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ppt课件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0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中存在 的问题
• 1.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在京津冀地区 内,由于合作观念的缺乏、行政边界的阻 隔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殊的财政、 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取各自 利益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产业(主导 产业)趋同现象,京津两市尤为严重,其 占工业产值半数的行业几乎完全相同(见 表1)。
16Biblioteka (二)第二产业协作方向•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生产专业 化部门一般用区位商,区位商是指一个地 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 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 中所占比重之比。根据区位商的理论,经 得到京津冀地区重要行业的区位商(见表 2)。
可编辑课件PPT
17
可编辑课件PPT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
可编辑课件PPT
1
京津冀都市圈概述
•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 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 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 市的区域,该区拥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 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
可编辑课件PPT
2
• 京津冀都市圈占地183704平方公里,占全 国总面积的1.9%,人口7605.13万人,占全 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79%。从2006年的统 计数据来看,该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普遍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核心 地位显著。
可编辑课件PPT
14
•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 业结构不但使北京市经济尤其使工业发展 形成了“路径依赖”,为以后的产业结构 调整带来困难;而且导致京津冀产业结构 趋同和恶性竞争,同时也阻碍了产业间正 常的梯度转移。改革开放后,天津市借助 原有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 但始终处于经济爬坡和资源集聚阶段,与 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大于协作。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
主 编 刘耀彬 副主编 张 灵 封亦代
第一章 区域经济的学科属性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一、区域的概念及本质 (一)区域的概念 不同学科对区域有不同解释: 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社会学:区域看做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 社会聚落。 行政学: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




1.区域性 区域经济学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 转移成本的存在决定的。 2.综合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而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无所不包,所以区域经济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 边缘学科,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 3.实践性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建立在经济地理学基础上,是经济学与 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空间问题, 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过 程的制约和影响,是关于人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的区域秩序与区 域组织的科学,其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




二、区位选择 1.地理区位 2.生产要素 3.基础设施 4.交易成本 5.聚集经济 6.地方政府表现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 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 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是区域生产要素、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类型、经济控制力等在一定地域空 间上的综合反映。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1、点 也称之为节点,表现为一定区域范围经济活动内聚力极化而 成的中心,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点状分布形态。它是区 域经济活动的重心所在,是区域空间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

假设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国:
(1)在一个平原中央有一个大城市,周围都是农业地带,各地的土壤质量和气候 特点等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且各地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
件相同。在这一平原之外,再没有适合耕种的土地,只有未经开垦的荒野与外界隔
绝。 (2)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所有农产品都要以这个城市作为主要的销售市场, 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3)在孤立国中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农村与城市间的联系只靠马车一种交
该理论是由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的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 究进展与案例分析
进一步提出了在农业中改善经营管理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杜能认为,在距离市场
远近不同的土地上,经营农作物的种类与集约化程度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笼统地认为 农业经营集约化程度越高,农业收益就会越大。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1.理论介绍
农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 为了阐明距离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和研究的方便,杜能采取抽象的方法,
1.1.1 农业区位理论概述: 农业区位论诞生于19世纪初期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其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
冯· 杜能(1783~1850)。19世纪初期是西欧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而当时作为
典型农业国的德国,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其农业进行着 艰难的改革。随着农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关系在农业中的渗透,农产品逐步商品化,
与开放 性
层次性 与嵌套 性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PPT课件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PPT课件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
❖ 1.区域性 ❖ 区域经济学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
转移成本的存在决定的。
❖ 2.综合性 ❖ 从广义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而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无所不包,所以区域经济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 边缘学科,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
❖ 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
❖ 区域经济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 ❖ 1.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 ❖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
都要依托于并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而且,不同的经济 活动对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 应性。 ❖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 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异首先决定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 等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这种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各 地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资源禀赋的差异。假定生产要素在 空间上能够完全自由流动,各个要素的供给自然会从资源 富集地区流向稀缺地区,以致要索价格、成本和收入就会 趋于均等化,经济活动整合划一,也就不存在所谓区域经 济。然而,事实上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具有不完全流动 性,也就是具有全部或局部固定性的特点。
❖ 3、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是构成一个区 域的五个基本要素,客观性和动态性是区域最根本的两个特 征。
❖ (二)区域的类型
❖ 界定和划分区域的基本方法为向质性和集聚性,经济区域 是按照经济条件的一致性或联系的紧密程度而划分的,按 照区域各组成部分在特性上存在的相关性,我们可以把区 域划分为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三类。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 一、区域的概念及本质 ❖ (一)区域的概念 ❖ 不同学科对区域有不同解释: ❖ 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 社会学:区域看做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

