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第12章作业空间设计

合集下载

HF人因——12.可用性

HF人因——12.可用性

可用性测试的实验环境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可用性测试实验室
可用性测试的实验环境
可用性测试的步骤
可用性测试的指标系统
可用性测试的步骤
测试目标和测试方案 测试人员与测试对象的选择 设计测试任务 测试的各个阶段 绩效度量
可用性测试的方法
用户参与的可用性测试方法 边做边说法 〔Think Aloud〕 观察法 用户调查法 焦点小组 记录实际使用情况 用户反响 专家参与的可用性测试 启发式评估〔经历评估〕 认知走查法〔Cognitive walkthroughs, CW〕
◦ 可用性检查 ◦ ISO 9241符合度评估 ◦ 反响搜集型用户测试 ◦ 绩效度量型用户测试 ◦ 协同测试 ◦ 全局界面协调 ◦ 用户满意度问卷调查 ◦ 用户面谈 ◦ 焦点小组 ◦ 认知负担度量等等
可用性工程的应用
◦ IBM: 始于1959年,500人,25个可用性实验室 ◦ Microsoft :始于1988年,200人,30个可用性实验室 ◦ Philips:100余人 ◦ SUN:70余人 ◦ Siemens :100余人 ◦ Nortel:100余人 ◦ Oracle:70人左右 ◦ Samsung :100余人 ◦ Adobe:21人 ◦ eBay:20人 ◦ HP、Yahoo、NCR、Nokia、AOL、Intel、GE、TI、Elsevier、IHG、
5、常备机型、 熟悉方式、混
3、自带机型、回
杂输入、无干
复方式
常备机型〔motorola手机操作〕扰输入
6、常备机型、熟 悉方式、纯中文、
无干扰输入
8、常备机型、 熟悉方式、纯 中文、无干扰 输入
7、常备机型、熟 悉方式、混杂输 入、无干扰输入
9、常备机型、 熟悉方式、混 杂输入、无干 扰输入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件-作业空间设计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件-作业空间设计

2.通道与走廊
(1)单人侧身通过,宽度W,则Wmin ≥330mm; (2)单人正向通过: Wmin ≥510mm;Woptimum
=760mm; (3)双人通道: Wmin ≥1.22~1.37m; (4)有单侧开门的通道: Wmin ≥1.67~1.83m; (5)双侧开门的通道: Wmin ≥2.1~2.34m。
3. 作业空间设计的目的
从大的范围来讲,就是组织生产现场,把 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和工具等按生产任务、工 艺流程、人的操作要求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 给能量、物质和人员确定一个最佳的流通路线 和占有区域,从而提高工作系统总体上的可靠 性和高效性。从小的范围来讲,就是合理设计 工作岗位,以保证作业者在工作位置上便于工 作,保证操作活动的准确高效,并以最低的体 力负荷和心理负荷获得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同 时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安全人机工程
Chapter7 作业空间设计
7.1 作业空间
1. 作业空间的定义 在工作系统中,人、机、环境这三
个基本要素是相互关联而存在的。每 一个要素都根据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 并按优化系统功能的原则,使这些空 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空间的总 和就叫作业空间,也称工作空间。
2. 作业空间的三个空间范围
功能尺寸是指为了确保实现产品的某一功能而在设计 时规定的尺寸,有:
最小功能尺寸=(人体)设计界限值+功能修正值
最佳功能尺寸=(人体)设计界限值+功能修正值+心理修正值
7.3 工作场所的性质对作业空间的要求
在作业空间总体布局时,必须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1)从机器、设备的功能结构因素出发考虑完成工序所
4. 作业空间设计 在现代人机工程学中的地位
随着工矿企业向大型化、现代化方面发展,工 作系统所消耗的能量日益巨大,物质流量不断增加, 对人的操作要求显著提高,这使得作业空间设计变 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协调工作系统内人-机-环境 等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关关系和提高系统整体性能的 最关键的措施之一。

