥。

这些症状通常在接受针刺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但也可能在针刺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立即出现。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制定晕针应急处置预案至关重要。

二、症状识别1.轻度症状:包括轻微头晕、恶心、出汗、眼花等。

2.重度症状:包括突然晕厥、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

三、紧急处理1.立即停止针刺治疗。

2.将患者平放于地面,保持呼吸道通畅。

3.立即呼叫急救医疗服务(如120)。

4.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5.如果患者失去意识,应进行心肺复苏(CPR)。

6.如有必要,可给予氧气。

7.等待急救医疗服务到达现场。

四、后续处理1.协助急救医疗服务人员进行患者评估和治疗。

2.收集患者信息,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的严重程度、治疗过程等。

3.记录事件,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治疗师、患者信息等。

4.对治疗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5.如果事件涉及治疗师的过失,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6.如果事件涉及其他因素,应与相关部门合作进行调查和处理。

7.如果事件涉及患者隐私,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并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8.对事件进行总结和反思,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9.对治疗师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焦虑。

10.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应对晕针反应带来的恐惧和不安。

11.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应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尊重患者的权益和需求。

12.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应保持与治疗师的良好沟通,尊重治疗师的权益和需求。

13.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应保持与相关部门的良好沟通,尊重相关部门的权益和需求。

14.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应保持与媒体的良好沟通,尊重媒体的权益和需求。

15.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现场的安全和秩序,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必备】晕针晕血应对措施手册

【必备】晕针晕血应对措施手册

【必备】晕针晕血应对措施手册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晕针晕血的定义和症状。

晕针晕血是指在注射或采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晕针晕血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注射或采血时,患者可能会因为紧张、恐惧或其他原因而引发。

那么,当我们遇到晕针晕血的情况时,应如何应对呢?1. 放松心情:在注射或采血前,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医生和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

可以尝试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

2. 正确的体位:在注射或采血时,要保持正确的体位,尽量坐直,不要弯腰或低头。

这样可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避免出现呼吸困难。

3. 观察症状:在注射或采血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

一旦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或技术人员。

a. 暂时停止注射或采血,让患者休息一下。

b. 给予患者吸氧,以增加氧气供应,缓解症状。

c. 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身体平衡。

d. 对于严重晕针晕血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如心肺复苏等。

a. 在注射或采血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特殊病史,请提前告知医生或技术人员。

b. 在注射或采血过程中,遵循医生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不要擅自改变体位或动作。

不适。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晕针晕血的定义和症状。

晕针晕血是指在注射或采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晕针晕血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注射或采血时,患者可能会因为紧张、恐惧或其他原因而引发。

那么,当我们遇到晕针晕血的情况时,应如何应对呢?1. 放松心情:在注射或采血前,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医生和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

可以尝试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

2. 正确的体位:在注射或采血时,要保持正确的体位,尽量坐直,不要弯腰或低头。

这样可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避免出现呼吸困难。

3. 观察症状:在注射或采血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

一旦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或技术人员。

晕针反应应急预案

晕针反应应急预案

一、背景晕针反应是指在抽血、注射等医疗操作过程中,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或心理因素,出现的一种暂时性生理反应。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并处理晕针反应,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 减少晕针反应对患者身心的影响。

3. 提高医护人员应对晕针反应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预案组织1. 成立晕针反应应急处置小组,负责预案的组织实施和协调。

2. 小组成员包括:医生、护士、护士长、药剂师等。

四、预防措施1. 操作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2. 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保持耐心、细致,尽量减少患者不适。

3. 操作后,密切观察患者状况,询问有无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

4. 抽血、注射等操作应在空腹状态下进行,避免空腹导致晕针反应。

五、应急处置流程1. 发现患者出现晕针反应时,立即停止操作,安抚患者情绪。

2. 将患者移至安静、通风良好的地方,让其平卧,头部略低,保持呼吸道通畅。

3. 解开患者衣领,保持保暖。

4. 指压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缓解患者症状。

5. 给予患者温开水或糖水,补充能量。

6.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等情况,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7. 如患者症状未缓解,及时联系上级医师或转至急诊科进行治疗。

六、后期处理1. 记录患者晕针反应情况,包括时间、症状、处理措施等。

2. 对晕针反应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操作流程。

3.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应对晕针反应的能力。

七、预案实施与监督1. 本预案由晕针反应应急处置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2. 医护人员应熟悉本预案内容,并按预案要求执行。

3. 定期对预案进行评估,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通过以上预案的实施,旨在提高我院医护人员应对晕针反应的能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晕血晕针的应急预案

