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天人合一的现代思想来源及阐述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人道顺应天道,确实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原型。
孔子在称赞“尧之为君”时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圣人的一切作为,无不是效法天道或天象的结果。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只要顺乎农业的节气,收获的粮食就可以吃不胜吃,先秦著作中不少地方都提到了“秉时”、“顺时”、“应时”,有所谓“不违天时”、“节四时之适”、“审时以举事”的说法。
总之,中国文化特别在乎天时地利人和,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人们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节奏,完全同自然运律相吻合。
这当然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有关,因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决定了不需要征服自然,不需要戡天役物,而只要顺应自然,就可以获得维系生存的基本条件。
其实,“天人合一”不仅是儒家的文化诉求,同时也是道家和佛家的文化偏好。
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所谓的“因其固然”、“依乎天理”,都鲜明地体现着他们思想的自然主义性格。
《庄子·天地篇》对“机械”、“机事”、“机心”的嘲讽,分明拒绝了那种背离自然之“大道”,致力于以人役物的取向。
在道家看来,役物的结果只能是役于物,到头来人反而沦为物的奴隶。
这种吊诡,已经被现代文明的历史命运所一再证明。
当然,天人关系不仅表现在外部自然界与人类自身之间,它还指自然无为与人为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均非实体,而是两种状态或境界,显然,即使发生在人世间,只要是出于事物的本然之性、固然之理、当然之则,也属于“天”;即使发生在自然界,只要是违背自然本性的人为过程,也属于“人”。
德国的荷尔德林有诗云:“诗意地栖居于世。
”那是对早已逝去的生存方式的追还。
这是诗人对自己亲临状态的一种刻画。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意境实在是有些过于奢侈。
因为我们对田园的淳朴早已久违了。
返朴归真,顺乎自然,乃是恢复科学技术古典精神唯一可能的选择。
海德格尔区分了古典技术和现代技术,他认为古典技术尚不存在与天道对立的性质,只是因为现代技术才形成了今天人类的生存困局。
“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考察及当代启示——由日本地震事件引发的思考

— —
由 E本 地 震 事 件 引 发 的 思 考 l
孙 宇 ’ 王 博 北 京 1 07 ; 0 8 1 2北 京 大 学 城 市 与环 境 学 院 北京 1 0 7 ) 0 8 1
( 1北 京 大 学 马 克 思主 义 学 院
想 法 可 以概 括 为 “ 人 合 一 ” 协 调 发 展 思 想 . 在 充 分 发 挥 人 会 组 织 形 式 的合 理 化 转 型 天 的 即 的 主 观 能动 性 的 时候 . 须要 以尊 重 客 观 规 律 为前 提 必 为 了摆 脱 日益 严 重 的 生 态 危 机 . 建 生 态 文 明 的 和谐 家 园 . 构 我 天 思 《 传 . 言 》 张 : 夫 大 人 者 , 天 地 合 其 德 , 日月 合 其 实 现人 类 文 明 形 态 的根 本 变 革 . 们 需 要从 “ 人 合 一 ” 想 中 汲 易 文 主 “ 与 与 明 。 四时 合其 序 。 与 与鬼 神 合 其 吉 凶 。 先 天 而天 弗 违 , 天 而 奉 天 取 有 益养 料 , 分 挖 掘 其 蕴 含 的 精 神 资 源 和思 想 精 髓 . 挥 其 应 后 充 发 时 ” 这段 话 的 意思 是 说 “ 人与 自然界 要 相互 适 应 . 互 协 调 所 谓 有 的生 态 价 值 。 我们 应 树 立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发 展 观 . 过 加 强 生 相 通 完 加 不 ‘ 先天 ’即为天之前导。 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加 以引导 ; , 在 所谓“ 后 态 教育 、 善制 度 建 设 、 大 监 督 力 度 , 断 深化 人 们 对 生 存 价 值 丰 在 天” 即遵循 自然的变化规律 。 。 从天而动 。” 可见 , ② 作者 意在说明天 和 生 态 环境 的认 识 . 富 人 们 对 生 命 意 义 的体 验 与 感 知 . 全 社 会 形 成 热 爱 自然 、 护 生 态 的 良 好 氛 围 , 生 态 安 全 观 、 态 文 保 使 生 人 合 一 的重 要 意义 . 而且 还 指 导 人 们 如何 才 能 达 到 天 人合 一 怎 样处 理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是 中西 文 化 之 间 的一 个 重 大 区别 明 哲 学 观 、 态 文 明价 值 观 等 多 种 观 念 观 深人 人 心 . 化 为 人 们 生 内 中 国历 来 重 视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统 一 .而 西方 国 家 则 注 重 通 过 征 的 价 值 信 仰 .从 而将 其 转 化 为 构 建 生 态 文 明社 会 的 内 驱 力 和 源
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概述

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概述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青铜九头狮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12字符瑞符应(印)“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其中“天命”一词除了天之意志等表层文字意义之外,更是古代“微言文”的重要表现形式。
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
有神格化、人格化、人神相应之天体星宿及道德化等概念和象征意义。
所谓天命就是上天所赐授的符命,即古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谓“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
在古代,尤其是两汉时期的宗教化的儒家今文经学的影响下,谶言担负起一种职能,即改天换地改朝换代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合理性的思想工具。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被认为是传承有序的,非常重要的,或者主要的中国文化特征。
虽然在不同时代的古典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与所谓“天人合一”相近或相似的表达,但它的含义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确定的。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语境中,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各种与“天人合一”相似或相近的表达,其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