大学安全人机工程学课件-作业空间设计讲义

大学安全人机工程学课件-作业空间设计讲义

3. 作业空间设计的目的
从大的范围来讲,就是组织生产现场,把 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和工具等按生产任务、工 艺流程、人的操作要求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 给能量、物质和人员确定一个最佳的流通路线 和占有区域,从而提高工作系统总体上的可靠 性和高效性。从小的范围来讲,就是合理设计 工作岗位,以保证作业者在工作位置上便于工 作,保证操作活动的准确高效,并以最低的体 力负荷和心理负荷获得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同 时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4. 作业空间设计 在现代人机工程学中的地位
随着工矿企业向大型化、现代化方面发展,工 作系统所消耗的能量日益巨大,物质流量不断增加, 对人的操作要求显著提高,这使得作业空间设计变 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协调工作系统内人-机-环境 等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关关系和提高系统整体性能的 最关键的措施之一。
7.2 作业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辅助性工作场地的空间尺寸
1. 出入口
封闭的工作区域首先应有供日常通行的常规出入 口,允许预期的人员、车辆和货物不受限制地通过。 其次封闭的工作场所必须提供辅助入口以及各种需要 的应急出口。相应的空间尺寸为: (1)仅供人员进出的出入口: 进出高度≥2.1m;最小宽度≥0.81~0.86m;尽量不采用 门槛。 (2)由车辆、货物通行的出入口: 视具体情况而定。 (3)应急出口: a. 有足够的数量; b. 每个应急出口有便于里边人员迅速撤出的足够空间; c. 应急出口应易于开启。
其基本要求如下所示:
• 1 设备操作人员的平面活动范围。 a. 最小工作间的地面面积≥8m2。 b. 工作岗位上的自由活动面积≥1.5m2,且自由活动场地
宽度>1.0m c. 每个操作者最佳的工作活动面积=4m2。
• 2 工作间内长时间工作人员的基本空间要求。 a. 以坐姿为主的工作人员的基本空间≥12m3。 b. 非坐姿为主的工作人员的基本空间≥15m3。 c. 重体力劳动者的基本空间≥18m3。

人机工程---作业空间设计

人机工程---作业空间设计

术语和符号3.1 水平基准面P XY在工作岗位,人站立的或座椅放置的平面(见图1至图3)。

3.2垂直基准面P YZ与人体冠状面平行,与水平基准面相垂直,并且通过工作岗位上限制人体向前的点所在的平面[见图1(a)至图3]。

3.3座位面高度S座位设计平面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4 坐姿工作岗位的相对高度H1坐姿时手操作平面与座位设计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5 立姿工作岗位的工作高度H2立姿时手操作平面和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2和图3)。

3.6工作平面高度 A安放作业对象或工装夹具的平面和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7 作业面高度 C手作业平面和工作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8 工作台面厚度K工作平面与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9 脚支撑高度 F脚支撑面的几何中心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0 小腿空间高度U座位设计平面与脚支撑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1 大腿空间高度Z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与座位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2 坐姿工作岗位的腿空间高度G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与脚空间上方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3 立姿工作岗位的脚空间高度I容脚空间上方界面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2)。

3.14 腿部空间进深T1垂直基准面和限制小腿或膝前伸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15 脚空间进深T2垂直基准面与限制脚前伸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16 腿部空间宽度 B限制膝或脚向外侧扩展的两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b)]。

3.17 横向活动间距 D两相邻工作岗位上的纵向中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b)]。

3.18 向后活动间距W垂直基准面和限制人体向后活动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人因工程复习

人因工程复习

⼈因⼯程复习《⼈因⼯程》课堂复习题总集编者—喵喵第⼀章概述1.⼈因⼯程学定义2.主要研究内容?3.研究的⽅法?问题回顾与讨论1.什么是⼈因⼯程学?2.⼈因研究的领域是那些?3.⼈因研究的主要⽅法是什么?4.⼈因研究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5.应⽤调查法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什么?6.举出⽣活中较好或不⾜的⼈因⼩案例。

第⼆章⼈的因素1.⼋⼤系统的基本功能感觉(视、听、味、嗅、肤)系统的最低极限值。

供能(三种)系统的适合场合。

2.⼼理影响因素的应⽤(五个)重点:基本概念问题回顾与讨论1.⼈体⼋⼤系统是什么?2.⼈的感觉(视、听、味、嗅、肤)的最低极限值。

3.有⼏种供能⽅式?分别适合什么场合?4.脑⼒劳动者⼯作时的特点是什么?5.⼈的精神状态可以从⼏个⽅⾯来描述?6.⼈的情绪有⼏种典型状态?当⼀串钥匙从桌上滑落,此时⼈的本能反应是什么?属于什么情绪状态?第三章微⽓候环境(1)微⽓候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对微⽓候条件的主观感受有哪些?(3)如何改善作业微⽓候环境?例:若测得空调⼤楼某实验室的⼲球温度为30℃,湿球温度为25℃,风速为0.5m/s;求在该环境中的有效温度?是否适合从事轻体⼒劳动?解:分别找出⼲球温度30℃和湿球温度25℃,连接这两点间的虚线与风速为0.5m/s曲线的交点,即可求出有效温度为26.6℃。

