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诗歌(10雨霖铃)试题

合集下载

雨霖铃练习题

雨霖铃练习题

雨霖铃练习题雨霖铃练习题一、基础题(一)选择题。

(共18分。

每小题3分)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骤雨(zhòu )凝噎(yē )暮霭(ǎi )那堪(nǎ )B.耆卿(qí )屯田(tún )饯行(jiàn )否泰(pǐ)C.禅让(shàn)哽咽(yè)阴霾(mái )变更(gēng)D.胭脂(yān)枨触(cháng )伥鬼(chāng)惆怅(chàng)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都门帐饮无绪(心情,情绪)B.暮霭沉沉楚天阔(云气,雾气)C.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忍受,承受)D.此去经年(一年)3.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渲染功业无成的伤感。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C.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4.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写作技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感情。

B.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动作、情态。

C.运用人物行为,烘托离愁别绪。

D.运用虚拟想象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描绘的“景”和“情”分别是()A.幽静的恬淡的B.清凉的空虚的C.凄冷的凄苦的D.明丽的烦恼的6.下面对《雨霖铃》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C.“念去去”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的“去去”二字叠用,读时需一字一顿,方能使读者体会出道路遥远,前途茫茫。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①驿(宋)蒋兴祖女②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今河北雄县。

②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

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

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驿:古代专供递送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渲染了作者北上时的氛围,也点明了出发的时间是在________,词的上阙主要用了________的抒情手法。

(2)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此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请结合下阙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2)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

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

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解析】【分析】(1)本题为填空题型,比较简单,从“朝云”可知是早晨。

第二问,考查对词的上阙抒情手法的理解,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

从“朝云横度,白草黄沙,月照孤村”可知用的是情融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2)本题“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就是结合下阙分析诗中蕴含的凄恻之情。

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

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

雨霖铃》练习题

雨霖铃》练习题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 组是( ) A.凄切(qiè)执拗(niù) 良辰美景(chén) B.凝噎(yè)吮吸(yǔn) 遂心如意(suì) C.辑录(jí) 恪守(kè) 数见不鲜(xiān) D.血液(xuè)脑髓(suǐ) 兰舟催发 (fà)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三分。
《雨霖铃》练习题
1、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渲染气氛。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C.交代离别时间、地点和人物。
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三分。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在写法上,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感情。 B.运用虚拟想象手法,表达深厚的 感情。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今宵 B.寒蝉 C.梳妆 D.坐落
矍铄 好像 暮蔼 针砭
再所不惜 金碧辉煌 人才辈出 山清水秀
人情世故 细水常流 破涕为笑 各行其是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三分。
6、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 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 B.竟无语凝噎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了,说不出 话。 C.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 D.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多情的人。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三分。
7、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 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C.运用人物行为,烘托离愁别绪。
D.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动作、情 态。

(完整版)《雨霖铃》练习

(完整版)《雨霖铃》练习

《雨霖铃》练习简介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创作慢词。

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被称柳七 官至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一生屡试不第,故改名为“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合资埋葬。

柳永作品内容多写闺情离绪与羁旅行役, 好用铺写与情景结合的手法。

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词”。

这首词写于他在京城仕途失意,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之词。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

基础积累1. A.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 留恋处,兰舟催发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

词 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 “曲子词”“曲词” “歌词”等。

B. 慢词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

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 了。

《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C.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柳永、 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D.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慢词。

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 事、抒情融为一体;词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

阅读理解阅读《雨霖铃》,完成 6— 8题6. 对词中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 “寒蝉凄切”一一蝉声本是聒噪的,诗人却以“凄切”来形容,恰好含蓄地表现了 当时的心情;宋代汴河两岸多植柳树,“高柳乱蝉嘶”,这开篇四字又暗示了送别的环境。

B. “都门帐饮无绪” 一一不仅明写送别的地点,而且毫无隐晦地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 世界一一无绪饮酒。

C.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尽管我留恋,我思念,然而,我走了 又去,去了一程又一程,经历了千里风尘,我终于来到辽阔无垠的楚地。

D. “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我这一走,至少得有一年。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1)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1)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

路六侍御是杜甫几时旧友。

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诗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有明显的时间层次B. 首联中“四十年”,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

