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研究授课讲义
《海外汉语教学研究》课程简介内容

《海外汉语教学研究》课程简介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Title: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Research on Overseas Chinese Teaching"1. Introduction。
海外汉学研究第五讲德国

郭士立(K. F. A. Gützlaff,1803-1851)
Geschichte des chinesischen reiches
花之安 (Ernst Faber 1839-1899)
•
艾德(Ernest John Eitel 1838-1908)
三、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汉学
• 1909年,汉堡大学(当时称为汉堡殖民学院)设 立汉学系,福兰阁为讲座教授;
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
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的《中华帝国全志》
• 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 enrichie des cartes générales et particulieres de ces pays, de la carte générale et des cartes particulieres du Thibet, & de la Corée; & ornée d'un grand nombre de figures & de vignettes gravées en tailledouce
慕尼黑 学派
傅海波(Herbert Franke, 1914- )
贾似道
• "Chia Ssu-Tao (1213-1275): A 'Bad Last Minister'?
in Arthur F. Wright and Denis Twitchett, eds.,
海外汉学研究第四讲

第四讲
美国的汉学研究
美国汉学之根源——侨居地汉学
美国的汉学研究在起始阶段与英国极为相似:
其主要力量均为在华的外交官、传教士等侨 居地汉学家; 这些被称为“业余汉学家”的美国人虽然有 局限,但他们的工作在美国汉学史上具有拓 荒之功,是美国汉学的根源; 代表人物:卫三畏、明恩溥、马士、傅兰雅、 丁韪良、卢公明等。
卫三畏(S. W. Williams)
Arthur Henderson Smith(明恩博,1845-1932)
《中国人的素质》目录
第一章 面子要紧 第二章 省吃俭用 第三章 辛勤劳作 第四章 恪守礼节 第五章 漠视时间 第六章 漠视精确 第七章 天性误解 第八章 拐弯抹角 第九章 柔顺固执 第十章 心智混乱 第十一章 麻木不仁 第十二章 轻蔑外国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 因循守旧 第十五章 漠视舒适方便 第十六章 生命活力 第十七章 遇事忍耐 第十八章 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 孝行当先 第二十章 仁慈行善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 第二十二章 社会风暴 第二十三章 共担责任与尊重律法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疑 第二十五章 言而无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论 泛神论 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现实与需要
马士(Hosea Ballou Morse,1855-1934
费正清
二战后,西方汉学迅
速发展,尤其是美国 在费正清的带动下, 形成了所谓的 Chinese Studies,中 国学研究更注重利用 政治学、经济学等学 科的理论来研究当代 中国,与欧洲的传统 汉学有所不同。
海外汉学研究第五讲德国共37页文档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Thank you
《俄罗斯汉学研究》课件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如 何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促进文化理解成为一大挑 战。
文化竞争与认同危机
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如何保持和弘扬本民族文化 的特色和优势,避免文化同质化,是俄罗斯汉学研 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领域
01
02
03
04
语言与文学研究
增进民间交往
鼓励中俄两国民间团体和组织的交往与合作,增 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俄罗斯汉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及其影响
主要学者
季米特里·托尔斯泰、尼古拉·梁赞诺夫 、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等。
影响
这些学者在汉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 就,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世界 汉学研究的宝库,同时也对中俄文化 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俄罗斯汉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语言学研究
