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业价格战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第一篇: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中国当前汽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我国现有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我国汽车产业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是5种竞争力量中表现最直接和最强大的。
(1)行业内现有厂商的数量和规模我国汽车按照用途可以划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
而我国汽车生产商众多,有的汽车生产商只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有的却涵盖多个细分市场。
各生产商之间在价格、新技术、营销策略、品牌效应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同时,我国汽车生产商大致可以划分为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三大类。
由于进口品牌大多专注高端市场,合资车企大多为传统大型国企,虽然底子厚,但很多国有企业的通病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自主车企大多为民营企业,较为灵活,因而行业内的竞争成了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竞争。
(2)市场需求增长速度过去十几年,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现有厂商均有扩张发展的机会,各厂商不得不动用所有的财务资源和竞争资源去扩张自己的产能,因而很少会去攻击对手。
但最近几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有所回落。
2011年11月,我国汽车产销环比增长、同比下降。
1月至11月,汽车产销增速与前10月相比继续趋缓。
面对这种局面,继续扩张的企业或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会降低价格或采用其他提高销售的策略,从而引发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加剧市场竞争。
(3)固定成本或库存成本部分合资车企采用诸如准时制等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品牌效应所带来的良好的销售业绩大大降低了其库存成本,有效分摊了其固定成本。
而自主车企诸如奇瑞汽车、比亚迪汽车由于盲目扩张产能而在当前市场需求有所回落的局势下,不得不面对生产能力利用率低、库存成本攀升等竞争压力。
(4)品牌忠诚度及顾客转换成本我国汽车购买者对进口品牌和合资品牌具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且其与自主品牌相比,具有更高的保值率。
因而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在进口品牌与合资品牌方面的顾客转换成本仍然较高。
案例分析价格战

案例分析:价格战阅读案例资料1-3,分析以下问题:1、为什么长虹三次价格战,效果差别这么大?2、波导和格兰仕各自都以价格战成功进入该行业,但是波导在快速起飞后,很快被淘汰,而格兰仕则维持了自己的行业地位,为什么,导致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请总结分析企业价格战获得成功的要点是什么?案例:长虹价格战资料来源:《定价》第165-168页以及部分网站信息1987年彩电成为全国紧俏商品。
当时一台47cm长虹彩电国家定价1400元,黑市买到3000元。
但是1989年彩电市场进入冰封期,原因为:·国家对彩电消费征收特别消费税,使得每台彩电涨价600多元·彩电热降温彩电业库存积压严重,长虹积压了20多万彩电,总之3.2亿,银行存款只有1000多元。
国家政策及宏观环境:价格调整由国家审批并严格控制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很大。
1989年:第一次价格战1989年8月9日,长虹打响了新中国价格战第一枪:长虹彩电在全国范围内降价。
在保证国家税收不少一分钱的前提下,向消费者让利350元。
市场反应:消费者抢购长虹彩电,20万台彩电销售一空;同行:不敢贸然跟进,状告长虹违反国家物价政策要求严厉制裁。
长虹降价行为得到肯定。
1996年:第二次价格战目的:挑战洋品牌,提高国产彩电市场份额;整合国内彩电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市场情况:3月26日,长虹宣布在全国61个大中城市的150家大型商场大幅让利销售,降价幅度8%-18%,单台100-850元不等。
同行:TCL于4月1日,彩电单台下降120-300;4月15日厦华下调10%价格;6月6日康佳价格下调15%;6月15日熊猫下调12%-17%。
市场结果:长虹知名度扩大,“赌”退洋货,其市场占有额从96年的3月份的17%扩大为96年末的27%。
1999-2001年第三次价格战背景:长虹领地有失。
98年7月,全国彩电销售量康佳第一,长虹第二,8月时长虹被挤到第三,市场占有率为:康佳12.7%,TCL12.6%,长虹10.4%。
价格战实战案例分析报告(PowerPoint 16页)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18:06:5 818:06: 5818:0 6Saturday, July 17, 2021