区域经济学论文-利用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区域经济的实例

区域经济学论文-利用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区域经济的实例
二、学习区域经济学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利用的资源已经远远超出自然资源的范围,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技术、文化等资源是否能够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与应用,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学习区域经济学在此也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关系的协调问题已经成为了地方政府以及理论学术界关注的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问题。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地理与经济结合起来的角度来看待经济问题、解决经济问题,为解决区域经济问题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国民经济区域规划的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因此,区域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对于社会发展及学术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四节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交叉性及边界
一、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
区域经济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区域经济学的发展首先是与经济学学科体系内的其他一些相关学科,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相关联的,具有学科交叉性。在区域经济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经济地理学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空间分析方法和具体案例。
(三)对区域经济学的不断探索促进了其发展的进程
区域经济学是由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交叉形成的。正是由于它的学科交叉性,使得它的研究方向没有一个确切的对象和范围。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体系没有得到一个广泛认同,有些理论自成一派,甚至对一些基本理论的界定也各有各的理解。但是,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产生,才使得区域经济的研究得到了不断地突破和进步,区域经济的研究才能长盛不衰。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区域内不同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经济因素和变量,以及对这些因素和变量进行实证研究,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原因。

下面我将以深圳经济发展为例,进行区域经济学的案例分析。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特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深圳已成为国际化的现代化城市。

首先,深圳作为一个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深圳特区不同于其他地方政府,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经济政策调控的权力。

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引进外资、鼓励创新创业、提供优惠税收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其次,深圳经济发展中的区位优势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

深圳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与香港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这使得深圳成为中国内地与国际间的重要门户城市,也促使了其外贸和对外开放的发展。

此外,深圳面积小但人口密集,这也为其投资和市场提供了便利。

再次,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制造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圳积极转型,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如今,深圳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产业中心,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团队,这为深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最后,深圳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深圳注重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建有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和水利设施,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促进了深圳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总而言之,深圳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为区域经济学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通过对深圳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区位优势、高科技产业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北京农业-经济地理学案例分析

北京农业-经济地理学案例分析

运用杜能农业区位论北京农业分布进行分析一理论基础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和目的•1、背景:•⑴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阿瑟扬(英)、泰尔(德)提出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和生产费用与收益的关系,资本主义农业经营为获取最大的利润。

在此基础上,杜能(德)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首次系统的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⑵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19世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生产力状况呈现大变革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2、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泰尔:合理农业理论——耕作式生产方式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黑麦区、大麦区、休闲轮作区)•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着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租”大小。

