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第18课 富饶的西沙群岛 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第18课 富饶的西沙群岛 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第18课 富饶的西沙群岛 部编版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语言优美、内容详实的课文,通过介绍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课文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结构清晰,第1自然段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点明了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总领全文。第2~5自然段按照顺序分别从美丽的海水、海底多样的生物、海岛上众多的海鸟三方面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西沙群岛必将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美丽富饶,首尾呼应。

为了生动地描述神秘的西沙群岛,作者还大量运用了生动的书面语言,用词准确,富有儿童情趣。如:交错、五光十色、绽开、蠕动、威武、千奇百怪等。这些文字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比如,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珊瑚是“各种各样”的,形状像“花朵”“鹿角”;海底有“懒洋洋地蠕动”的海参;大龙虾“全身披甲”,样子很“威武”,这些语言把事物的具体特征描写地形象而生动。第5自然段围绕多得数不清的海鱼来写,在描写海鱼时,“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像插着好些扇子”“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这些充满情趣的描写把海鱼的模样刻画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画面感极强。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认“饶、优、瑰”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参”,会写“优、淡”等生字和“位于、部分”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富饶、五光十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三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能发现第5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3.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5.能选择一幅画,写几句话描述图上的景观。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习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教学难点

能选择一幅画,写几句话描述图上的景观。

1.字词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各种方法自主学习生字部分。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本课生字“岩、虾”可以出示“岩石”“大龙虾”的图片指导识记,让学生认读,理解字的意思。在教学“瑰”时,学生易误读为第四声,教学时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在语境中掌握它的读音;还可以结合字理进行识记,“瑰”左边的“王”

表示“玉”,“瑰”有“珍奇”的意思。在教学多音字“参”时,在不同语境中读音不同,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组词造句,或在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读音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读音,如在“人参、海参”等词语中读shēn,在“参加、参与”等词语中读cān,在“参差、参差不齐”中读cēn。“饶”在识记时,可以和形近字“浇、烧”等作区分。

在书写教学时,让学生自行观察字的结构,发现大部分为熟识的部件组成的字。“错”的右边是“昔”,下面是“日”,提示学生不要在里面多写一横。“鼓”的笔画较多,为左右结构,要注意笔画发生的变化,左下的“豆”最后一笔要变成提,右下的“又”字撇捺要舒展。“厚”上面的“厂”要覆盖下面的部分。

词语理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或是提供词语的近义词帮助学生理解。如“交错、游动、堆积”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理解;“风景、物产、肥料”可以结合图示范进行理解;“优美、丰富”等词可以提供近义词来帮助理解。

2.阅读教学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在教学时,要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课文主要详细描述了海水、海底生物(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和海鸟,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展开教学。

教学第2自然段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借助颜色词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体会海水的多彩和美丽,再通过句式“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出产生这种美景的原因,如“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所以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教学第3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绽开”“懒洋洋”,想象花绽开时的样子,伸懒腰时懒洋洋的动作,让学生体会珊瑚的多姿和海参的可爱。“大龙虾”一句,可以让学生表演“划过来,划过去”的动作,从而感受它的威武。教学第4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感受鱼的美丽;从“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中体会到鱼的种类和数量多。教学第5自然段时,让学生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理解段落大意,学习借助关键句表达段落大意的方法。

3.表达运用

课后第2题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要求学生学习作者生动具体的写作手法,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借助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来介绍海底的鱼,也可以借助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介绍海鸟。“小练笔”中要求选择图片来介绍海底景观,也可以采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来介绍海底生物,或是借助关键句来对介绍的事物展开叙述。

1.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认“饶、优、瑰”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参”,会写“优、淡”等生字和“位于、部分”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富饶、五光十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板块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你们知道它在我国的哪个位置吗?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大家看看能不能从图中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

