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
有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概况的文献

有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概况的文献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化区域。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显露出来。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水资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但是,黄河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
黄河下游的水质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生物多样性:黄河流域是中国的重要生物多样性区域之一,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
土地利用: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但是土地利用不合理、过度开垦,使得土地退化、沙漠化加剧。
气候变化:近年来,气候变化对于黄河流域的影响不断加大,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发生,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人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水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土地保护、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任重道远,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和加强治理。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母亲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色土地流域。
然而,多年来,黄河流域面临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也对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水资源短缺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该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过度灌溉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了水资源紧张局势。
建议: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鼓励农民进行节约用水。
发展现代化农业,并促进灌溉系统更新升级。
2. 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大监测和调控力度,确保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水资源。
3. 推动生态修复:通过植树造林、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等措施,恢复水源涵养功能,增加水资源供给。
二、土地沙化和退化黄河流域的土壤质量不断恶化,沙尘暴也日益频发。
过度开垦和滥伐森林导致了大片草原退化和土地沙漠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建议:1. 加强土地保护: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农业、林业和草原的范围。
加强监测和治理沙漠化地区,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2. 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鼓励有机农业、绿色种植和精细管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3. 加强生态修复:通过引入抗风固沙植物、建设防风林带等手段,恢复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污染及水质恶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加,黄河流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城市污水处理不完善,导致河水质量恶化,威胁到人民健康和生态系统。
建议:1. 强化环境监管:加强对企业和农田的巡查,打击非法排污行为。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水质状况。
2. 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源的惩罚力度。
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并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
3. 加强水污染治理:改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处理效率。
黄河流域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黄河流域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
黄河流域是中国的粮仓、棉纺基地和著名的农业区。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有限,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快增加。
但黄河水资源并没有跟上这个趋势,因此导致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紧张,并给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不均衡,上游和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分配存在很大差异。
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地区,洪水和雨水比较充沛,而在下游地区,特别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河流湖泊相对较少,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丰富,因此地面水资源相对较少。
这就导致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再次,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也非常严重。
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和工业废水排放到黄河中。
另外,由于黄河流域属于中国的西北干旱区,农业灌溉中经常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些物质也会污染黄河水资源。
这样的水资源污染对当地的人民健康、生态环境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还面临水效率低下的问题。
由于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高消耗、浪费的用水方式,因此引起了对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此外,由于技术和设备的落后,用水效率低,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现象,导致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极低。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包括水资源总量有限、分配不均衡、水资源污染、水效率低下等多个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需要加强以水资源管理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的作用,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广大公民也需要加强环保意识,理性使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分析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利用状况

分析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利用状况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经济发展区域之一,地下水是该地区的重要水源之一、然而,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和过度利用等问题,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和问题。
本文将对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特点明显。
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含水层较浅,因此地下水资源丰富。
黄河流域地下水主要来自于河流的入渗和降水的补给,随着地下水的长期不断补给,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然而,由于黄河流域属于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有限,水资源紧缺。
因此,人们对地下水依赖度较高,不断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量减少。
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黄河流域的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长,达到了严重的过度利用状态,不仅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还进一步加剧了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