问题讨论:1.该有效温度是否适合从事做轻体⼒劳动?2.如若不适合,应该改变那些因素⼊⼿?3.⽬前环境下改变那个因素最有效?问题回顾与讨论1.什么是微⽓候?2.它的四要素是什么?3.⼈的最佳微⽓候环境指标数值分别是多少?4.什么是有效温度?它的优点与不⾜是什么?第四章境照明环1.基本概念:光的度量(光通、光强、亮度、照度)视觉特性(适应、视觉、视野、视度、视⼒)2.照明对作业的影响3.如何布置照明问题回顾与讨论1.光的四种度量是什么?2.什么是照度?某8平⽅⽶的房间⽤⼀只100w、1680lm的⽩炽灯照明,其平均照度为多少(单位)?3.⼈的视野与⾊彩有关,请将蓝⾊、绿⾊、⽩⾊和黄⾊四种颜⾊,按视野由⼤到⼩排列。

人因工程学 第08章-作业空间设计-zj

人因工程学 第08章-作业空间设计-zj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Team of Prof. Sun L. Y.
School of management
8.2.2 人的行为影响
➢ 人的行为惯性
在设计总体布局时,还要考虑尽量规避人的捷径反应和 躲避行为。
捷径反应,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贪图方便,采用最 便捷的途径,直接指向目标的行为倾向,例如直接伸手取 物、穿越空地走直线等。
坐、立交替的作业姿势, 它只适合一些特殊的作业。 如作业中需要重复前伸超 过41cm或高于15cm 的操作 等
(个人距离)、社交区(社交距离)、公共区(公共距离)
A≤450 450<B≤1200 1200<C≤3500
A——紧身距离 B——近身距离 C——社 交距离 D——公共距离
图8-2 个人心理空间(mm)
3500<D≤9000
在进行作业空间设计时,还要注意方向性。通常情况下,受人直视或从 背后接近被试者所造成的不安感,大于可视而非直视条件下的接近。 一般,人们要求的正面空间相对于侧面空间要大。
重要性:一个设计优良的作业空间,不仅可以增加生产的安 全性、有序性和效率,降低作业的危险性,更可以提高作业 者的满意度和工作动机,经济地利用空间资源。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Team of Prof. Sun L. Y.
School of management
8.1.2作业空间设计的一般要求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Team of Prof. Sun L. Y.
School of management
8.2.1 人的视觉要求
➢ 视距
视距是人在作业中正常的观察距离

人因工程—作业空

人因工程—作业空

在作業台面上加上斜面,提高 治治具高度,減少MIC與操作者 的距離,減少疲勞度﹐
三、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立姿作業優化2
測試機台CELL高度過低
Before
After
三、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立姿作業改善3
400
三、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立姿作業布置改善4
不合理的布置會浪費操作時間,使動作效率下降,應加 以排除。重整操作環境等也可合并減少一些無用動作。 例.將膠布位置由作業員的背后變為側邊,可減少作業員 的轉身動作。 前 后
546
216
15.77
9.70
一、人的形体参数
人体尺寸的影响因素
年齡 & 性別 & 種族 & 年代 & 職業 & 国家 & 其他
種族(国家)
美國白人
人數 年齡 身高 體重 25000 23 173.7 70.4
美國黑人
6684 23 172.7 69
日本人
233 25-34 161.3 54.9
一、人的形体参数
三、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3.1 作业空间设计 3.1.1工作高度(立姿)
立姿較適合之時機: 工作台下沒有大腿放置空位。 處理物品重量大於4.5kg。 經常需要舉起雙手伸長手臂於高處取物。 作業必須經常起身走動。 作業必須以雙手向下施加壓力。
三、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立姿作业空间
立姿作业的特点: (1)需要经常改变体位的作业。站着频繁的起坐消耗 能最少些; (2)常用的控制器分布在较远区域、需要手足有较大 运动幅度的作业。因站姿时作业者可以走动,可以看见或 使用坐姿作业者够不到的部件; (3)需要用力较大的作业。立姿时手臂力量较大,易 于操作大操纵杆。