•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1.7.17 21.7.17 18:06:5 818:06: 58July 17, 2021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1年 7月17 日星期 六下午6 时6分5 8秒18: 06:5821 .7.17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1年7 月下午6 时6分2 1.7.171 8:06Jul y 17, 2021
பைடு நூலகம்
•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1年7 月17日 星期六6 时6分5 8秒18: 06:5817 July 2021
•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下午 6时6分 58秒下 午6时6 分18:0 6:5821. 7.17
每天只看目标,别老想障碍
•
3、
。21.7 .1718:0 6:5918: 06Jul-2 117-Jul-21
宁愿辛苦一阵子,不要辛苦一辈子
•
4、
。18:0 6:5918: 06:591 8:06Sat urday, July 17, 2021
• •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 5、
。21.7 .1721.7 .1718:0 6:5918: 06:59July 17, 2021
第 16 页
第 17 页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
•
1、
功的路 。21.7.1721.7.17Saturday, July 17, 2021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业价格战

案例分析-1英国报业价格战一、背景英国全国性高级报纸有:《泰晤士报》Times、《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卫报》The Guardian 、《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独立报》The 《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Dispatch、《观察家报》The Observer等。
《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
该报数度易手,1981年被澳大利亚人默多克购入国际新闻集团旗下。
它的主要读者是政府官员、企业界、上层知识层,言论上倾向于保守。
《每日电讯报》创刊于1855年,为英国四大严肃大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985年被加拿大人布莱克购入霍林格报业集团,读者主要是中产阶级,言论上倾向于保守。
两份报纸的市场定位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例如,二者都是综合性严肃大报、观点都是倾向保守,都是面向全国发行。
不同的是《泰晤士报》自其创办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甚至一度停刊;而《每日电讯报》在1985年由布莱克接手之后,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就实现了赢利,并成为布莱克报业帝国中的主要收入来源。
默多克接手《泰晤士报》之后曾许诺在5年之内实现赢利,但是,直到1993年,这份报纸还处于亏损状态。
1993年,默多克便开始向《每日电讯报》发起价格战,这一过程持续了12年。
二、价格战过程●进攻阶段(1993年9月~1994年6月)。
1993年9月,《泰晤士报》开始降价,把报纸价格从45便士降到30便士。
1993年12月,《泰晤士报》的发行量上升了24%,达到43.9万份;而《每日电讯报》的发行量只下降了1.9%,仍然保持在100万份以上。
1994年4月,《每日电讯报》依然保持着102万份的发行量,《泰晤士报》则达到了45.4万份,超过了《卫报》,并且把《独立报》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1994年6月局面出现了新变化,自从1940年发行量上升到100万份以上从来没有再降下来的《每日电讯报》突然发现,他们的报纸销量落到了100万份以下,而此时的《泰晤士报》已经攀升到了51.5万份。
管理经济学案例

《管理经济学》
案例:《伦敦时报》的降价
•世界传媒大王鲁珀特•默多克拥有的《伦敦时报》是世界著名报纸之一。
1993年9月,《伦敦时报》将它的价格从45便士降到了30便士,而它的竞争对手的价
12、每日电讯与伦敦时报的需求交叉弹性是多少?
3、《伦敦时报》的降价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吗?
1、伦敦时报的需求价格弹性
伦敦时报销量变动:(518000-355000)/355000=45.92%
伦敦时报价格变动:(30-45)/45=-33.33% 价格弹性:Edp=p p Q Q d d //∆∆ =45.92%/(-33.33%)=-1.38 Edp=|-1.38|>1,为弹性充足, 因此降价会使其销售量增加比较明显。
2、每日电讯与伦敦时报的需求交叉弹性
伦敦时报价格变动:(30-45)/45=-33.33%
每日电讯销量变动:(999000-1024000)/1024000=-2.44%
每日电讯与伦敦时报的需求交叉弹性:
x x dy
dy xy P P Q Q E //∆∆==(-2.44%)/(-33.33%)=0.073
Exy >0,伦敦时报可以看做是每日电讯的替代品,因此伦敦时报价格下降使其销量增加,会导致每日电讯销量下降。
3、《伦敦时报》的降价在经济上是否合理?