晕血晕针的应急预案

晕血晕针的应急预案晕血晕针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反应,特别是在面临紧张或恐惧的情境下,例如接受注射、抽血或眼部手术等医疗程序。

对于那些容易晕血晕针的人来说,这种反应可能会导致不适、恶心、头晕、出汗甚至失去意识。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应急预案对晕血晕针的应对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晕血晕针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一、预防晕血晕针反应晕血晕针反应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预防措施来减轻或避免。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饮食和休息:在接受医疗程序之前,确保你已经正常饮食和休息,避免过于疲劳或胃口空虚。

2. 正确认识:明确了解医疗程序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对于过程中可能感受到的不适有一个准确的预期。

3. 分散注意力:在接受医疗程序时,尽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可以通过听音乐、玩手机游戏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减少紧张和恐惧情绪。

二、应对晕血晕针反应的紧急预案尽管采取了预防措施,但有时仍然会出现晕血晕针反应。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以下紧急预案可以帮助你快速恢复。

1. 就位休息:当你感觉头晕或恶心时,立即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以避免受伤。

保持身体放松,头部稍微低垂,有助于恢复血液循环。

2. 呼吸控制:深呼吸是缓解晕血晕针反应的有效方法。

尽量将呼气时间延长,以减少紧张感和焦虑情绪。

慢慢吸气,再慢慢呼气,重复几次,有助于稳定身体和情绪。

3. 提前告知医护人员:如果你已经预测到自己可能出现晕血晕针反应,尽早告知医护人员。

他们会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提供辅助座位、额外的支持或调整程序,以减少不适。

4. 使用冰袋:将冰袋或冷敷物放在额头或颈部可以缓解头晕和恶心。

冰袋有助于收缩血管,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5. 按压穴位:按压一些特定穴位也可以帮助缓解晕血晕针反应。

例如,太阳穴、劳宫穴和涌泉穴等,但是在实施前最好请教专业医生或护士。

6. 温水刺激:用温水湿敷脸部或颈部,或是通过洗手用温水冲洗更衣间,这些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晕血症状。

7. 寻求支持和理解:如果你的晕血晕针反应经常发生或情况严重,建议在家人、朋友或医务人员的陪伴下进行医疗程序。

晕针急救措施

晕针急救措施

晕针急救措施晕针是指注射药物时出现的一种晕厥症状。

主要由于注射药物时引起的神经反射作用,导致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和缺氧等不适症状。

对于部分人来说,晕针还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

因此,了解晕针的急救措施对于注射药物的人群至关重要。

急救措施1. 给患者平躺当患者出现晕针现象后,应立即让他平躺在地上或其它平面物体上。

这可以缓解患者血压下降和心跳加快的情况。

2. 口服糖水或喝热水晕针时,人体处于一种缺氧的状态,缺氧也会导致血糖下降。

因此,给患者口服糖水或让他喝一些温热的水,可以缓解症状,尤其是头晕和恶心。

3. 按压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约几乎在脚底的前半部分,是治疗晕厥的常用穴位。

对于晕针的急救,可以让患者双脚并拢,然后用手指按住涌泉穴,要有力度,持续地按压大约30秒钟左右。

4. 避免晕针的方法晕针还有一些预防措施。

在接受注射之前,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预防晕针的出现。

•注射时选择舒适的位置,以便患者放松安静,减轻紧张感和焦虑感。

•表现出自信的态度,让患者感觉到你有经验、专业和耐心。

•使用麻醉药物、减少注射量、更换注射针头等方法,减轻患者疼痛感和不适感。

•在注射前,让患者深呼吸几次,放松身体,心理上减轻紧张程度。

总结晕针是注射药物时可能出现的一种晕厥症状。

当出现晕针时,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比如给患者平躺、口服糖水或喝热水、按压涌泉穴等等。

此外,也可以采取措施预防晕针的出现。

希望大家了解和掌握这些急救措施,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和安全。

晕针应急预案演练

晕针应急预案演练

一、背景晕针是针灸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为提高医护人员对晕针的预警识别及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1. 提高医护人员对晕针的预警识别能力。

2. 熟练掌握晕针应急处置流程。

3.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组织机构1. 成立晕针应急预案演练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演练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演练小组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现场指挥小组:负责演练现场的指挥和协调。

(2)应急处理小组:负责晕针患者的应急处置。

(3)观察记录小组:负责演练过程的观察和记录。

(4)宣传培训小组:负责演练前后的培训和宣传。

四、演练内容1. 演练场景:患者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出现晕针症状。

2. 演练流程:(1)患者进入治疗室,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2)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3)护士发现患者异常,立即通知医师。

