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建筑如何传承
古代建筑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古代建筑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如古代汉族民居、明清古建筑等等。
这些建筑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亮点。
古代建筑的传承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对材料的讲究。
木材、砖瓦、石头等材料被广泛使用。
在古代建筑中,许多工艺都十分精湛,如木工、瓦工、石匠等。
他们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代代相传,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传承。
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代表性形式之一。
它利用木材天然的耐久性、柔韧性和可曲性,使得建筑的结构更为稳固、美观。
在古代,木材是人们普遍使用的材料。
为了保持木材的稳定性和防止虫蛀,古代建筑师都设计了各种神奇的连接方法和木质构件的加工技术。
这些技术在后来的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运用。
古代建筑的创新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创新和实践。
在古代,一些建筑师和工匠通过不断实践和尝试,发掘出了许多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
例如,在明清时期,黄山砚山之间有一座古老的村庄,名叫屯溪老街。
这里的古建筑采用了纯木结构,而其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了一种特殊的雨水排水系统。
这种系统被称为“雨花石排水”,是一种以雨水利用为核心的古建筑排水系统。
在当时的农家住宅中,存在着由于采光、通风、防火程度不足等问题,会导致灾害的潜在危险。
“雨花石排水”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使整栋建筑能够在雨水的冲刷下保持干燥,而且排水系统还不会被雨水所冲毁。
除了雨花石排水之外,古代建筑还有许多创新之处。
例如,在古代汉族民居建筑中,通常采用“檐下挑廊”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有效的避免房屋被雨水冲毁的问题。
同样,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古代建筑师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善。
例如用葡萄干壳做成的石灰作为粘结材料,用青灰做成的小麦草纸作为与木构相接的材料,用木炭渣和石灰混合而成的“黑腊”作为硬化材料等等。
结语古代建筑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篇章,更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与传承一、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概分为三个阶段:原始时期、先秦时期和汉代之后。
1、原始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的初期阶段为原始时期,约距今20000-10000年。
这一时期的建筑多为帐篷式、竹屋或洞穴居住。
所以,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不能从这一时期的痕迹信息中得到大量的“建筑学”资讯。
2、先秦时期随着历史进入新世纪,先秦时期(约距今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变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段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建筑形式,如置门的“三间四柱式”建筑、地积较大的宫殿式建筑和台阶式建筑等。
为此,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指示工匠秦忌,按照“寅吾子法”将碑上的“七块四砖”石块按规定比例切割制作成金字塔式的建筑。
3、汉代之后汉代以后(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和建筑技术得到了较好地发展,出现了寺庙,宫殿,园林,城墙等建筑,建筑风格愈加多样化与富于变化。
很多建筑都采用了砖石等材料作为辅助材料,同时还结合巧妙的建筑雕刻技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目的在于探寻古代工匠们如何在受限制的材料及当时水平下获取更好的设计经验。
近年来,很多建筑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史学家等,通过资料,重建古代建筑,这就是一种反向还原实践。
1、基础关键技术如何保证古代建筑的结构安全与稳定,是古代工匠们不断探问的关键问题。
根据考古学家们的资料,古代工匠们的答案在于基础关键技术。
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相似之处虽然越来越少,但他们的基础关键技术是相似的,如基底砌筑、砖石结构、梁柱、承重墙等。
2、鲜明的区域特色中国境内地域和气候的多样性,也导致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多样性。
例如,明清时期的古代建筑往往特别注重隐蔽性和整体规划,如紫禁城等。
这些不同的区域特色,体现了古代建筑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传承古代建筑技术的难处古代建筑的传承是不可能只靠技术的,还有很多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遗产。
建筑与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

建筑与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建筑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文化遗产,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
建筑传承文化,文化赋予建筑以灵魂,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当代社会,建筑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已经成为迫切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一、建筑与文化的传承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人民的记忆。
建筑的传承意味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是对先辈智慧的致敬。
建筑的传承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1 建筑风格传承建筑风格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古罗马的古典建筑风格、中国的古建筑风格等。
在建筑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尊重和运用传统建筑风格中的元素和形式,来传承和展示特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1.2 建筑技术传承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在传统建筑中,这些技术和工艺被用于建造,同时也传承了这些技术和工艺的智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技术,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和记录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使其得以持续传承。
1.3 建筑功能传承建筑功能是建筑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是文化的体现。
在建筑传承中,保留原有的建筑功能,让其服务于当代社会的需求,既保护了历史遗产,也推动着建筑文化的发展。
二、建筑与文化的创新建筑与文化的创新是建筑传承的重要环节,它可以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和技术应用,使建筑与文化产生新的交融与表达。
建筑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2.1 建筑形式创新建筑形式创新是指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新的形式和结构,以打破传统的限制,创造出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建筑作品。
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先进的建筑材料,可以实现建筑形式的创新。
2.2 文化符号创新建筑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符号的创新可以丰富建筑的内涵和表达。
在设计中,可以融入当代文化元素和符号,以使建筑作品更具时代感和表达力。
