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京津冀都市圈
《区域经济学》课件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城市群发展状态的测度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城市群发展状态的测度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祝辉;张晋晋;安树伟【摘要】The researches on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the one of currently most popular areas about regional economics research in China . However , most of researches were focused on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 such as delimiting concepts or exploring laws for urban ag-glomeration , becaus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still an emerging research object in China . At first ,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were divided ,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stage were illustrated in this paper . Next , the measuring principles about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under ideal and realistic conditions were also presented . At last , this paper has a conclusion that Beijing -Tianjin-Hebe urban agglomeration currently is in primary developing stage , which is drawled by empirical study .%城市群研究是目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随着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群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为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也将为京津冀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带来新的提升和变化。
对于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的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方向和关键发展策略,以期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现状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由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组成,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自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协同发展”的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统一城市规划、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实施协同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合作、产业转移、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各城市之间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等交流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京津冀城市群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
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剧,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将会继续加快。
在未来,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的不断发展,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率将会进一步提高。
这将为京津冀城市群带来更多的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
京津冀城市群将进一步加强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随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布局将日趋合理,各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和协同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这将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间交通互联互通将会不断加强。
城际高铁、城际公路、城际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的完善将进一步加快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间联系和合作。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双核城市群下临港发展模式分析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双核城市群下临港发展模式分析作者:孟祥林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摘要]北京与天津相互影响形成了临港双核城市群,天津港在该双核城市群乃至发展京津冀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空间区位、贸易地位、经济基础、市场载体等多方面分析,天津具有足够优势成为依托港口带动京津冀经济发展的龙头。
此外,也有诸多因素阻碍着京津冀之间的区域合作:缺乏总体规划、不合理的经济梯度,产业同构和产业链断裂,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
为此,需要统筹港口与腹地间的关系,明确天津在环渤海城市群中的功能定位,以便构造出以天津为核心的乃至以河北省临港地区为依托的京津冀的港城互动的临港带动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京津;双核城市群;临港;区域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2—0011—06一、双核城市群背景下的京津冀经济依存的理论分析(一)京津双核影响的空间模式北京和天津在空间上临近、经济上相互影响,构成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双核城市群,京津的直接影响范围涉及蒙南、晋东、冀北、辽西等地。
如图1所示,受京津强烈影响区域是由张家口—承德—唐山—保定虚线围成的范围,整个区域分为三个部分:承德—北京—良乡—保定一线以西以北的区域为北京的主影响区域,保定—霸州—天津—宁河—唐山—迁西—承德—线以东的区域为天津的主影响区域,两条线之间的区域为京津共同影响区域(如图1中的阴影区域),北京和天津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图中用双向箭头表示。
在该双核心的城市群中,北京和天津均以各自为核心呈环状辐射对腹地施加影响。
京津主影响区域是京津城市圈对腹地产生影响乃至对整个区域发生经济带动作用的重要区域。
两个核心城市发生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该区域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
从地域空间上讲,天津临近港口,在对外经济联系中较北京更加具有优势,北京获得长足发展需要建立与天津的经济合作。
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互补问题和对策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互补问题和对策分析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着力打造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在改革开发的进程中发挥着引擎的作用,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针对京津冀都市圈产业互补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供一些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京津冀都市圈;产业互补;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223-01在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京津冀经济圈依然保持着超过全国生产总值9%的成绩,牢牢占据着中国经济腾飞第三极的地位。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和唐山等八个地级市,由十个城市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体。
一、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概况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北京地区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科研实力,第三产业优势突出;天津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第二产业上具有优势;河北省内八个地级市在第一产业方面具有优势而其他方面相对落后。
不仅仅河北省的产业结构需要优化,整个京津冀都市圈也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的时期,来完成各地区产业的合作与互补。
二、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互补问题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不仅要靠各个地区的迅速发展,更需要在宏观大局上加以地区间的调控来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目前京津冀都市圈产业互补方面还面临着以下问题:1 产业结构同向性一方面京津冀都市圈内还存在许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关注重点几乎一致的问题,比如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都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发展重点;另一方面北京的第三产业主导地位还有待确立,天津以及河北等地的产业的行业和层次差异也没有合理的体现出来。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京津冀都市圈的整体发展。
