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诗四首》(含答案)

合集下载

八级上诗四首同步训练答案

八级上诗四首同步训练答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同步测练答案(一)归园田居(其三)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本诗点睛之笔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诗中形象描绘一天农事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后四句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辛苦而美好的田园生活。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答:表明作者不擅长农事,他要表达的是归隐的乐趣,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2、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答:不因为世俗的污浊而失去自我的高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3、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答:“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1)表达了诗人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2)言之成理即可。

如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等。

(二)使至塞上1、从诗中描写的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出征的季节是春季。

你是从入胡天看出的。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2、尾联中燕然两个字用典故流露了诗人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3、诗中以比喻形象描绘诗人在漫漫长途中真切感受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描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以其写景壮观,气势雄伟,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答:这两句诗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带答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带答案)课内古诗词目录《唐诗五首》野望(王绩)黄鹤楼(崔颢)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渔家傲(李清照)课外古诗词目录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浣溪沙》晏殊《采桑子》欧阳修《相见欢》朱敦儒《如梦令》李清照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通过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和诗人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树叶黄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1答: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故乡景象。

4.本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答: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援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豪情?答:作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了,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运用典故,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隐逸山林的愿望。

二、《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大部分同学在学过新知识之后,都觉得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没有问题了,但是一做题就遇到很多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编辑老师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练习!
 第30课《诗四首》同步练习
 【课文导读】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景中含情,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的诗境之中。

《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登岳阳楼》的作者陈与义,当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时,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3.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学法指导】
 学习这四首诗歌,要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熟读成诵,查找资料。

也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绘画,寻找适合这两首诗歌朗读的背景音乐。

这四首古诗,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因此可把它们分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的画。

八年级语文上中《诗四首》

八年级语文上中《诗四首》

八年级语文上中《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南山:指庐山。

②稀:稀少。

③兴: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⑤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⑥狭: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湿。

⑩足:值得。

⑪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违背。

《使至塞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练习文档赏析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练习文档赏析及答案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倚。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答: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答。

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ﻫ答: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字以内) ﻫ答: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字词注音。

草盛.()荒秽.()草木长.()燕.()然候骑.()鸡豚.()叩.()门萧.()关箫.()鼓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③道狭草木长.()④但.使愿无违.(),()⑤使.至塞上()⑥单车欲问.边()⑦江入大荒..流()⑧仍怜.故乡水()3.填空。

①《归园田居》选自,共有首,本诗是第首。

作者,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

成语“”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②《使至塞上》是作者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

”③《游山西村》选自,作者,字,号,(朝)著名诗人。

4.填写诗句。

①,带月荷锄归。

②衣沾不足惜,。

③,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④山随平野尽,。

,云生结海楼。

⑤,柳暗花明又一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二、阅读阅读下列各首古诗,回答诗后问题。

(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6.“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7.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8.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二)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诗。

10.本诗首联交代了和。

11.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你能用画笔描绘出来吗?12.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三)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和此行的。

14.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15.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16.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doc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doc

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赏析与练习归园田居(其三)(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⑶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7、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答]“种豆南山下”,语言亲切朴素,明白如话,以平淡的口吻写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及自己闲适寡欲的心境。

8、“带月荷锄归” 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夜归耕图。

这一句用语平淡自然,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归隐遂愿后的愉悦和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9、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一多收些豆子。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唐诗五首》译文赏析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唐诗五首》译文赏析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唐诗五首》译文赏析及练习(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阅读赏析及达标练习《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主题: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地毯式”训练:八年级上《诗四首》
一《归园田居》(其三)
1 诗中表明诗人身为文人而不会种田,又缺乏经验的诗句是

2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3 诗中表现诗人回归大自然,美好愿望实现后的愉悦心情的诗句是

4 诗中描写种豆地点和长势的诗句是

5 诗中诗人描写诗人早出晚归,愉快劳作的诗句是

6 诗中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热爱的诗句是

7 诗中表明作者的劳动态度认真而勤恳的诗句是

8 诗中表明作者因不愿在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而与黑暗的官场生活决裂的诗句是

9 本诗作者是我国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请写出你所喜爱的陶渊明的诗句,并谈一谈你的理解(除本诗外)
10 景中凹显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二《使至塞上》
1 诗中形容漫漫征程,孤寂艰苦的诗句是

