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标准试题(含答案)

语文园地八一、标准化试题:(提醒:第1~6题,根据拼音或积累,在相应位置书写相关内容。
)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句话是对鲁迅先生真实的写照。
2. 有人问一个年轻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回答说:“其实 ,走的人多了, 。
”3.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对“中国的脊梁”做了很好的解释:“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的人,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4.不能小看一个民族的民魂。
因为“惟有的,惟有 ,中国。
”5.柳公权是代著名的书法家。
人们常说的“”之“”,即形容其书法 , 。
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我国古代书法家还有代的 ,他的代表作是。
6. 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对四篇文章的学习,你对鲁迅先生有怎样的认识呢?他是热爱人民的人,我的依据是课文中“”;他是勇于斗争的人,我的依据是课文中;他是的人,我的依据是课文中;为了更深人地了解他,我准备阅读他的作品和。
7、《有的人》一诗中歌颂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句子是“”,这句话出自鲁迅的诗句: , 。
8.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捏着(nie) 神佛(fO) 秕谷(bY)B.摩挲(sha) 祭祀(si) 憎恶(zeng)C.水浒传(xU) 追悼(ddo)瘦削(xue)9.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深懊祥细逝世失声痛苦B.团聚致敬萍藻恍然大误C.橱房阴暗爱扶饱经风霜D.枯瘦低微畜生一望无际10.下面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A.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道题如此简单。
B.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
C.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D.快人冬了,茄子饱经风霜,连叶子都蔫了。
11.下面不是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作题目的是( )A.《竹节人》B.《少年闰土》C.《狼牙山五壮士》D. 《军神》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A.《玄秘塔碑》是柳公权的楷书代表作。
B.“颜筋柳骨”中“颜”是指颜真卿,“柳”是指柳公权。
3回忆鲁迅先生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 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 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 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 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 “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 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 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 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1936年10月19 日鲁迅在上海 逝世。广大群 众争相奔赴万 国殡仪馆瞻仰 遗容,中共中 央也来电吊唁。 22日,送葬群 众多达数万人。 鲁迅遗体覆盖 着上海民众所 献"民族魂"的 旗子,安葬于 虹桥万国公墓。
鲁迅遗容
1956 年, 鲁迅 墓迁 到上 海虹 口公 园, 由毛 泽东 题署 墓碑。
关于鲁迅故居 鲁迅先生1927年10月从 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 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 活了9年。先后住在虬江路景 云里和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 大陆新村9号,是鲁迅在上海 最后的寓所。鲁迅在民国22 年4月11日以内山书店职员的 名义迁入,在这里,鲁迅从 事了大量创作,翻译、编辑 工作、还组织了“中国自由 运动大同盟”和“左联”活 动,直至1936年10月19日在 这里逝世。现屋内陈列着主 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 作用具
像挂在靠北墙的五斗橱的上端。 南窗糊着彩色玻璃纸,窗下是书 桌,桌上放着文具、烟具和花具。 窗边壁上的日历维持着原状:民 国25年10月19日,镜台上的闹钟 指针停在凌晨5时25分,显示着鲁 迅逝世的日期和时间。后间是贮 藏室,有1只瞿秋白留下的红色破 皮板箱,两边的木箱盛放着鲁迅 举办版画展览时的镜框,1只多层 用品橱,内有鲁迅的修书工具、 药品和医疗器皿等各种什物。三 楼前间有阳台,是海婴与褓姆的 卧室,除一张大床外,室内陈设 简单。后间是客房、放着简单的 卧具、桌椅和书橱,在这里鲁迅 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 人。
关于尊老爱幼的古诗

1.关于尊老爱幼的古诗1、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孟子·滕文公下》译文:眼中没有父母、目无君上的人,犹如畜生豺狼。
2、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战国孟子《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一节》释义:只有孝顺父母,才可以排解忧愁。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父母孝顺,父母喜从心生,身体健康,就是我们的福。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译文:慈爱的母亲用手中的丝线,为游子缝制身上的衣服。
