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基础学科之一
对运动生理学的认识与理解

对运动生理学的认识与理解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研究人体
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探讨人体运动能
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理,论证并确立各种科学的训练制度和训练方法。
是体育科学中
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它的任务是:在
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的生理学原理;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
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资料开拓: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在人工创造的条件下,使一定的生理现象
按所要求的时间和空间正常出现,借以观察和分析机能活动变化的过程及其因果关系。
现
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手段有了很大的改进,肌肉活检、电镜观察、微电极生理和超微
分析等技术已把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带进以分子为基础的微观世界;另一方面,多种生理现
象又可通过换能、遥测、多导记录,在不影响人体运动状态的条件下获得实验数据,利用
电脑记忆、系统处理、综合分析,使动态的和整体水平的研究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同时,
动物实验也是运动生理学实验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生理复习

绪论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兴奋:可兴奋组织接收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称为兴奋。
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4、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通过改变自身机能来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二、单项选择1、在下列组织中,属于可兴奋组织的是()A.骨骼B.肌肉C.皮肤D.肌腱2、生物体不断的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A.合成代谢B.同化过程C.异化过程D.能量代谢3、在下列环节中,不属于液体调节过程的是()A.激素分泌B.血液运输C.动作电位的传导D.靶器官的生理活动4、可兴奋组织包括()A.神经、肌肉、骨骼B.神经、肌肉、腺体C.肌肉、神经D.神经、骨骼、腺体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A.缓慢B.持久C.弥散D.以上均不是6、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在调节机能活动过程中()A.有事不需中枢神经的参与B.条件反射是先天特有的C.存在反馈且以负反馈多见D.存在反馈且以正反馈多见三、判断题1、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在体内相继发生的两个生理过程。
()2、人体中所有的组织均能在受到刺激的情况下发生兴奋和应激反应。
()3、和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不但调节速度快,而且持续时间久。
()4、长期耐力训练可是肌肉耐力增强,是人体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结果。
()5、内环境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个物质在不断转移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6、排尿反射属于负反馈。
()四、问答题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目的任务是什么?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增强全民体质、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体育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

体育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在现代社会中,体育运动不仅是一项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门学科领域。
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范畴广泛,涉及到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体育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并探讨其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
一、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能力。
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等都会发生相应的调节和变化。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在运动中的表现,并为体育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二、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运动不仅需要身体上的投入,也需要心理上的准备和调整。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竞技状态,增强信心和意志力。
此外,运动心理学也可以应用到普通人群中,帮助他们克服运动中的困难,提高锻炼的积极性。
三、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是体育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对身体进行适应性改变,提高运动能力。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可以应用于各个运动项目,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方法,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
运动训练学的实践对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体育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实践则验证和完善理论。
通过在体育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身体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运动潜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个体层面,体育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运动对身体的益处,了解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的调节作用,并针对性地进行适应性运动。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强信心和毅力。
同时,通过运动训练学的实践,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个体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使自己更加健康、自信和有活力。
在社会层面,体育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对社会健康和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可兴奋组织:在刺激作用下具有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以及引起不可兴奋组织产生应激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称为兴奋。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通过改变自身机能来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运输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而引起机体某些特殊生理反应的调节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靶细胞和靶组织:人体在体液调节过程中,被调节的细胞称为靶细胞,被调节的组织称为靶组织。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生物节律: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非自动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反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非自动控制系统。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2.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4.适应性:生物体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5.肌小节: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6.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7.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8.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9.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的收缩。
10.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1.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健康成年人红细胞比容12.血液粘滞性:决定血流阻力的因素之一。
全血的粘滞度为水的粘滞度的4-5倍.13.内环境:细胞外液,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14.等渗溶液:正常人在体温37ºC时,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5800mmHg)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15.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16.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常以左心室的每搏量为标准。