2.课件出示西沙群岛的资料,简要介绍。

西沙群岛由宣德群岛、永乐群岛、华光礁、东岛、中建岛等构成。这里热带资源丰富,盛产鱼类、海参、海龟等。每到鱼汛,海南、广东一带渔民多来此捕鱼。

3.过渡: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由许多小岛组成,下面让我们再到视频中去感受一下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吧。(播放西沙群岛风光视频)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板书课题)

板块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参”为多音字,“参”在“人参、海参”等词语中读shēn,是翘舌音;在“参加、参与”等词语中读cān;在“参差不齐”中读cēn。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画的正确,“鼓”的笔画较多,为左右结构,要注意笔画发生的变化,左下的“豆”最后一笔要变成提,右下的“又”撇捺要舒展。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位于部分风景优美物产

丰富相互交错成群结队游动

堆积宝贵肥料祖国事业发展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板块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2.默读课文,说说通过课文知道了什么,思考问题。

(1)课文围绕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可爱”?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在段落中寻找关键词句,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1)课文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可爱”。

(2)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4.学习第1自然段。

句段: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1)说说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学生自由朗读,在段落中圈画出关键词句。

(3)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①“位于”“一部分”向我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位置和重要性。

②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6.指名学生读,要求说出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7.小结:通过阅读课文,你们或许已经对西沙群岛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为什么作者会说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呢?下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答案。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三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能发现第5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2.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4.能选择一幅画,写几句话描述图上的景观。

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西沙群岛,但它具体是怎样美丽、富饶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它的“可爱”吧!

板块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句段1: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语调上扬,读出对西沙群岛的赞美和欣赏。

(2)读了这段描写海水的文字,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海水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西沙群岛海水的美。

(4)引导学生在段落中寻找关键词,说说西沙群岛海水的特点是什么?

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5)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西沙群岛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

引导学生在段落中找到造成西沙群岛海水色彩不同的原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使海水有深有浅,从而导致从海面看海水色彩不同,所以造成了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景观。

(6)勾画出段落中描写色彩的词语。

深蓝浅青浅绿杏黄

(7)引导学生说出几个类似的描写色彩的词语。

(8)过渡:啊,没想到西沙群岛的海水就这么美,那海面下又是怎样的景观呢?让我们继续学习第3自然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句段2: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海底的哪些物产?(课件出示填空)

海底有()、()、()。

(2)课件出示珊瑚、海参、大龙虾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画面。

(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这些物产的特点,指名学生回答。

珊瑚(各种各样):像绽开的花朵、像分枝的鹿角。

海参(到处都是):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虾:全身披甲,样子挺威武。

(4)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绽开时的样子来体会珊瑚的美,想象自己早上赖床时候的模样来感受海参的可爱。通过表演“划过来”“划过去”,让学生感受大龙虾的威武神气。

(5)齐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比喻和拟人手法的生动。抓住“有的……有的……”,体会珊瑚的多和美;抓住“到处”“懒洋洋”,体会海参的多和可爱模样;抓住“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体会大龙虾的威武。

3.学习第4自然段。

(1)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四句话各描写了哪些方面。

(2)找出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3)课件出示鱼在海里成群结队游来游去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鱼的美。

(4)过渡:原来海里有这么多鱼,怪不得会用“成群结队”这个词,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多”的场面的词语吗?学生回答,教师拓展。

三五成群蜂拥而至人山人海

(5)学习描写鱼的姿态的句段。

句段3: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①指导学生朗读“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部分,体会鱼的美。

②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表现出了海里的鱼种类很多。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红缨”“扇子”“皮球”,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的形态各异,各自富有特点。

(6)引导学生思考:海里的鱼真的多得数不清,海里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鱼的数量很多,但并非真的占了一半。

4.学习第5自然段。

句段4: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1)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找出段落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2)小组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介绍“鸟的天下”的?

