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 脂

合集下载

磷脂的功能主治

磷脂的功能主治

磷脂的功能主治1. 什么是磷脂磷脂(Phospholipid)是一类复杂的脂质分子,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

磷脂是由一个甘油分子和两个脂肪酸分子以及一个含磷酸基的酰胺分子(胆碱、肌醇等)组成。

由于磷脂分子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在生物体内起到了许多重要的功能。

2. 磷脂的主要功能2.1 细胞膜形成与稳定磷脂作为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对维持细胞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磷脂在生物体内通过形成双层结构,组成了细胞膜的基础框架。

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以及细胞间通讯、物质传递等过程至关重要。

2.2 细胞信号转导磷脂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细胞通过调节磷脂的合成和降解来调控细胞信号通路的活性。

磷脂还可以作为二信使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例如甘油磷酸和肌醇磷酸可以激活特定的蛋白激酶,触发一系列的细胞反应。

2.3 载运脂质和胆固醇磷脂可以通过调节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来参与脂质的转运过程。

磷脂与脂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将脂质和胆固醇运载到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中。

这对于维持机体内脂质代谢的平衡至关重要。

2.4 消化和吸收脂肪磷脂在消化和吸收脂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胆汁中的磷脂可以将脂肪分解成微小颗粒,增加其表面积,有利于脂肪酶的降解作用。

此外,磷脂还可以在小肠黏膜上形成胶束结构,使脂肪分子更容易被吸收。

2.5 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磷脂是神经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磷脂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活动状态。

磷脂还可以增加神经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利于神经冲动的传导。

2.6 调节免疫功能磷脂在机体的免疫功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磷脂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磷脂还可以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对于维护机体的免疫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7 具有抗氧化作用磷脂作为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磷脂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来维护细胞的正常功能。

磷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磷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磷脂的分类原料及饲料级磷脂:又称浓缩磷脂,是由大豆油水化后的油脚经过脱水后得到的磷脂。

外观棕褐色,颜色发青该磷脂在后期做成透明浓缩磷脂时色泽比较浅,适合做食品级磷脂;颜色发黄色泽适中,适合做工业级磷脂;颜色发红色泽比较深,适合做保健品级磷脂;颜色偏黑由焦糊气味,该磷脂无法使用,主要原因是油脚脱水时温度过高,导致整个磷脂的性质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一般的浓缩磷脂均有豆腥气味。

若出现焦糊气味,则长时间受高温加热导致(92℃ 以上);出现腐臭气味,则磷脂进水,水分大于1.5%。

磷脂的流动性和自身的水分和丙酮不溶物(AI)有关。

水分大于1.5%的磷脂容易凝固,不流动,需要加热,但摆放时间过长,加热都很难使其流动;AI超过67% 的磷脂流动性差,需要加热来降低粘度提高流动性。

在选择浓缩磷脂做原料时:外观棕褐色不要偏黑,无焦糊气味,水分小于1.5%,AI范围在60〜67%,这些都是重点,为后期的磷脂精加工生产时产品的质量提供最基础的保证。

脱色磷脂:浓缩磷脂添加2〜4%的双氧水和还原性催化剂,60℃左右反应2h,升温并抽真空,温度控制在88〜91℃,真空度必须大于-0.097mPa (磷脂加热超过80℃必须抽真空,不然色泽很快变黑),边搅拌边反应,约4〜5h,检测过氧化值(POV),小于 10meq/kg,降温结束。

注:该还原性催化剂在磷脂生产过程中,可以起到加速降低POV的作用,在几乎所有的磷脂精加工生产中都需要用到,原本脱色后的磷脂经过真空升温,在不添加催化剂时需要10〜15hPOV才能降到10以下,添加之后只需要4〜5h就合格。

