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调合指标计算

合集下载

柴油的十六烷值和柴油指数 柴油 添加剂 A001

柴油的十六烷值和柴油指数 柴油 添加剂 A001

柴油的十六烷值系列改进剂柴油添加剂A001一、十六烷值和辛烷值的关系十六烷值是表示柴油机燃料在压缩着火发动机中发火性能的重要品质指标。

正像辛烷值高表示燃烧的点燃发动机中的抗爆性好一样,十六烷值高说明该燃料在柴油机中发火性能好,延迟期短,发动机工作平稳柔和。

反之,十六烷值低说明该燃料发火困难,延长期长,因而在发火燃烧时气缸内积累的燃油多,大量燃料同时燃烧引起压力突升,使发动机工作粗暴。

和辛烷值一样,燃烧的十六烷值也是在规定的单杠柴油机(十六烷值机)中测定的。

不过,测定十六烷值时使用的标准燃料一种是正十六烷,另一种是α-甲萘。

正十六烷C16H34是一种和柴油理化性质相近的化合物,具有很短的发火延迟期,自燃性能很好,因而规定其十六烷值为100. α-甲萘的理化性质也和柴油相近似,但发火延迟期很长,自燃性能很差,因而规定其十六烷值为0.将这两种化合物按不同体积百分数掺合,即可配成各种十六烷值的标准燃料,其中正十六烷值的体积百分数含量即表示该标准燃料的十六烷值。

将所测燃料与标准燃料进行比较,与其发火性能相同的标准燃料的十六烷值即作为所测燃料的十六烷值。

例如,乙醚的发火性能与含53%体积的正十六烷(α-甲萘含量为47%)的标准燃料相同,因此,乙醚的十六烷值为53.尽管柴油机工作粗暴时发生的敲缸现象与汽油机出现爆震时的敲缸现象表面上很相似,给发动机带来的危害也大体相同,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产生的原因也根本不同。

柴油机中的敲缸产生于燃烧的初期,而汽油机中的敲缸则产生于燃烧的末期。

柴油机中由于燃料的发火性能低,诱导期τ1过长而引起粗暴,汽油机中则由于燃料发火性能高,诱导期τ1+τ2过短而出现暴露。

可见,柴油机和汽油机对燃料发火性质的要求是正好相反的。

所以,十六烷值愈高的燃料,其辛烷值也愈低,反之亦然。

有人用66种汽油试样,分别测定了它们的辛烷值和十六烷值,二者的关系可以近似地用下述公式表示:十六烷值=60.96-0.56(马达法辛烷值)所得结果的标准误差为±1.71单位。

调和柴油操作规程

调和柴油操作规程

调和柴油操作规程调和柴油是一种根据使用需要,将两种或多种原油进行比例混合而成的柴油。

调和柴油操作规程是保证调和柴油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文件。

1. 调和柴油的定义和用途调和柴油是一种将两种或多种原油按比例混合而成的柴油。

它是用于发动机燃烧产生动力的重要燃料。

调和柴油的使用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减少尾气排放,并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寿命。

2. 调和柴油的配方设计2.1 确定原油比例:根据市场需求和原油性质,确定不同原油的配比。

原油的选择应考虑其石蜡含量、芳烃含量、硫含量和腐蚀性等指标。

2.2 混合计算:根据原油配比和混合比例,计算各原油的投料量。

确保混合后的柴油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

3. 原油的储存和处理3.1 原油接收:接收原油时,应进行样品采集,并进行物性测试。

检查原油的质量和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

3.2 储存管理:原油储存在密封容器中,避免接触空气和水分,防止沉积物沉淀和变质。

定期检查储罐的密封性和清洁度。

4. 调和柴油的混合操作4.1 原油投料:根据设计的配方和计算的投料量,将原油按比例投入调和柴油槽。

4.2 搅拌混合:启动混合设备,在设定的工艺条件下进行搅拌混合操作。

确保原油充分混合,形成均匀的调和柴油。

4.3 加热控制:在混合过程中,根据需要控制混合柴油的温度。

控制温度可以提高混合效率和质量。

5. 调和柴油的质量检验5.1 采样和检测:按照规定的采样点和采样方法,取样调和柴油。

送样至实验室进行物性、饱和度、凝点、闪点和硫含量等方面的检测。

5.2 检测结果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调和柴油是否符合要求。

如不符合要求,进行分析和排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5.3 质量记录:对每批调和柴油的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包括原油投料量、混合配比、检测结果等信息。