其次,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利用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需求增加,地下水开采主要用于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方面。
这些领域对地下水的需求量很大,但管理不善,大量地下水被浪费和过度利用,导致地下水资源在短时间内大量消耗。
另一方面,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方式较为粗放,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例如,地下水采区管理较为松散,缺乏约束和实施措施,对地下水的控制和保护不到位,导致地下水的利用不合理,使地下水资源利用状况更加恶化。
第三,地下水资源利用状况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不良影响。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渗漏能力减弱,导致地表水资源流失,并且引起土壤干燥和河流水位下降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
此外,地下水位下降还会引发地层沉降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给生活和生产带来一系列风险与问题。
为了改善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利用状况,有几个关键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研究和监测工作,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补给和利用情况,为科学合理规划和管理地下水提供依据。
近5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周成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区, 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 人均占有年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的1/5。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 黄河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量, 担负着本流域和下游引黄灌区占全国9%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 同时还要向流域外部分地区(含河北与天津及青岛)远距离送水(刘昌明,2004)。
过去50年黄河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循环要素均呈减少的趋势,黄河流域从1972-2000年间有22年出现断流。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流域水资源状况日益恶化。
特别是近20 多年来干流、主要支流下游断流频繁发生, 不仅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而且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冲击(刘昌明,2004)。
河川径流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资源。
本项研究主要着眼于对河川径流的分析。
根据1956-2000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唐乃亥测站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03.93m3s-1,占全流域产流量38.13%;兰州站为329.89 m3s-1,占61.68%;花园口站为532.78 m3s-1,占99.6%,利津站为534.79 m3s-1。
所以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流区,特别是黄河源区,这也是本项研究的重点区。
(一) 近50年黄河流域降水及其变化1、流域降水的空间分布1951-2000年黄河流域花园口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49.9mm,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量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为800~1000mm;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
如用200、400、600 mm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代表黄河流域的年降水地带性, 即干旱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 其中200mm线东-西变幅不大,约100km;600mm线主要是南-北变化,南-北变幅大于300km;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代表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449.9 mm)情况, 而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各年南-北(纬向)与东-西(经向) 的摆动都很大,在黄河流域可达400km以上。
211148656_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利用效率都咋样

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利用效率都咋样?撰文|张倩歌、杨茂制图|柠语丝绸之路,甘肃,黄河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但当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且利用效率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获得一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时所需水资源的最优投入量与实际投入量的比例。
针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凭借其独特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但DEA模型基于径向测量的特点可能会使评价结果产生误差。
超效率SBM模型是基于传统DEA模型改进而来的科学评价方法,其评价水资源利用效率更加准确合理。
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是评价一Ocean World重点推介>>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
水资源生态足迹是指在特定人口和经济状况下,维持人们正常生活以及净化污染水资源所需要的生产性水域面积。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某个发展阶段中水资源最大可承载的农业、工业、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能力。
为使流域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价值发挥最大作用,结合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使评价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
然而,多数研究把水资源生态足迹作为产出指标或把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作为投入指标单独用于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鲜有学者把二者同时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对上述方法进行延伸,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特性,把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水资源生态足迹分别作为投入指标和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到超效率SBM模型中进行黄河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以使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契合度更高。
结果分析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分析(1)水资源生态足迹。
根据作者使用的方法计算得出2010—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生态足迹(表1),从九省(区)水资源生态足迹合计值来看,2010—2012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先下降后上升且变化幅度较大;2015—2018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大幅度下降,说明该时段流域维持人口、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水域面积明显减少;2018—2019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环境与规划学院08级地理科学辛亮亮080260029【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分析及影响黄河水资源质量的因素的解释,从理论和实际实践中阐述黄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进而为更好的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沿河区域经济及农业生产提供充分根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评价标准改善方法综合利用一、引言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被中国人民赞誉为"母亲河"。