该磷脂工艺比较简单,外观棕黄色,豆腥味减少了很多,但因为没有去除杂质,产品不透明杂质多,适合化工、皮革、饲料行业。

透明浓缩磷脂:该磷脂经过脱色去杂之后,产品透明,杂质少,正己烷不溶物小于0.1%,远远优于磷脂的国家标准GB28401-2012 (0.3%)。

其生产工艺在脱色磷脂的工艺基础上添加了配料稀释、离心去杂、蒸发、汽提四道工序。

磷脂的结构

磷脂的结构

磷脂的结构
磷脂由两个脂肪酸尾巴和一个磷酸基团头组成。

脂肪酸是长链,主要由氢和碳组成,而磷酸基由一个磷分子和四个氧分子组成。

磷脂的这两种成分通过第三种分子甘油连接。

磷脂能够形成细胞膜是因为磷酸基头是亲水的(亲水),而脂肪酸尾是疏水的(疏水)。

由于这些特性,它们在水中自动以某种模式排列,并形成细胞膜。

为了形成细胞膜,磷脂相互排列,它们的头在细胞外,尾在细胞内。

第二层磷脂也形成了,头面向细胞内部,尾面向外。

这样就形成了双层结构,磷酸基头在外面,脂肪酸尾在里面。

这个被称为脂质双分子层的双层构成了细胞膜的主要部分。

核膜(一种围绕细胞核的膜)也由脂质双分子层排列的磷脂组成,线粒体的膜也是如此,线粒体是细胞产生能量的部分。

磷脂

磷脂
①甘油磷酸途径
②脂酰基磷酸二羟丙酮途径
③甘油二酯激酶途径
另一途径是磷脂酸与胞苷三磷酸反应生成“活化的磷脂酸”即胞苷二磷酸二酰甘油,后者能与丝氨酸或肌醇作用分别合成磷脂酰丝氨酸(细菌合成途径)或磷脂酰肌醇。磷脂酰肌醇经磷酸化反应能产生二磷酸肌醇磷脂和三磷酸肌醇磷脂(动物脑)。胞苷二磷酸二酰甘油还能与sn-甘油-3-磷酸反应产生3-sn-磷脂酰-1'-sn-甘油-3'-磷酸,再经水解切除磷酸基团从而合成磷脂酰甘油。后者再与CDP-二酰甘油作用就合成了心磷脂(动物体)。细菌利用2分子磷脂酰甘油缩合合成心磷脂。
鞘磷脂 鞘磷脂与磷酸甘油酯的差别在于脂肪酸残基是连接在鞘氨醇的氨基上,“X”基团是通过磷酸连接到鞘氨醇的C-1羟基。“X”通常为胆碱或乙醇胺。鞘磷脂分子内的鞘氨醇碳链和脂肪酸碳链形成非极性尾,含“X”的磷酸端为极性头,也是亲水脂两性分子。神经组织鞘磷脂内的脂肪酸限于硬脂酸、廿四烷酸和神经酸。脾脏和肺脏鞘磷脂内的脂肪酸主要是棕榈酸和廿四烷酸。长链鞘氨醇有两类:鞘氨醇型和4-羟基双氢鞘氨醇型(亦称植物鞘氨醇型)。各种不同的鞘氨醇的差别在于碳链长短(C14~C24);双键数目与构型;碳链分支(异-和反异-)生物体含有各种不同的长链鞘氨醇,在高等动物中,依进化趋势其碳链加长,不饱和度增加;植物和真菌的长链鞘氨醇含有三个羟基;海洋无脊椎动物以双不饱和化合物为主。
结构及命名 磷酸甘油酯 甘油分子的中央碳原子是不对称的。天然的磷酸甘油酯都具有相同的立体化学构型,属于L系。根据IUPAC-IUB国际委员会制定的脂质命名原则,磷酸甘油酯中:如X为胆碱,则应命名为:1,2-二酰基-sn-甘油-3-磷酰胆碱,亦称L-3-磷脂胆碱,俗名卵磷脂。图上构型中R1,R2代表脂肪酸链,X为连接在磷酸上的小分子化合物;名称中sn为立体化学专一编号。