虽然张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个说法的思想家,但是张载似乎也并没有把“天人合一”看作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命题或者思想理论。
因为张载在提到“天人合一”时,有时说“天人合一”,有时说“天人一物”,有时又说“以合天地之心”等等,有好几个不同的说法,而且他也只是在比较儒家和佛教理论区别时,谈到了所谓“天人合一”。
在他的著作中的其它地方,天人合一并没有被反复提及和阐释。
很显然在张载的书中,“天人合一”并没有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而加以阐述论证。
其实也不仅是张载,从宋代到清代大约八百多年间,似乎也并没有什么重要学者,把“天人合一”当作非常重要的文化理论命题阐述,更没有人把“天人合一”,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所以历史地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众多思想之一。
既说不上是主要的,也说不上是核心的。
“天人合一”的这个说法其实完全是因为现代学者的各种为我所用的引伸与演绎,才发展成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摘要: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就进行了一次较大的“飞跃”,也正是这次的不同思想交融,使我国的哲学得到发展。
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天人合一”的提出者;在庄子看来,“天”具有很多重不同的含义,即可以表达自然之天,也有本然、自然、无为之义的意思。
庄子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可分的,但是人在发展中逐渐丧失了天所代表的自然,也就逐渐失去了本性;而要想重归本性,就需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基于此,本文就以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主要论点,详细将其进行剖析,希望借此能够更好去理解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哲学庄子天人合一一庄子的“天人合一”中“天”的含义由于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于是庄子就提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这就说明天和人本来就是一体的。
“天”的提出属于我国古老哲学,之后随着哲学的发展,“天”的含义变得不同。
而庄子在“天人合一”中“天”指的就是天空、天道,多数情况指自然[1]。
庄子关于“天”的含义在其作品中都也可以明显的窥探出其主要内容,如《庄子·齐物论》中的“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都将“天人合一”的天空、天道直接表述出来。
同时在《天道》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讲述出人天的关系是共存亡的;《齐物论》中“天无不覆,地无不载”,表现出天地始终在变化,这与自然环境的变化一样,将“天”表示为天空。
庄子经常将天的变化用来表示自然万物的变化,当人所做的事情已经全部完成以后,事情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那便就是天的决定,人力是无法改变的。
所以为了让人们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天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无法改变天决定的事情,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但是这种说法被后面的学者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哲学论述。
二庄子“天人合一”的内容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
天人合一的原始出处

天人合一的原始出处
天人合一是庄子提出的。
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战国时期的庄子,他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而明确连用这四个字的是北宋的大思想家张载,他在《正蒙·乾称篇》中说“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天人合一的解释: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上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易经》进一步说:“立天道曰阴阳,立地道曰柔刚,立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本文概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理解。
这一思想源于古代农耕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以期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阐述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本文还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启示,以期为推动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关系。
这一思想内涵丰富,特点鲜明,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他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然规律,不得违背自然之道。
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的行为应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三是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思想应与宇宙的运行规律相一致,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体性。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整体联系,认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是动态性。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种变化。
三是实践性。
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剖析?冯友兰