伦敦时报降价前收入:45×355000=15975000便士
伦敦时报降价后收入:30×518000=15540000便士
可见由需求量增加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额反倒小于价格下降所导致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额,因此若不考虑其他条件变动伦敦时报降价从经济上来说不合理。
价格战经典案例

价格战经典案例【篇一:价格战经典案例】阅读,只需一秒。
精彩,尽在掌握!不少人认为价格战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弱智营销,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有点幼稚。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那些以价格战闻名的中国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最后的胜利者。
敢于发动价格战,打出高水平的价格战,并在价格战中赚钱,这是战略思维。
除了价格比别人低,什么配合措施都没有,这是处于生存边缘者经常玩的把戏,这种行为不能称之为价格战。
单方叫阵,没人应战,自己跟自己玩,这种做法不是价格战。
如果以这种思维想象行业龙头的价格战,那么就犯了“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错误。
那些打赢了价格战的行业巨头,往往宁愿被社会误解,也不愿意透露打赢价格战的真谛。
只要能够享受胜利成果,被社会误解又算什么?被专家们贬低又如何?一场好的价格战,既能扩大市场份额,又能清理门户,还能赚得免费的广告,同时还能赢利。
但是把大众认为简单的价格战打出技术含量,并非易事。
● ● ●价格战赢利模式之一:“未来销量”式价格战打价格战之初是赔钱的,打赢了价格战就赚钱了。
赚钱的关键在于“未来销量”,所以称之为“未来销量”式价格战。
经典案例:白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白象崛起之初,当时方便面的利润很高,主流产品是70g/袋的包装。
白象开发出一款100g/袋的产品,投放山西市场。
白象100g/袋的价格仅仅比对手70g/袋的产品高一点,价格非常有竞争力。
试想,重量差别这么大,价格仅仅差那么一点点,无论对谁都有吸引力。
但是,按照白象当时的成本结构,这种价格是不赚钱的。
为什么不赚钱呢?因为白象当时的产量比较低,固定成本比较高,较高的固定成本分摊到较低产量,成本当然很高。
然而,白象最终赚钱了。
因为价格战,使白象的销量急剧扩大,迅速成为山西拥有最大销量的企业。
以扩大后的销量分摊固定成本,成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白象的价格战,技术含量有三点:1.白象开辟了一个新的产品包装和价格区间,价格战不影响自己的老产品;2.对手不敢轻易应战,对手如果应战,是在“新老产品互搏”,损己不损人;3.以“未来销量”为现在定价,即以价格战成功后的销量给成功前定价。
价格战实例分析

价格战实例分析一、问题的提出价格战是指同行业的企业为赢得市场,而通过大幅度降价来扩大销售、击垮竞争对手的一种营销手段。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热衷于价格战,如今不仅家电行业,而且汽车、手机、医药、电信等行业的价格战也层出不穷。
那么价格战会对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理论界对此褒贬不一,从目前的文献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价格战是一种低级的竞争手段,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Bhattacharya(1996)、Busse(2000)指出:价格战会减少企业利润和顾客忠诚、降低创新能力、丧失竞争优势,甚至面临破产;吴雅冰(2007)从企业角度分析了价格战的效应,认为价格战对企业的负面效应远远大于其正面效应。
第二种观点认为价格战对企业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它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
天津大学的姜福洋(2001)认为价格战能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并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江苏大学的张滨滨(2004)指出价格战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合理配置资源。
第三种观点是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价格战具有两面性,实施价格战有利亦有弊。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依据企业降价的目的,把价格战分为恶性价格战和合理价格战,恶性价格战对企业是有害的,而合理价格战是有利的。
企业到底该不该打价格战,价格战到底会对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笔者认为要真正了解并把握价格战必须从真实的案例出发。
因此,本文在深刻剖析了价格战两面性的基础上,选取被誉为中国企业近二十年发展史上的“标本企业”——奥克斯集团为案例,对奥克斯集团的价格战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从中得出启示,以求对企业决策有所帮助。
二、价格战效应的理论分析价格是市场营销的关键要素,能否赢得价格竞争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因此价格战成为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手段。
价格战实际上是指价格竞争,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就可以使企业获得市场,反之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因此本文主要从从企业角度来分析价格战的影响。
价格战经典案例

格兰仕微波炉 1996年8月
长虹彩电 1989年8月
降价时行 全国第一名的市场份 此时长虹与国内其它彩电企业 业地位 额,具备规模优势 相比,尚不具备规模优势