总结词
语言学研究是俄罗斯汉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涉及汉语语言结构、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研究。
03
俄罗斯汉学研究在与其他国家汉学研究的交流和互动中,推动了世界汉学的共 同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为世界各国了解和认识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和 智力支持。
04
俄罗斯汉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中俄文化交流的新趋势与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俄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 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为俄罗斯汉学研究提供了更广 阔的舞台。
详细描述
俄罗斯语言学研究汉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主要关注汉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近年来,随着中 俄交流的增多,汉语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涉及到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领域。
《俄罗斯汉学研究》课件

对俄罗斯汉学研究的探究早已历经多年。本次课件将着重讲述俄罗斯汉学在 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以及相关机构和人物的介绍。
俄罗斯汉学的发展历程
1
17-19世纪的中俄贸易与交流
俄罗斯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探索了解中国文化,推动了俄罗 斯汉学的发展。
2
20世纪初期的曼彻斯通俄语言学研究
自然科学
虽然比较少见,但也有一些俄罗斯的科学家引 导学术研究集中在一些具体的和技术性的话题, 例如化学研究和医学研究等。
俄罗斯汉学的成果与贡献
发掘中国历史文化的新材料 促进中俄文化交流
制订对华政策
俄罗斯学者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有 很多重要的发现,例如发现了秦 始皇兵马俑的址点和陪葬文物等。
俄罗斯汉学家对中国文化进行深 度的研究和探讨, 富有成果,特 别是在文化层面和历史层面的研 究,始终是中俄文化交流的纽带。
加强汉语教学
鼓励和支持俄罗斯学者在中国学习和研究,并与中国学者合作,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结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希望通过这次的课件,促进中俄两国学者之间在汉学领域的了解和交流,相 信未来中俄两国之间会有更加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曼彻斯通的文化与语言为俄罗斯学者打开了解中国历史的新视野,成为俄罗斯汉 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3
1950年代至今的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研究
俄罗斯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在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 显著的成绩。
俄罗斯汉学的研究方向
人文社会科学
包括文学研究、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等,这 些研究为了了解中国的各个方面,以及中国与 世界各地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帮助。
北外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课程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课程介绍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本课程引导学生将细读中外学者所撰写的10部比较文学名著,如朱光潜《诗论》、钱钟书《七缀集》、杨周翰《攻玉集》、奥尔巴赫《摹仿论》、弗莱《批评的解剖》、艾田朴《中国之欧洲》。
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对20世纪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史有初步的了解。
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简史本课程将从历史、文献与方法三个角度全面梳理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历史。
历史部分将初步勾勒出中文化域外传播的历史阶段,主要任务和代表性著作与学术机构;文献部分将介绍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主要书目以及多种主要的专题书目;方法部分将介绍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原则、翻译学理论和批评的中国学基本原则。