2 诗中描写大漠独特的风光之美的诗句是

3 诗中表现诗人行程遥远、艰难的诗句是

4 诗中流传后世经久不衰的诗句是

5 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抒发作者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6 诗中被清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的诗句是

7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塞外壮美景观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8 诗中交待出使地点及目的地的诗句是

9 诗中暗示诗人政治生涯漂浮不定的诗句是

10 诗中最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是

11 苏轼评价王维诗说“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你写出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名句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三《渡荆门送别》
1 诗中表现诗人对蜀中山水无限眷恋的诗句是

2 诗中描写山水景象的诗句是
,。


3 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游子留恋故乡的诗句是

4 诗中交代作者漫游行踪的诗句是

5 诗中描绘作者离开荆门山后,眼前呈现壮丽景象的诗句是

6 诗中与“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描写手法相似的诗句是

7 请写出我国古代诗句中表现送别之情的连续的两句
8 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

9 诗中描绘了舟过荆门所见景色的诗句是

四《登岳阳楼》
1 诗中交代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的一句是
2 诗中以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的一句是
3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江、湖系之,交代岳阳楼的所在的一句是
4 全诗中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的一句是
5 本诗写景中,远景、近景合而为一的一句是
6 描绘了湖面风平浪静,落日缓缓下沉,衬托出傍晚的安宁的一句是
7 诗中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的诗句是

8 诗中交代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的一句是
9 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思索,在徘徊,融入了些许惆怅的一句是
10 诗中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的诗句是

11 诗中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是

12 诗中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了叙述其事的诗句是

13 表现诗人顾影自怜和无限悲凉的身世的诗句是

14 诗中语意双关,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及诗人的无限悲恨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
一《归园田居》(其三)
1 诗中表明诗人身为文人而不会种田,又缺乏经验的诗句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 诗中表现诗人回归大自然,美好愿望实现后的愉悦心情的诗句是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 诗中描写种豆地点和长势的诗句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5 诗中诗人描写诗人早出晚归,愉快劳作的诗句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6 诗中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热爱的诗句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7 诗中表明作者的劳动态度认真而勤恳的诗句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8 诗中表明作者因不愿在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而与黑暗的官场生活决裂的诗句是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9 本诗作者是我国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请写出你所喜爱的陶渊明的诗句,并谈一谈你的理解(除本诗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0 景中凹显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二《使至塞上》
1 诗中形容漫漫征程,孤寂艰苦的诗句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 诗中描写大漠独特的风光之美的诗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诗中表现诗人行程遥远、艰难的诗句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 诗中流传后世经久不衰的诗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 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抒发作者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 诗中被清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的诗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塞外壮美景观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8 诗中交待出使地点及目的地的诗句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9 诗中暗示诗人政治生涯漂浮不定的诗句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0 诗中最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 苏轼评价王维诗说“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你写出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名句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三《渡荆门送别》
1 诗中表现诗人对蜀中山水无限眷恋的诗句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 诗中描写山水景象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 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游子留恋故乡的诗句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 诗中交代作者漫游行踪的诗句是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5 诗中描绘作者离开荆门山后,眼前呈现壮丽景象的诗句是
6 诗中与“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描写手法相似的诗句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 请写出我国古代诗句中表现送别之情的连续的两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8 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9 诗中描绘了舟过荆门所见景色的诗句是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四《登岳阳楼》
1 诗中交代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的一句是
洞庭之东江水西
2 诗中以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的一句是
洞庭之东江水西
3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江、湖系之,交代岳阳楼的所在的一句是
洞庭之东江水西
4 全诗中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的一句是
洞庭之东江水西
5 本诗写景中,远景、近景合而为一的一句是
帘旌不动夕阳迟
6 描绘了湖面风平浪静,落日缓缓下沉,衬托出傍晚的安宁的一句是
帘旌不动夕阳迟
7 诗中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的诗句是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8 诗中交代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的一句是
登临吴蜀横分地
9 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思索,在徘徊,融入了些许惆怅的一句是
徙倚湖山欲暮时
10 诗中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的诗句是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1 诗中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是
12 诗中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了叙述其事的诗句是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3 表现诗人顾影自怜和无限悲凉的身世的诗句是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14 诗中语意双关,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及诗人的无限悲恨的诗句是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