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剖析?冯友兰中国传统哲学,从先秦时代至明清时期,大多数(不是全部)哲学家都宣扬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确实值得深入的考察。
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谓“天人合一”具有复杂的涵义,今试加以剖析。
一、“天人合一”成语的来历所谓“天人合一”,可以看作一个命题,也可以看作一个成语。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而这个成语则出现较晚。
汉代董仲舒曾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1) 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2),但是没有直接标出“天人合一”四字成语。
宋代邵雍曾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3)“际天人”即是通贯天人,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但也没有提出这四个字。
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四字成语的是张载,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4 )他又说:“合内外,平物我,自见道之大端。
”(5)“天人合一”亦即内外合一。
程颢也讲“天人一”,他说:“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
”(6)但他不赞同讲“ 合”,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7)程颢讲“不必言合”,可能是对于张载的批评。
张程用语不同,但是他们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思想还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认为用“天人合一”来概括这类思想还是适当的。
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天,在不同的哲学家具有不同的涵义。
大致说来,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
由于不同的哲学家所谓天的意义不同,他们所讲的天人合一也就具有不同的涵义。
对于古代哲学中所谓“合一”的意义,我们也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张载除了讲“天人合一”之外,还讲“义命合一”、“仁智合一”,“动静合一”,“阴阳合一”(8) ;王守仁讲所谓“知行合一”(9)。
“合”有符合、结合之义。
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统一”可以说是同义语。
合一并不否认区别。
合一是指对立的两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仍具有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历经了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
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关系即神人关系。
《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
……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天保佑民众,因而把九类大法赐给禹,安排人伦规范。
这一观点肯定“天”(神)与人之间有着某种相通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春秋时期的子产对于“礼”的认识也反映出天人相通、天人遵循同一法则的思想:“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孔子对于天人关系虽然语焉未详,但是明确主张敬天法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运行,万物生长是天的意志的体现,天是一切现象和自然变化的根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要求人类社会以“天意”来建立尊卑秩序,协调天人关系。
战国时期孟子的天人观具有浓厚的主观伦理色彩,即“尽心、知性、知天”,认为人的心性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扩充善端,来实现知天达命、天性与人性、天心与人心的统一。
荀子对于天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认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在自然界处于优先地位,可以驾驭自然,但他同样没有否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故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各司其职。
《周易·文言》从人格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境界论述了人与天地的合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仍具有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历经了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
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关系即神人关系。
《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
……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天保佑民众,因而把九类大法赐给禹,安排人伦规范。
这一观点肯定“天”(神)与人之间有着某种相通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春秋时期的子产对于“礼”的认识也反映出天人相通、天人遵循同一法则的思想:“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孔子对于天人关系虽然语焉未详,但是明确主张敬天法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运行,万物生长是天的意志的体现,天是一切现象和自然变化的根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要求人类社会以“天意”来建立尊卑秩序,协调天人关系。
战国时期孟子的天人观具有浓厚的主观伦理色彩,即“尽心、知性、知天”,认为人的心性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扩充善端,来实现知天达命、天性与人性、天心与人心的统一。
荀子对于天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认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在自然界
处于优先地位,可以驾驭自然,但他同样没有否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故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各司其职。