游子通常是指远走他乡的孩子,不管年龄大小,儿女在母亲的眼中永远都是孩子。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祖孙两人,更相为命。
——西晋李密《陈情表》译文: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意思是,年轻人知道敬老,都来代劳了。
6、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战国)孔子《孝经•三才》译文: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尽孝是为人子女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判断一个人本性善恶的最基本一个品行。
2.尊老爱幼的古诗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子孝父心宽。
——陈元靓2、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四言》3、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6、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
——黄遵宪7、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意思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意思“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这两句诗出自于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之中一首歌曲,作者为黄霑和顾嘉辉。
原文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出自于《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因生黛玉而亡,她与宝玉、贾政等人在荣国府共同度过了短暂却又美好的童年时光。
但后来由于家族变故,父亲外任,使他们失去了经济支柱,只能靠着祖上留下的财产勉强维持生计。
此时,大观园内正值盛夏,花草树木都长势茂盛,百鸟争鸣,莺声燕语,蝴蝶翩跹起舞,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可惜物极必反,当日月交替到秋季时,林黛玉的病便开始加重,最终离世。
对于林黛玉的死,众多读者认为是薛宝钗所害,甚至还牵扯进了许多官场黑暗事件。
然而,我觉得这些并非主要原因,毕竟那个时代女性地位低微,就算再怎么受宠也难以逃脱悲惨命运。
况且林黛玉本身体弱多病,更容易招致祸端。
“有恩何须是抱怨?”出自《天龙八部》第二十七章:阿朱从少室山崖跳入深谷,萧峰奋力相救,将她带回雁门关,放置在灵鹫宫中疗伤。
阿朱醒来后发现自己已成为萧峰义妹,心里很高兴,随即表示愿意陪伴萧峰左右,照料他饮食起居。
萧峰虽然感激,但仍旧拒绝了她,理由是怕连累她会给自己惹麻烦。
面对萧峰的冷漠态度,阿朱没有丝毫埋怨,反而劝慰他早点休息,明日还需赶路。
萧峰见状只好答应,让她安睡。
次日清晨,萧峰独自前往聚贤庄寻找慕容复报仇雪恨,临行前嘱咐阿朱不要跟随。
谁知刚走几步,便听到阿紫哭喊着跑来告诉他,昨夜遭遇歹徒袭击,险些丧命。
萧峰闻言怒火攻心,立刻返回灵鹫宫查看究竟。
待他赶到时,才发现阿朱奄奄一息躺在床榻上,脸色苍白,气若游丝。
萧峰急忙唤来医师诊治,结果令他震惊——阿朱患的乃是肺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90分钟 100分)一、请将下面的句子认真、规范抄写在下面。
(5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二、选择正确的答案(12分)(一)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标出。
供.品(ɡōnɡɡònɡ)正.月(zhēnɡ zhènɡ)脖颈.(jǐnɡ jìnɡ)空.地(kōnɡ kònɡ)畜.牲(xù chù)水浒传. (chuàn zhuàn) (二)选择正确答案。
1.下面字词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家景郑重讲究盼望B.厨房项圈经厉潮汛C.预告昏沉解散退缩D.浮动祭器凌乱烟雾2.选词填空句子:在夏季,温度会升高,晴空无云,烈日炎炎。
A.陡然B.居然C.突然D.忽然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下列与其他题目拟题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开国大典》B.《桥》C.《“诺曼底号”遇难记》D.《草船借箭》4.有一副评价鲁迅先生的对联,上联是“怒将匕首投豺狼”下联应该是(A.俯首甘为孺子牛B.一代高文树新帜C.甘为人民作马牛D.打倒外国势力狂5.柳公权楷书代表作是()A. 《多宝塔碑》B.《玄秘塔碑》C.《洛神赋》D.《九成宫醴泉铭》6.下面表述错误的是()A.《少年闰土》刻画出了一个健壮机敏,聪明能干,有丰富知识的农村少年的形象.B.《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理想的憧憬。
C.《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刺猬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精选6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一、导入1、我们已经学习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2、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时,它要么选择改变,要么只能接受消亡。
当词的发展面对这一十字路口时,是哪一位文学家指明了词发展的道路呢?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习,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补充材料:“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1、从标题来看,这首词在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2、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与之前所学的词在朗读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意思是:没有感情的人不见得可称为英雄豪杰,一个爱孩子的男人怎么可能不是君子?二、“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出自鲁迅《答客诮》。