2 经济水平差距大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在经济上有着巨大的优势,然而其承载的限度已开始制约其经济发展的规模,两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也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影响力;河北各市的产业基础差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从增长极理论看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

输出地、供给源、储藏库, 很多周边 地区以放弃发展机遇和机会的代 价, 共同促成和保障了北京的经济 高速发展。
第二, 京津冀地区没有形成良 好的经济梯度。根据产业梯度转移 规律, 产业在地区之间是梯度转移 的, 一个地区相对后或不再具有 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 与该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地区, 成 为其他地区相对先进或具有比较 优势的产业, 从而提高吸收方的产 业结构层次与水平。这个过程就是 增长极溢出效应的发挥过程。
基于前面的分析, 要破解北京 “空吸”现象,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 要建立一个协调机构, 借助高层政府的力量做好京津冀 地区整体协调规划。京津冀是一个 整体, 区域整体发展不仅要靠三方 协商, 更需要高层机构的统一协 调。只有统一规划, 加强统筹协调, 才能对不同行政区域利益主体具 有约束力, 突破行政区划的障碍, 克服无序竞争, 重复建设。应成立 一个高一级政府主持指导下的三 省市高层协调机构, 出面协调三方 的关系, 协调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 流动与配置以及各地的中长期发 展规划。这样对一些重大项目的摆
城市
环渤海区域发展
city
蒋秀兰 刘金方
从增长极理论 看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
一 、中 国 三 大 城 市 圈 经 济 实 力 及中心城市影响力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已形成三 大城市群,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 城 市 群 , 以 北 京 、天 津 及 周 边 河 北 城市构成的京津冀城市群和以广 州 、深 圳 、东 莞 、佛 山 、珠 海 等 城 市 构成的珠三角城市群。三大城市群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但比较 起来, 三个城市群的发展并不平 衡, 长三角的总体实力相对较强, 长三角人均和地均 GDP 分别是珠
京津冀都市圈1

1、城市及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
而最早的“城市”(实际应为我们现在“城镇”)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
而城市的出现,也同商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最初城市中的工业集聚,也是为了使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销售)而形成的。
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销售相对于将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来交换而言,则正是一种随着工业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变革。
城市包括有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这几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必然地会对城市的商业活动带来影响,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革。
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别,这些类别也是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
• 集市型城市,属于周边农民或手工业者商品交换的集聚地,商业主要由交易市场、商店和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设施所构成。
处于集市型阶段的城市在中国主要有集镇;• 功能型城市,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开始发展其特有的工业产业,从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
不仅是商品的交换地,同时也是商品的生产地。
但城市因产业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单调,对其他地区和城市经济交流的依赖增强,商业开始由封闭型的城内交易为主转为开放性的城际交易为主,批发贸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类型城市主要有工业重镇、旅游城市等;• 综合型,一些地理位臵优越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型,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得到发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级大大提高,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大都市”)。
商业由单纯的商品交易向综合服务发展,商业活动也扩展延伸为促进商品流通和满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动。
这类城市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有直辖市、省会城市。
• 城市群(或都市圈)。
城市的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在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体现了。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京津冀都市圈

• 因此,除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 技术农业以外,京津的第一产业应向 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为主的都市型 农业转型;弱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功 能,都市农业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以农 业为载体的观光和休闲上。京津在借 助科技和人才资源强势来发展高新现 代农业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二)第二产业协作方向
•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生产专业 化部门一般用区位商,区位商是指一个地 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 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 中所占比重之比。根据区位商的理论,经 得到京津冀地区重要行业的区位商(见表 2)。
•
得益于地区内交通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旅 游业企业之间较好的合作基础,京津冀应以旅游 线路的开发为依托,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 努力把圈内建成功能齐全设施一流、服务国内、 面向世界的旅游区域;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 4A景区为名牌产品,建设一批起点高、有特色、 规模大、能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以参 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为新内容,开发新型度假 项目,强化度假产品的娱乐、休闲、健身功能; 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为目标,完善接待设施和服 务设施,创造优美、高质量的度假空间。
• (三)第三产业协作方向 • 京津冀在先天资源禀赋及后天功能定位(尤 其是北京定位发展首都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引 起了各自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而发 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又使得三地第三产业对国民 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差异,由高到低呈北京— 天津—河北的格局。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处于较 高阶段,第三产业占地方GDP的比重已超过60%,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河北的第三产业 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增长的 贡献较小;天津的二三产业则基本持平
• 3. 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是很强。 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在经济规模、产业层 次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理应成为这一地区 的经济中心。但事实上北京的龙头作用不 是很强,北京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资源、 能源消耗高的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并 在北京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 重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并不符合首都资源 和环境特点,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造成 了巨大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是很强。 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在经济规模、产业层 次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理应成为这一地区 的经济中心。但事实上北京的龙头作用不 是很强,北京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资源、 能源消耗高的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并 在北京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 重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并不符合首都资源 和环境特点,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造成 了巨大的压力。
• 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京津冀地区 第一产业呈持续下降趋势,2000年后第三 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但是上升劲头不 足,第二产业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所占 比重仍较高(见图3)。
