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
徽州歌谣的艺术魅力

谣不可避免地吸收了一些吴歌 因素 。吴歌委婉清丽 、
节奏 , 也潜藏在那运用 自如的艺术手法。
一
、
徽州 歌谣整 体风 格—— 南 北过渡 性
温柔敦厚 、 含蓄缠绵 、 隐喻曲折 , 多以爱情为题材 , 如 《 夜歌 》《 莲 曲》 子 、采 。
踏 月谣
俗话说“ 百里不同风 , 千里不 同俗”徽州歌谣是 , 在徽州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从历史渊 源看 , 历史 上徽 州经 历 了汉末 、 东晋 、 唐末 等三 次大 的
说是出 自 农民之手的契约 , 都是用唐代汉字形态写成 的, 徽州 人有 一种 强烈 的文化 自觉 性 。 从地理位置看, 徽州属于南方 区域 , 多水 的地理
环 境塑造 了徽 州人 柔 情 、 转 的个 性 , 婉 特别 是 徽 商 兴
溪 》《 、乌烟害人》《 嗒歌 》 、麻 。与北方歌谣相 比, 徽州
歌谣在表达上 比较含蓄 , 少有北方歌谣的高亢 、 激烈 的情 愫 。
收 稿 日期 :0 1 6 8 2 1 —0 —0 作者简介 : 慧 ( 97 ) 逯 1 8 一 ,女 ,山东新泰人 。
19 0
安徽 广播 电视大 学 学报 2 1 0 1年第 4期 在 中国传统 民间歌谣地 理 区域分 类 中 , 一般 会将
战争 移 民 , 次移 民 的主 体 多 为 中原 大 族 , 就 使得 三 这
( 讲述人 : 章沅甫 区域 : 绩溪)
初三四, 月如 眉 , 儿 弯弯 两角垂 。 眉
月如眉 , 月如钩 , 月在天 上真 自由! 真 自由 !月儿不屑 愁眉 皱 。
十五六 , 月如镜 , 里分 明显侬 影 ! 镜 月如镜 , 月如 盘 ,
从民间歌谣看徽州商业生着习俗

Ke y wo r d s : Mk b a l l a d s ; Hu i z h o u me r c h a n t ; c u s t o m; c u l t u r e
徽商 是徽 州历 史 文化 中一个 不 可 不说 的话题 , 在
Ab s t r a c t : Hu  ̄h o u me r c h a n t i s a h o t i s s u e o f t h e s t u d i e s o f Hu i z h o u,b u t l i t t l e h a s b e e n d o n e t o Hu i z h o u c o mme  ̄i a l l i f e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H i s t o r y a n d S o c i o l o g y , C h i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i z h o u 2 4 7 0 0 0, C h i n a )
c u s t o m i n t h e a c a d e mi c c i r c l e .F r o m t h e a s p e c t f o f o l k b a l l a d s ,t h e p a p e r ma k e s a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s t u d y a n d v i e w o f Hu i z h o u c o mme r c i a l l i f e c u s t o m ,w h i c h r e l f e c t s t h e c u s t o m a n d me n t a l i t y t h a t Hu i z h o u me r c h nt a s s t a r t f r o m s c r a t c h a n d a c t i v e l y p u r s u e w e lt a h,a n d t h e i r c l a n s me n s u p p o r t e a c h o t h e r ,a n d t h e i r i n t e g r i t y a n d h a r d wo r k i n g a n d t h i r t f y a n d ig r h t e o u s n e s s ,a n d t h e i r e a r l y ma r r i a g e,l o v e l i f e,a nd Hu i z h o u me r c h a n t s ’w i v e s ’l o y a l t y t o t h e i r h u s b a n d s t o t h e i r d e a t h ,a n d t h e f o l k l o r e f e a t u r e s t h a t Hu i z h o u me r c h a n t s ’w i v e s a r e i n l f u e n c e d b y t h e Co n f u c i a n s c h o o l o f i d e a l i s t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t h e S o n g a n d Mi n g D y n a s t i e s , a n d ma k e s a c u l t u r a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f o t h e r e l e v a n t b ll a a d s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f o l k mu s i c a r t .