三、《答客诮》原文无情未必是真英雄。
小早川怜子为什么不嫁给她的丈夫?如果你知道风在呼啸,当你回头看时,它比菟丝子还小。
四、《答客诮》译文对孩子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英雄。
爱孩子怎么能说明他们不是有勇气的人呢?我不知道山中咆哮的老虎,但他们总是转过身来,照看小老虎。
五、《答客诮》,是鲁迅于1931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开头两句正面立论,大处落墨,首先阐明“无情”与“怜子”的实质。
结尾两句,借猛虎怜爱小老虎的比喻,形象既鲜明、生动,而且巧妙地揭示出深爱下一代的思想内涵。
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先生曾在《怀旧》一文中说过,《答客诮》一诗的写作,“大概是为他的爱子海婴活泼可爱,客人指为溺爱而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批文人曾编造谣言,恶意咒骂鲁迅不满周岁的儿子周海婴,援引“父子无恩”的旧说,讽刺鲁迅对其幼子的慈父之爱。
1931年2月2日,鲁迅在《致韦素园的信》中也这样说过:“我有了一个男孩,已一岁零四个月,他生后不满二个月之内,就被‘文学家’在报上写了两三回,但他却不受影响,颇壮健。
”在鲁迅所说的“文学家”中,有个叫杨村人的以“小记者”的笔名在报纸上造鲁迅的谣,说鲁迅“领到了南京中央党部的文学奖金,大开筵宴,祝孩子的周年”。
同时,又撰文说“鲁迅大开汤饼会”,继续造谣诬蔑,并连带殃及郁达夫。
对此,鲁迅愤怒地指斥说:“连出世不过一年的婴儿,也和我一同被喷满了血污。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而作的。
无情未必真豪杰

无情未必真豪杰摘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无数,但没有一个能像项羽那样让人一言难尽、让后人爱恨交加、难以忘记的,只因为他不但是个武功盖世、有统领天下之才的豪杰,还是一个软肠万千、多情多义的男人,是一个特别重情的伟丈夫。
关键词:项羽重情世人楚汉争战曲折激烈,造就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但毕竟时光荏苒了两千多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几番更新变异,能让历代人一直津津乐道的英豪却为数不多,但就有一个人让后人无法遗忘,那就是“败”了却仍是“霸王” 、缺点虽多却仍被后人推崇尊重的项羽。
项羽身上有太多让后世评议的东西,比如他天下无敌的武功,他无人能比的武略,他世人不及的气概,他异乎常人的勇力,他的自大,他的轻信,他的没远见,他沽名钓誉,他妇人之仁⋯⋯这些往往都让每一个想到他的人心中五味杂陈、爱恨交加,他让人一言难尽,让人无法简单论断,但不论怎么说,他在人们的心目中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不折不扣的豪杰。
历代的人们为什么会对一个失败的人如此厚爱呢?笔者认为人们很大程度上是感动于他不但是个武功盖世、有统领天下之才的豪杰,还敬佩于他还是一个软肠万千、多情多义的男人,是一个特别重情的伟丈夫。
项羽的重情表现在很多地方,首先不能不提及的就是他的结局之战――垓下之战中的种种动情之处。
特别是霸王与虞姬的爱情,催人泪下。
对虞姬的详载是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和虞姬是宿迁同乡。
现在的宿迁市区和沭阳的颜集镇依然有项王故里、虞姬庙、虞姬沟、霸王桥、九龙口、项家宅(这之间的距离都没多远)等等许多遗迹让人凭吊心中的英雄和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教后感学完《史记选读》中的《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如果让学生在因兵败而自刎的项羽与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获得胜利而做了皇帝的刘邦之间做个选择,他们俩谁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会发现大部分人会更倾向于选择项羽,而不认同刘邦,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般不是以成败论英雄吗?成者为王,败者寇,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为什么大部分人却会选择战败的项羽,认为他是英雄呢?
通过仔细研读《史记选读》,我们会发现项羽身上还有许多缺点,如心胸狭隘、妒贤嫉能、妄自尊大、刚愎自用、轻信寡谋,优柔寡断等。
而我们看到的刘邦身上却有许多优点,如礼贤下士、知错就改、知人善用、虚怀若谷、聪明理性、目光长远等。
但即使是这样,大家仍然认为项羽是一个坦荡磊落、叱咤风云、顶天立地的英雄,而不认同刘邦,刘邦更多的是被认为是一个市井无赖,奸诈小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追根溯源,其问题的关键在于大众对“英雄”的理解认识上。
何为英雄?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古今中外,名流大家,众说纷纭。
三国时的曹操认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他认为那些具有远大抱负,足智多谋,能够一呼百应,万民敬仰,文能定国,武能安邦,叱咤风云的人物才可以称为英雄。
德国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塞说:“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英国政治家斯威夫特说:“谁高出众人一筹,谁在众人眼里就是英雄。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英雄的本质。
”对英雄的定义,中外名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无可否认,英雄要具有他们所说的胸怀大志、智慧超群、勇敢无畏等性格,但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的真英雄还要具备更根本的一点,那就是宅心仁厚,重情重义,具有英雄的正气,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没有感情、对他人冷淡无情、刻薄寡恩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英雄豪杰,而有感情、怜爱孩子的人又怎么不是大丈夫呢?
