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上)

合集下载

怎么判断食管癌早期还是中期,治疗方法

怎么判断食管癌早期还是中期,治疗方法

怎么判断食管癌早期还是中期,治疗方法食管癌是一种具有高度恶性化倾向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患者生存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如何判断食管癌早期还是中期、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以及注意事项是治疗该病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如何判断食管癌早期还是中期1. 病史和体征:食管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吞咽、胸痛或胃灼热等消化道不适,以及体重不易增加等。

体检时触及颈部、锁骨下可扪及颈部淋巴结,以及腹部触及肝、脾、肾等脏器异常肿大等。

2. 影像学检查:食管癌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食管癌的重要方法,可以精确定位病变部位,判断病变范围、深度和有无远处转移等。

早期食管癌根据形态和大小不同,可分为四型:I型为圆形隆起型;II型为浅表溃疡型;III型为缩窄型;IV型为向外突出型。

3. 细胞学检查:可通过胃镜、纤维镜等手段对食管黏膜进行刷拭、活检、细胞学检查,确定病变是否为癌变,判断癌细胞的分化度、浸润深度等。

4. 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EA、CA19-9等,临床检查过程中可以检测体液和血浆中的肿瘤标志物,对判断病变的性质及其活动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二、治疗方法对于早期食管癌,手术治疗仍然是首选,可采用开放手术或腔镜微创手术。

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可以选择介入治疗,如食管支架、内镜下切除和射频消融等。

对于进展期食管癌,治疗方式主要是化学放疗、手术及其联合治疗。

化疗的方式有单药或联合化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减轻癌症的恶病质症状。

放疗通常与化学放疗联合使用,旨在控制肿瘤的进展,缩小肿瘤范围,同时减轻癌症病人的病症。

对于晚期食管癌,化疗联合放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可延长患者生命,并减轻恶病质症状。

抗PD-1单抗是近年来用于晚期食管癌治疗的新药,可在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安全性。

三、注意事项1. 术后康复:食管癌手术后的康复非常重要,要注意减轻创伤引起的并发症,饮食要特别注意,早期应以液体为主,慢慢逐渐适应软食、半流食和正常饮食。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发布时间:2021-07-12T12:20:57.00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4期作者:王雨霖[导读]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内关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研究也随之深入,王雨霖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110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内关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研究也随之深入,根据食管癌高发群体流行病学分析,可以了解到,近年来,食管鳞癌发病率得以降低,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率却逐年上升。

国外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与食管鳞癌发病率,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肥胖症具有密切关联,这也是食管肿瘤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我国相关机构研究表明,食管癌高发区存在遗传威胁,属于多基因遗传疾病。

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理演变机理下,当前食管癌贲门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可以采取内镜下切除治疗,对于重视萎缩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干预治疗过程中,应从降低肠化方面下手,这是降低食管癌发病率的主要途径,下面我们将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肿瘤;临床;病例特点从临床医学方面来看,食管胃交接部,恶性肿瘤=食管腺癌与贲门腺癌两个病症,具有鉴别困难的特点。

在国际肿瘤编码规则中,将贲门腺癌解剖编码为C16·0,隶属胃癌范畴。

相对而言,美国开展流行病学研究较早,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过调查活动发现,在所有肿瘤类疾病中,贲门腺癌和食管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患者数呈增加趋势,从而引发国内外业内人士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近几十年里,我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发病率逐渐下降,而贲门腺癌发病情况却得不到缓解。

因此,本文将基于流行病学知识下,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与防治对策进行分析。

1·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诊断和判定《中国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在1989年颁布,这也是我国早期针对贲门腺癌制定的诊治指南,其中明确指出,贲门腺癌判定期间,主要检查食管胃交界线下2·0cm,在医疗事业高速发展下,2011年关于食管癌的新规定发布,食管腺癌诊断期间,主要检查食管胃交界线上方或侵犯交界线处病变,食管胃交界线下方5·0cm内的近端胃癌,是病变常见位置,诊断过程中注意,贲门癌指未侵犯交界线的病变,此部位一旦产生肿瘤,从医学方面考虑,一般不建议采取Siewert分型。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联合脏器切除指征及疗效评价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联合脏器切除指征及疗效评价

文章编号:1005-2208(2012)04-0298-03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联合脏器切除指征及疗效评价师英强【摘要】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无论从发病机制还是生物学行为上,均不同于食管癌和胃癌,外科治疗时常需考虑是否行联合脏器切除术,尤其是脾脏切除。

