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4第3专题《秋声赋》
《秋声赋》导学案-文档资料

《秋声赋》导学案秋声赋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夜、悚然、砰湃、明河、惨淡:清明、栗冽,方、以等等。
2、掌握本文骈散结合、铺陈渲染的写作特点以及起承转合的行文方式。
3、理解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人生感叹。
一导入课文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
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二自由朗读课文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三研读课文1-2小节生一起回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1—2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生齐读这一段(串讲第一自然段)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声的?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明确: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先串讲这一自然段)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可分为两部分。
分哪两部分?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容气意中学语文在线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秋之意是什么?神韵由形到神的过程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 ‛我们先来翻译一下可见作者写秋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什么样的特点?悲下面把‚其所以摧败……‛一句翻译一下注意‚气‛应该怎么理解----肃杀古代杀人犯处斩,大都放在秋季,称之为秋后处斩。
高一语文必修四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 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四秋声赋教案一、导入课文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
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二、自由朗读课文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三、研读课文1-2小节先一起回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1-2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先一起把这一段齐读一遍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天的?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容气意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秋之意是什么?神韵由形到神的过程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我们先来翻译一下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什么样的特点?悲下面把“摧败”翻译一下注意“气”应该怎么理解----肃杀古代杀人犯处斩,大都放在秋季,称之为秋后处斩。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三《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4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秋声赋》教案4【教学目标】1、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比如本单元中学习的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
那么,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他的《秋声赋》(板书题目)。
二、相关知识回忆与补充1、赋:回忆“赋”作为一种文体,它的定义和特点。
(可以结合学过的《阿房宫赋》和《赤壁赋》以及导学练内容提问一两个同学)2、欧阳修:回忆有关作者欧阳修的文学常识,请学生读一下课下注释,并作适当补充。
3、补充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就是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三、研读课文探究一:本文写作手法,通过文章的具体讲解来感知文章化虚为实,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秋声的好处和作用第一段: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整篇文章进行了预习,初步掌握了文章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着重来探究几个问题,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课后练习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题目内容让一个学生阅读大家思考)1、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大,同学们感觉无处下手,那我们首先从文中找到具体描写“秋声”的语句,再加以分析。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4

秋声赋一、联想导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了解的写作特点。
三、走近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四、简介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五、了解文体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六、研读文本(一)研读第一段1、第一自然段是描绘的什么?用何方法描绘的?该事物具有什么特点?明确:描绘秋声。
比喻的方法。
悲。
2、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全段。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我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仔细倾听,说道:“奇怪啊!”起初听起来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那声音)奔腾澎湃起来,好像江河夜间波涛汹涌,暴风雨骤然来临,(那声音)碰到物体就发出金属撞击时的铿锵之声,又如同开赴敌阵的士兵,口中衔枚疾进,听不到如何号令,只有人马行走的声音。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秋声赋 导学案

高一语文学科学案章节课题:《秋声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回忆有关欧阳修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学习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写作特点。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学习重难点】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秋声的描绘。
2.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欧阳修(1007—1073),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属江西)人。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交他识字。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起用。
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傅身份辞职,归隐于颖州(今安徽阜阳)。
次年卒,谥文中。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了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古文运动传统,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其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喜奖掖后进,苏轼、苏辙二兄弟,苏洵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二、写作背景欧阳修为人刚直,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沉浮20多年,29岁时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作《醉翁亭记》);48岁那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
《秋声赋》一文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
这年春天他辞去开封府尹职务,专心著述。
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人生短暂、变化无情感伤于怀,在这篇文章中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融入了作者的深沉感慨。
三、文体常识赋,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3专题《秋声赋》导学案

