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第十册第18课《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古诗两首》教案: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3)掌握一些古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2)学会通过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感,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3)掌握一些古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3)深入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认读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解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3)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古诗的鉴赏练习。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诗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魅力;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古诗的朗读、背诵和鉴赏练习;3. 单元测试:对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进行测试。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两首古诗的背景、作者、韵律、节奏、主题思想等进行深入研究,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对古诗进行初步理解。
《古诗两首》教案: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使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古诗两首》分别选自《唐诗三百首》和《宋词精选》,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2.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两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
3.3 课堂讲解:讲解《古诗两首》的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3.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分析《古诗两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4.1 背诵《古诗两首》;4.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古诗感受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诗词相关的图片和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感知。
6.2 问题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6.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七、教学方法:7.1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古诗两首》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课题: 古诗鉴赏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感情。
2. 学生能够正确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古诗中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古诗,是否能够背诵一首古诗。
2. 学习古诗:(15分钟)选择一首古诗,例如《登鹳雀楼》或《望岳》等,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解读诗中的字义和意境。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了解他们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3. 感受古诗:(15分钟)让学生闭目静心,根据老师的引导,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中。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诗中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比较各自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倾听和尊重对方的意见。
5. 诗歌创作:(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短诗。
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诗歌创作成果。
6. 总结:(5分钟)教师概括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和内容。
引导学生形成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强调学生要用心感受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7.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继续学习和背诵所学的古诗,在课堂上让一些学生展示他们的诵读和理解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感受古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古人的感情和思想。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诗歌创作,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创造能力。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作业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教案含反思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教案含反思第18课:《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1.教师: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
2.学生:读熟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
第22课就介绍了两首古诗。
板书:22古诗两首敕勒歌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这里一直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
板书:敕勒歌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
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
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
(可用简图)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
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
特殊教育:启聪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1. 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妙,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原文及翻译。
2. 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3.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重点:1. 古诗的意义和主题的理解。
2.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的感知。
四、教学难点:1. 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的认读和理解。
2. 古诗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的意义和主题,解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朗读和背诵,增强他们对古诗的感知和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书写和绘画,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准备:1. 准备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原文及翻译。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准备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如图片、卡片等。
1. 导入:通过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两首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2. 讲解:讲解古诗《静夜思》,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和主题,解析其韵律和节奏。
讲解古诗《登鹳雀楼》,同样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和主题,解析其韵律和节奏。
3. 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朗读和背诵,增强他们对古诗的感知和理解。
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把握韵律和节奏。
4. 实践:让学生通过书写和绘画,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古诗的短文,或者画出与自己喜欢的古诗相关的画面。
八、课堂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韵律和节奏的把握程度。