然而,行脾脏切除术对此类病人术后存活率的影响目前尚存在一定争议。

因此,临床上行手术AEG治疗时,应首先明确肿瘤的不同分型、慎重考虑手术的难易程度、全面综合评估原发灶与脾脏的关系及脾门淋巴结的状态,再决定是否行联合脾脏等脏器切除术。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癌;脾脏切除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The indication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of combined multiple organ resections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SHI Ying-qiang.Department of Stomach and Soft Tissue Sarcoma Surgery,Shanghai Cancer Center,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Abstract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AEG),in terms of pathogenesis o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s different from esophageal cancer and gastric cancer. Whether need to perform combined multiple organ resections,especially splenectomy,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AEG by surgery.However,there are some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postoperative survival rate of such patients performed splenectomy.Therefore,when treating such patients by surgery,different types of tumors should be ascertained and difficulty level of surgery should be considered.Furthermore,the relation of primary cancer and spleen as well as status of splenic hilus lymph node should be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Thereafter,it is proper to decide whether combined splenectomy should be performed. Keywords 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splenectomy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是临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在我国逐渐上升。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
(2)贲门型:与贲门上皮相似,有胃小凹和黏液腺,但无主细胞和壁细胞。 (3)特殊肠化生型:又称III型肠化生或不完全小肠化生型,分布于鳞状 细胞和柱状细胞交界处。具有不完全小肠或结肠表型,表面有微绒毛 和隐窝,杯状细胞是其特征性细胞。



BE的异型增生(见附表)

1.低度异型增生(Low-grade dysplasia, LGD ):组织结 构正常,细胞核增大浓染,但胞核不超过细胞大小的1/2,可 见有丝分裂相。杯状细胞和柱细胞的黏蛋白减少,并可见 到萎缩的杯状细胞。


Siewert等(2006)根据近年切除的1346例 “连接部”腺癌观察到Ⅰ型、Ⅱ型和Ⅲ型肿瘤之 间有明显的人口学和形态学的差异。如Ⅰ型肿瘤 多见于男性(男:女=9.1:1),主要发生于 Barrett食管黏膜上;Ⅲ型肿瘤男:女为2.1:1, 仅2%显示Barrett黏膜,60%的肿瘤呈弥漫性 生长。Ⅱ型肿瘤生长形态介于Ⅰ型和Ⅲ型之间, 男:女为4.8:1,组织类型更介于Ⅱ、Ⅲ型之间。

由于这些局限性,世界卫生组织(WHO) 在2000年提出一新的分类法,根据这一分 类,发生于GEJ的肿瘤也被分为3型。此分 类法的优点是便于区分病理发生与临床特 征各不相同的食管与胃近端腺癌,以便进 行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
WHO分类法 食管腺癌(全部位于GEJ上方) GEJ腺癌(跨过GEJ) (近端)胃腺癌(全部位于GEJ下方)

Barrett食管(BE)

1950年,英国胸外科医师Barrett报道了他 在手术和尸检中发现食管远端鳞状上皮被 柱状上皮(肠样或胃样)替代的现象,此后,这 一现象被称为Barrett食管(BE).
Barrett食管定义及诊断标准的演变

食管癌治疗进展PPT课件

食管癌治疗进展PPT课件

免疫疗法在食管癌中的应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如 PD-1和PD-L1,恢复T细 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肿瘤疫苗
针对特定抗原或肿瘤相关 抗原的疫苗,激发机体免 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 和攻击。
细胞免疫治疗
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细胞, 经过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 输到患者体内,直接攻击 肿瘤细胞。
化疗
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
化疗药物有多种,包括顺铂、紫杉醇等,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化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手术、放疗等手段联合使 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化疗的疗效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有关,对于晚 期食管癌,化疗可以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其他疗法
其他新型疗法
放射性药物
利用放射性物质对肿瘤进行精确 打击,杀伤肿瘤细胞并抑制其生 长。
热疗
利用高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提高疗效。
04
食管癌治疗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耐药性问题
总结词
随着食管癌治疗的不断发展,耐药性 问题逐渐凸显,成为治疗的一大挑战 。
详细描述
食管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 导致治疗失效。研究耐药机制,寻找 克服耐药的方法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食管癌预防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总结词
预防和早期筛查是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详细描述
普及食管癌知识,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推广早期筛查技术,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 。
05
结论
食管癌治疗进展的总结
01
食管癌治疗现状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等。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定义和分型:从历史到现状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定义和分型:从历史到现状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定义和分型:从历史到现状摘要当前,学界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关注度日渐升高。

食管胃结合部跨越胸腔和腹腔两大解剖区域,具有不同于食管和胃的组织学特征,相关学科对其定义和分型等基本问题普遍存在分歧。

日本《胃癌处理规约》总结各方观点,对食管胃结合部给出了全面的定义。

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在概念上逐渐扩展为复杂的功能解剖区域,范围涵盖了远端食管至近端胃。