《秋声赋》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有积极意义。
【粗读·感知】1.知人论世: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2.口译全文:通读课文,看注解,查工具书,逐句翻译,然后在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在横线上给加点的词释义。
悚然萧飒砰湃栗冽砭骨绿缛渥然槁木黟然呼号戕贼鏦鏦铮铮欧阳子方夜读书:天高日晶:佳木葱茏而可悦:乃其一气之余烈:春生秋实:物过盛而当杀:有动于中: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是谓天地之义气:3.把握文意:从一、二、三段中各找一句能大致概括此段段意的句子,然后翻译这几个句子,再各用一个三字短语概括这三段的段意,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第一段: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摹秋声。
第二段: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绘秋状。
第三段: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论秋感。
主旨: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
【精读·探究】4.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请结合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将“秋”写得“形色宛然”的。
【明确】作者先以一连串的比喻写秋声:初淅沥以萧飒——细雨声忽……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波涛声、骤雨声鏦鏦铮铮,金铁皆鸣——金铁交鸣之声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人马之行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虚为实的手法)。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三《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秋声赋》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品味本赋的语言特点,体味作者历尽沧桑之后透悟的淡泊的心境。
2 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把握如何把抽象无形的东西写得具体可感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味本赋的语言特点,体味作者历尽沧桑之后透悟的淡泊的心境。
教学难点:把握如何把抽象无形的东西写得具体可感课型:讲读结合,研讨为主,品味为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二课时一、导入课文: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记得我们学习《长亭送别》的时候欣赏到这样的句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最,总是离人泪”,同时也提及它化用于范仲淹的《苏幕遮》,当时我们要求大家去查,下面我们检查一下,看看哪位同学真得去查了?(学生背诵,师总结)。
其实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还有很多,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齐背)。
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二、自由朗读课文: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三、研读课文1-2小节:1、齐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答:第一、二段。
2、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齐读)。
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天的?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波涛夜惊;赴故之兵。
3、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生可能答)秋之状问: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答: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
师: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容、气、意问:秋之意是什么?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答:神韵由形到神的过程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秋声赋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学案