她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而且在世界上与其他四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成为世界文明之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注入渤海。
流程共5464千米,落差4480米。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
黄河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闭流区,)干流全长5464公里, 绝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千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而蒸发能力大, 水资源不丰富。
全流域总水资源量为735亿立米, 全流域1956~1979年年平均降水深毫米,其中约有20%男形成河川径流, 约有80%叮乡为蒸散发所直接消耗。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黄河的战略地位更是不言而喻。
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黄河的水资源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质恶化,供需矛盾突出等因此,分析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研究水资源变化趋势对制定治理好流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一)资源量贫乏, 供需矛盾突出黄河虽是我国第二大河, 但。
1956~1979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只有659亿立米, 仅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大于淮河、海河和辽河。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占2.6%全国的,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及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黄河流域水资源量调查评价_张俊峰

山丘 山丘 平原 平原 水资源 区 Pr 区 Rg 区 Pr 区 Rg 总量
80. 4 80. 2 0. 6 0. 3 209. 3 54. 9 53. 6 0. 5 0. 2 134. 4 16. 0 4. 7 11. 8 0. 5 40. 4 20. 0 14. 0 17. 4 4. 8 62. 8 52. 8 42. 5 29. 4 3. 1 160. 3 31. 1 26. 2 3. 3 0. 2 63. 1 12. 6 7. 1 10. 1 0. 2 37. 9 0. 2 0. 1 8. 6 0. 0 11. 4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已逐步从农业的命脉发展成为整个国 民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命脉,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各个方 面,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根据新的治水思路和 水资源情势变化情况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以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2 年 3 月,国家计 委和水利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资源综合 规划编制工作,分别完成全国、流域、省( 区) 水资源综合规划。 在对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 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的方案与对策措施,以促进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ZHANG Jun-feng1 ,ZHANG Xue-cheng2 ,ZHANG Xin-hai3
( 1. Department of Planning and Programming,YRCC,Zhengzhou 450003,China; 2. Hydrology Bureau,YRCC,Zhengzhou 450004,China; 3. Yellow Riv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Zhengzhou 450004,Chin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摘要: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极具重要战略地位,但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本文从黄河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以及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角度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评价,以便于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实现供需的协调平衡,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水质开发利用展望一、引言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中国人的“母亲河”。
她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与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称世界四大文明之河。
黄河是我国极具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条河流,它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横跨我国的西、中、东部,奔腾的黄河水贯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市自治区,并最终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
黄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流域面积达752443km2,占国土面积的8.3%。
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m,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
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沿途汇集了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如湟水、洮河等在其上游,由于下游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所以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黄河流域平均径流量5.8×1010m3,在国内河流中位列第八位,仅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2%,却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50多座中等城市的供水任务,为流域内外广大城市和农村生活、生产、生态提供水资源保障,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重要意义。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理论进展1、黄河流域水资源数量评价黄河总体来说是一条水资源相当贫乏的河流,且面对着水资源总量紧缺的严峻局面。
但由于其径流时空分布、河道控制工程和沿河区域特点等因素的复合状况相当复杂,各河段水资源的丰度、可靠程度和利用潜力都是有巨大差别的。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气候干旱,全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并向逐年减少的趋势发展,平均径流深度仅77mm,流域内人均水量593 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2%,再加上流域外的供水需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更少,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6%。
水资源先天不足,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下游断流日趋严重,河床时干时湿,填注、浸润蒸发损失增加,水土流失也导致缺水加剧。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6.6×1010m3,地表水资源量为5.58×1010m3,主要为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的动态水量,地下水资源量为3.63×1010m3,其中平原区为1.81×1010m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组成为:降水入渗补给量6.75×109m3,占37.3%,山前侧渗补给量1.95×109m3,占10.8%,地表水入渗补给量9.38×109m3,占51.9%。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主要是夺取潜水蒸发量,对河川径流的影响不大,山丘区地下水开采多为傍河取水或岩溶水,实际上是夺取了河川基流量和河床潜流量,对地表水资源量影响很大,深层承压水的补给量很小,大量开采会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发生环境地质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水资源的过量开发利用,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使地下水补给量相应发生变化,严重超采区形成了深层承压水降水漏斗。