押韵的规律

押韵的规律押韵,也被称为韵文,是指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尾字的发音相同或相似。
押韵的规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押韵规律:1、偶数句押韵:在诗词中,通常每隔一句的末尾字就押韵。
例如,第一句和第三句的末尾字不押韵,但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末尾字则押韵。
2、平声押韵:平声是指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通常在诗词中,平声的字更容易押韵。
例如,“lán”这个发音中的“lán”和平声的“lán”都可以作为押韵的字。
3、避免声母相同:在押韵时,应避免使用声母相同的字。
例如,“mán”这个发音中的“m”和“mán”的声母都是“m”,因此它们不适合作为押韵的字。
4、避免韵母相同:韵母是指汉字发音中的元音和韵尾部分。
在押韵时,应避免使用韵母相同的字。
例如,“tán”这个发音中的韵母是“án”,而“tán”的韵母也是“án”,因此它们不适合作为押韵的字。
5、避免声调相同:在押韵时,应避免使用声调相同的字。
例如,“xiān”这个发音中的声调是阴平声,而“xián”的声调也是阳平声,因此它们不适合作为押韵的字。
6、避免同音字:在押韵时,应避免使用同音字。
例如,“mián”和“mián”这两个发音虽然不同,但它们的音节都是“mián”,因此它们不适合作为押韵的字。
7、注意韵律美:除了遵循押韵的规律外,还应注重句子的音律和节奏,使其更加优美和动听。
例如,“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这句诗中,“青青”和“悠悠”、“河边”和“天不”、“草”和“老”都分别押韵,同时整句诗也有优美的音律和节奏感。
总的来说,押韵的规律是为了使诗词更加优美、和谐、有节奏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押韵方式。
经典徽州民谣(十三)

经典徽州民谣(十三)
1、《轿夫叹》:“抬轿是人,坐轿是人。
坐在轿中乐融融,抬着轿子汗淋淋。
世道真不公平!”
2、《天上星多月不明》:“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 多路不平。
世上官多不太平。
”
徽州的民谣,来源于生活,传唱于民间,流行小巷院落,上可问天不公,下可借鸣不平,是一个窥测社会的万花筒。
她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复兴,经济繁荣背后的另一张真实面孔。
徽州民谣,是一个文化聚宝盘。
她藏匿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真情实爱。
她记录了许多活生生的“过去”。
民谣,象一本发黄的旧书,象一个精彩的脚注,也象一张通俗的年画。
她向人们坦露着心扉,她向人们展示了七情六欲,尘封了大量生活原态,截取了社会的形形色色。
这是一个多么丰富而精彩的世界啊,又是一些多么沉重而又耐人寻味的社会话题。
徽州民谣参考

徽州民谣徽州民谣(民歌)是一种个性特点鲜明弥足珍贵的民间口头文化。
反映了古代徽州人民劳动、生活、习俗、时政和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珍宝。
徽州民谣(民歌)从地域上来分,有婺源民谣、歙县民谣、绩溪民谣、休宁民谣、黟县民谣和祁门民谣等,并因方言不同有各自的特点;从内容上来分,有徽商民谣、生活民谣、劳动民谣、爱情民谣、时政民谣和游戏民谣等。
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独创性的特点。
有些徽州民谣(民歌)在徽州境内广泛流传,但在不同县境有不同的流传“版本”。
如徽商民谣中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就有婺源、歙县、绩溪和祁门几个大同而小异的“版本”。
徽商民谣,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形象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徽州民谣(民歌)是自宋代以来徽州社会民间生活的鲜活见证,从中可以真切地认识徽州人所具有的人生、婚姻、生活、教育、是非和审美观念,是认识徽州民间社会和人生的一把钥匙。
徽州最有名的一首“徽州民谣”。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顺着前辈足迹走。
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烈孝节美名留。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这是最有名的一首“徽州民谣”。
单这歌词便能够让人感受到那些稚嫩、无邪的童声集体咏诵时的缈缈余音,眼前随之就会出现连绵的群山、冷峭的石桥、曲流的溪水、庄严的牌坊、高阔的祠堂、精巧的民居等等一些典型的徽州特征。
正如歌中所唱:“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徽州地区多是山脉,耕田极少,过去的徽州人不得不翻山越岭出去贩卖盐和茶叶等维持生活。
经典徽州民谣(七)

经典徽州民谣(七)
1、《喜鹊哥哥尾巴长》:“喜鹊哥哥尾巴长,讨了媳妇忘了娘。
日朝日夜挑丈夫,挑得丈夫狠了心。
日打爷,夜骂娘。
不曾讨亲真孝子,讨了亲,真该死!”