磷脂

磷脂

磷脂食工1115班李阿丽2011220103磷脂也称磷脂类、磷脂质,是含有磷酸的脂类,属于复合脂。

磷脂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分为甘油磷脂与鞘磷脂两大类,分别由甘油和鞘氨醇构成。

磷脂为两性分子,一端为亲水的含氮或磷的尾,另一端为疏水(亲油)的长烃基链。

由于此原因,磷脂分子亲水端相互靠近,疏水端相互靠近,常与蛋白质、糖脂、胆固醇等其它分子共同构成脂双分子层,即细胞膜的结构。

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在水解后产生含有脂肪酸和磷酸的混合物。

根据磷脂的主链结构分为磷酸甘油脂和鞘磷脂。

磷脂最早由Uauquelin于1812年从人脑中发现,由Gobley于1844年从蛋黄中分离出来,并于1850年按希腊文lekithos(蛋黄)命名为Lecithin(卵磷脂)。

磷脂从商品化生产至今有70余年的历史,迄今认为的最为丰富的大豆磷脂是1930年在德国发现并逐步实现商业化生产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欧美等国就开始用此类保健品,在美国,卵磷脂类保健品总销量仅次于复合维生素和维生素E而名列第三。

据资料显示,世界大豆磷脂年产量约14万吨。

美国和西欧占世界大豆磷脂总产量的60%,主要生产厂家为美国和德国的主流大公司。

日本1961年批准允许使用大豆磷脂,磷脂制品公司繁荣发展,市场上大豆磷脂制品品种琳琅满目,日本营养学家小堀博臣在其所著的《大豆脂质》一书中将磷脂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保健食品”。

中国对磷脂的研究和开发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但由于种种原因,磷脂的生产得不到有力的发展,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

磷脂根据甘油骨架的不同可以分为磷酸甘油脂和鞘磷脂。

它们都是极性脂。

极性脂由极性部分(叫做极性头)和非极性部分(叫做非极性尾)组成。

其中,甘油磷脂又可以根据极性头部集团的不同区分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甘油、甘油磷脂酸等。

磷脂,是含有磷脂根的类脂化合物,是生命基础物质。

而细胞膜就由4 0%左右蛋白质和50%左右的脂质(磷脂为主)构成。

磷脂基本概念

磷脂基本概念

3 大豆磷脂在食品中的应用大豆磷脂是油脂加工后油脚的主产品,主要有卵磷脂、脑磷脂和肌醇磷脂。

卵磷脂占大豆磷脂的29%左右,脑磷脂占31%左右,肌醇磷脂占40%左右。

从生理生化角度,人体日摄入磷脂量以5~7g为宜。

3.1 在面包中的应用在面包中添加0.1%~0.2%的磷脂,面包芯有弹性,结构和气孔都有很大的改进,体积也有相应的增加。

能延长保鲜时间,使产品保持松软,提高营养效价。

3.2 在乳粉中的应用添加0.2%的磷脂,可使乳粉的溶解度显著的加强,分散度90%以上,25℃时速溶90%以上。

喷入磷脂还可避免粉尘,是一种无尘乳粉。

3.3 在糖果中的应用磷脂添加量0.1%~0.3%。

磷脂是天然的乳化剂,使奶油与糖迅速地混合,冷却后也不分开。

这就避免了糖果起纹、粒化和走水现象,保持糖果的新鲜和不变味。

3.4 在巧克力中的应用磷脂添加量0.3%~1.0%。

加速可可脂在糖中的溶解速度,能使其完全溶解,均匀地分布于巧克力中。

可大大降低巧克力的粘度,还可降低巧克力的表面张力,吃起来爽口不粘牙,使巧克力表面保持光泽。

3.5 在人造奶油中的应用磷脂添加量0.3%~0.5%,使各类油、乳、水混合均匀,作为抗氧化剂,使人造奶油不致于酸败,保存时间大大延长,煎炸食品时减少喷溅。

3.6 在通心粉和各种面条中的应用磷脂添加量0.1%~0.3%。

可以减少鸡蛋用量,而且使产品煮食时不易变形。

磷脂还能防止面条水分的蒸发,以保持通心粉和各种鸡蛋面条的柔软性,不易干裂抽缩变形,还能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3.7 在其他食品生产中的应用磷脂用于冰淇淋中,增加光滑性,防止"起沙"现象,减少蛋黄的用量。