《周易·文言》从人格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境界论述了人与天地的合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所谓先天,即为天之先导,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加以引导;所谓“后天”即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从天而动;与“天地合其德”即人与自然界要互相适应,相互协调。
这一思想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礼记·中庸》详尽地发挥了这一观点:“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认为至诚之人不仅可以发挥自己的本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一切人的本性和万物的本性,从而帮助天地化育万物,与天地并列。
这种认识无疑把个人的主观作用夸大到了极致。
汉代的董仲舒是儒家第一个自觉探讨天人关系的思想家,他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观点,认为天与人具有相同的结构,人是天的派生,人事与自然规律相似,故而天人可以相互感应。
这一认识是对于和谐统一的天人关系的浅层次感悟和朴素的直觉,既不同于原始神秘主义的神灵崇拜,也不同于自然天道,而是融自然规律、伦理原则和神秘权威于一体,成为理性与神秘主义的混合物。
宋明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派思想家所接受,虽然他们的学说有着一定的差异,但都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的自觉。
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并在名著《西铭》
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著名观点: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民众百姓是我的兄弟姐妹,万物是我的亲密朋友,人与万物、自然处于和谐、均衡与统一之中。
张载认为,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天人协调是最高理想。
而王阳明“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泛爱万物的思想,既是人性的自然表露,也是人类最高的伦理情感,是人对天地万物的一种责任意识,达到了儒家天人观的最高成就。
除儒家之外,道家对于“天人合一”也有明确的认识。
老子主张“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三者道以贯之,人生追求的目的不是认识、征服自然,而是泛爱万物。
庄子认为,人与天地都是由气构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与人是统一的,因而反对人为,极力主张“无以人灭天”,通过“坐忘”、“心斋”的忘我体验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虽然庄子的观点是消极、不科学的,但是他提出的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却又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对于“天人合一”思想合理内核,我们如何解读呢?原始蒙昧时代,人类的思维远未达到将自己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程度,因而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主客体不分、混沌不清的特点,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一直处于对自然界的严重依赖状态,随时随地感受到来自外在的某种神奇力量的支配,由此产生敬畏与恐惧心理。
农耕社会对于“天时、地利”的重视,导致了中国文化的重农主义传统,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因此中国文化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即“顺天应人”、“天人合一”,“究天人之际”也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和中国文化的基
本特征之一。
由于古代天人关系的内涵极为丰富,因此对于“天”、“天人关系”及“天人合一”的诠释、理解也存在着多样性。
所谓“天”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意志之天,以董仲舒的神秘主义的主宰之天为代表;二是义理之天,是以孔子、孟子、朱熹为代表的具有伦理意义的道德化的天;三是自然之天,以老子、庄子、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是指自然的本性、状态,与地相对,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关注的重点。
虽然古代的思想家们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大都主张“天人合一”,但事实上,他们对于“合一”的理解却并不一致,因此所谓的“天人合一”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是以孟子为代表,天人合一即天人相通。
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天的道德属性包含于人性之中,天的法则根源于人间道德,天德寓于人心,人心与天心相通;二是老、庄为代表的天人相混不分。
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种存在形式,人性的真谛就是自然性,故而应当忘己、无己,把自己完全融化于自然之中;三是《易传》中的天人合德的人生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天有高尚的德,人应该效法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四是董仲舒的神秘的天人相类,将人类社会与天地宇宙视为一个整体;五是荀子、刘禹锡为代表的人定胜天式的天人合一。
这一类观点将天、人区别开来,揭示了“天之所能”与“人之所能”两者之间彼此制约、互相作用的辩证关系,认为天人之分与天人之合互为条件,没有“分”也就无所谓“合”,主张天、人各司其职、发挥作用,求得天人和谐。
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了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
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究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由此,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考察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价值。
(作者:吴雪玲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