食管胃结合部的静脉和淋巴管网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是该部位肿瘤侵袭和转移规律的重要解剖学基础。

Nishi分型和Siewert分型的出现,推动了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研究的发展。

Siewert分型获得广泛认可,被相继引入国际主要临床指南。

目前一般建议,Siewert Ⅰ型和Ⅱ型肿瘤分期和治疗参照食管癌处理,Siewert Ⅲ型肿瘤参照胃癌处理。

但日本食管癌和胃癌治疗指南中,对食管胃结合部癌仍使用Nishi分型。

近期,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对当前相关领域的主要争议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国内情况提出了建议。

只有回归基本的解剖学、生理学视角,加强多学科的沟通合作,借助新兴的生物信息学、数字技术、材料科学技术,才有望走出传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分型和分期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引起学界的日益重视[1, 2]。

但食管胃结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横跨胸腔和腹腔两大解剖区域,又具有不同于食管和胃的组织学特征,即便是定义、分型等基本问题,不同学科的认识并不一致,东西方学者的观点也多有分歧,从而导致治疗策略、手术方式、预后判断等关键问题难以统一观点[3]。

除腺癌外,EGJ还会发生鳞状细胞癌,其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又与AEG不同。

我们拟从历史的维度,对EGJ及AEG定义和分型的变迁,以及存在的争议和分歧加以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2022食管癌的治疗进展(全文)

2022食管癌的治疗进展(全文)

2022食管癌的治疗进展(全文)食管癌主要包括食管腺癌(OAC)和食管鳞癌(SCC),是全球第七大常见癌症,每年导致约450000人死亡。

虽然既往被视为预后不佳的癌症,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首先,高收入国家癌症生存项目(ICBP SURVMARK-2)的报告了1995-1999年和2011-2014年两个时间段食管癌的生存率,结果显示在七个高收入国家中,OAC和SCC的5年生存率大约翻了一番,其中75岁以下的患者影响最大。

其次,在联合治疗时代,食管癌5年生存率基准接近50%,这在20年内也翻了一番。

此外,通过提高癌症意识,监测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病和癌症分期的进步,增加了黏膜和黏膜下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并允许对部分患者进行相对低风险的内镜根除治疗(EET),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以及射频消融术(RFA)等。

外科手术的进步,包括手术切除和淋巴结切除术范围的标准化,围术期护理的改善,以及包括微创和机器人辅助技术在内的一系列方法,为提高患者生存率创造了机会。

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研究的进步,我们对食管癌变和肿瘤生物学的理解逐步加深,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患者结局得以改善。

然而,尽管食管癌的诊疗已经取得了进步,但在日常的多学科团队讨论和决策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新辅助治疗的选择、SCC 和OAC 的差异性、对新辅助治疗有明显完全临床反应的患者是否考虑非手术方法或者手术的方式以及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作用等。

粘膜癌和粘膜下癌的内镜治疗食管切除术曾经是高度异型增生(high-grade dysplasia,HGD)或黏膜浸润(mucosal invasion,T1a)患者的标准方法,而在这种情况下,淋巴结转移(<2%)的罕见性支持更有针对性的局部治疗方法。

因此,在最新的美国胃肠病学指南中,EMR和ESD优于持续监测或食管切除术。

目前的治疗推荐为T1b的患者保留食管切除术(粘膜下浸润,其中淋巴结转移发生在约20%的病例中,以及多灶性癌或不适合内镜切除的病变)。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最新指南及共识解读2020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最新指南及共识解读2020
• 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保证食管切缘和胃切缘的肿瘤学安全性有重要价值,建议术中 酌情开展,特别是局部病期偏晚或经腹切除者。
AEG 切除范围:
• SiewertⅡ型AEG的食管切缘与肿瘤下切缘观点更新:
【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腔镜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 分期为cT1的SiewertⅡ型AEG,建议食管切缘距离肿瘤上缘≥2 cm。 • 分期≥cT2的SiewertⅡ型AEG,建议食管切缘距离肿瘤上缘≥5 cm。 • SiewertⅡ型AEG上切缘送术中快速冰冻 病理切片检查应列为常规。 • 建议分期为cT1 的SiewertⅡ型AEG的下切缘≥3 cm。 • 建议分期≥cT2的 SiewertⅡ型AEG的下切缘≥5 cm。
called tumours of the oesophagogastric junction,即肿瘤中心位于EGJ上下5cm范 围内的腺癌,并且跨越或接触EGJ。
• 由于该疾病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其定义、分型、分期、手术路径、切除范围、 淋巴结清扫规范、消化道重建方式、新辅助治疗等尚存在诸多争议。
EGJ 定义: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
2020.03.15
AEG 定义:
• WHO在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AEG定义为: Adenocarcinomas that straddle the junction of the oesophagus and stomach are
AEG 切除范围:
• 全胃切除是Siewert Ⅱ(长径>4 cm)、 Ⅲ型的AEG建议选择的切除方式, 尤其是局部进展期AEG。
AEG 切除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上)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泛指发生于食管胃解剖交界线上下5 cm范围的腺癌。