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1、中央大平原只有一个城市•2、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3、除中心4、农民生产的动力是获得最大的区位地租•城市外农村与其他城市无任何市场联系•5、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工资、資本利息均假设不变6、运输费用同运输的质量和距离成正比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形成机制R=PQ-CQ-KtQ=(P-C-Kt)QR表示地租收入,P代表农产品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四、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第二圈:林业圈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带•第四圈:谷物式农业带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第六圈:畜牧业圈五、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型研究(一)宏观尺度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模式:国家或大洲范围第一地带:温室、花卉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第六地带:牧场第七地带:森林(二)中观尺度1、上海(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圈:距市中心10km之内区域,蔬菜、奶牛、花卉为主第二圈:距市中心10~20km之内的区域,以棉花、蔬菜、奶牛和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第三圈:距市中心20~35km之内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生产为主第四圈:距市中心35km以外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生产为主2、北京(与上海市圈层相似):第一圈:蔬菜、奶牛、鲜蛋为主的农产品第二圈:以果、菜、粮为主要农产品第三圈:以果、蛋、粮、棉油为主要农产品第四圈:以棉、谷和肉为主要农产品(三)、微观尺度微观尺度研究以纳瓦佛等人在非洲卢旺达丘陵地带农村聚落的研究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中存在 的问题
• 1.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在京津冀地区 内,由于合作观念的缺乏、行政边界的阻 隔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殊的财政、 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取各自 利益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产业(主导 产业)趋同现象,京津两市尤为严重,其 占工业产值半数的行业几乎完全相同(见 表1)。
精品课件
• 2. 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京津冀合作以 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 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降低。 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 定的发展,但也主要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 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导 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区域 合作的积极性。再加上各自都追求地方财政收入 增长而限制传统产业向外转移或产业链的向外延 伸等诸多原因的存在,导致京津的发展并不能对 河北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精品课件
• (2)京津的工业主导行业雷同,通信设备计算机 及其他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 核燃料加工业等同为两地的主导产业。在不同的 主导产业中,北京有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 制造业,而天津也只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金属 制造业。京津进行工业领域协调的基本方向是, 北京要突出自身的科技和研发优势,天津则要突 出自身的港口运输便捷和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丰 富的优势。
精品课件
• 分析表3,可得出如下结论:(1)京津与 河北的工业合作深化方向比较明确,垂直 型分工趋势明显,由于产业结构的相似程 度比较小,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河北要 接受生产力的梯度转移,夯实传统制造业 基础,发展煤化工、油化工等,建设大型 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性工业基地,与 此同时,发展新兴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 家具制造、食品饮料制造等,以制造业的 多元化发展做大总量,提升经济结构,利 用后发优势,打造都市腹地型经济体。
精品课件
• 3. 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是很强。 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在经济规模、产业层 次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理应成为这一地区 的经济中心。但事实上北京的龙头作用不 是很强,北京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资源、 能源消耗高的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并 在北京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 重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并不符合首都资源 和环境特点,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造成 了巨大的压力。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
精品课件
京津冀都市圈概述
•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 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 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 市的区域,该区拥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 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
精品课件
• 京津冀都市圈占地183704平方公里,占全 国总面积的1.9%,人口7605.13万人,占全 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79%。从2006年的统计 数据来看,该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普遍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核心地 位显著。
•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生产专业 化部门一般用区位商,区位商是指一个地 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 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 中所占比重之比。根据区位商的理论,经 得到京津冀地区重要行业的区位商(见表 2)。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 分析各地区产业的区位商可以看出,京 、津、冀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自身 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并拥有其相应的工 业主导行业(见表3)。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现状及存 在问题
•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结构变 动趋势分析
• 2005年京津冀地区GDP总值为20 666.76亿元,占全国的11.34%;人均GDP为 21911.8元,是全国的1.57倍。2000年以来, 三地的GDP指数超过全国水平;GDP总量、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均呈 上升趋势,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上升趋势更 加显著,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因素(见 图1)。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 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京津冀地区 第一产业呈持续下降趋势,2000年后第三 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但是上升劲头不 足,第二产业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所占 比重仍较高(见图3)。
精品课件
• 从上面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分析 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的第一产业和 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 降趋势,第三产业虽显出优势但其支 柱产业还未形成,尚不能替代传统产 业的地位,这说明该区域正处于产业 结构调整的变动时期 Nhomakorabea精品课件
• 因此,除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 技术农业以外,京津的第一产业应向 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为主的都市型 农业转型;弱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功 能,都市农业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以农 业为载体的观光和休闲上。京津在借 助科技和人才资源强势来发展高新现 代农业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精品课件
(二)第二产业协作方向
精品课件
• (3)京津冀地区整体的行业优势 已经形成:河北作为全国的黑色金 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加工业的重化工业基地;京津则是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制造业产 业带的北方双核城市。
精品课件
•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 业结构不但使北京市经济尤其使工业发展 形成了“路径依赖”,为以后的产业结构 调整带来困难;而且导致京津冀产业结构 趋同和恶性竞争,同时也阻碍了产业间正 常的梯度转移。改革开放后,天津市借助 原有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 但始终处于经济爬坡和资源集聚阶段,与 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大于协作。
精品课件
• 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虽然已 经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但新兴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地方财政和就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还 比较强,因而与津、冀的产业差异性还没 有完全形成。天津同河北的差异更多地体 现在经济总量上,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也比 较突出,难以形成层次分明的产业聚集。 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资源难以在该地区范 围内的合理流动,限制了产业集聚效应的 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