• 从上面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分析 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的第一产业和 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 降趋势,第三产业虽显出优势但其支 柱产业还未形成,尚不能替代传统产 业的地位,这说明该区域正处于产业 结构调整的变动时期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现状及存 在问题
•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结构变 动趋势分析 • 2005年京津冀地区GDP总值为20 666.76亿元,占全国的11.34%;人均GDP 为21911.8元,是全国的1.57倍。2000年以 来,三地的GDP指数超过全国水平;GDP 总量、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 重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上升 趋势更加显著,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 因素(见图1)。
• 因此,除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 技术农业以外,京津的第一产业应向 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为主的都市型 农业转型;弱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功 能,都市农业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以农 业为载体的观光和休闲上。京津在借 助科技和人才资源强势来发展高新现 代农业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二)第二产业协作方向
•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生产专业 化部门一般用区位商,区位商是指一个地 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 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 中所占比重之比。根据区位商的理论,经 得到京津冀地区重要行业的区位商(见表 2)。
•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 业结构不但使北京市经济尤其使工业发展 形成了“路径依赖”,为以后的产业结构 调整带来困难;而且导致京津冀产业结构 趋同和恶性竞争,同时也阻碍了产业间正 常的梯度转移。改革开放后,天津市借助 原有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 但始终处于经济爬坡和资源集聚阶段,与 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大于协作。
• 2. 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京津冀合作以 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 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降低。 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 定的发展,但也主要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 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导 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区域 合作的积极性。再加上各自都追求地方财政收入 增长而限制传统产业向外转移或产业链的向外延 伸等诸多原因的存在,导致京津的发展并不能对 河北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概述
•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 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 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 市的区域,该区拥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 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
• 京津冀都市圈占地183704平方公里,占全 国总面积的1.9%,人口7605.13万人,占全 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79%。从2006年的统 计数据来看,该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普遍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核心 地位显著。
• (3)京津冀地区整体的行业优势 已经形成:河北作为全国的黑色金 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加工业的重化工业基地;京津则是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制造业产 业带的北方双核城市。
• 由此,京津冀地区应以梯度转移为重点,实现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方面,河北与京津 在三大产业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互补态势,北京 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60%,而天津的服务 业比重也与第二产业持平,只有河北的产业结构 依旧保持于“二三一”的格局。京津冀地区内部 技术、产业存在梯度性以及生产要素禀赋亦存在 较强的互补性,并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京 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其回流效应依旧会大于扩 散效应,产业梯度还会呈增大趋势。
谢谢大家
• 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虽然已 经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但新兴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地方财政和就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还比 较强,因而与津、冀的产业差异性还没有 完全形成。天津同河北的差异更多地体现 在经济总量上,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也比较 突出,难以形成层次分明的产业聚集。这 一状况直接导致了资源难以在该地区范围 内的合理流动,限制了产业集聚效应的产 生。
• (2)京津的工业主导行业雷同,通信设备计算机 及其他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 燃料加工业等同为两地的主导产业。在不同的主 导产业中,北京有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 造业,而天津也只有向是,北 京要突出自身的科技和研发优势,天津则要突出 自身的港口运输便捷和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 的优势。
分行业的研究表明:京津冀地 区中,河北与北京相比,在发展传 统第三产业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在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的基础方面, 京津明显强于河北。
• 随着第三产业中商业形态的提升,京津商 业中一些业绩颇佳的老字号和专卖店将进 一步通过特许经营或连锁等形式向包括河 北在内的其他地区扩展。而一些与北京城 市功能不相适应的低端商品批发零售业, 将逐步由城市中心向外围转移,有些将落 户环北京的河北地区。
• (三)第三产业协作方向 • 京津冀在先天资源禀赋及后天功能定位(尤 其是北京定位发展首都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引 起了各自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而发 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又使得三地第三产业对国民 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差异,由高到低呈北京— 天津—河北的格局。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处于较 高阶段,第三产业占地方GDP的比重已超过60%,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河北的第三产业 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增长的 贡献较小;天津的二三产业则基本持平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中存在 的问题
• 1.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在京津冀地区 内,由于合作观念的缺乏、行政边界的阻 隔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殊的财政、 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取各自 利益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产业(主导 产业)趋同现象,京津两市尤为严重,其 占工业产值半数的行业几乎完全相同(见 表1)。
•
分析各地区产业的区位商可以看出,京、 津、冀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自身相 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并拥有其相应的工业 主导行业(见表3)。
• 分析表3,可得出如下结论:(1)京津与 河北的工业合作深化方向比较明确,垂直 型分工趋势明显,由于产业结构的相似程 度比较小,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河北要 接受生产力的梯度转移,夯实传统制造业 基础,发展煤化工、油化工等,建设大型 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性工业基地,与 此同时,发展新兴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 家具制造、食品饮料制造等,以制造业的 多元化发展做大总量,提升经济结构,利 用后发优势,打造都市腹地型经济体。
•
得益于地区内交通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旅 游业企业之间较好的合作基础,京津冀应以旅游 线路的开发为依托,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 努力把圈内建成功能齐全设施一流、服务国内、 面向世界的旅游区域;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 4A景区为名牌产品,建设一批起点高、有特色、 规模大、能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以参 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为新内容,开发新型度假 项目,强化度假产品的娱乐、休闲、健身功能; 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为目标,完善接待设施和服 务设施,创造优美、高质量的度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