解剖交界线不能等同于齿状线,后者是食管鳞状上皮与胃柱状上皮的黏膜交界线,解剖交界线位于齿状线下方0.5~1.0 cm。

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且近年来发病率上升,因此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

有关AEG的分型目前国际上广泛接受的是德国慕尼黑大学Siewert教授提出的分型:Ⅰ型齿状线以上1~5 cm,实为食管下段腺癌;Ⅱ型齿状线上1 cm至交界线下2 cm,是真正意义上的贲门癌;Ⅲ型齿状线以下2~5 cm,实际为近端胃癌侵犯食管胃结合部[1]。

西方国家3型发病数相近,但是东方国家则主要以Siewert Ⅲ型为主。

有关AEG的归类、TNM分期、手术入路的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以及围术期辅助治疗等方面存在较多争议。

1流行病学特征胃癌具有多因素致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饮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远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食管胃反流性疾病和肥胖是近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近30年来,美国和北欧国家的AEG发病率明显上升,美国流行病学监控和最新研究结果(SEER)资料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以每年5%~10%的速度上升,但是在
过去的10多年,日本和韩国的AEG和胃近端癌发病率没有明显增加[2]。

国内缺乏这方面的权威数据,可能由于肥胖人口比例的迅速增加,近年来AEG和近端胃癌的发病率呈快速增加趋势。

最新发表的包括国内3家胃癌中心的8 338例大数据显示:近端胃癌2 226例占26.7%[3]。

美国Sloan-Kettering癌症纪念医院的1 039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中,近端胃癌的比例为49.5%,而韩国首尔国立癌中心的7 953例及日本国立癌中心2 500例胃癌切除患者的资料显示:近端胃癌的比例分别为12.0%和18.1%[4]。

2TNM分期AEG虽然看似一个独立的疾病,但是直至1998年国际胃癌学会与国际食管疾病学会的专家才首次确定了AEG的明确定义和分类。

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抗癌联合会(AJCC)第7版肿瘤分期将AEG包括在食管癌中:AEG 定义为食管胃交界线上下5 cm的区域内发生的腺癌。

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线5 cm,或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线[5]。

如果结合Siewert分型,Ⅰ型应该按照食管癌分期,Ⅱ型和Ⅲ型按照胃癌分期。

但是,食管癌与胃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

在相同的TN分期下,食管癌的最终分期明显晚于胃癌,例如同样是N3期前提下,胃癌相应的T1N3期为ⅡB 型,T2N3期为ⅢA型,T3N3期为ⅢB型,T4a~bN3期为
ⅢC型;而食管癌相应的任何T分期均为ⅢC型;相同在T4b 期的前提下,胃癌相应的T4bN0~1期为ⅢB型,T4bN2~3期为ⅢC型;而食管癌相应的任何N分期均为ⅢC型。

同样是食管癌分期,鳞癌的TNM分期中加入了上、中、下段的内容,例如同样是T2~3N0期,如果位于下段为ⅠB型;如果位于中上段则为ⅡA型。

日本的AEG分类沿用日本食道癌学会的分型[6],食管胃结合部区域设定为齿状线上下2 cm,根据肿瘤中心与齿状线的关系分成E型(主要位于食管侧),EG型(偏食管侧),E=G 型(横跨食管-胃),GE型(偏胃侧)以及G型(主要位于胃侧)。

虽然略显复杂,但是解剖定位更准确。

笔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将Siewert分型与日本的分型加以整合,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横向比较AEG临床病理特征和疗效。

3手术原则3.1AEG的外科手术入路AEG的手术入路一直是胸外科与普通外科医师争论的焦点问题。

1995年Sasako 主持了JCOG9502研究,将来自27家医院的167例侵犯食管[7]。

其研究结果发现:经左胸腹入路组较食管裂孔入路组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多,食管裂孔入路组患者生存率优于经左胸腹入路组。