人因工程学知识点

人因工程学知识点

⼈因⼯程学知识点⼀1.⼈因⼯程的定义:1)研究⼈在某种⼯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理学和⼼理学等⽅⾯的因素;研究⼈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研究在⼯作中、⽣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考虑⼯作效率、⼈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

2)研究⼈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的⽣理、⼼理等特征,达到在⽣产中提⾼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的。

2. ⼈因⼯程学就是按照⼈的特性设计和改进⼈—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机—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时间和空间的⼈与其所操作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简称⼈---机系统。

⼈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决策者,也是操纵者或使⽤者;机是指⼈所操纵或使⽤的⼀切物的总称,它可以是机器,也可以是设施、⼯具或⽤具等;环境是⼈、机所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机、环境在其构成的综合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完成特定的⼯作过程。

3. 发展过程:1)20世纪初:泰勒最早提出,特点:以机器为中⼼,让⼈去适应机器。

2)⼀战初⾄⼆战前: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霍桑试验3)⼆战到20世纪60年代:从⼈适应机器转⼊到机器适应⼈的新阶段。

4)20世纪60年代后:研究领域不断扩⼤,应⽤范围越来越⼴泛,在⾼技术领域发挥特殊作⽤。

4. ⼈因⼯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机---环境系统。

在研究中特别注意客观性和系统性。

客观性是指研究者在⼯作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据客观事实的本来⾯⽬去揭⽰事物的内在的规律性,不能以个⼈主观臆断解释客观事实。