中外文学关系史中外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源远流长,中外文学之间可资比较的方面众多。
本课拟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范式下探讨中外文学之间的各种关系。
其中影响研究将主要从翻译、传播、接受等方面切入,平行研究将从比较诗学、比较美学、主题学等方面切入。
本课有助于学生把握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了解中外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和分析中外文学原典的能力。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中国近代文化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与掌握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指示是从事中外文化研究的基本修养。
本课程将全面梳理十五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历史、发展阶段,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掌握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人物、代表性著作,为今后在中西两个方面的研究打下历史学基础。
跨文化视野下的翻译研究伴随着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界的“翻译学转向”和翻译学界的“文化转向”,在跨文化视野下对翻译进行研究已属当务之急。
在跨文化视野下展开的对翻译学的研究,无疑也拓展了翻译学的视野。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教授和文本阅读,让学生了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对翻译学的文本进行分析与阐释。
外国的中国形象本课程的目标是探讨自中世纪以来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延续与嬗变,希望通过对不同历史时代“中国形象”的呈现与分析,探讨“形象”形成、延续与变迁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讲义汇总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大纲授课教师:润授课系别:中文系授课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授课年级:大三授课课时:34第一部分绪论(3学时一、汉学研究的相关概念(一何谓“汉学”汉学是Sinology,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及社会、、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1.“国学”与“汉学”的关系2.“汉学”与“中国学”的关系(二何谓“汉学研究”汉学与汉学研究的关系(三何谓“汉学家”二、汉学研究的研究视野(一研究畴(容1.关于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轨迹和方式。
2.关于中国文化在传入对象国之后,于对象国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状态。
3.关于世界各国(对具体的学者来说,当然是特定的对象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中国观”。
4.关于在中国文化(以人文学术为主体的各个领域中的世界各国学者的具体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方法论。
(二研究立场(三研究方法三、汉学研究的研究状态(一研究机构(二研究人员及结构(三研究困境(四研究成果——冷板凳坐热?四、汉学研究的课程意义(一学术研究价值(二学习意义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结构五、汉学研究的参考文献(一推荐教材《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外语教育,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福伟,人民,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学勤主编,教育,1996年。
4.《汉语研究在海外》,石锋主编,语言文化大学,1995年。
5.《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石锋主编,语文,1995年。
(三其他参考文献1.《汉学发达史》,莫东寅,文化,1949年(大象,2006年2.《汉语研究小史》,王立达编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
(四影响较大汉学研究辑刊1.《汉学研究》,阎纯德主编,1996年起。
2.《世界汉学》,梦溪主编,1998年起。