学生自主思考,提示学生可以从方向的角度去思考。

第5自然段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先后写了树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一句话表达段落大意的作用。

5.学习第6自然段。

(1)引导学生找出第6自然段中与第1自然段相关联的句子。

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2)通过找出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中首尾呼应的部分,体会句子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的作用。

(3)齐读第6自然段,要求读出对西沙群岛的赞美之情。

6.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1)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回答,要求说出喜欢部分的理由,介绍时要语言流畅、条理清晰。

7.从课后图片中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写几句话。(课件出示课后图片)

8.学生写话,要求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

9.指名学生分享,师生点评。

板块三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富饶的西沙群岛??????

????总起: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分述????? 海面:五光十色海底:珊瑚 海参 大龙虾 鱼

海岛上:鸟的天下总结:更加美丽 更加富饶热爱 赞美 2.小结:本课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写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我们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它的“可爱”。在我们的祖国,还有许许多多这样迷人的美景,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建设出更加美丽富饶的祖国,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完成对应训练。

重视朗读对感悟文字的作用。《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语言优美、内容详实的文章,作者用词准确,运用了大量书面语言,充满童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去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第1自然段写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指出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可爱的地方,适合学生齐读,读的时候声音要洪亮,读出赞美和自豪之情;第2~5自然段的内容适合学生自由朗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着重朗读,感受文字带来的美。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 莹:yíng(晶莹、莹白、蓝莹莹) 裹:guǒ(包裹、裹着、裹足不前) 篮:lán(花篮、竹篮、篮球) 蔼:ǎi(蔼然、和蔼、和蔼可亲) 资:zī(资本、资费、资格) 矿:kuàng(铁矿、铁矿、煤矿) 慷:kāng(慷慨) 慨:kǎi(慨然、慨叹、感慨) 贡:gòng(贡献、贡品、进贡) 滥:làn(滥用、滥伐、宁缺勿滥) 基:jī(基础、基本、基金) 睹:dǔ(目睹、熟视无睹、先睹为快) 二、多音字 空:kōng(空话)kòng(空地) 难:nán(困难)nàn(难民) 供:gōng(供应)gòng(供品) 处:chǔ(处理)chù((处处) 三、近义词 遥望——眺望晶莹——明亮枯竭——干枯 和蔼——慈祥渺小——微小恩赐——赏赐 慷慨——大方节制——限制贡献——奉献 毁坏——破坏感叹——感慨指望——渴望 威胁——胁迫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四、反义词

晶莹——晦暗节制——放纵渺小——巨大 慷慨——吝啬指望——失望枯竭——充足 随意——慎重和蔼可亲——冷若冰霜 五、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晶莹:光亮而透明。 和蔼可亲:指说话、待人态度和气,让人容易接近。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多含贬义)。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枯竭:(水源)干涸;断绝。 滥用: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造句: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六、句子解析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繁衍的地方,地球与世间万物是不可分割的,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矿物资源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地球上矿物资源生成非常不易,而且是有限的,提醒我们珍惜资源,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会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前是可以再生的,但由于人类的破坏,变成不能再生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原文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人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裏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