5.主要研究⽅法:1)调查法:是获取有关研究对象资料的⼀种基本研究⽅法。

包括:(1)访谈法。

通过询问交谈来收集资料。

(2)考察法。

实地考察,发现系统的问题,为开展分析、实验和模拟提供资料。

(3)问卷法。

根据研究⽬的,以问卷或量表的形式收集答案。

2)观测法:研究者通过观察、测定和记录⾃然情境下发⽣的现象来认识研究对象的⼀种⽅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主要视力范围
有时,对被观察物体并不要求获得十分细致的清晰程度,所以注意力不必集中,视力也不紧张。 此外,视力范围与被观察的目标距离有关。目标在560mm处最为适宜,低于380mm时会发生 目眩,超过760mm时,细节看不清楚。当观察目标需要转动头部时,左右均不宜超过45º,上 下也均不宜超过30º。
第一节 作业空间设计概述
二、作业空间设计的一般要求 (一)近身作业空间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作业特点 (2)人体尺寸 (3)作业姿势 (4)个体因素 (5)维修活动 (二)作业场所布置原则 (1)重要性原则 (2)使用频率原则 (3)功能原则 (4)使用顺序原则 (三)总体作业空间设计的依据
平 20 均 执 15 行 时 10 间
80
150
185
图12-12 作业面的高度与身高的关系/cm
身高
二、立姿作业空间设计 (二)作业范围
图 12-13 立姿作业的作业范围/㎜
二、立姿作业空间设计 (三)工作活动余隙
表12-5 立姿作业活动余隙设计参考尺寸/mm
余隙类型 站立用空间 (工作台至身后墙壁的距离) 身体通过的宽度 身体通过的深度 (侧身通过的前后间距) 行走空间宽度
最大尺寸 1000 680 660 240 1000
一、坐姿作业空间设计
(四)椅面高度及活动余隙 (1)座椅的椅面高度一般略低于小腿高度,以便使全部脚掌着地支撑下肢重量,方便下肢
移动,减少臀部压力,避免椅子前沿压迫大腿。 (2)座椅放置空间的深度距离(台面边缘到固定壁面的距离),至少应在810mm以上,
第三节 作业姿势与作业空间设计
一、坐姿作业空间设计 (一)工作面高度和宽度
工作类型 精密工作 轻作业 用力作业
表11-2 坐着工作时推荐的工作面高度/mm
对男性的推荐高度
对女000 700—740 650
一、坐姿作业空间设计
工作面宽度视作业功能要求而定: 一般若单供靠肘之用,最小宽度为100mm,最佳宽度为200mm; 仅当写字用时,最佳宽度为400mm; 工作面板的厚度一般不超过50mm,以便保证大腿的容膝空间。
容膝空间
最小值 ≥760 ≥510 ≥330 ≥305 ≥200
容脚空间 过头顶余隙
≥150×150 ≥2030
推荐值 910 810 380 380
(二)工作体位
1.坐姿作业 坐姿是指身躯伸直或稍向前倾角为100~150,上腿平放,下腿一般垂直地面或稍向前倾斜着地,身体处 于舒适状态的体位。 坐姿作业具有以下特点:不易疲劳,持续工作时间长;身体稳定性好,操作精度高;手脚可以并用作业; 脚蹬范围广,能正确操作。 人体最合理的作业姿势就是坐姿作业。对于以下作业应采用坐姿作业:精细而准确的作业;持续时间较 长的作业;施力较小的作业;需要手、足并用的作业。
第十二章 作业空间设计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作业空间设计概述 第二节 作业空间设计中的人体因素 第三节 作业姿势与作业空间设计 第四节 工作场所性质与作业空间设计 第五节 座椅设计
第一节 作业空间设计概述
一、作业空间设计的有关概念 二、作业空间设计的一般要求
第一节 作业空间设计概述
一、作业空间设计的有关概念 1.作业空间 (1)近身作业空间 (2)个体作业场所 (3)总体作业空间 2.作业空间设计
(四)视觉运动规律
(1)眼睛沿水平方向运动比沿垂直方向运动快而且不易疲劳;一般先看到水平方向的物体,后看到垂直方 向的物体。因此,很多仪表外形设计成横向长方形。 (2)视线的变化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和顺时针方向运动。所以仪表刻度方向设计应遵循这一规律。 (3)人眼对水平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比对垂直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要准确得多,因而水平式仪表的误 读率(28%)比垂直式仪表的误读率(35%)低。
(四)视觉运动规律
(4)当眼睛偏离视中心时,在偏离距离相等的情况下,人眼对左上限的观察最优,依次为右上限、 左下限、而右下限最差。视区内仪表的布置应考虑这一点。 (5)两眼的运动是协调的、同步的。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一只眼睛转动而另一只眼睛不动;在一般 操作中,不可能一只眼睛视物而另一只眼睛不视物。因而通常都以双眼视野为设计依据。
一、坐姿作业空间设计 (二)作业范围 (1)水平作业范围
图12-3平面正常范围和最大范围,以及斯夸尔斯提出的正常范围/cm
一、坐姿作业空间设计 (二)作业范围 (2)垂直作业范围
图12-4坐姿作业时手的垂直作业范围/mm
一、坐姿作业空间设计 (二)作业范围 (3)立体作业范围
图12-5 坐姿上肢运动范围
(三)人的行为特征
2.人的捷径反应和躲避行为 人的捷径反应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贪图方便,采用最便捷的途径,直接指向目标的行为倾向。 如伸手取物往往直接伸向物品,穿越空地走直线等。 当发生危险时,人类也有一些共同的躲避行为。如从众心理、左右躲避等行为。人的这种行为倾向在 作业过程中常常是引起事故的原因,因此,在设计总体布局、通道、机器、堆放物时就应该提前考虑 到。
(二)工作体位
(2)立姿作业的缺点 不易进行精确和细致的作业;不易转换操作;立姿时肌肉要做出更大的功来支持体重,容易引起疲劳; 长期站立容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等。 对于需经常改变体位的作业;工作地的控制装置布置分散,需要手、足活动幅度较大的作业;在没有 容膝空间的机台旁作业;用力较大的作业;单调的作业,应采用立姿操作。
(一)视野
垂直平面的视野:以标准视线水平为0º基准,则最大视区为视平线以上50º和视平线以下70º。颜色辨别界 限为视平线以上30º,视平线以下40º。 实际上人的自然视线是低于标准视线的,一般状态下,站立时自然视线低于水平线40º,坐着时低于水平 线15º;在站姿松弛时,自然视线偏离标准线30º,在坐姿松弛时,自然视线偏离标准线38º。最佳观看展 示物的视区在低于标准线30º的区域里。
(三)人的行为特征
前面讨论的是人进行正常作业所必须的物理空间。实际上,人对作业空间的要求,还受社会和心理 因素影响。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空间要大于操作空间要求。当人的心理空间要求受到限制时,会 产生不愉快的消极反应或回避反应。因此,在作业空间设计时,必须考虑人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1.个人心理空间 2.人的捷径反应和躲避行为
第二节 作业空间设计中的人体因素
二、人体视野及所及范围 (一)视野 (二)主要视力范围 (三)眼高 (四)视觉运动规律
(一)视野
视野是指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眼睛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得见的空间范围,常以 角度来表示。视野的大小和形状与视网膜上感觉细胞的分布状况有关,正常人两眼的视野大致相同。 在水平面内的视野是:双眼视区大约60º以内的区域,辨别字的视线角度为10º~20º;分辩字母的视线 角度为5º~30º,在各自视线范围以外,字和字母模模糊糊,趋于消失。对于特定的颜色的辨别,视线 角度为30º~60º。最敏锐的视力是在标准视线每侧1º的范围内。
以便作业者起身与坐下时移动椅子。 (3)座椅放置空间的宽度距离应保证作业者能自由的伸展手臂,座椅的扶手至侧面的距离
应大于610mm。
一、坐姿作业空间设计 (五)脚作业空间
图12-8 脚作业空间
一、坐姿作业空间设计
图 12-9蹬力较大的脚操作器作业空间
图12-10蹬力较小的脚操作器作业空间
二、立姿作业空间设计 (一)工作面高度
(二)工作体位
3.坐、立交替的作业 某些作业并不要求作业者始终保持立姿或坐姿,在作业的一定阶段,需交换姿势完成操作。这种
作业姿势称为坐、立交替的作业姿势。 采用这种作业姿势既可以避免由于长期立姿操作而引起的疲劳,又可以在较大的区域内活动以完成 作业,同时稳定的坐姿可以帮助作业者完成一些较精细的作业。 坐、立交替作业的作业面按立姿作业设计,座椅面高度应与作业面高度相匹配,因此应提高座椅高 度。一般使人坐在椅面上双脚刚好着地。该类座椅一般设计成可调的。
5
0
频率 重要性 功能 使用顺序
/min



