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四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春望》、《江南逢李龟年》。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

2.解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作者王之涣。

(3)分析诗歌意象,如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等。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4.背诵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直至背诵。

第二课时:《望庐山瀑布》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登鹳雀楼》,感受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魅力。

2.解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李白。

(3)分析诗歌意象,如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等。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慨?4.背诵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直至背诵。

第三课时:《春望》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庐山瀑布》,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春望》,一起来品味一下诗人的情感。

2.解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杜甫。

(3)分析诗歌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诗四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诗四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诗四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表达技巧,培养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2.教学难点:领略诗歌的意境和美学价值,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学生朗读四首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美。

3.呈现:通过多媒体展示、文字阅读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四首诗歌的内容。

4.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手法。

5.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和美学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6.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7.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教师进行批改和讲解。

8.反馈: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2.教学手段:使用PPT演示文稿、板书展示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四首诗歌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朗读并翻译四首诗歌,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的思想情感。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情况和测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源: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等。

2.学习工具:字典、笔记本等。

七、结论本次教案通过导入、朗读、呈现、分析、讨论、展示、练习和反馈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手法,领略诗歌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诗四首》,包括《关雎》、《蒹葭》、《十五从军征》和《兔置》。

四首诗歌分别选自《诗经》和《汉乐府》,体现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关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品味诗句的韵律美,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

2.《蒹葭》: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十五从军征》: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把握诗歌的叙事性,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

4.《兔置》:学习古人对动物的关爱,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四首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关雎》和《蒹葭》的韵律美,以及《十五从军征》和《兔置》的叙事性和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诗歌的初步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四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四首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例题讲解:以《关雎》和《蒹葭》为例,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十五从军征》和《兔置》的叙事性和现实意义,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课后完成《诗四首》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内容:《关雎》:韵律美、主题思想《蒹葭》:意象、情感、表现手法《十五从军征》:乐府诗特点、叙事性、社会现实《兔置》:关爱动物、意境、审美情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关雎》和《蒹葭》的韵律美,用诗句举例说明。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和《夜书所见》四首古诗。

这些诗篇均为经典之作,描绘了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展现了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四首古诗,理解其大致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风格。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古诗文朗读音频。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四首古诗的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猜测诗句内容。

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描绘的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四首古诗,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10分钟)针对每首古诗,分析其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讲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朗读、背诵四首古诗,教师检查发音、节奏等方面,纠正错误。

5. 课堂小结(5分钟)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四首古诗的、作者、韵律、对仗等特点,以及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四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特点。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组织古诗知识竞赛、古诗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创作古诗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登高》:分析诗人豪情壮志,体会其意境之美。

2.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景象,感悟诗人敬畏之情。

3. 《春望》:描绘战乱年代春天景象,表达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与关怀。

4. 《赤壁怀古》:回顾历史,抒发诗人对英雄人物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四首诗歌,体会其意境和主题。

2. 掌握诗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重点:背诵四首诗歌,理解其主题思想,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首诗歌插图,引导学生猜测这些插图对应诗歌,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四首诗歌,感受其韵律美,解诗歌基本内容。

3. 背景介绍:介绍四首诗歌作者、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诗歌解析:分别对四首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意、意境、修辞手法等。

5. 例题讲解:以《登高》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望岳》意境和修辞手法,并进行交流分享。

8.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学习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四首》2. 板书内容:四首诗歌作者、诗题、重点词语、意境及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诗四首》。

(2)分析《春望》意境和修辞手法。

(3)根据《赤壁怀古》内容,谈谈你对英雄人物看法。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示例:《春望》通过描绘战乱年代春天景象,表达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与关怀。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等。

(3)示例:英雄人物具有勇敢、智慧、忠诚等品质,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脍炙人口诗歌,提高他们诗歌鉴赏能力。

《诗四首》教学设计

《诗四首》教学设计

《诗四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我设计了一堂《诗四首》的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能够:1. 熟练地背诵四首古诗;2. 理解古诗的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3. 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练地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古诗卡片、挂图等;2. 学具:古诗卡片、画笔、画纸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色,引导孩子们观察、欣赏。

然后,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四首古诗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孩子们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美。

2. 学习古诗:(1)展示古诗卡片,让孩子们认读生字,理解古诗大意;(2)分组进行古诗接龙,加强记忆;(3)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内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互动环节:(1)分组进行古诗表演,让孩子们在表演中感受古诗的美;(2)开展“古诗知识问答”,检验孩子们对古诗的掌握程度;(3)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创作环节:(1)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古诗中的景色;(2)鼓励孩子们用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熟练地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我也意识到,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在创作环节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语文教案,其价值不再教案本身,而在于形成教案的过程,要看教案是不是老师阅读文本的结晶,是不是老师思想和智慧的体现。

有些学校只是让老师把课堂的每一活动,每一句话都写进去,这样的教案应该是课堂记录,都不能说是教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诗四首》,包括《登高》、《望岳》、《春望》和《赤壁怀古》四首经典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生字词学习、诗句解析、诗歌意境体会及背景了解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诗,并背诵部分名句。

2. 理解并掌握四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生字词。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四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猜测这些图片与哪首古诗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适时给出答案。

2. 朗读与生字词学习:带领学生朗读四首古诗,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词义。

过程细节: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解释生字词。

3. 诗句解析:针对四首古诗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过程细节:教师通过例句、图解等方法进行讲解,学生做好笔记。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结合诗句解析,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解答疑问。

6. 诗歌背景了解:简要介绍四首古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细节:教师讲解,学生记录。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内容:登高:生字词、名句、意境望岳:生字词、名句、意境春望:生字词、名句、意境赤壁怀古:生字词、名句、意境七、作业设计朗读并背诵《登高》全诗。

解释《望岳》中的生字词,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境。

仿写《春望》中的名句,体现春天的特点。

谈谈你对《赤壁怀古》中诗人情感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赏读《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2.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课堂小结
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读诗是一种极好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在高声吟诵中,悉心品味那丰厚的精神乳汁吧。
作业布置
背诵四首诗歌、完成学案、练习册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集体研讨意见
实际课堂操作
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其三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3、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1)学生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பைடு நூலகம்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4)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诗四首》教学设计
主备人:梁映心复备人:授课时间:11月 日
课题
诗四首
学情
教材
分析
古诗讲究的是意境美,教学古诗,要着重引导领会诗词的意境没、语言美,收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所以,要让学生多读,多背,在读背当中品味其中的意境。
教学
目的
要求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3.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2.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颔联中,“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意境雄伟,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6、拓展《归园田居》(其一)
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其一)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4.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5.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问题如下: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教后反思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