6. 调和柴油的储存和供应6.1 贮存容器:调和柴油应储存在密封的贮存容器中,避免接触空气和水分。

储存容器应定期清洁和维护,确保贮存柴油的质量和安全性。

社会调和企业调和柴汽油所用原料及指标

社会调和企业调和柴汽油所用原料及指标

社会调和企业调和柴汽油所用原料及指标
一、柴油调和的原料
1.直馏柴油
直馏柴油是指原油预处理之后,通过常压蒸馏得到的沸程范围为180℃——360℃的中间馏分。

根据其从常压塔侧线出来的顺序又可分为常一线、常二线、常三线。

直馏柴油十六烷值较高,含有较多环烷酸,必须对其进行脱酸精制后才可作为柴油调合组分。

2. 焦化柴油
焦化柴油是指延迟焦化得到的沸程范围为180℃——360℃的馏分产品。

焦化柴油的十六烷值较高,含有一定量的硫、氮和金属杂质;含有一定量的烯烃,氧化安定性差,胶质含量过高,色度偏高,必须进行精制脱除硫、氮杂质,使烯烃、芳烃饱和才能作为合格的柴油馏分。

3. 减粘柴油
减粘柴油即减粘裂化得到的中间馏分产品,减粘柴油含有烯烃和双烯烃,故安定性差,需加氢处理才能用作柴油调合组分。

4. 催化裂化柴油
催化裂化柴油俗称催柴,是催化裂化得到的中间馏分产品。

因含有较多的芳烃,所以十六烷值较直馏柴油低,由重油催化裂化得到的柴油的十六烷值更低,只有25——35,而且安定性很差,这类柴油需经过加氢处理,或与质量好的直馏柴油调合后才能符合轻柴油的质
量要求。

柴油调合指标计算课件

柴油调合指标计算课件
温度特性》测定。
闪点
根据GB/T 267《石油产品闪点测定法》测 定。
十六烷指0《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 》或GB/T 11140《石油产品硫含量的测定 高压氧弹燃烧后红外光谱法》测定。
馏程
根据GB/T 6536《石油产品常压蒸馏特性 测定法》测定。
04
柴油调合指标计算软件介绍
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功能
该软件具有柴油调合指标计算、 数据分析、报表生成等功能。
使用方法
用户可以通过软件界面,输入相 应的数据,选择相应的计算模式 ,实现柴油调合指标的计算。
软件的应用范围和限制
应用范围
该软件适用于柴油调合指标的计算、数据分析及报表生成等 工作。
限制
实例二:基于燃烧特性的调合计算
燃烧特性是柴油的重要性质之一,基 于燃烧特性的调合计算有助于优化柴 油的燃烧性能,提高柴油的燃烧效率 。
VS
柴油调合指标计算中,基于燃烧特性 的调合计算主要是通过分析不同油品 的燃烧速度、燃烧温度、燃烧热效率 等参数,根据这些参数的差异进行油 品之间的最佳配比。例如,可以通过 对不同柴油的燃烧速度、燃烧温度、 燃烧热效率等参数进行测量,根据测 量结果进行最佳配比,以实现柴油调 合指标的计算。
柴油调合指标计算课件
• 引言 • 柴油调合指标计算基础 • 柴油调合指标计算实例 • 柴油调合指标计算软件介绍 • 柴油调合指标计算的实际应用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为柴油调合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完整、实用的柴油调合指标计算方法和流程,以指导其进行柴油调合指标的精确计 算,从而提高柴油调合质量和效率。
背景
随着柴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柴油调合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柴油调合指标计算方法的复杂性和多样 性,技术人员在计算过程中往往遇到困难。因此,开发一套简单易用、高效准确的柴油调合指标计算课件,对于 提高柴油调合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汽柴油的调和技术【范本模板】

汽柴油的调和技术【范本模板】

汽柴油的调和技术一、什么是调合技术调合技术就是用炼厂生产的一些国标或非标油品,油田生产中产生的轻烃(凝析油)及化工产品经过精制装置精制处理后,辅以一些添加剂,调合成符合客户要求的国标汽、柴油,以达到最大程度降低成本,节约石油资源的一门应用技术.汽柴油的调合技术在国外油品的贸易领域已十分成熟,如可利用抗爆剂,将90#汽油调成93#、97#油,将-5#、0#柴油调合成—10#油出售。