因此,该研究只获得了中期数据后即终止试验。

随访5年生存率,食管裂孔入路组患者为51%,经左胸腹入路组患者为37%。

亚组分析后发现:两组Siewert Ⅱ型AEG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Siewert Ⅲ型AEG,食管裂孔入路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优于经左胸腹入路组(59%比36%,PP>0.05)[8]。

据此,对于侵犯食管[9]。

3.2AEG手术胃切除范围Siewert Ⅰ型和Siewert Ⅲ型AEG的切除范围基本达成共识:Siewert Ⅰ型AEG应该进行食管次全切除联合近端胃切除,Siewert Ⅲ型AEG建议参照日本胃癌学会胃癌诊断与治疗指南行全胃切除术。

Siewert Ⅱ型AEG采取全胃或近端胃切除尚未达成共识,Goto等[10]近期报道,采取淋巴结清扫获益评估指数分析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后发现,除远端胃周淋巴结外,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建议Siewert Ⅲ型AEG行全胃切除术,Siewert Ⅱ型AEG可以行保留部分远端胃的胃切除术。

美国外科学会SEER大样本回顾性研究结果强烈建议:应该根据多学科团队讨论结果决定AEG的治疗策略和手术方式[11]。

3.3淋巴结清扫范围3.3.1切除脾脏及脾门淋巴结清扫:发生于胃近端大弯侧或后壁的进展期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肿瘤细胞主要沿胃后动脉、脾动脉、胃短动脉以及脾胃韧带血管的淋巴路径转移[12]。

来自日本的报道显示:肿瘤位于胃大弯,pN3期以及第11d组淋巴结转移是第10组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第10组淋巴结转移几率与第4sb 组、9组和11d组相似,第10组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等同
于第9组、11p组和11d组[13]。

而对于胃体近端非大弯侧胃癌是否需要切除脾脏以彻底清扫第10组淋巴结,临床上的争论由来已久。

在第11届世界胃癌大会上,Sano教授报告了日本JCOG0110研究的远期随访结果:行非大弯侧近端进展期胃癌根治手术时,切除脾脏不但会增加围术期感染相关并发症,也不能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14]。

Sano教授还建议:即使是胃大弯侧的进展期胃癌,如果术中没有发现脾胃韧带有明确的转移淋巴结,也可以采取保留脾脏的脾门第10组淋巴结清扫术。

国内黄昌明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腹腔镜保留脾脏的第10组淋巴结清扫术,通过对346例胃上部癌进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第10组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现,第10组淋巴结的转移率为10.1%[15]。

日本学者利用活性炭作为示踪剂研究近端胃淋巴管走向:炭颗粒首先流向胃大弯第4sa组或第4sb组淋巴结,然后再流向脾门淋巴结,第4s组与第10组淋巴结的转移相关性最强[16]。

陈凛和边识博[17]对比了260例第4sb组淋巴结转移阴性行第10组淋巴结清扫与243例第4sb组淋巴结转移阴性而未行第10组淋巴结清扫者的5年生存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69%比42.95%,P>0.05)。

未清扫组患者术后恢复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因此,清扫第10组淋巴结的价值与手术适应证有待前瞻性
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结果证实。

笔者曾于2011年访问日本东京癌研会有明医院并观摩Sano教授的手术:当肿瘤位于胃体大弯侧时,术中常规进行第4sb组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如果阳性,则采取切除脾脏或保留脾脏的第10组淋巴结清扫术。

3.3.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para-aortic lymph nodes dissection,PAND):JCOG9501研究结果证实:扩大淋巴结清扫与标准D2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不能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18]。

因此,日本医师摒弃了D2+PAND手术方式。

但是自JCOG9501研究结果发表以来,其设计的缺陷及某些研究结果的矛盾为胃肠外科学者所诟病。

例如,入组患者实际淋巴结转移率只有84%,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率:D2组(70.0%),D2+PAND组63.1%。

中位阳性淋巴结数目只有3枚(D2组)和2枚(D2+PAND组),因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只有8%[18]。

而文献报道局部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18%~40%[19,20]。

笔者回顾分析了174例行D2+PAND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后发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高达27%,其中病理学N分期是影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N0、
N1期患者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6.2%,N2、N3期患者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高达45.2%,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620,P[21]。

Sasako教授在第11届世界胃癌大会上也就PAND适应证问题进行专题演讲,根据JCOG0001和JCOG0404的研究结果,对于临床诊断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或腹腔干周围有融
合淋巴结但是没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在进行术前强化化疗的前提下,可以行PAND;腹主动脉旁转移局限于第16a2组和第16b1组或N2期有融合转移的淋巴结同时没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PAND的绝对适应证;Siewert Ⅱ、Ⅲ型AEG是PAND的相对适应证[2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