这首《喜鹊哥哥尾巴长》描述的,是徽州普通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
作者以喜鹊拟人,手法简单,爱憎分明,把夫妻婆媳之间的三角关系,前后变化,既表现得生动恰当,又入木三分,藉以告诫人们,要遵守家庭伦理,遵守孝道。
还有许多内容含有社会教化,尤其是劝人戒赌戒烟的民谣,意境极为深刻。
如《扁担钱》、《莫好赌》、《戒烟歌》等。
2、《扁担钱》:“赌博钱,水边沿。
生意钱,三十年。
扁担钱,万万年。
”
3、《莫好赌》:“劝世人,莫好赌,好赌之人必吃苦;莫看平时人忠厚,陷入赌场如恶虎;毁了多少好前程,拆了多少好夫妇;赢了还想赢,输了不服输;盗贼多由赌博生,犯法受刑自找苦。
”
4、《戒烟歌》:“石榴花开扬柳青,劝人不可吃乌烟。
吃着乌烟犹自可,驼起背脊又斜肩。
乌烟本是外国生,外国鬼子害人精。
不识(晓)得害着人家多少好子弟,不识(晓)得害塌人家多少好后生。
”。
非遗里的“歌声”——论徽州民谣语言之美

非遗里的“歌声”——论徽州民谣语言之美佚名【摘要】徽州民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她拥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徽州韵味,受到了广泛关注.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可以多层次地研究其独特魅力,具体来说,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格式及其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分析.徽州民谣的特点在语音方面主要是方言押韵、儿化音、衬词的应用;词汇方面主是方言词汇、叠音词、重叠式和附加式以及数词的大量使用;语法方面主要是定中结构的突出性、主语的模糊性以及句式的多样性;格式及其语言风格方面主要是徽州民谣格式的变化性、体裁风格的丰富多彩性.【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6【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徽州民谣;语言特色;探析【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36.54徽州民谣是我国比较典型的地域性民谣,她具有独特的审美元素,目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徽州民谣是徽州本土人民大众口头创作的民间艺术,主要反映徽州人民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
这些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是徽州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包含着徽州人民对现实社会和政治的评价。
她在创作和流传中显示出了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这四大特征,是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徽州民谣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对徽州民谣探析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
通过研究徽州民谣可以总结古代徽州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智慧,可以发掘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
总体来说,徽州民谣是一种语言艺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深入探索,可以发现她独特的魅力[1]。
一、语音上的音乐美徽州民谣是民歌与方言的和谐统一,具有极强的音乐感。
具体可以从方言押韵、儿化音以及衬词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言押韵徽州民谣是一种“说”的语体,根植于口语,语音上最大的特色就是方言押韵,讲求音韵和谐,整体风格是表述口语化,内容较为直白,节奏律感较强。
其押韵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方言韵音相同的条件押韵如绩溪民谣《兰玉莲》①:兰玉莲,家贫人能干,缸里无水俺去挑,灶里无柴俺去砍。
徽州的古老民谣

徽州的古老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做得生意,娘的亲骨肉;做不得生意,死也孤幽。
”这是徽商残酷命运的写照,也是徽商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把十三四的少年丢在外面,让他去闯天下,做生意,是死是活,是好是呆,全由自己;混不出名堂来,死在外面也是孤苦伶仃,是你自己的命运呀。
谁让你前世没有好好修炼,生在徽州!如果混得好,赚得大钱,荣归故里,大修家园,光宗耀祖。
在黄山市,提起“徽州”,可以说是从城市到乡村,从老人到少年,几乎是人人皆知。
然而,徽州的名称从何而来,“徽”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自徽州成立至今近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说法是:
一、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宋徽宗以其帝号改歙州为徽州。
二、因绩溪县境内有“徽岭”、“大徽村”,故为州名。
三、新安山水佳境,“徽”为美好之意,故以为州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孟庆惠(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芜湖241000)关键词:徽州方言;民间歌谣;押韵摘要:安徽徽州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区域,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徽州地区的民情风俗,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值得深入研究。
从语言学角度对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做一番描述,以期推动徽州文化全面深入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11;I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03)01-0012-07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rh y m e i n t he ballads i n h uizhou d istrictM ENG G i n g-hui(C olle g e o f L iterat ure,ANU,W uhu241000,C hina)K e y words:d ialect o f~uizhou d istrict;ballads;rh y m eAbstract:T here are m an y ballads s p read a m on g t he p eo p le i n~uizhou d istrict wh ich has a p ro f ound cultural back g round i n A nhui.T hese ballads reflect t he custom s and f ee li n g s o f t he p eo p le t here and are deserved to be stud ied.T he p a p er anal y zes t he characteristics o f t he rh y m e i n t he ballads from t he p ers p ective o f li n g uistics so t hat it can p rom o te t he stud y o f t he culture i n~uizhou d istrict.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我多次到安徽徽州地区(包括歙县、黟县、祁门、绩溪、休宁等)作方言调查,收集了数百首民间歌谣。
这些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徽州地区的民情风俗,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做一番描述,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一、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情况徽州民间歌谣大都是按照徽州方言语音押韵的,从我们收集到的歌谣材料看,押韵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很多歌谣是按方言韵音相同的条件押韵的。
例如:(1)黟县民歌《黟县十二都小唱》一都城内冷清清[e],二都田多少人犁[l i];三都萝卜似雪梨[l i],四都白菜似粉皮[p i];五都农家扁担勤[i],六都西递水如金[i];七都来往最便利[l i],八都讲话又一类[l u i];九都出柿还有栗[l i],十都剿匪把民欺[i];十一、十二山边临[l i],田薄坦瘦难旺兴[s i]。
6个韵脚字普通话分别读i韵母(梨皮欺)、ei韵母(类)、i n韵母(金)、i U韵母(兴)。
分属于十三辙中的“一七”辙、“灰堆”辙、“人辰”辙和“中东”辙的韵字,很明显,黟县话却归为一个[i]韵类。
(2)歙县民歌《十二月花名》中的一节九月里菊花家家有哟,十月的芙蓉赛牡丹[t],十冬腊月无花采哟,要想采花等春来[l]。
韵脚字“丹”、“来”普通话分别读an、ai,分别属于“言前”辙和“怀来”辙。
歙县话却将它们读成一个韵类。
(3)绩溪民歌《算命》嫂在房中绣花巾[t G i O!],耳听门外叮口当声[G i O!]。
第31卷第1期V o l.31N.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A nhui N or m al Unioersit y(~u m.&S oc.S ci.)2003年1月Jan.,2003*收稿日期:2002-09-16作者简介:孟庆惠(1934—),男,安徽霍丘人,安徽师大文学院副教授,著有《安徽方言辨正》(196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省志・方言志》(1997年方志出版社)、《歙县话言档》(199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等。
开开门来请先生,报个八字给你听[t i O!]。
先生掐指算一算,还有三年再动婚[f O!]。