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李剑波、蔡士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晶莹、和蔼、慷慨、枯竭”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结合关键语句了解课文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积累描写鲁迅神态、动作的词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鲁迅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教学重点】 1、教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2、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独立阅读教学策略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收集鲁迅逝世前后的资料。 2、熟读课文。 二、激趣导入 1、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件出示鲁迅像) 2、快速读文,想想文题中的“我”是谁? 3、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找出描写“我”在灵前行为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揭示其与后几段的关系。 三、初读课文 1、自主读书(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3、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四、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文章的段意概括出最简单的话和词语,二是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句子和词语。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小标题。 五、拓展练习 老师用课件展示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相关片段,谈谈体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课文 1、听写生字 2、复述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品读感悟 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 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原文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人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裏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 第18课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18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处”,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学习作者围绕主要观点,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一步一步得出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围绕主要观点,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一步一步得出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 2.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处”,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认识,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比喻,引导看课文的图片) 3.朗读:地球是如此的可爱和美丽,如果让你们读,你们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有没有同学自愿起来示范读一下的?再全班读一读,指导朗读) 容易破碎的原因: 1.自然资源容易枯竭,容易受到人类的破坏,造成生态灾难(第三、四段) 2.读一读具体段落语句 3.在这里提到了两类自然资源,分别是什么?不可再生与可再生资源 4.哪个同学给老师解释一下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都有哪些? 5.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我们来齐读一遍第三段最后一句“但是……”有同学知道“不可节制”的意思吗,能否联系实际理解? 6.对于可再生资源,是否就可以无条件再生?不是!为什么?举手告诉我具体的句子。“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去掉行不行,本来就是“原本原来”,原来可以也就是说——现在不可以,原因是——因为人类…… 7.所以:如果人类没有恰当的利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我们的资源必将会枯竭并且造成一系列的灾难 8.第三、四自然段,如果让你们读,你们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轻柔的还是强烈?)——两段都有一个转折词语“但是”,语气加重和强调!特别是“但是”后面的句子,下面我们进行接读,老师读前面,你们从“但是”开始读起,我看哪个小组读出了强调的语气,各自反馈)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技小品文,在这两段中,作者就举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例子来说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你们还知道其他常见的说明方法吗(课件: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引用),请同学们看看前面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第一段:打比方;第二段: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这一段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什么——地球的渺小) 是的,地球是渺小的,而且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它是那么的容易破碎!如果它破碎了,我们能否到别的地方去?(不能)是的,请同学们看课文五到七(6) (7)(8)(9)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 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 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 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 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 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 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 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 《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 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 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 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 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积累描写鲁迅神态、动作的词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鲁迅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教学重点】 1、教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2、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独立阅读教学策略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收集鲁迅逝世前后的资料。 2、熟读课文。 二、激趣导入 1、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件出示鲁迅像) 2、快速读文,想想文题中的“我”是谁? 3、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找出描写“我”在灵前行为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揭示其与后几段的关系。 三、初读课文 1、自主读书(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3、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四、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文章的段意概括出最简单的话和词语,二是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句子和词语。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小标题。 五、拓展练习 老师用课件展示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相关片段,谈谈体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课文 1、听写生字 2、复述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品读感悟 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及课文原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 地球》教案及课文原文 【篇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 个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晶莹、和蔼、慷慨、枯竭”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结合关键语句了解课文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莹、裹、篮”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晶莹、摇篮、壮观、半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重点体会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世界的杂志《时代周刊》每年都要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位年度新闻人物。评出的这个人,肯定是这一年中在全世界影响特别大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法国的戴高乐将军等都入选过。有一位中国人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入选,他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但是,1988年《时代周刊》却评选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新闻人物。当时结果一公布,几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你们想知道是谁吗?(课件呈现《时代周刊》的封皮。)对,就是濒危的地球。想知道为什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第18课

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复习检测 河南省汝南县金铺镇中心学校李宏伟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女佣(yōnɡrōnɡ)追悼(dào diào) 嚼饭(jiáo ju?)怒号(háo hào) 敷药(fūbó)绷带(bēnɡběnɡ) 三更(ɡēnɡɡanɡ)淌血(xiěxua)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祥()挽()扶()稿()详()搀()抚()搞()四、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1.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 2.忽然一下子明白过来。() 3.做事或说话搞错了对象。()4.读书不加分析笼统接受。() 五、针锋相对(反义词连线)。 囫囵吞枣百思不解 张冠李戴养尊处优 恍然大悟枯燥无味 饱经风霜对号入座

紧张动人慢慢腾腾 匆匆忙忙认认真真 马马虎虎清清楚楚 模模糊糊细嚼慢咽 六、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爱抚爱戴爱怜 1.周恩来是一位深受人民()的好总理。2.姥姥去世,我再也得不到她的()了。3.这孩子挺懂事,谁见了都回生出()之意。 低微轻微细微 1.他的声音(),我听不太清楚。 2.两者之间差别很(),需认真辨认。