原则的适用性
图12-1面板布置原则与作业执行时间的关系
第二节 作业空间设计中的人体因素
一、作业空间设计时人体测量学数据运用 (1)确定对于设计至为重要的人体尺度 (2)确定设计对象的使用者群体,以决定必须考虑的尺度范围 (3)确定数据运用原则 (4)选择合适的数据定位群体的百分位 (5)查找表选择有关数据值 (6)如有必要,对数据作适当的修正 (7)考虑测量衣着情况 (8)考虑人体测量学数据的静态和动态性质
(二)工作体位
2.立姿作业 立姿通常是指人站立时上体前屈角小于300时所保持的姿势。立姿作业的优点及缺点如下: (1)立姿作业的优点 可活动的空间增大;需经常改变体位的作业,立位比频繁起坐消耗能量少;手的力量增大,即人体 能输出较大的操作力;减少作业空间,在没有坐位余地的场所,以及显示器、控制器配置在墙壁上 的情况,立姿更好。
图 12-11工作面调整的高度
二、立姿作业空间设计
表12-4 立姿工作时推荐的工作面高度/cm
工作类型
对男性的推荐高度
对女性的推荐高度
精密工作 轻度工作
重工作
100-110 90-95 75-90
95-105 85-90 70-85
二、立姿作业空间设计
110
105
作 100

面 高
95

90
85
(三)人的行为特征 1.个人心理空间
图12-2人身空间区域
表 12-1人际交往心理距离/mm
接触类型 亲密距离 个人距离 社交距离 公共距离
心理距离 ≤450
450~1200 1200~3500 3500~9000
(三)人的行为特征
1.个人心理空间 人们对正面要求较大,而侧面要求较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工作场所的布局设计,使工作岗位具 有足够的、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并预先对外来参观人员的通行区域做出恰当的规划。 有些座椅设计的虽然考虑了人的舒适性和使用效率,但由于放置的位置和排列不当,总体使用效 率并不高。例如长排放置的多人座椅,中间不加分隔,即使落座者旁边有空位人们通常也不愿意 坐上去,如果加上扶手或隔开座椅,就可以提高座椅利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