(4)医师到场后,对患者进行初步判断,确认患者出现晕针症状。

(5)应急处理小组按照预案流程对患者进行救治。

(6)观察记录小组记录演练过程,并对应急处理小组进行评估。

五、演练步骤1. 演练前准备:(1)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晕针应急预案知识培训。

(2)准备演练所需物品,如急救药品、氧气、吸氧设备等。

(3)明确各工作小组职责和任务。

2. 演练实施:(1)患者进入治疗室,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2)患者出现晕针症状,护士立即通知医师。

(3)医师到场后,对患者进行初步判断,确认患者出现晕针症状。

(4)应急处理小组按照预案流程对患者进行救治。

a. 将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

b. 给予患者吸氧,测血压。

c. 口服温热糖开水或50%葡萄糖。

d. 进行针刺人中、素、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位。

(5)观察记录小组记录演练过程,并对应急处理小组进行评估。

3. 演练总结:(1)各工作小组汇报演练情况。

晕针的应急预案

晕针的应急预案

晕针的应急预案一、概述晕针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紧急情况,通常发生在患者接受注射或抽取血液时。

晕针的原因可能包括恐惧、紧张、疼痛、低血糖、低血压等。

在医疗机构中,晕针是一种常见的紧急情况,需要医护人员迅速识别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应对。

本文将介绍晕针的应急预案,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处理此类情况。

二、晕针的症状和体征晕针的症状和体征可能包括头晕、恶心、出汗、心慌、乏力、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或接近晕厥的状态。

晕针通常在注射或抽取血液后立即发生,但也可能在几分钟后出现。

三、晕针的应急预案1.立即停止注射或抽取血液,保持患者平卧位,将患者的双腿抬高,以增加血液回流。

2.给予患者充足的氧气,可以通过面罩或鼻导管进行吸氧。

3.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和意识水平。

如果患者出现低血压或休克迹象,应立即通知医生。

4.给予患者静脉输液,以维持血容量和血压。

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

5.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晕针反应,如晕厥或意识丧失,应立即进行紧急救治。

这可能包括进行心肺复苏等措施。

6.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解释晕针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并告知患者这种情况通常会很快恢复。

7.在患者恢复后,进行进一步评估,以确保没有其他并发症或健康问题。

四、预防晕针的措施1.在进行注射或抽取血液之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的必要性和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轻微不适感。

2.提供舒适的环境,减少患者的不安和紧张情绪。

3.在操作过程中,与患者进行交流,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恐惧感。

4.在操作前,确保患者已经进食或有足够的血糖水平,以避免低血糖引起的晕针。

5.对于有晕针史的患者,可以在操作前采取预防措施,如让患者平卧或坐姿,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五、总结晕针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紧急情况,需要医护人员迅速识别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应对。

通过了解晕针的症状和体征,制定应急预案,并在操作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晕针的发生率,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晕针反应
(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
【概述】
晕针是最常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

“晕针”一词,早见《金针赋》:“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

但是,对晕针的原因及晕针后出现的症状、处理的描述,则始见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针灸甲乙经》。

如《针灸甲乙经·奇邪血络第十四篇》云:“刺血络而仆者,何也?……。

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明确指出了“晕针”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气虚之故。

在晕针的处理方面,《针灸甲乙经·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篇》指出:“……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能言,闷则急坐之也”。

一般来说,晕针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严重者。

特别是一些延迟晕针患者,更应引起注意。

另有晕罐、晕灸、晕于刺血、耳针和晕于穴位注射者,除使用的治疗器具不同外,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故不赘述。

另外,临床中还发现,晕针一症多发生在青壮年,女性晕针的比男性多见。

可能与针感反应灵敏、刺激强度相应增强有关。

关于晕针的机理,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

其实,晕针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或称血管减压性晕厥),属于反射性晕厥的范畴。

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

晕针应属于不良反应,值得指出的是,不少文章却提到晕针(或晕罐)之后,往往可使患者原有症状消失,有人曾集中观察过31例晕针患者,发现其中10例,疗效迅速提高,故认为晕针可能有助病症、特别是疼痛性疾病的缓解。

我们认为晕针与疗效的关系究竟如何,尚有待更多的实践来证实,其机理也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晕针究竟是一种给患者带来痛苦的不良反应,临床上仍应着重预防。

【损伤原因】
关于晕针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

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一、体质原因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