3.《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主办,1996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大纲授课教师:***授课系别:中文系授课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授课年级:大三授课课时:34第一部分绪论(3学时)一、汉学研究的相关概念(一)何谓“汉学”汉学是Sinology,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及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1.“国学”与“汉学”的关系2.“汉学”与“中国学”的关系(二)何谓“汉学研究”汉学与汉学研究的关系(三)何谓“汉学家”二、汉学研究的研究视野(一)研究范畴(内容)1.关于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轨迹和方式。
2.关于中国文化在传入对象国之后,于对象国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状态。
3.关于世界各国(对具体的学者来说,当然是特定的对象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中国观”。
4.关于在中国文化(以人文学术为主体)的各个领域中的世界各国学者的具体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方法论。
(二)研究立场(三)研究方法三、汉学研究的研究状态(一)研究机构(二)研究人员及结构(三)研究困境(四)研究成果——冷板凳坐热?四、汉学研究的课程意义(一)学术研究价值(二)学习意义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结构五、汉学研究的参考文献(一)推荐教材《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李学勤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汉语研究在海外》,石锋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5年。
5.《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石锋主编,语文出版社,1995年。
(三)其他参考文献1.《汉学发达史》,莫东寅,文化出版社,1949年(大象出版社,2006年)2.《汉语研究小史》,王立达编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
(四)影响较大汉学研究辑刊1.《汉学研究》,阎纯德主编,1996年起。
2.《世界汉学》,刘梦溪主编,1998年起。
3.《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主办,1996年。
(五)影响较大汉学研究书系海外汉学研究丛书,大象出版社列国汉学史书系,学苑出版社,阎纯德主编,2006年起。
第二部分海外汉学研究史(国别史)(31学时)第一章海外汉学概述(1学时)第一节世界汉学格局一、欧洲汉学(中国学)(一)接触了解到汉学的酝酿(二)汉学的确立和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初)1.欧洲大陆学派2.俄罗斯学派3.英美学派(三)从传统“汉学”到现代“中国学”(20世纪20年代以来)1.传统与现代并存2.欧洲汉学成为“四分天下”的一极3.研究立场、态度客观化4.研究理论、方法现代化二、美国汉学(中国学)(一)起步晚(二)速度快(三)重实用(四)深受欧洲汉学影响(五)中国学见长三、周边国家汉学四、其他国家的汉学研究第二节世界汉学的研究状态一、研究条件改善二、研究领域扩展三、研究队伍壮大四、研究成果剧增——客观性增加五、学科地位上升第二章法国的汉学研究(5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一阶段是17—18世纪,是法国汉学形成的初期阶段;第二阶段是19世纪,是汉学在法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获得初步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是法国汉学的繁荣昌盛时期;第四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之21世纪初,是法国传统汉学恢复、发展以及现代中国研究兴起的时期。
第二节前汉学时期(1学时)一、法国耶稣会士与欧洲汉学(一)法国在欧洲汉学链条上的承重(二)中国形象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三)引起启蒙思想家的较大反响二、从业余到职业的中国研究(一)缘起(二)职业化表现(三)职业化原因分析三、法国传教士的汉学建树(一)代表人物:马若瑟、宋君荣、钱徳明、杜赫尔德等(二)总体建树四、法国传教士的失误和遗憾第三节传统汉学时期(1学时)一、概述(一)标志:(二)研究方法上:1.注意跨国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2.试图通过文学来了解和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情。