在我国,每年都有生产几百吨石脑油产品,由于石脑油辛烷值低,RON 只有40—60左右,除小部分进入重整装置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份外,大部分石脑油只能以乙烯裂解原料出售,价格低且不稳定,如果我们采取调合技术,将石脑油通过精制脱去硫,并与高辛烷值组份混合,再加入抗爆剂,就可调合出90#和93#汽油,这就可以为国家节约数量可观的石油资源。

由此可看出,汽柴油调合技术是有效节约成本,有效利用现有石油资源的有效途径的一门应用技术,应在国内大力推广。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问,调合油能用吗?质量可靠吗,要回答这问题,就要从炼厂生产的工艺谈起。

二、炼油厂汽柴油的生产方法我国现在使用的汽、柴油,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未经炼制的石油,通常称为原油,用原油炼制汽柴油要经过以下基本过程:1、先将原油脱盐脱水,然后进行常压蒸馏,分割出适宜作为汽、柴油的馏分,这种馏叫做直馏馏分,如石脑油、常一、常二线柴油等。

2、再以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常、减压重油等为原料,用热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和延迟焦化等二次加工方法,将高沸点馏份裂解为适宜作燃料的低分子烃,经过分馏得到汽、柴油的热裂化,催化裂化和焦化组份。

如果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还需要采用催化重整和烷基化等方法,制得重整汽油组份和轻烷基化油。

3、将直馏馏份油和二次加工方法得到的馏分油分别进行电化学精制、加氢精制、脱硫醇和脱蜡,除去其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油品质量。

4、最后根据不同牌号汽、柴油的质量要求,以上述各种馏份油为组份,按所需的比例并加入适量的各种添加剂进行调和,即得到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汽、柴油。

柴油调和技术

柴油调和技术

四 使用安全性指标
1闪点
直接影响油品运输 储存以及使用安全性的指标 闪点是指在规定 条件下;加热油品所逸出的蒸气和空气组成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发生瞬 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以℃表示 闪点是控制油品安全使用的主要质量 指标 一般规律是:油品蒸气分压越高;馏程越轻;则闪点越低 相反;馏程 越重的油品则有较高的闪点
十六烷指数CI按下式计算: CI=431 291586 88ρ20+730 97ρ202+12 392ρ203+0 0515ρ2040 554B+97 803lgB2
式中:ρ20—用GB 1884和GB 1885测定试样在20℃时的密度;g/cm3; B—用GB 6536测定试样的中沸点;即50%回收温度;℃
二 按质量分类
1 清洁柴油 泛指在发动机中燃烧后有害物质排放较少的柴油 它是在地球环境污染日
趋严重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概念 特性如下:
1多环芳烃进一步降低不大于11% 2尽可能提高十六烷值不低于51 3尽可能低的硫含量不大于0 035% 4限制密度范围;终馏点较低并且添加柴油清净剂 这样的要求;类似于世界燃油规范 Ⅱ类标准 2 新配方柴油 新配方柴油与传统柴油的不同之处是在组成成分上有了明确的规定;主要
此外水分和机械杂质对柱塞泵和喷嘴的磨损有影响;高速柴油机燃 料应不含有水和机械杂质
灰分是燃料燃烧后残留的金属氧化物;灰分进入积碳中使积碳变得 更坚固;更具有磨损性 所以;柴油中灰分含量应越少越好
六 柴油的润滑性指标 1磨痕直径
柴油的润滑性是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之前的柴油在生产过程 中精制程度低;极性物质含量较高;加之柴油的粘度较大;其润滑性能 够满足高压泵润滑需要;因此未对柴油润滑性作特别要求

汽柴油调和技术概述

汽柴油调和技术概述
数据分项 加油站数量 汽油产量(万吨) 汽油销量(万吨) 柴油产量(万吨) 柴油销量(万吨) 中石油 19362 2544.7 4396.7 5904 9178.7 中石化 30121 3710 4754 7717 9850.8


从上表可看出,两大集团的汽柴油销量均远大于自 身产量,其中2011年中石化汽油销量比汽油产量多 1044万吨,柴油销量比柴油产量多2133.8万吨;中 石油汽油销量比汽油产量多1852万吨,柴油销量比 柴油产量多3274.7万吨。“两桶油”的汽柴油总销 量与总产量的差值高达8304.5万吨。 由此可见,中石化、中石油每年会有大量的汽柴油 资源依赖于三大油企间的资源串换,以及从地方炼 厂,社会调油企业外采。
二.炼油厂汽柴油的生产方法