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

另外,《内经》载:“无刺大醉”、“已醉勿刺”,酒后针刺导致晕针的也有报道,如一53岁男性患者,因左肩前部疼痛3月余用针刺治疗。

首次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

复诊时得知病人当日中午饮酒过多,即劝其暂予休针。

但患者坚持,无奈施以针术。

针后不久。

患者即感头目眩晕,心慌气短,腹部难受,恶心欲吐。

额出冷汗,面色苍白,脉气细数[1]。

其次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

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针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

作者曾遇到一例体格强壮的病人,因落枕要求针灸治疗。

刚进针颈部阿是穴,尚未作手法,患者突然浑身一阵颤抖,扑倒于地,苦笑一下,随即面如死灰,意识丧失。

给予嗅氨水,重掐人中等无效。

注射强心剂及艾灸百会,约昏睡十余分钟后,始恢复正常。

询问病人,并无饥饿、劳累等情况,但患者系初次针刺,曾有见血晕厥史。

二、心理原因亦为主要原因。

多见于初次针灸者,由于缺乏体验,而产生恐惧、畏痛、心情紧张等情绪。

有对晕针者进行人格特征测定,发现,异常人格约占二分之一。

在异常人格中,以忧郁质人格患者发生晕针者最多。

忧郁质人格性格内向,情感压抑,遇刺激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易发生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

可能是易出现晕针的因素。

当然这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病理原因平素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特别是有直立性低血压史或神经官能症史者多易发生晕针。

四、刺激原因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针。

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

一般在敏感点施针,或采用特殊手法,如气至病所手法等都能诱发。

在刺激的种类上,除毫针、拔罐、艾灸外,穴位注射和耳针亦可引起晕针。

各种刺激对晕针症状轻重的影响似无明显差异。

如一例男性胆结石症患者,行耳穴压丸治疗。

当治疗到第2次(轮换到左耳时),按压耳穴施予强刺激时,病人感觉心慌、气短、上腹疼痛、恶心欲吐,伴乏力,血压下降致休克状态。

立即给予硫酸阿托品1mg、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再肌肉注射升脉散4ml,1个多小时后才好转至正常。

当晚,患者再次按压刺激上述穴位时,亦出现同样情况,重复使用以上治疗方法后获得缓解[2]。

五、体位原因以立位及正坐位发生晕针者多见,但也有卧位晕针的。

有统计表明,卧位晕针约占28%。

临床上观察到卧位晕针的症状多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

六、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针,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临床表现】
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视力模糊,耳鸣,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

这一时期十分短暂,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

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

血压迅速下降,脉搏变缓,每分钟减缓至40~50次。

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唾及汗出。

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上述为典型发作过程,但轻症者可仅出现先兆期即直接进入后期,而无发作期。

晕针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病人在取针后数分钟用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

被称为延迟晕针,值得注意。

晕针只要处理及时,一般可很快恢复知觉,常无严重后果。

【预防方法】
早在《内经》中,就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预防:“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问·刺禁论》)。

明·杨继洲说得更为明确:“下针之时,必令患人莫视所针之处,以手爪甲重切其穴,或卧或坐,而无昏闷之患也”(《针灸大成·卷二》)。

现代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预防。

一、心理预防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刺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

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

共分三法:
(一)、语言诱导:进针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刺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刺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二)、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进针。

(三)、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

有人以此法对420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对预防晕针及其它不良反应有较好的作用。

二、生理预防饥饿病人,针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

特别对有晕针史者和初次针灸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三、其它预防法
(一)、压眼预防法:国外应用一种压眼防晕法,经国内在有关单位试用,确有一定效果。

方法是:让患者双眼向下看,闭眼,术者将双手拇指指尖分别轩于患者双眼上睑,其余四指分别放在患者两面三刀耳前作支撑,然后用拇指轻压眼球,注意用力方向由上斜向内下方,拇指尖应放在眼球的角膜上方用力,避免指尖直接压迫角膜,按压大约5s后抬起手指约5s,然后再按上法按压抬起,持续约30s,再行针刺。

注意:青光眼、高度近视眼者慎用。

(二)、浸热水预防法:对于特殊过敏体质晕针病人,有人主张,先嘱病人将两手浸入热水中,约5~10min后,再以毫针轻轻刺入两内关穴,约1min左右,开始针刺其它病中需要刺的穴位。

可供读者临床参考。

在针灸过程中,一旦病人有先兆晕针症状,应立即处理。

针灸拔罐后,令患者在诊室休息5~10min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针。

【处理方法】
一、轻度晕针应迅速拔去所有的针或罐,或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躺下。

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

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二、重度晕针立即去针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

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病人可于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

如必要时,可配合施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