17.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18.窦性心动徐缓: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达到40-60次每分钟19.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20.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2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22.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2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钟通气量24.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以氧分压(PO2)值为横坐标,相应的血氧饱和度为纵坐标25.肺通气: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26.每分通气量:呼吸深度(潮气量)x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次数)27.每分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生理无效腔)X呼吸频率28.有氧氧化:糖原或葡萄糖在耗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15)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06)(07)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09)适应性:机体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模式,生物体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12)自稳态:正常机体主要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能够维持各器官系统机能和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的动态稳定性,这就是自稳调节控制下的“自稳态”,或称内环境稳定(13)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11)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05)(08)等张收缩:长度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08)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10)假性贫血:由于长时间系统训练造成的红细胞数量偏低或血红蛋白含量下降(04)(05)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10)(1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07)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集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泵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
(14)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04)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09)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通过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动脉血压下降(06)基础心率:清晨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05)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深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09)牵张反射:当骨骼肌收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的比值。
通常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为0.84。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4.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5.运动单位动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员。
6.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新城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7.细肌丝的组成: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8.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酶活性改变。
9.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
10.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11.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答:首先是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的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其次离心收缩时肌肉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而向心收缩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有一部分是用来克服弹性阻力的。
12.细胞压积: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子约0.4-0.5,女子约0.37-0.48。
13.碱贮备: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
14.运动员血液: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的性状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粘度下降等;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
具有这种特征的血液称为运动员血液。
15.肾糖阀: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人的为160-180mg%。
16.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约为1.050-1.060之间,取决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尿中含有淡黄色的尿胆素;尿的PH值一般介于5.0-7.0之间;尿的形成部位是肾单位和集合管。
多媒体教学在运动生理学及其实验中的应用

本操作流程 , 激发学生对体育科学研 究的兴趣 , 如利用生物信号 采样 系统能直观地 了解 坐骨神经 一 腓肠肌标本 的制作过程 、 动 作 电位 的产生过程 、 血浆的缓 冲性质试验 、 离体蛙心灌 注和人 体
心 电图的描记过程等实验过程 ,加强学生对运 动生理实验课 的
肉接点出传递,兴奋的肌细胞是怎样将动作电位传递肌细胞内
搏击・ 武术科学 【 其 它体 育研 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l O卷
2 0 1 3 年1 1 月
笫1 1 期
多媒体教 学在 运动生理 学及 其实验中的应 用
沈 勇伟
(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 苏州 2 1 5 0 2 1 )
摘 要 : 运动生理学是体 育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 , 是研究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人体生理结构和
多、 理论性 强 , 学生在听课 过程 中难免会 遇到不理解 的问题 , 这
样他 们的思维就赶不上老师讲课 进度 , 不懂得就越多 。 同时课程 涉及 的实验需要大量 的实验仪器及实物标本 , “ 实践是检 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 , 对于一些难 以理解 的生理 过程 , 只有通过 实验才
1 . 2 提 高教 学效率 在运动生理学传统 的黑板教学模式 中,教师要花费大量 的 时间写板书 , 从而使得课时任务很难完成 ; 而多媒体课件教师可 以在课 下完成 , 上课时可 以对要讲解 的内容直接进行播放 , 从而 节约了很多时间 , 因此课时任务可以按时完成 , 也可以对学生认 为抽象 、 难理解 的问题反复进行指 导 , 再 配上 随堂练习 , 不仅能 加强 学生对本 节课所讲 内容 的“ 消化” , 提 高了教学效率 , 而且也
部, 最后引起肌质 网释放 C a 2 + , C a 2 +又 是如何触发肌 丝滑行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章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
【教学要求】
1、掌握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2、了解基本动作的特征,掌握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年龄变化。
3、了解科学选材的年龄特征与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
学时:2
【教学内容】
第一节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第三节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基础学科之一;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理,论证并确立各种科学的训练制度和训练方法。
3、掌握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变化过程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
学时:1
【教学内容】
第一节吸氧量和氧亏
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
第三节有氧耐力的测定及其评定
第十四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教学要求】
1、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和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2、了解机体对运动负荷刺激的反应与适应特征和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3、掌握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方法并能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
学时:0.5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第二节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第三节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第十五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教学要求】