二、汉学家及其成就(一)汉学家1.外交官汉学家2.传教士汉学家3.职业汉学家的诞生☻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德理文☻东方语言学院——巴赞、哥士耆、德韦里亚(二)总体成就☻历史和现状☻哲学和宗教教派☻文学的译介第四节现代汉学时期(1学时)一、概述☻教学和研究机构☻一批有世界影响的汉学家☻研究领域的扩展(一)二战前☻按成就层次论,主要分以下三个类型:1.国际影响的汉学家2.有一定影响的汉学家3.研究并结合文学写作的汉学家(二)二战后从研究领域分,主要由两方面的人员组成:1.以中国传统研究为主的汉学家:戴密微、谢和耐、侯思孟2.以研究中国现当代为主:白乐日、比昂科、艾田蒲二、汉学家及其成就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亨利·考狄/高第(Henri Cordier,1849-1925)艾田蒲(René Etiemble,1909-)三、当代法国汉学研究的简介(一)80年代以来研究状况1.研究背景及条件的变化2.汉语教育的蓬勃发展3.国内和国际合作研究增强4.传统汉学研究优势的消失与转型(二)当代的研究机构和课题1.法国远东学院(EFEO)2.近代中国研究中心(CECMC)3.国立东方语言学院(INALCO)4.东亚学院(IAO)5.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CEFCF)第五节汉学研究机构和汉语教学(2学时)一、早期的研究和教学(一)从个别传授到学校开课(二)汉语教材二、汉学确立后的研究和教学(一)教学机构和人员1.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2.巴黎东方语言学院3.远东法兰西学院(二)汉语教材的编写1.法国本土教材2.在华编写教材(三)汉学家队伍的形成1.学会的建立2.刊物的创办3.资料的搜集三、20世纪以来的教学和研究(一)50年代前(二)50年至世纪末(至今)1.机构和教学规模2.法国汉语教师协会(A.F.P.C.)3.学位和证书4.教材编写第三章英国的汉学研究(6学时)第一节英国的汉学研究史(2学时)一、概述1.阶段:19世纪后半叶,殖民策略考虑的汉学→二战后,才与中国真正平等对话2.过程和状态:3.学术观点:中国应该被征服而绝不是被理解→尊重二、英国汉学的确立和发展(一)前汉学时期1.中国形象2.准备阶段:传教士和外交官的工作3.代表性人物:海德、小斯当东、马里逊(二)英国汉学的确立和初步成果1.代表人物:德疪士、理雅各和翟理思2.研究机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三)英国汉学的现代发展1.推动汉学发展的五个官方报告2.近期的中国研究评估3.五所大学的中国学发展概况4.主要中国学家和研究成果三、英国汉语教学和研究1.早在18世纪初传教士就开始编写汉语教材、汉语语法和汉英辞典汉语2.教学是参照传统的希伯来语、希腊语或拉丁语的课程大纲进行3.带有“时代的偏见”4.目前开设汉语课程的院校大约有8-9所第二节唐诗在英国的流传(4学时)一、唐诗在英国流传的背景(一)唐诗在英国流传的欧洲背景(二)唐诗在英国流传的国内背景二、唐诗在英国流传的主要文本(一)被讹传的英译唐诗文本1.最早的英译唐诗文本的探究2.文本讹传内容与实际内容的差异(二)英译唐诗的尝试文本1.马礼逊和《中文原文英译,附注》2.戴维斯和《汉文诗解》(三)英译唐诗的专门文本亚历山大淮列和《中国文学札记》等三、唐诗在英国流传过程中的主要汉学家和成果☻翟里斯1.《古今诗选》中译介的唐诗2.《中国文学史》中对唐诗的总体评述和译介3.《古文选珍》中的唐诗译介和唐代诗人介绍☻克莱默-宾1.《长恨歌及其他》中的唐诗译介2.《玉琵琶》中的唐诗译介和唐代诗人介绍《宫灯的飨宴》中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理解☻阿瑟·韦利的英译英译唐诗及诗人专门研究1.《中国诗选》中的唐诗译介2.《汉诗170首》中的唐诗译介3.《汉诗增译》与韦利的白居易研究4.韦利的李白专门译介☻弗莱彻的唐诗专门译介1.《英译唐诗选》和《续集》的内容2.弗莱彻英译唐诗的特色3.弗莱彻英译唐诗的误读☻其他汉学家和唐诗译介庄延龄、艾约瑟和丁韪良四、唐诗在英国流传的特点(一)译介者主要由传教士和外交官出身的早期汉学家构成(二)历史进程由宽泛到专门、由随意到系统(三)唐诗的影响向汉学领域以外传播(四)译介者对东方文化抱有接近和了解的善意第四章德国的汉学研究(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关于德国的“汉学”与“中国学”以及“中国研究”二、德国汉学的缘起(一)早期的汉学家代表有:邓玉函、汤若望、戴进贤、阿坦那乌斯·基歇尔(二)18世纪德国的中国研究1.中国热:莱布尼茨和伏尔泰2.学科史研究:米勒和门策尔3.形象跌落:赫德尔和黑格尔(三)19世纪德国的中国研究1.主要派代表有:郭实赋、诺依曼和李希霍芬2.非主要派代表:硕特、普拉特和克拉普罗特(四)20世纪初德国的中国研究从1933年起,汉学发展再度陷入低潮。
第二节汉学学科的确立和四大中心一、创建之始1.存在着有关谁是第一的争论2.与欧洲各国相比发展快3.传统与现代汉学同时存在二、四大中心形成(一)汉堡殖民学院(二)柏林大学(三)莱比锡大学和莱比锡学派(四)法兰克福大学三、主要汉学家理查德·威廉(Richard Wihelm,1873-1930)福兰阁(Otto Franke,1863-1946)阿尔弗雷德·福克(Alfred Forke,1867-1944)奥古斯特·康拉迪( August Conrady,1864—1925 )第三节战后德国汉学一、东德的研究(一)概述(二)代表人物:埃克斯二、西德的研究(一)20世纪60年代汉学的大发展(二)现代中国研究的兴起(三)汉学的危机(四)代表人物沃尔弗冈·法兰克(Wolfgang Franke,1912-)鲍吾刚(Wolfgang Bauer,1930-1997)赫尔穆特·马丁( Helmut Martin,1940-1999 )三、研究现状(一)研究教育机构(二)研究的课题第五章美国的汉学研究(5学时)此章有两种思路,在课堂实施时,具体如何选择根据学生的反映和对以前授课内容的接受情况而定。
一种思路是以第一节的美国汉学史上必须对待的六个重要问题为线索进行,这样对考试比较适合,是就一个问题的完整探索;另一种思路是依然按照以前的年代顺序来介绍,这样纵线清晰,可是会将一个问题的介绍,带来割裂感,引起对这六个重要问题理解的偏颇或误解。
第一节美国汉学概述☻东方学会的建立☻欧洲汉学的影响☻哈佛燕京学社和太平洋学会的建立☻费正清的中国研究☻战后新一代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界第二节美国早期汉学及汉学的确立(2学时)一、美国早期汉学(一)研究的内容1.如何打开中国封锁的大门,深入其内部了解其政治、经济、社会、民俗等各方面2.通过传播西方文化,扩大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