2.3 环境保护创新在当代社会,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日益密切。
建筑的创新应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还反映了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等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传统建筑正面临着保存与传承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法律保护:加强对传统建筑的法律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范围和责任主体,严格控制不可逆的破坏行为。
同时,建立健全的传统建筑保护机构,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应足以遏止类似行为的发生。
文化价值体现:传统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在社会教育中强调其文化价值。
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和尊重,从而形成社会共同的力量,为传统建筑的保存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保护意识提高: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传统建筑的重要性,是保护工作的关键。
这需要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使保护工作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传承内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应包括技艺和知识两方面。
技艺主要是指传统的建筑工艺,如砖雕、木雕、石雕等。
知识则涉及到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传承方式: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传承,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等。
同时,应鼓励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展示传统建筑文化。
传承难度:由于传统建筑技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实践,且对传承人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传承难度较大。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冲击,许多传统建筑文化濒临失传,传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建筑文化需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技术、需求相结合,实现创新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建筑进行数字化保存,以便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可持续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应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等问题,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故宫宫殿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故宫宫殿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故宫宫殿建筑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审美理念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丽之作。
故宫宫殿建筑艺术在传承中保持了传统的特点,并不断进行创新,寻求与时俱进的方式来满足现代的需求和审美趋势。
一、传承:历史的延续故宫宫殿建筑艺术的传承始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从商代的祭祀建筑到秦汉的宫殿建筑,再到明清时期的故宫宫殿建筑,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而故宫宫殿建筑艺术的传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脉络下进行的。
故宫宫殿建筑艺术的传承首先表现在建筑风格上。
众所周知,故宫宫殿建筑以黄色琉璃瓦、红色墙体、飞檐翘角等传统元素为主,整体呈现出宏伟壮丽、庄重肃穆的气势。
这些传统元素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色彩和形式的审美追求,也展示了封建社会时期皇家权威和尊严的象征。
其次,文化内涵的传承也是故宫宫殿建筑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家具等装饰艺术,无不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
这些文化内涵在故宫宫殿建筑艺术的传承中得到保留和传承,为后代提供了了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二、创新:与时俱进故宫宫殿建筑艺术的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尊重传统,又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创新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故宫宫殿建筑艺术在保护与修复方面进行了创新。
考虑到古建筑的特殊性和环境的影响,故宫对宫殿建筑进行了全面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在保护方面,故宫采用了尽量不破坏原有结构和材料的技术手段,使得宫殿的历史面貌得以得到保留。
在修复方面,故宫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段,例如使用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使得修复工作更加准确和高效。
其次,故宫宫殿建筑艺术在文化创意方面进行了创新。
为了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故宫在展陈和互动体验方面进行了改革。
通过灯光、音效、虚拟现实等手段,使得游客更好地感受到宫殿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我们应该认真了解和研究它,承袭和发扬它,促进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建筑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技艺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十分精湛,从古代木构建筑到砖石混合结构的建筑,从木结构到石结构,一步步地发展起来。
这其中的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需要传承,才能让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更加深厚。
传统建筑的施工是讲究精细度的,每一根木柱、每一块砖瓦,都要经过认真的计算和测量,并且需要各行业大师傅们的精湛手艺才能完成,正是传承了这些精髓,中国古代建筑才能在外观上精致,引人入胜,建筑功能也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二)建筑文化理念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理念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观念。
古人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相融合,建筑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建筑艺术在追求功能的同时更注重协调、美感和人文因素的体现。
正是这种理念传承,让中国的古代建筑无论是在建筑形式、色彩、绘画、雕塑,还是在一些非正式的建筑元素上,都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国风。
(三)建筑文化审美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审美观念源自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这也是其独特之处。
古人认为建筑的美不仅在于形体、姿态、色彩,更在于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如何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审美,需要加强民众的教育和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
只有通过广泛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审美内涵,才能让广大人民更好地感受到其独特之处。