降价背景 降价目的
当时全国有80多家微 长虹库房里有20多万台彩电库
波炉企业。规模小, 存,产品积压总值达3.2亿元,
进入障碍低
银行存款只剩下1000元
30
六、如何把握价格战
与目标客户和产品属性相匹配
富裕阶层
品牌非常重要
(不受经济周期影响) 价格高
豪华品/奢侈品
中产阶层 (受经济周期影响)
品牌有影响 价格适中
趋势
中档商品
温饱型消费者
品牌不重要
(很受经济周期影响) 价格低
大众化商品/廉价品
31
六、如何把握价格战
利用必然性 ❖ 降低价格或者提高价值是市场竞争的必然
本土企业成功主要依赖于价格战和低成本 ❖ 神舟电脑便宜两成收获十成
名不见经传的电脑新军———神舟电脑竟然在一年 的时间内“连升三级”,跃升至中国家用电脑的前五强。
5
二、本土企业青睐“常规武器”的深层次原因
本土企业在生产要素上都处于弱势 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如人
产业结构的轻型化和产品的同质化 以老板个人为中心的粗放管理
13
四、格兰仕价格战策略
格兰仕价格战的艺术之一 —— 准(目标准) ❖ 不断建立规模优势:不断的上规模,不断地选新的平
衡点为降价目标 。 ❖ 市场占有率50%、60%、甚至70%还要降价 ,将微波
炉的附加值给摧毁掉 。
14
四、格兰仕价格战策略
格兰仕价格战的艺术之一 —— 准(目标准)
比较项目 第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1
英国报业价格战
一、背景
英国全国性高级报纸有:《泰晤士报》Times、《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卫报》The Guardian 、《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独立报》The 《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Dispatch、《观察家报》The Observer等。
《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
该报数度易手,1981年被澳大利亚人默多克购入国际新闻集团旗下。
它的主要读者是政府官员、企业界、上层知识层,言论上倾向于保守。
《每日电讯报》创刊于1855年,为英国四大严肃大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985年被加拿大人布莱克购入霍林格报业集团,读者主要是中产阶级,言论上倾向于保守。
两份报纸的市场定位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例如,二者都是综合性严肃大报、观点都是倾向保守,都是面向全国发行。
不同的是《泰晤士报》自其创办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甚至一度停刊;而《每日电讯报》在1985年由布莱克接手之后,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就实现了赢利,并成为布莱克报业帝国中的主要收入来源。
默多克接手《泰晤士报》之后曾许诺在5年之内实现赢利,但是,直到1993年,这份报纸还处于亏损状态。
1993年,默多克便开始向《每日电讯报》发起价格战,这一过程持续了12年。
二、价格战过程
●进攻阶段(1993年9月~1994年6月)。
1993年9月,《泰晤士报》开始降价,把报纸价格从45便士降到30便士。
1993年12月,《泰晤士报》的发行量上升了24%,达到43.9万份;而《每日电讯报》的发行量只下降了1.9%,仍然保持在100万份以上。
1994年4月,《每日电讯报》依然保持着102万份的发行量,《泰晤士报》则达到了45.4万份,超过了《卫报》,并且把《独立报》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1994年6月局面出现了新变化,自从1940年发行量上升到100万份以上从来没有再降下来的《每日电讯报》突然发现,他们的报纸销量落到了100万份以下,而此时的《泰晤士报》已经攀升到了51.5万份。
●相持阶段(1994年6月~1995年6月)。
《每日电讯报》在1994年6月23日开始降价,把报纸价格从48便士降到30便士。
第二天,《泰晤士报》宣布继续降价,降到20便士。
到1995年1月,双方价格都下降到5便士,相当于原来报价的1/10左右。
《每日电讯报》发行量上升到102万份,而《泰晤士报》达到了57万份。
●恢复阶段(1995年7月~1997年)。
1995年7月,《泰晤士报》把报价提高到25便士,《每日电讯报》随后也把报价提高到25便士。
到1996年底的时候,两份报纸的价格又回到了价格竞争之前的水平。
1997年《泰晤士报》发行量达到79.2万份,而《每日电讯报》则是109.8万份。
●价格之外策略比拼
进入到21世纪,报业受到了来自不同媒体的挑战,英国高级报纸展开了从价格到内容等全面竞
争。
英国著名的全国性日报《独立报》在2003年9月在发行大报的同时,开始向市场推出小报型的《独立报》。
此举震动默多克,新闻集团随即跟进,2003年11月,《泰晤士报》宣布推出小报版本。
2004年底大报型《泰晤士报》退出市场。
但“瘦身”后的《泰晤士报》的运营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编辑风格上,图片新闻更多,社会新闻的比例增多;政治上,渐见亲美国政府的趋势。
2002年69万份、2003年63万份、2004年48万份。
2003年到2004年,恐怕是《泰晤士报》历史上发行量下降最凶猛的年份之一:24%。
它在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上的位置,由2003年的第78名骤然下降到2004年的第91名。
根据初步估算,12年中,《泰晤士报》的亏损额高达1.75亿英镑。
鉴于亏损日益严重,曾发动“报纸价格战”的传媒巨头鲁珀特·默多克终于决定停止价格战,提高《泰晤士报》的售价,与竞争者保持同步。
2005年,《泰晤士报》的日常版定价为60便士,与英国伦敦的其他两份全国性大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的售价一样,比《独立报》便宜5便士。
三、问题:
1、新闻集团在英国发行高级报纸价格战的目的是什么?
2、你是否认为报业的价格战策略是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报业经营者收益的良策?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