我国现在使用的汽油、柴油,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 来的,未经炼制的石油,通常称为原油,用原油炼 制汽柴油要经过以下基本过程: 1、先将原油脱盐脱水,然后进行常压蒸馏,分割出 适宜作为汽、柴油的馏分,这种馏分叫做直馏馏分, 如石脑油、常一、常二线柴油等。 2、再以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常、减压重油等为原料, 用热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和延迟焦化等二次 加工方法,将高沸点馏份裂解为适宜作燃料的低分 子烃,经过分馏得到汽、柴油的热裂化,催化裂化 和焦化组分。如果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还需要采用 催化重整和烷基化等方法,制得重整汽油组分和轻 烷基化油。
外采汽油追加检测指标
项目 气味 馏程 未洗胶质,mg/100mL 质量指标 无异常 无异常(轻组分多或重组分多) 不大于30 20~30洗后胶质不得大于2.5 环境温度,℃ >15 45 5~15 55 <5 65 计算公式: DI=1.5*T10+3*T50+T90+ 11*氧含量(质量分数, %) 中红外机 中红外机及SH/T0663联 合使用 GB/T 11132 中红外机与SH/T0663或 SH/T0713联合使用 试验方法 由三名持证质检员判断 GB/T 6536

柴油调和技术2014

柴油调和技术2014

• •
②从闪点数值可判断馏分组成的轻重。 ③可判断混油或变质。 技术难度点----闪点提高剂
2.1.2.3流动性
• 流动性 检测控制项目:粘度、凝点、冷滤点来表示。 粘度 是使用性能项目,它与柴油雾化性、燃烧性和润滑性均 有密切的关系。雾化好坏取决于粘度,粘度过大则雾滴大, 与空气混和不均匀,燃烧不完全形成积炭; 如果粘度过小,雾化虽好,但喷射角大,也不能与空 气混和完全,同时对喷油嘴等部件的润滑性能变差,增大 磨损。标准中要求0号轻柴油在20℃时的运动粘度在3.08.0mm2/s。 有节油剂就是用改变表面张力来实现的,节油率可以达 到10%.对汽油柴油都有效。
2.1.2.4安定性
• 安定性 • 柴油评定项目:氧化安定性、色度、10%蒸余物 残炭。 • 柴油安定性差,对柴油的储存和使用有很大影响, 容易氧化变质,颜色加深变黑,易在油罐和油箱 底部、油库管线及发动机燃料系统生成胶质和沉 渣。堵塞滤清器,影响供油,容易在燃烧室形成 大量积炭,加剧设备磨损。
色度

酸度
酸度表示石油产品中酸性物质的总和。通常,柴油用酸度来表示。酸度大 的柴油不但腐蚀机件,而且会增加喷油嘴和燃烧室的结焦和积垢。GB252中 规定柴油的酸度不大于7KOH/100ml。 油品脱酸剂