《秋声赋》(第一课时)1.了解欧阳修;进一步掌握赋句式整齐、对仗排比而又押韵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得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
3.了解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安分守己、养生保命思想的消极性。
1.正字音悚.然萧飒.鏦鏦..铮铮..砭.人戕.贼皎.洁烟霏.云敛.绿缛.渥.然槁.木黟.然2.文体简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3.题目解说这是描写秋天声音的一篇赋文。
赋本是讲究句式整齐、对仗排比而又押韵的文体。
唐宋古文家们加以改造,行文中增加了散文成分,使它更自由灵活一些,称为“散赋”或“文赋”。
欧阳修的这篇赋,就是这种创新的成功之作。
本篇赋把无形的秋声写得绘形绘色,把秋夜的萧森凄清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在写作技巧上是成功的。
从内容上说,它体物写志,告诫人们不必悲秋怨秋恨秋,而要顺应自然规律,表现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和超脱情怀。
4.关于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四岁丧父,家中贫困,母亲郑氏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
他从小读书勤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卒赠太子太傅,死谥文忠。
诗歌风格:平易疏畅,表现出了议论化、散文化的艺术倾向,开一代宋诗风气。
欧诗今存860余首。
散文风格:明畅简洁,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
词作风格:风流蕴藉。
有《六一词》存世。
文学主张:倡导古文写作,进行诗文革新,提倡平实文风。
文学成就:(一)推行古文写作。
(二)奖掖后进,培养人才。
宋代诗人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门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秋声的特色。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教材助读】(根据教材、学习目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1.给加点字音。
悚.()然萧飒.()铮.( )铮砭.()人肌肤戕.()贼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忽奔腾而砰湃()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如赴敌之兵.()金铁..皆鸣()4.解释下列词类活用词。
欧阳子方夜.读书()春生秋实.()5.指明下列文言句式并解释。
胡为而来哉?(胡……哉:)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6.什么是赋?举一二例说明。
预习反馈:1.“自古逢秋多寂寥”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古代诗词中都是无尽的伤感。
能列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唐•张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唐•杜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宋•柳永)●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2.通过课前预习,提名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归纳(师生互动,并结合板书)S1:秋声——比喻——悲秋状——虚实结合烘托秋声S2:秋气之肃杀S3:文章主题——抒发人事忧劳的感慨。
S4:结尾——悲凉、孤独【课堂探究】(学生活动:根据学习内容要求可分别设置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环节)学生活动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进行具体的文本梳理,解决下面几个问题:1.第一段是如何来摹写秋声的?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
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写出了秋声来势迅猛、惊天动地的特点。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秋状”的?为何要极力渲染秋的萧条呢?明确:从秋色、秋容、秋气和秋意等四个方面描写作者所观的“秋状”。
明确:作者从秋“其色惨淡”、“其气栗洌”、“其意萧条”、“其声凄凄切切”以及秋风吹拂前后的草木变化诸角度极力渲染描绘秋的萧条,为下文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埋下伏笔。
点拨:只有找好角度才能为“渲染”找到注脚。
意思对即可。
3.文章结句“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的具体意境是什么?明确:“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
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你能说说结尾的艺术特色吗?明确: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冕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托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
戛然而止的结尾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了。
【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夫秋之为状也情状 B.烟霏云散消散C.丰草绿缛而争茂繁茂 D.物即老而悲伤伤心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悚然而听之B.烟霏云敛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D.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3.下列句子中“而”字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草拂之而色变A.悚然而听之 B.丰草绿缛而争茂C.物过盛而当杀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E.童子莫对,垂头而睡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乃其一气之余烈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B.木遭之而叶脱酌贪泉而觉爽C.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D.盖夫秋之为状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5.下列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其容清明,天高日晶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6下列语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一项是 ( ) A.胡为而来哉? B.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C.夫秋,刑官也 D.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7下列语句中,没有出现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万物劳其形 B.天之于物,春生秋实C.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D.昨夜西风凋碧树8.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总结】1.《秋声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之处。
明确:《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入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2.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
”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你认同哪一种观点?如有不同于这两种观点的也可谈谈自己的观点。
明确: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
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
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秋声赋》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的体现,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
【问题拓展】(根据课堂学习目标设置1-2个探究题或拓展训练留给学生课后完成)1.本文行文摇曳多姿,又不失简峭、精练,结构谨严,体现了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很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你能分析一下吗?明确:(答案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修四〉,此略》)2.背诵全文,并翻译。
3.阅读下文,并完成相关练习。
剪得秋光入卷来王清铭①我一直以为在稿纸上划下一个“秋”字,就有萧索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布满我的视野。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长安是贾岛生活过的诗情宛转的都城,秋风只在千年前将轻愁悄然拂上他的心头。
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头,然后创出另一个字:愁。
②也不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秋风往来的路径。
城市人越来越多,树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常年不凋的树种。
踯躅在繁华都市,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一样难。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桠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灯,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
晴空一鹤排云上,可鹤都住在供观赏的动物园,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
③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
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夹克就可以穿越整个冬天,何况气候变化不大的秋天?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枝头飘落的那几片落叶,更不会将它们夹进心情笔记,即使远上寒山,也只在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前留此存照。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这样的诗情大概也随洞庭湖的水位水落石出了。
④现代人讲究实用,美化环境用塑料花、水泥树,谁也不想为清扫落叶去浪费金钱般的时间,难怪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他们的心灵。
标志秋天到来的是公园里的枫树。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这样妙趣横生的想象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现,务实的他们考虑更多是枫树偷饮的究竟是茅台酒,还是XO。
晓来谁来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的挥手告别,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⑤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那份因悲秋、伤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难在攒动的都市落脚,但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却经常愁云密布?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票指数、房价涨幅。
⑥秋需要用心体验,冷漠的都市人很难有一叶知秋的感触。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现在又有几个人去倾听这心灵深处的律动呢?也不是都市人心灵不敏感,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⑦以前读古典诗歌,记得有一个术语叫“萧索美”,具体含义不甚明了。
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无端生出些许感伤。
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或许,我们需要一付聆听天籁的耳朵。
⑧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我们来说,也许太空泛了。
我们先要做的事是去注意身边的一片落叶,且不要去拒绝落叶给我们心灵带来的清、静和悲凉。
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
如果典当了固有的诗意体验:生命还剩下多少本真?⑨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让陆游的《秋思》给生活在都市中的你剪来几朵渐开的黄菊,几声零落的雁呜;剪一点诗情,给枯竭的心灵。
10.作者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条陈述这样说的原因。
11.古典诗歌的“萧索美”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12.文章以陆游的《秋思》诗句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3.阅读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