3. 查看学生的作业和作品,评估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的表达能力。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2. 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古诗的朗读和背诵练习,加强他们对韵律和节奏的感知。
二上 第18课《古诗二首》(教案)

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认读12个生字,能够正确书8个汉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感受诗句所描绘的风景,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让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意思并领悟诗句文字的意境和韵味。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它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演示第2张幻灯片)(李白。
诗人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独特风姿。
)你们喜欢古诗的这种表达方式吗?(喜欢。
)【设计意图:以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二首》。
(演示第3张幻灯片)(读课题《夜宿山寺》。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要学的内容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演示第4-6张幻灯片)(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指导生字的笔顺。
危、敢、惊。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生字卡输出字的读音。
同学之间交流,互相提问,识记生字。
)2.学习组词。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危(危险)(危害)敢(勇敢)(果敢)惊(惊动)(惊呆)【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认知生字词。
】3.认识了生字宝宝,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插入音频素材1)(演示第7张幻灯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设计意图:熟悉古诗及朗读节奏。
】4.相关链接(演示第8张幻灯片)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
特殊教育:启聪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特殊教育:启聪语文《古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方式。
3. 能够运用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简单的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利用图像、实物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自然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古诗《静夜思》1. 让学生反复听、读古诗,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讲解古诗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2 古诗《登鹳雀楼》1. 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2. 讲解古诗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直观教学法1. 利用图像、实物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
2. 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古诗的内涵。
3.2 情境教学法1.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等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意义。
3.3 小组合作学习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鼓励学生相互借鉴、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1.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通过学生的朗读、表演、绘画等表现,评价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终结性评价1. 安排一次古诗测试,测试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1. 选用适合特殊教育学生的古诗教材,确保内容的浅显易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古诗两首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读懂每首诗。
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3、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读懂每首诗。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读懂每首诗。
四、教具准备。
放大课文挂图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以前所学的不同的课文,板书:18 古诗两则
(指导学生了解“古诗”是古人写的一种分行,压韵的文体。
两首就是两则。
)
二、新授。
1、让学生看课文中的两首古诗,与其他课文比较,从感性上认识古诗。
2、让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1)读课文后的“预习”,弄清预习要求。
读课文,查字典,联系课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锄皆咏曲项
(2)让学生按要求预习。
(3)检查预习效果。
锄——锄禾,为禾苗松土、锄草的意思。
皆——都、都是。
咏——用诗歌来叙述。
曲——弯曲。
项——颈的后面。
3、教学第一首古诗。
(1)教师范读。
(2)让学生读。
(3)说说第一首古诗的诗题是什么。
(4)说说“锄禾”的意思。
(5)理解诗句的意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锄禾,在田里锄草;日当午,就是中午。
汗滴,汗水一滴一滴的;禾下土,就是滴到土里。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午,农民在田里锄草,脸上的汗水一滴一滴的滴到土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知,有谁知道;盘中餐,盘子里的食物;皆辛苦,都是(农民)辛辛苦苦劳动得来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谁知道,盘子里食物,一米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劳动得来的。
(6)让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想法。
(7)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诗。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意。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锄禾》
课后记:
本节课学习了古诗《锄禾》,通过讲解学生对诗的大意已经充分理解,都表示今后不再浪费粮食,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读《锄禾》。
2、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二、新授。
教授第二首古诗《咏鹅》
1、教师范读。
2、让学生读。
3、让学生说说诗题“咏鹅”的意思。
(用诗歌来叙述鹅。
)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曲项,指弯曲的脖子;向天歌,昂头叫唤。
这句诗的意思是:
鹅弯着脖子,昂着头,高声叫唤“鹅,鹅,鹅。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白毛,洁白的羽毛;浮绿水,就是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掌,红红的脚掌;拨清波,是指拨动清清的水波。
这两句的诗意是鹅洁白的羽毛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向前游去。
5、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诗。
6、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朗读并默写《咏鹅》。
2、让学生体会《咏鹅》这首诗所描述的画面上那种美好的大自然情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鹅》这首诗。
这首诗有声有色地描述了在水面上浮游的鹅十分活泼可爱,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咏鹅》。
课后记:
本节课学习了古诗《咏鹅》,通过学习学生们理解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也表示自己和作者一样很喜欢鹅。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并默写两首诗。
二、看插图,读课文,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锄禾》的意思:在烈日当空的中午,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他们的汗水一滴一滴的滴到土里。
可是有谁知道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勤劳动换来的呢?
《咏鹅》的意思:鹅弯着脖子,昂着头,高声叫唤“鹅,鹅,鹅”,洁白的身子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清清的水波向前游去。
三、让学生再次读《锄禾》,说说自己的体会。
(可以启发学生懂得古时候农民的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平时要尊重农民的劳动,不要浪费粮食。
)
四、让学生读读、讲讲并抄写下列的词语。
锄禾盘中餐皆辛苦咏鹅
曲项拨清波
五、作业。
默写这两首诗。
附板书设计:
18 古诗二首
锄禾咏鹅
锄禾日当午,鹅,鹅,鹅
汗滴禾下土。
曲项向天歌。
谁知盘中餐,白毛浮绿水,粒粒皆辛苦。
红掌拨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