• • • •
直馏柴油均含有一定量的有机酸,调制柴油时,应除去有机酸,使 酸度达到7mg KOH/100ml 才能达到国标。脱酸一般有以下方法: 加氢精制 碱洗 脱酸剂 将脱酸剂与柴油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即可
• • • • • • •
所以,要想效果好,要有以下方法: 不同厂家的油混合后效果好 掺入部分–10#柴油,再加剂效果好 掺入部分煤油再加剂效果好 掺入芳烃200#,加入量为3~10% 掺入浊点剂,提高降凝效果 加入抗蜡沉积剂,加剂柴油在储运过程中 普遍存在蜡沉积现象,导致冷滤点分布不 均而影响使用,加入抗蜡沉积剂与降凝剂 共用,可抑制加剂柴油蜡的沉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冷滤点的计算 早期的冷滤点方程的形式如式(4-18)。 T01/y = VIA Ti1/y (4-18) 式中:参数A和y为估计值。 后来用来自于BH原油和由VGO馏分混合成 的17种调合物的数据,重新拟合上述的冷 滤点方程,所得新的冷滤点方程式(4-19) 如下:
n i 1
(4-19) 式中 -----调合柴油中第组分的体积分数; -----调合柴油中第组分的冷滤点,℃; ------调合油品的冷滤点,℃; ------调合油品的组分数。 该方程预测的17组调合物冷滤点的平均误 差为2.36℃,测量值与预测值间的相关系 数R为0.938,预测误差在3℃以内的点占 74%。
1/X=
i 1
n
Tb 1/0.073= V i Ti1/0.073 (凝点范围:9-51℃) (4-15a) Tb 1/0.079= V i Ti1/0.079 (凝点范围:-12-21℃) (4-15b) Tb 1/0.186= V i Ti1/0.186 (凝点范围:-21-6℃) (4-15c) Tb 1/0.0793= V i Ti1/0.0793 (凝点范围:-21-51℃) (4-15d)
式中: ρ20—用GB 1884和GB 1885测定试样在20℃时的 密度,g/cm3; B—用GB 6536测定试样的中沸点,即50%回收温 度,℃。
注: a.不用于加有十六烷值改进剂的燃料; b.不适用于纯烃、合成燃料、烷基化物、焦 化产品以及从页岩油和油砂中衍生出的馏 分燃料; c.如果用于原油、残渣油以及终馏点在 260℃以下的挥发性产品时,其相关性基本 上不准确。
95
20 15 10
5
29.2 26.0 21.0
12.0
多组分的调合可由下列计算式(4-21)求出 + +…+
(4-211,t2,…,tn------组分油1,2,…,n的闪点,℃; V1,V2,…,Vn-----组分油1,2,…,n的体积分 数。
上述公式适用于闪点在30~150℃范围,计 算结果与实测值绝对误差不超过2℃。
二、公式二 本公式适用于石油中间馏分燃料及含有来源 于油砂和油页岩的非石油馏分的燃料;不适用于 含十六烷值改进剂的燃料,也不适用于纯烃以及 由煤生产的馏分燃料。 本标准对燃料性质的推荐适用范围如下: 燃料性质 推荐范围 十六烷值 32.5~56.5 密度(15℃),kg/m3 805.0~895.0 10%回收温度,℃ 171~259 50%回收温度,℃ 212~308 90%回收温度,℃ 251~363
柴油凝点与换算因子对应表
1.5 0.4989 0.5516 0.6239 0.7137 0.7868 0.8665 0.9848 1.1008 1.2481 1.4586 1.6897 1.995 2.3963 2.8988 3.5564 4.316 2.0 0.5017 0.56 0.6323 0.7208 0.7954 0.8768 0.9955 1.1115 1.2643 1.4818 1.7176 2.0269 2.4434 2.9612 3.6279 4.4014 2.5 0.5046 0.5668 0.6411 0.7277 0.8041 0.8886 1.0074 1.1228 1.2811 1.505 1.7481 2.0614 2.7912 3.0252 3.7006 4.4899 3.0 0.5077 0.5734 0.65 0.734 0.8128 0.9011 1.02 1.1358 1.2989 1.5282 1.7795 2.0982 2.5381 3.0904 3.7745 4.5827 3.5 0.5112 0.58 0.6597 0.7414 0.8215 0.914 1.0326 1.1507 1.3185 1.5514 1.8115 2.1365 2.5838 3.1555 3.8494 4.6803 4.0 0.5152 0.5865 0.6695 0.7486 0.83 0.927 1.0452 1.1665 1.3404 1.5744 1.844 2.1763 2.6304 3.2198 3.9248 4.7833 4.5 0.52 0.5932 0.6793 0.7559 0.8369 0.64 1.0577 1.1828 1.3633 1.5962 1.8759 2.2177 2.6784 3.285 3.9993 4.8923