由于水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加之近年来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等因素影响,使得流域内主要河流实测径流量有日趋减少的趋势,支流的中下游,甚至上游河段,均处于或正在呈现出比较严重的缺水、断流状态,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水资源和水环境已成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
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近20多年,水资源量进一步减少,但是人口和经济规模在进一步增长,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更加困难。
随着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供水要求的持续增长,黄河承担的洪水任务已超过其承载能力。
在无跨流域调水情况下,黄河可供水资源为4.8×1010m3,而在采取节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的前提下,流域内外供水区2010年,2030年和2050年总需水量分别为5.2×1010m3,5.9×1010m3,和6.4×1010m3,已远远超出了黄河的供水能力。
2、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评价黄河流域是我国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域之一,污染河长在80%以上。
水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来了黄河流域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严重污染。
黄河水质严重恶化,可用水资源量严重不足。
特别是近年来水污染发展迅猛,同时断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断流使沿岸城市河道内无径流,变成了接纳污水的黑河,各种鱼类大量死亡,给黄河下游的农业造成了极大危害。
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01×109吨,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1.01×109吨,第二产业废污水排放量2.72×109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2.80×108吨,分别占总量的25.2%,67.8%和7.0%。
大部分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和水库,严重污染了黄河水资源,水质恶化速度惊人,黄河水资源问题日趋尖锐和激化。
全年优于Ⅲ类水质(含Ⅲ类)的河长为31.7%,枯水期优于Ⅲ类水质(含Ⅲ类)的河长为29.5%。
黄河现有水源地水质状况较差,难以满足国家地面水Ⅲ类标准的控制要求供水缺乏安全。
大部分直接以黄河水为供水水源的重要城市供水源地(饮用水)中40.4%不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要求。
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氨氮等。
一些城市河段及湟水、汾河、渭河、乌梁素海等污染严重。
黄河干流自刘家峡以下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污染,水质状况明显呈恶化趋势,许多功能区达不到其相应的水质功能要求,污染物量已超过黄河水体的水环境承载能力。
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挥发酚和石油类。
黄河干流悬浮物浓度很高,最高达485mg/L,同时,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了农药,化肥,病菌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随着地表径流,农用排水,土壤渗漏进入水体,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潜在污染。
流域内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强度高,水环境压力不断增加。
受流域化学工业排污影响,黄河干支流检出11类142种有毒有机物,黄河城市供水源地已经受到有毒有机物污染威胁,供水水质安全不能得到保证。
日益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黄河流域生态和沿黄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影响。
3、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评价黄河流域内用水总量为 3.95×1010m3,其中利用地表水 2.68×1010m3,开采地下水1.27×1010m3,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 6.0×109m3,山丘区地下水 2.0×109m3,深层地下水4.7×109m3。
黄河流域的地表水已无潜力可挖,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30×1010m3,目前实际开采量约6.0×109m3,尚有7.0×109m3的开发潜力,山丘区地下水开采主要时夺取河川基流量,地下水开采多了,地表水利用就会相应减少。
流域内耗水总量(指用水消耗)为2.36×1010m3。
淮河流域从黄河流域调出水量9.0×109m3。
黄河承担着流域内用水,同时承担着外流域用水,这部分对黄河流域我而言,全部消耗水资源,水资源利用有大量的引出水量,也有相当部分水量退回到河道,因此存在重复利用水量问题,特别是枯水年份尤为突出。
黄河流域地表水收入项为天然河川径流量,支出项为流域内耗水量,调出水量,河道损失增加量,入海水量。
在以往水资源配置种,很少考虑到生态用水,未预留生态用水,已经在部分区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例如河道断流和湿地萎缩。
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不高,其中旱作农业取水的利用率为30%~40%,灌溉水浪费严重,加剧了缺水。
因水库拦蓄大量的水会由于蒸发、渗漏等造成水量的损失,水库的蓄水和水量的变化对也河道径流产生了影响。
当黄河流域出现平水年时,能满足下游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一般不会发生断流现象。
当出现枯水年时,尚可满足下游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但会发生较严重的断流。
因此,必须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部门通过分析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农业灌溉、城市用水、水质等方面情况,提出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方案。
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了农村近3000万人的饮水困难,有力地推动了沿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研究方法进展水资源评价主要包括降水径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等内容。
主要利用核技术,遥感技术,GIS系统,GPS定位系统,计算技术,随机过程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加强。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气候及其他辅助资料,把黄河流域水资源信息进行多方位、多时空的三维描述,逐步建成一个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能全面支持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体系,最终实现检测技术现代化,数据采集自动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管理决策智能化。
四、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的研究趋势及展望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和科技进步的不确定性,以及生态系统保护需求的不断增加,都使有限的水资源面临比以往更大更广泛的压力。
水资源系统是动态的,其条件和制约因素(技术的、社会经济的和环境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必要应用丰富的实测资料不断对水资源评价成果进行重新估计和更新。
面对黄河流域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不断加剧,以及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黄河水资源评价的研究发展趋势主要有:1、趋向于综合性研究,充分考虑到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性。
2、加大水资源制度研究,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效力和市场经济作用。
3、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水资源科学规划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1] 陈霁巍,《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黄河水利出版社[2] 赵文骏. 宁夏河套灌区引用黄河水量分析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3]张建军,赵全胜,《黄河水资源情势分析》[4]武雪萍,蔡典雅,梅旭荣,沈跃,谢晓红,《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策》[5]张光辉,申建梅,聂振龙,《区域地下水功能及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与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6]黄志兴,《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资源·产业》[7]陈斌,《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阶段若干问题讨论》[8]程捷,张绪教,田明中等,《黄河源区第四纪地质与生态环境》,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