在奶酪中加入少量磷脂,能增加凝聚性,防止奶酪的破碎。

可以制备可溶性可可粉,增加其营养功能作用。

适量地加入到肉汁、酱油、蕃茄酱、乳制品、果汁、香肠和小肚之中,能使制品混合均匀,果汁、饮料不产生沉淀,增加其风味。

我公司供应国产及进口磷脂。

02-脂类-磷脂

02-脂类-磷脂

一、命名与分类
• 糖脂是指糖通过其半缩醛羟在以糖苷键与脂质 连接的化合物。 • 根据脂质的不同可分为: 1、甘油醇糖脂 2、鞘氨醇糖脂
糖脂(glycolipids)
1、甘油(醇)糖脂
CH2 OH O
O
CH2
O O O C C O R1 R2
HC
CH2
sn-3-单半乳糖基甘油二酯
2、鞘氨(醇) 糖脂
其它脂类 二、 萜类(类萜, terpenes)
萜类属于非皂化的脂类,它的基本结构是异 戊二烯。
胡萝卜素
维生素A
顺视黄醛
反视黄醛
维生素E
维生素K
泛醌,辅酶Q
其它脂类 三、 甾类化合物(steroides)
类甾醇,类固醇——功能多为激素。


溶解性能与脂肪相似,但不能被皂化。
基本结构是环戊烷多氢菲(母核)的一类醇、
酸及其衍生物。
包括:固醇、固醇衍生物。
固醇类
1、动物固醇
(1) 胆固醇结构
脑神经和肾上腺 含量丰富 烷烃侧链
ROOH
甾核
极性头
固醇类
空间结构:椅式构象
胆甾烷醇(一个A-B反式类固醇)
粪固醇(一个A-B顺式类固醇)
固醇类
(2)胆固醇性质 白色、斜方晶体。
a. 醇基可与脂酸成酯(棕榈酸、硬脂酸、油
(1)细胞结构的刚性
(2)抗原的化学标记 血型抗原 (3)细胞分化阶段可鉴定的化学标记 (4)调节细胞的正常生长 (5)授予细胞与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倾向。
第五节 结合脂类--脂蛋白
无论是脂肪酸或是其它脂类,都很少以游离形式存在于生物 体内,而是以蛋白质或是糖类结合的形式存在。 一、脂蛋白的功能: (1)几乎所有的脂蛋白都具有运输或载体的功能。 (2)有些脂蛋白的功能似乎是储存,这些复合物将脂质稳定 在身体某处以备调用。 (3)参与脂质的代谢,如酰基载体蛋白参与脂肪酸的合成。 (4)参与细胞识别。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磷脂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磷脂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磷脂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磷脂生物学中,磷脂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在细胞膜的构建和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

磷脂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不仅参与代谢过程,还具有调节细胞膜渗透性、维持细胞结构稳定性等重要功能。

本文将介绍磷脂的结构、功能以及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一、磷脂的结构磷脂是由三个不同组分组成的复合物,包括磷酸、酒精和脂肪酸。