二、建筑文化的创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材料的创新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设施的需求,新的建筑材料逐渐被应用到古代建筑中,如钢结构、玻璃幕墙等。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古代建筑的原有价值,与现代建筑结构相结合,保留其特有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切忌随意改变。
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一章:引言古建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人类智慧和技艺、文化和历史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古建筑文化遗产正处于危机之中,需要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本文将会从传承与保护的角度来探讨古建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思路。
第二章: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古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古建筑文化遗产,其中不乏世界级的古建筑,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
同样也因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许多其他地方没有的古建筑文化在这里找到了生长的土壤,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传承。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许多的传统文化遗产正遭受到严重的危机。
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古建筑文化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法的制定和实施已有30多年,但这种保护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和执行力不足,很多古建筑在土地利用层面和市政建设中仍然受到无视和忽略。
2.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让一些古建筑被夷为平地,许多的古建筑被毁损或严重破坏。
3.文人居住习惯的改变。
近几十年内,中国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的文人居住的传统文化园林和建筑也随之失去了一些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文人居住习惯和文化变迁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4.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
人们对于古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人们更多地希望能长期居住在这些古建筑之中,而现在人们更多地把古建筑看作是旅游景点或历史文化转换的角色。
第三章:古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发展思路避免古建筑文化带来的巨大损失,最有效的方式,应该就是增强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和崇尚传统文化的精神。
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加强古建筑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传承与价值评估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传承与价值评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智慧和技术的杰作。
这些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
在今天这个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评估已经成为了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形式和风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古代的宫殿、庙宇、城墙,到后来的园林、民居,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施工、装饰、布局等方面均表现出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中,古代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殷墟的王宫;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后,每个诸侯国都有了自己的封地和王庭。
而秦汉时期,秦始皇所建造的皇城、长城和汉高祖所建的宫殿规模更为宏大。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各朝代的宫殿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建筑群。
这些宫殿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审美观念和理念,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庙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首先要体现在建筑上。
庙宇通常是祭祀神明、祖先或民间英雄的场所,也是人们对神明的敬仰和仪式的场所。
庙宇的建筑风格由于不同的宗教和地区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了中国宗教建筑的鲜明特色。
中国的园林文化以前苏州、扬州为代表。
苏州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苏州古典园林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在其中,象征性的意蕴表达更是瑰丽无比。
古建筑园林是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是自然美与人文美融合的典范。
在这些园林中,我们欣赏到艺术与自然的和谐,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评估无论是文化、历史还是艺术,中国古代建筑都具备着极高的价值。
好的古代建筑应该是文化、历史和艺术等多层次价值的综合体,其中文化价值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评估,文化价值是主导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建筑如何传承
摘要:中国古建筑文化折射出了中华文化的光辉,是中国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方式研究,有利于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存并发展中国古建筑的精髓。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传承发展
一、前言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蓬勃,生命力旺盛,在中华文明上上数千年来一直保持活跃、进取、发展。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度。
文化的丰饶和技术的发达促使建筑文化从无到有发展成一个丰富而深邃的领域,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结合中国哲学大家的思想精华,铸就了一支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葩。
长期以来中国古建筑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而文化发达带来的审美观提升,也提高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
巨大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使得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保持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强大影响力。
即使在现代,引入现代建筑科技,也依然可以从古建筑中汲取设计的灵感,传承和发扬古建筑文化中优秀的想法和设计,这不仅是提高当代建筑设计水平、满足用户审美需求的重要参考,而且也是一次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建筑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创新现代建筑艺术的机会。
二、研究和传承古代建筑文化的意义
受益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安定繁荣,数千年间除了几次大的战争之外主旋律基本是团结发展、统一和平。
因此也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建筑文化,比如自古以来多用土木作为建筑的材料,同时用木材搭建建筑的骨架,这样的思想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成熟,一直延续到现代。