由于原油的性质不同,加工方法和调合比例 也各有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此方法还存在 一定的误差。因此,需要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对 换算因子作相应的修正。 李为民等人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对柴油调 合的凝点、冷滤点建模,凝点偏差小于2℃的预报 准确率达到95%。凝点偏差小于1℃的预报准确 率为50%;冷滤点偏差小于1℃的预报准确率为 60%。凝点误差平均为0.98℃;冷滤点误差平均 为0.90℃,均优于以上统计回归数学模型的预测 能力。但是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调合优化计算时, 计算比较困难,可以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
计算试样十六烷指数CI公式如下:
CI=45.2+0.0892T10N+(0.131+0.901B)T50N+(0.05230.42B)T90N+0.00049(T210N- T290N)+107B+60B2,
式中: T10N=T10-215;T10—试样的10%回收温度, ℃ T50N=T50-260;T50—试样的50%回收温度, ℃ T90N=T90-310;T90—试样的90%回收温度, ℃ B=【exp(-0.0035DN)】-1; DN=D-850;D—试样的15℃密度,kg/m3。
研究表明,用Newton-Raphson相互关系修正 的冷凝点方程比Hu-Burms方程精确。用方程式 (4-15)计算相应于夏季、常温、冬季的三组调 合物的冷凝点,平均误差分别为1.35℃、1.36℃、 1.43℃,低于相应的由Hu-Burms方程和用其他方 法所测得的数值的误差。
1. 凝点换算因子法 由于柴油调合的冷凝点与重量之间呈现非线性关 系,因此,用线性规划建模时,首先要将冷凝点 变成与重量具有线性关系的数值,可以用如下计 算式(4-16)。 当凝点(SP)≤11℃时,由下式表示 SP= 9.4656T3-57.0821 T2+129.075T-99.2741 (416a) 当凝点(SP)>11℃时,由下式表示 SP= -0.0105T3-0.864T2+13.811T-16.2033 (4-16b)
第三节 柴油闪点的调合 当两组分的馏程接近时,其闪点可用重量法 公式(4-20)近似计算: (4-20) 式中 -----调合油的闪点;℃; A、B-----混合油中的a、b两组分的体积 分数; ta、tb-----混合油中的a、b两组分油的闪 点, 、且>,℃ f----系数,由表4-8查出。
表4-9 柴油闪点调合系数表
【例4-1】有一批车用汽油A,其中胶质为 6mg/100ml,超过标准规定5 mg/100ml, 现在用一批胶质为3 mg/100ml的汽油B来 调整,现在要求调合后胶质为4 mg/100ml, 求调合比。 解:调合后油品的胶质应为4 mg/100ml。 根据式(4-1)得 VA= 4 3 ×100% = 33.3%
式中T为凝点换算因子可以从表4-7中查得,以上 二公式是由凝点换算因子T求凝点(SP)。如由 凝点SP求凝点换算因子T则需要解方程,也可以 从表4-7中查得。这样在柴油调合时,虽然冷凝点 与重量之间不具线性关系,但凝点换算因子T与重 量之间具有线性关系,由此可以建议具有线性关 系的冷凝点数学模型(4-17)。 Ti Ci=ATA (4-17) 式中Ci——调合时所用的各个组分量 (i=1,2,…,m); Ti ——各个组分的换算因子; A——调合后的产品量; TA ——所得产品的换算因子。
第一篇 加和性性质指标的调合计算 酸度、碘值、残炭、灰分、馏程、含硫量、胶质、 相对密度等为可加性质质量指标。在计算此类性 质的调合比时,计算简单,可按(4-1)计算。 X XB VA= XA - XB ×100% (4-1) 式中 VA——混合油中A种油的体积含量,%; X—混合油的有关规格指标数值; XA—A种油的有关规格指标数值; XB—B种油的有关规格指标数值; VB—混合油中B种油的体积含量,%; VB=100-VA
第四节 十六烷指数的调合计算 一、公式一 十六烷指数CI按下式计算:(本公式适用于计算直 馏馏分、催化裂化馏分以及这两者混合燃料的十 六烷指数。)
CI=431.29-1586.88ρ20+730.97(ρ20)2+12.392(ρ20)3+0.0515 (ρ20)4-0.554B+97.803(lgB)2
油品调合指标计算
第三章
涉及油品调合质量指标的项目有几十个,而生 产商实际需要调合的油品质量项目常见的主要是 辛烷值、蒸气压、十六烷值、黏度、闪点、凝点 和馏程等。在油品质量指标项目中,有些项目在 调合过程中是呈加成关系的叫加成性参数。如: 胶质、残炭、酸值、含硫、灰分、馏程(初馏点、 干点除外)、密度等。有些项目不呈加成关系叫 不可加性参数。如:黏度、闪点、辛烷值、十六 烷值、初馏点、干点、凝点、饱和蒸气压等。前 者计算较简单,后者计算较复杂。实际生产中, 计算是必要的,尤其对计算机控制的管道自动调 合及油品最佳调合控制;但对于间歇罐式调合过 程,若油品调合工作做得熟练了,经验也占相当 大的地位。
6-3
第三篇 柴油指标计算 第一节 凝点调合的计算 一、凝点指数模型 以体积混合的混合物对调合柴油的性质冷凝 点的影响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柴油组分 混调后凝点呈非线性,因为低凝混合性质 偏离了相加性规律,有关冷凝点的论文中 应用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Hu-Burns提出 了如下的冷凝点关系式(4-14):
A
5
B
95
f
3.3
A
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