3.他的嘴唇()地动了一下。 七、字斟句酌。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嘛? (1)“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__________。 (2)“碰壁”指的是__________。 (3)把这个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知识点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知识点 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莹:yíng(晶莹、莹白、蓝莹莹) 裹:guǒ(包裹、裹着、裹足不前) 篮:lán(花篮、竹篮、篮球) 蔼:ǎi(蔼然、和蔼、和蔼可亲) 资:zī(资本、资费、资格) 矿:kuàng(铁矿、铁矿、煤矿) 慷:kāng(慷慨) 慨:kǎi(慨然、慨叹、感慨) 贡:gòng(贡献、贡品、进贡) 滥:làn(滥用、滥伐、宁缺勿滥) 基:jī(基础、基本、基金) 睹:dǔ(目睹、熟视无睹、先睹为快) 二、多音字 空:kōng(空话)kòng(空地) 难:nán(困难)nàn(难民) 供:gōng(供应)gòng(供品) 处:chǔ(处理)chù((处处) 三、近义词 遥望——眺望晶莹——明亮枯竭——干枯 和蔼——慈祥渺小——微小恩赐——赏赐 慷慨——大方节制——限制贡献——奉献 毁坏——破坏感叹——感慨指望——渴望 威胁——胁迫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四、反义词 晶莹——晦暗节制——放纵渺小——巨大 慷慨——吝啬指望——失望枯竭——充足 随意——慎重和蔼可亲——冷若冰霜 五、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晶莹:光亮而透明。 和蔼可亲:指说话、待人态度和气,让人容易接近。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多含贬义)。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枯竭:(水源)干涸;断绝。 滥用: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造句: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六、句子解析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繁衍的地方,地球与世间万物是不可分割的,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矿物资源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地球上矿物资源生成非常不易,而且是有限的,提醒我们珍惜资源,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会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前是可以再生的,但由于人类的破坏,变成不能再生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说明即使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能实现,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去火星或月球上居住。 5.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结尾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同时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呼吁人类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七、问题归纳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2.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地球美丽而渺小,不会再长大。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3)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 3.”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8课 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慷慨、枯竭、和蔼可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地球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精心保护好地球。 难点: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环保方面、地球知识方面的资料。 2、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利用第四单元导语内容导入新课。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文章最后两段填空。(课件出示) (1)这个地球太(),同时又太(); (2)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 (3)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所以要精心保护地球。 2、指名练习填空,并齐读这段话。 3、说说从课文哪些段落可以感悟到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地球“美丽、渺小”的句子。 2、理解重点句:

①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问:这句话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句话突出了地球的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问:这句话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交流的句子,读出对地球母亲的感激,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自读自悟三、四自然段,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分析下面的句子。 ①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滥用化学药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问:“本来”是什么意思?它强调了什么? (三)学习五、六、七自然段 1、自读自悟这三个自然段,说说课文怎样说明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联系上下文理解“资源枯竭”。 2、抓住关联词“......但是......即使......也是.......再说......”领悟第七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展开小小的辩论 人类是否能移居别的星球? 小结:既然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那我们就更应该精心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地球受到破坏的图片。 2、作为地球母亲的孩子,当你看到这位饱经沧桑、伤痕累累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为她做些什么呢?先想一想,再动手写下来。 五、课后作业 1、生字词。 2、自己设计两条保护地球的标语。 六、板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词语