中国古代建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建筑工艺的领域,与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密不可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建筑工艺的提高促进了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而文明的发展又对建筑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出现、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国人民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尝试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石,将它们互相结合,从建筑布局、材料、施工、装饰等多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在施工建造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古建筑。
同时,还积极引进与吸收其它民族的建筑文化精髓,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和底蕴,逐步建设起有影响力的中国古建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其他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如东北亚的朝鲜和日本,东南亚的越南等,至今还保存着许多深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影响的史迹。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还具有历史意义,它的背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影响
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之久。
研究和传承中国古代建筑,能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将中华民族的优良遗产传承给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让古建筑的精髓用现代建筑语言表达出来,使建筑能够满足功能和美观上的要求。
三、古建筑的建筑种类
历经近五千年的发展,中国古建筑逐渐演变成一个庞大的体系,种类丰富,可按建筑类型来分为六大类。
其中包括住宅、宫殿、宗教、坛庙、陵墓、园林。
(1)住宅类建筑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建筑类型,也是建造得最多、最广泛的建筑。
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基于洞穴发展住宅,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开始逐步以木结构为主体,构建住宅。
同时,随着社会阶层日益分化,住宅类建筑往不同的方向发展,典型的就有官员与普通百姓的区别。
在称呼上也有区分,官员的住宅多称府邸、府第或宅第,而普通百姓的住宅则简单地称以民居。
许多住宅因为自然老化、战火侵袭、人为拆迁等因素而消失了,现存的大多数集中在明、清两代。
(2)宫殿作为最隆重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亮点和最高点,代表了当时建筑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发展水平。
宫殿的发展从夏商时期开始,经历了茅茨土阶的最初萌芽阶段之后就发展到了春秋时期的高台富室。
自秦朝开始直到魏晋南北朝前殿与宫苑结合。
而隋代到明清的近代宫殿讲究纵向布列。
这就是宫殿发展的大致四个阶段。
(3)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文化中,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是最为重要的三个教派。
因此这三教的建筑占据了宗教建筑的大半江山。
佛教有佛殿、石窟、楼阁式塔,道教有道观,伊斯兰教有清真寺,都设计得别具特色,是宗教建筑的代表类型。
(4)祭祀神灵、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实施祭祀行为的场所,神庙(坛庙)自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此也创建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5)陵墓建筑。
中华文化中传承下来的转世与风水等思想使得陵墓一直以来都被重视,无论是天子皇帝,还是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视陵墓的修建。
这个风气自秦始皇开始越演越烈,自秦始皇开创了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的先例之后,古代墓葬的建筑水平和规格越来越高,建筑的构形和日常应用中的建筑有很大差别,也多采用砖石的结构,与中国传统的木材架构不同。
(6)园林景观类。
这一类建筑形式较为多样,受气候、水土等影响,全国各地情况不一,一般而言,都有楼、阁、殿、堂等建筑物,还有亭、廊、轩、斋、馆、舫等不同名称的建筑类型。
三、古建筑在当代的传承方式
已经传承了近五千年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与深刻的底蕴,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并没有因为现代建筑技术的引入和发展而日渐消亡,反而因为与现代设计的很多共同点而生存下来,而且得到很好的发展。
无论从设计形态到设计理念上,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都有着很多共通之处。
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古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
首先从功能说起,中国古建筑的建造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大部分的建筑都是为了非常明确的功能而设计、建造,基于这种设计的理念,中国古建筑的设计创造始终和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
而现代建筑所遵循的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功能主义原则,被现代建筑设计师所倡导,因此已经成为评判一个建筑设计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这种追求建筑物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结合的思想,反应了追求和倡导理性的一种逻辑辩证思维,与中国古建筑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其次,现代建筑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引入了框架设计的思维,使得空间的划分和使用摆脱了结构的束缚,在组织起建筑内容和用途的时候更加自由。
反观中国传统建筑,就会发现这个理论与中国古建筑的空间构成不谋而合,中国古建筑的设计就是框架设计思维的雏形。
中国古建筑的传承不仅在于设计理念、思维,还在于率先使用工业化、批量化的生产模式。
工业化、批量化生产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手段,标准构件会在工厂里就完成制造和加工,有利于在建筑工地快速推进施工速度,因此在建筑方法上,中国古建筑所采用的标准化施工方法已经悄然应用到现代建筑施工的各个领域。
可以看到,古建筑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其实已经渗透到当代建筑的方方面面,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新的时代继续传承下去。
四、结语
随着现代思想与传统思想的激烈交锋,现代人意识分歧较大,对待中国古建筑的想法也因人而异,有些人认为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认为我们应该延续这个文化。
而有些人则认为中国古建筑是封建的糟粕,需要全盘抛弃。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建设技术依然保持着高度的稳定性,这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脉相传是密不可分的,直到现在,它仍然左右着中国现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审美取向以及发展方向。
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中国古建筑的精髓转化为具体的建筑设计语言,建构属于中国的现代建筑,把中国古建筑继续传承下去。
[1]陈丹青,心理景观、建筑景观与行政景观[J],退步集,2005.1
[2]周艺玲,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构成与审美意匠[D],哈尔滨建筑大学,2000
[3]丁沃沃,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J],时代建筑,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