在楚汉之争中的项羽虽然身上有种种缺点,但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是真英雄。
这除了因为他具备英雄的基本素质,“力拔山兮气盖世”,英勇神武,气吞山河,有英雄的气概,更重要的是,他拥有英雄的最根本的特点:宅心仁厚,重情重义,
具有英雄的正气。
这种英雄主义情怀在《项羽本纪》的最后部分——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之际,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兵败被围于垓下时,独坐大帐中的项羽面对即将灰飞烟灭的事业,面对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没有叹息。
此时的他忧虑的不是如何挽救他的天下,忧虑的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如何安置他最挚爱的女子——虞姬,在他的绝命诗的最后,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啊,我把你怎么办呢?歌罢,“泣数行下”。
古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一向刚猛矜持的项羽陷入末路之际,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为一女子的命运前途忧虑,甚至落泪,可见项羽是一个多么重情重义的人。
当逃到乌江时,项羽本可以乘船渡江逃回江东重整旗鼓,再图大业,但他决然拒绝了。
为什么呢?且听他对当时劝他渡江逃命的乌江亭长说的话:“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想到当年跟随他出来辗转征战天下的八千家乡子弟无一生还,项羽深感羞愧,深感对不起他们,所以尽管现在有机会重回江东,但他无颜回去再见江东父老,他选择留下来死,以期对得起他那些曾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如今死去的江东子弟。
宁死而不独活,杀身以成仁,可见,项羽是多么重情重义!
当项羽最终决定留下来时,他还做了两件让人动容的事情,一件事情是将坐骑赐亭长。
他把坐骑乌骓马赐给乌江亭长,说:“吾骑此马五岁……不忍杀之,以赐公。
”自己都已经准备去死了,他还想到了安置跟随他征战多年的乌骓马。
马是一个多么卑贱卑微的生命,但在自己的生命都将无法保全时,项羽竟然还能想到它,把他送给乌江亭长,让它有个好的归宿。
真是仁厚之至!另一件让人动容的事情是头颅赐旧友。
当奋力拼杀,力尽眼见就要遭擒时,项羽决定从容自刎,但之前,他慷慨的把头颅送给追捕他的敌将、昔日的好友吕马童做人情,“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好一个“吾为若德”!尽管友人吕马童待他无情无义,当年背叛了他,如今又带人追杀他,但项羽临死之际却以德报怨,尽展其仁厚本色!
而刘邦呢?则与他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果我们仔细看看他落难时的表现,就
会明白为什么大多数人不会认同他是一个真英雄。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一次楚汉交战失败后,“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但楚军骑兵很快就追上来了,而刘邦的马车上因为载人多,故跑得不快,情况非常危急,刘邦随时可能被楚军生擒活捉,在这种情势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
为了能够轻装快速逃命,他竟然将自己亲生的一对小儿女推下车!同车的夏侯婴不忍心,“下收载之”。
但面对紧紧追赶的楚兵,面对随时可能被俘虏而丢掉性命的危险,汉王刘邦又将自己亲生的孩子往车外推,“如是者三”。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
何况是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呢?试想想看:一对尚且年幼、丝毫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在战争中被抛弃,等待他们的命运将会是什么?作为孩子的父亲,作为孩子的坚实靠山的刘邦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但他仍然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推下车。
这是多么狠毒自私!多么刻薄寡情!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清朝诗人陈恭尹亦说过:“居世逢乱离,始辨英雄士。
”项羽在势穷之时,在末路之际,他人性中的善良仁厚重情重义等美好的一面熠熠生辉,照耀千古!刘邦势穷之时暴露出残忍狠毒,无情无义等本性,让人鄙弃不屑甚至唾弃!所以尽管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但是,至始至终,他都保持着仁厚善良,重情重义的英雄正气,是一个真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