其结构特点是:一个磷酸酯基,一个酒精基和两个脂肪酸基。

其中,磷酸酯基由磷酸与一个酒精分子结合而成,酒精基可以是甘油、胆碱、乙醇胺等,而脂肪酸基则是由长链脂肪酸形成。

磷脂的磷酸酯基负责连接其他两个分子,使整个分子形成磷脂双层结构。

磷酸酯基在两个酒精基上形成酯键,同时与两个脂肪酸基形成酰基连接。

这种多组分的结构使磷脂具有一定的非极性特性,使得它可以在水中形成双层结构。

二、磷脂的功能1. 细胞膜构建:细胞膜是由磷脂形成的双层结构,磷脂分子通过排列形成一个靠近水的疏水内层和一个远离水的亲水外层。

这种结构可以保护细胞内部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同时调节物质的进出。

2. 细胞膜的渗透性:磷脂双层结构使得细胞膜具有半透性,可以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通过。

这种选择性渗透性能够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性,同时还提供了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的通路。

3. 细胞信号传导:磷脂分子还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过程。

例如,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可以催化成磷脂酸(IP3)和二磷酸肌醇(DAG),从而触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

4. 能量储存:某些磷脂分子在细胞内也具有能量储存的功能。

例如,三酰甘油磷酸(TGPA)是储存脂肪酸的主要形式之一,供能量使用和调节细胞代谢。

三、磷脂分布于细胞内的重要性磷脂分布在细胞内的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

细胞膜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分布区域,磷脂的双层结构决定了细胞膜的特性和功能。

此外,磷脂还分布在其他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的膜结构中。

在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磷脂通过新合成或降解来维持细胞内磷脂的平衡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脂
磷脂不仅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对脂肪的吸收和运转以及储存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起着重要作用。

磷脂主要含于蛋黄、瘦肉、脑、肝和肾中,机体自身也能合成所需要的磷脂。

磷脂按其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两类:磷酸甘油酯和神经鞘磷脂。

前者以甘油为基础,后者以神经鞘氨醇为基础。

(一)磷酸甘油酯
红细胞膜的脂类约40%为磷脂,线粒体膜的脂类约95%为磷脂。

磷酸甘油酯通过磷脂酶水解为甘油、脂肪酸、磷酸及含N 碱物质。

磷酸甘油酯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为全程合成途径,是从葡萄糖起始经磷胳酸合成磷脂的整个途径。

卵磷脂和脑磷脂主要经全程途径合成。

另一个合成磷脂的途径称为磷脂酸途径或半程途径,这一途径是从糖代谢的中间产物磷脂酸开始的。

磷脂酸途径主要是生成心磷脂和磷脂酰肌醇。

必需脂肪酸是合成磷脂的必要组分,缺乏时会引起肝细胞脂肪浸润。

在大量进食胆固醇的情况下,由于胆固醇竞争性地与必需脂肪酸结合成胆固醇酯,从而影响了磷脂的合成,是诱发脂肪肝的原因之一。

食物中缺乏卵磷脂、胆碱,或是甲基供体如蛋氨酸等,皆可引起脂肪肝。

这是由于胆碱缺乏影响了肝细胞对卵磷脂的合成,而增加了甘油三酯的合成,因此促进了肝细胞的脂肪浸润。

(二)神经鞘磷脂
神经鞘磷脂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脂肪酰基、磷酸胆碱和神经鞘氨醇,但不含甘油。

神经鞘氨醇是由软脂酰CoA 和丝氨酸合成。

神经鞘磷脂是膜结构的重要磷脂,它与卵磷脂并存于细胞膜外侧。

神经髓鞘含脂类约为干重的97%,其中1 1%为卵磷脂,5%为神经鞘磷脂。

人红细胞膜的磷脂中约20%~30%为神经鞘磷脂。

(三)食物中的磷脂
人体除自身能合成磷脂外,每天从食物中也可以得到一定量的磷脂,含磷脂丰富的食物有蛋黄、瘦肉、脑、肝、肾等动物内脏,尤其蛋黄含卵磷脂最多,达9.4%。

除动物性食物外,植物性食物以大豆含量最丰富,磷脂含量可达1.5%~3%,其他植物种子如向日葵子、亚麻籽、芝麻籽等也含有一定量。

大豆磷脂在
保护细胞膜、延缓衰老、降血脂、防治脂肪肝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