1、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发生部位、可能机制与判断方法。
2、掌握恢复过程的概念、阶段性特点与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方法。
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三节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
第二篇运动的生理支持系统
第四章激素与运动
目的要求
1、掌握内分泌、内分泌腺、激素的概念以及激素的分类。
2、掌握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作用特征以及作用机制。
3、掌握经典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了解功能器官的内分泌功能以及组织激素。
3、掌握肌肉力量的常用检测与评价方法。
4、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熟悉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
学时:2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肌肉力量的检测
第三节肌肉力量训练
第十三章有氧运动能力
【教学要求】
1、掌握有氧工作能力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意义。
2、熟悉影响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知识,掌握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方法。
第五节肌肉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七节肌肉的结缔组织
第八节肌电图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本章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
2、了解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
3、详细了解视觉、听觉、位觉和本体感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掌握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机制以及它们的协调配合。
与其它生物学科的关系
人体的机能和形态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学习运动生理学不但要从人体生理学入手,还需要掌握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基本知识;只有和这些相关学科相互配合,进行综合、系统研究,才能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产生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意大利的A。莫索于1892年发表了有关肌肉收缩的理论。随后,法国的F。拉格朗热于1889年出版了《不同年龄人身体锻炼的生理学》。此外,英国的F。A。班布里奇和A。V。希尔等人的研究和著作都为运动生理学奠定了基础。其中,尤以A。V希尔所进行的系统研究贡献最大。美国的P。V卡波维奇、瑞典的P。O。阿斯特兰德、苏联的A。H克列斯托夫尼科夫、H。B。济姆金、B。C。法尔费利、H。H,亚科夫列夫和日本的猪饲道夫等人的研究工作,都为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生理工作者程瀚章、蔡翘等人曾先后编著过《运动生理学》。1951年,赵敏学编著了《实用运动生理学》。
4、在掌握减肥健体运动处方制定原则的基础上,能够初步制定运动处方,指导运动防肥减肥实践。
学时:4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肥胖
第二节运动与体重、体成分控制
第三节肥胖与运动减肥
第十一章运动与免疫
教学要求:
1、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分的特点与功能。
2、掌握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与特点。
3、掌握免疫功能对不同运动的应答和适应特征,了解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理。
2、了解冷环境对人体运动的影响和人在水环境中的急性适应过程。
3、掌握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高原适应的生理机制。
4、了解大气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掌握生物节律的特点及其利用价值。
学时:2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冷热环境
第二节水环境与运动
第三节高原环境与运动
第四节大气环境与运动
第五节生物节律
第四篇不同人群与运动
二、教学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目的和任务,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及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
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运动生理学的学科属性。
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3、运动生理学和健身、竞技的关系。
第一篇肌肉活动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掌握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
研究方法: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在人工创造的条件下,使一定的生理现象按所要求的时间和空间正常出现,借以观察和分析机能活动变化的过程及其因果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手段有了很大的改进,肌肉活检、电镜观察、微电极生理和超微分析等技术已把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带进以分子为基础的微观世界;另一方面,多种生理现象又可通过换能、遥测、多导记录,在不影响人体运动状态的条件下获得实验数据,利用电脑记忆、系统处理、综合分析,使动态的和整体水平的研究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动物实验也是运动生理学实验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3、熟悉心血管功能的调节机制。
4、掌握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脏生理
第二节血管生理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的排泄
教学要求
1、掌握酸碱平衡的概念,熟悉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
2、掌握缓冲作用的概念和机体酸碱平衡的基本调节方式,了解酸碱平衡紊乱及其分类。
4、掌握主要应激激素对运动应答和适应规律
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内分泌,内分泌腺与激素概述
第二节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调节
第三节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第四节功能器官的内分泌及激素、
第五节运动与内分泌功能
第五章血液与运动
目的要求
1、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成分及运动对其影响。
2、掌握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和血液的基本功能
5、掌握肺换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换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
时数:1.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肺通气
第二节气体的交换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七章循环与运动
教学要求
1、熟悉心肌的生理特性,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及心脏泵血的过程,掌握评定心脏功能的指标及方法。
2、掌握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了解微循环;掌握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3、熟悉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和血液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第二节血液的功能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
目的要求
1、了解肺通气原理,掌握运动时应采用的合理呼吸方法。
2、掌握肺通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
3、掌握气体的交换过程,了解其影响因素。
4、掌握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其调节机制。
第十七章兴奋剂与运动
【教学要求】
1、了解禁止使用兴奋剂的主要目的与措施。
2、熟悉兴奋剂的概念与分类。
3、掌握各种兴奋剂的主要毒副作用。
学时:2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兴奋剂概况
第二节兴奋剂问题的生理学分析
第十八章环境与运动
【教学要求】
1、了解人体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原理,掌握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热服习的产生。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代码:
学分:2.5
总学时:64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先修课程:
一、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4、了解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了解运动者自我保护的方法。
学时:5.5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第二节“流动脑“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第三节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第四节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
第五节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第十二章肌肉力量
教学要求
1、掌握肌肉力量的概念及肌肉力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