gǎn xiazhyng xiün kǒng h?u hǎo xiàng wyn nuǎn ranào sh?wàng ( )( )( )( )( )( ) zhǐhu?fyng miàn ch?lìduàn lu?kàn wàng yuàn yìtiün zhyn ( )( )( )( )( )( )( ) xiào liǎn gychàng tǐlìj?ng lìzh?chícháng túlǚxíng jiàn miàn ( )( )( )( )( )( )( )( ) dài tì ji? chū pǔ tōng xit zu? cái huá gǎn qíng zǔ gu? t?ng büo ( )( )( )( )( )( )( )( ) wú xiàn zu? pǐn biǎo dá huí gù sh? bài ch?ng gōng lǎo shí s? suǒ( )( )( )( )( )( )( )( ) píng fán zhu? qiú zhōng yú míng bái shyng mìng yì yì fang xiàn ( )( )( )( )( )( )( ) zài yú xiǎng sh?u píng jiy xiǎo xu? ch?ng x?n ji? guǒ tiün jiü( )( )( )( )( )( ) guüng cǎi t?ng qíng w?i chí shyng cún xū yào huü fai làng fai ( )( )( )( )( )( )( ) guüng y?n shang xià jìn t?u zhyn x? yǒu xiàn xiàn mù kuün guǎng ( )( )( )( )( )( )( ) dào lù mti hǎo shì wùài x? bǎo guì zhyn ch?ng zhù fú bü j?n ( )( )( )( )( )( )( )( ) yuán liàng guōxiǎo juün x?wàng ( )( )( ) 第18课 gǎn xiazhyng xiün kǒng h?u hǎo xiàng wyn nuǎn ranào sh?wàng ( )( )( )( )( )( ) zhǐhu?fyng miàn ch?lìduàn lu?kàn wàng yuàn yìtiün zhyn ( )( )( )( )( )( )( ) xiào liǎn gychàng tǐlìj?ng lìzh?chícháng túlǚxíng jiàn miàn ( )( )( )( )( )( )( )( ) dài tì ji? chū pǔ tōng xit zu? cái huá gǎn qíng zǔ gu? t?ng büo ( )( )( )( )( )( )( )( ) wú xiàn zu? pǐn biǎo dá huí gù sh? bài ch?ng gōng lǎo shí s? suǒ( )( )( )( )( )( )( )( ) píng fán zhu? qiú zhōng yú míng bái shyng mìng yì yì fang xiàn ( )( )( )( )( )( )( ) zài yú xiǎng sh?u píng jiy xiǎo xu? ch?ng x?n ji? guǒ tiün jiü( )( )( )( )( )( ) guüng cǎi t?ng qíng w?i chí shyng cún xū yào huü fai làng fai ( )( )( )( )( )( )( ) guüng y?n shang xià jìn t?u zhyn x? yǒu xiàn xiàn mù kuün guǎng ( )( )( )( )( )( )( ) dào lù mti hǎo shì wùài x? bǎo guì zhyn ch?ng zhù fú bü j?n ( )( )( )( )( )( )( )( ) yuán liàng guōxiǎo juün x?wàng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题17课18课

少年闰土 第一段 ()的天空中挂者一轮()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是()的()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项()银圈,手()一柄钢叉,向一匹()尽力地()。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2、用“————”画出语段中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表现动作的词是带、捏、刺。 3、通过回忆,作者刻画了一个机敏勇敢的少年。 第四段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1、用/将上文分为3层,并写出各层层意。 第一层:我盼望闰土早点儿到,他到后,我跑去看。 第二层:闰土的外貌。 第三层:我很怕羞,但我们很快熟识了。 2、“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句种的“这”是指什么? 闰土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3、用画出描写闰土的外貌,并写出这些外貌描写闰土是怎样的农村孩子? 是一个朴素,普通,讨人喜爱的孩子。 第六段

下了雪,我()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起一个大竹匾,()下秕谷,( )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在( )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就 ( ) 在竹匾下了。 1、填动词。(扫支撒看缚拉罩) 2、说明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有经验聪明能干 第九段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喝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愉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猬)的猹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凶狠)。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机灵),倒(dào dǎo)向你奔(bēn bèn)来,反从胯下窜(cuàn chuàn)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经过)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出售)罢了。(节选自第17课《少年闰土》)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选择正确(最佳)的答案,在下面划“——”。 2、解释加点的词。 便:就素:向来如许:如此,这样。 单知道:就知道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的。 3、上面的文字选自我们的课文《少年闰土》,它是作者是鲁迅,课文节选自他的小说《故乡》。 4、上面的文字一二和四五自然段都加了双引号,那是写的闰土和鲁迅的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