C. “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转化为别离的愁思。

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D. 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的眼前风光。

(2)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1)B(2)“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

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

【解析】【分析】⑴B“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错误,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不因时间久隔而淡薄。

⑵《送路六侍御入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借聚散离合之情,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后四句写别时之景。

全诗跌宕起伏,一气运转,脉络贯通,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雨霖铃练习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雨霖铃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雨霖铃课后练习(1)1.下面均是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诗人词风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②③⑤/④⑥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⑤⑥/②④2.对《雨霖铃》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

“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

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最后三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

“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3.指出下列诗句停顿不正确的地方并改正。

(1)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4.根据指定要求背诵默写相关诗句。

(1)《望海潮》中描写杭州“繁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霖铃》的词眼所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调动多种象征离愁的意象来想象别后之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雨霖铃》中与“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戏曲语)表意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与“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

”(刘克庄《长相思》)表意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

(4)《望海潮》中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雨霖铃》,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练习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练习

《雨霖铃》课后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A.凝噎.哽咽.揶.揄奖掖.后进B.罗绮.犄.角枸杞.掎.角之势C.参差.差.遣差.劲差.强人意D.豪奢.舍.弃赊.账设.身处地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帷幕通霄达旦暮霭沉沉字字珠矶B.星辰寥若辰星良晨美景晓风残月C.嬉闹文恬武嘻嬉笑怒骂嘻嘻哈哈D.繁琐要言不烦东南形胜无语凝噎3.下面对柳永《望海潮》《雨霖铃》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海潮》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的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以至于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C.《雨霖铃》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4.下列各句中,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句是( )A.杏花春雨江南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5.下列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作“填词”。

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

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诗歌(10雨霖铃)
李仕才
1.古今异义
(1)都门帐饮无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头绪。

(2)便纵有千种风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感情(多含贬义)或风土人情。

答案 (1)没有心情。

(2)情意。

2.一词多义
(1)处⎩⎪⎨⎪⎧ 留恋处.、兰舟催发: 山长水阔知何处.:
(2)去⎩⎪⎨⎪⎧ 念去去..、千里烟波: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答案 (1)时刻/地方,处所 (2)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离开,离去
3.词类活用
(1)都门帐.
饮无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情自古伤.
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蝉凄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设幕帐 (2)为动用法,为……而伤感 (3)形容词用作动词,凄切地鸣叫
4.翻译句子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去年复一年,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一、语言基础及运用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暮蔼经年歇息晓风
B.凝噎那堪今宵催发
C.凄冷良晨风情门槛
D.喑熟凋谢寒蝉清秋
答案 B
解析A项蔼—霭。

C项晨—辰。

D项喑—谙。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
..无绪:没有心情
B.竟无语凝噎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了
C.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
D.多情
..自古伤离别多情:多情的人
答案 C
解析经年:年复一年。

3.下列各句中,语序没有倒置的一项是( )
A.多情自古伤离别
B.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答案 B
解析A项应为“自古多情伤离别”。

C项应为“扬州路烽火”。

D项应为“应笑我多情”。

4.下列诗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 C
解析A、B、D三项与例句都是融情入景,C项是直接抒情。

5.下列各句诵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C.多情/自古/伤离别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答案 D
解析“纵有”之间不能划开,应在“便”后停顿。

6.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

(3)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
答案(1)竟无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2)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3)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二、阅读理解训练
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两句,“念”用得很好,后面“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让人觉得路途茫茫,去路遥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此去”二字,呼应上片的“念去去”;“经年”呼应
“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答案 D
解析“‘经年’呼应‘今宵’”不正确,“经年”为年复一年,与“今宵”不构成呼应。

8.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用“寒蝉”“长亭晚”等景物渲染凄楚氛围。

B.下片先点明“伤离别”自古皆然,再用“更那堪”强化清秋离别的凄凉氛围。

C.“酒醒何处”对应“帐饮无绪”,“与何人说”暗合“无语凝噎”,照应自然巧妙。

D.上片写景由虚到实,下片抒情由实到虚,写景、抒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

答案 D
解析应为“上片写景由实到虚,下片写景为虚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