嫂嫂一听抿嘴笑,骂声瞎子滚出门[m O!]。
头胎生过了,二胎要临盆[p O!]。
韵脚字普通话分别读e n(门、喷)、u e n(婚)、e I(声)、i I(听)韵母,分属于“人辰”辙和“中东”辙。
绩溪话却将它们都读成一个O!韵类。
普通话读不同的韵母,又分属于不同韵辙的韵字,徽州方言却将它们归为同一个韵类,这正是方音真实面貌的体现。
第二,歌谣中有一些是按照韵音相近的条件进行通押的。
例如:(1)祁门民歌《姐妹看灯》姐妹们打扮去看灯[t a!],(白)姐姐口爱,妹妹呀,大家快梳妆。
金钗头上戴,乌云两边分[f a!];大红裤,绣花裙[t G y a n],小金莲不过两三寸[ts y!B]。
韵脚字是“灯”、“分、寸、裙”,普通话分属于“中东”辙(灯)和“人辰”(分寸金)辙。
祁门话中这些韵脚字的韵母虽有不同,但因声音相近所以可以通押。
(2)祁门民歌《四季调》第二节夏季里来热难当[t O!],日夜(那个)辛苦为谁忙[mu!B]。
流尽血汗呀浇田地,指望(那个)今年有余粮[li O!]。
韵脚字“当、忙”普通话读a I韵母,“粮”普通话读ia I韵母,同属于“江阳”辙。
然而祁门话读音只相近、不相同,也属于韵母相近通押。
(3)歙县童谣《我搭尔两个人好》我搭尔两个人好[X O],买斤肉搭尔炒[ts O]。
尔吃精,我吃肥[f e],留点嘿(给)尔家姨[i]。
童谣前两句的韵脚字“好”X O与“炒”ts O 是“遥条”辙,属韵音相同相押;后两个韵脚字“肥”f e“灰堆”辙与“姨”i是“一七”辙,韵音相近通押。
第三,少数歌谣在个别段落中虽然也有不押韵的现象,但大都是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才不硬性追求押韵的。
例如,歙县民歌《十送郎》(汪继长记)一送郎,送到枕头边。
拍拍枕头睡睡添。
(押“言前”辙)二送郎,送到床面前。
拍拍床梃坐坐添。
(押“言前”辙)三送郎,送到槛闼(窗户)边。
开开槛闼看青天;有风有雨快快落,留我郎哥歇夜添。
(押“言前”辙)四送郎,送到房门边。
反手摸门闩,顺手摸门闩,摸不着门闩哪一边。
(押“言前”辙)五送郎,送到阁桥头。
双手搭栏干,眼泪在那流;撩起罗裙擦眼泪,放下罗裙凑地拖。
(押“油求”辙和“梭坡”辙)六送郎,送到厅堂上。
先帮哥哥撑雨伞,再帮哥哥拨门闩。
(押“言前”辙)七送郎,送到后门头。
开开后门一棵好石榴。
摘个石榴郎哥吃,吃着味道好回头。
(押“油求”辙)八送郎,送到荷花塘[t‘a],摘些荷叶拼张床[so];生男叫个荷花宝[p O],生女就叫宝荷花[Xua]。
九送郎,送到灯笼店[te]。
哥哥尔不要学灯笼千个眼[I],要学蜡烛一条心[si A!]。
十送郎,送到渡船头。
叫一声:撑船哥,摇橹哥,帮我家哥哥撑得稳掇掇。
船工唱:我撑船撑得多,不曾看着尔(你)嗯(这)个嫂娘屁哩屁罗嗦!这首民歌中“九送郎”这一段,处于韵脚的“心”[si A!]与“店”[te]、“眼”[I]的韵音相差很大,不能通押。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作者不得己而为之。
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引用了“不要学灯笼千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这条含义深长的谚语。
为了准确地表达妻子的心声,更换成任何一个押韵字都是很难符合要求的。
那么,这首民歌的第八节为什么也不押韵呢?唱词前两句韵脚字“塘”t a、“床”so如果说可以通押,那么后两句韵脚字“宝”p O“花”X ua显然是不押韵的。
这样做实在是为了适合诗情画意的需要。
试想,在这么美好的境地里结出爱情的果实,还有什么词语能够比用纯洁美丽的荷花来表达更为真切合理呢?二、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形式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形式多样,韵字可以重复,句子用字多少不限。
大致有以下五种押韵形式:第一、一个韵押到底。
一首歌谣不论长短,31第1期孟庆惠: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自始至终只用一条韵音,叫做一个韵押到底。
例如:(1)歙县民歌《十别》(汪继长记)少年夫君起黑心[si A!],踢打妻子想别人[i A!]:别人妻子不长久,石板裁花不生根[k A!]。
二别别到我家公,我家公公听分明[m i A!]:尔家孩儿要卖我,一碗热茶靠何人[i A!]。
三别别到我家婆,我家婆婆听分明[m i A!]:尔家孩儿要卖我,锅头淘米靠何人[i A!]。
四别别到我家儿,我家小儿听分明[m i A!]:尔家父者父者要卖我,供书上学靠何人[i A!]?五别别到我家女,我家小女听分明[m i A!]:尔家父者父者要卖我,梳头包脚靠何人[i A!]?六别别到我家伯,我家伯伯听分明[m i A!]:尔家弟弟要卖我,浆洗衣裳靠何人[i A!]?七别别到我家叔,我家叔叔听分明[m i A!]:尔家哥哥要卖我,菜园地里靠何人[i A!]?八别别到我家姑,我家小姑听分明[m i A!]:尔家哥哥要卖我,分猪端食靠何人[i A!]?九别别到灶下头,灶司菩萨听分明[m i A!]:尔家相公要卖我,装香点灯靠何人[i A!]?十别别到厅堂前,太公老爷听分明[m i A!]:尔家少爷要卖我,揩桌扫地靠何人[i A!]?整首民歌自始至终都是按照“中东+人辰”辙的韵音押韵的。
由于韵脚字“明”、“人”i A!反复使用,不仅说明了徽州妇女是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忠实服务者,而且还流露出受压迫、受歧视妇女的愤怒和抗争精神。
(2)黟县民歌《茅花青青》茅花青青呀,葛筋金黄黄[O I];打双新草鞋,雉哥快穿上[s O I]。
箬皮青青呀,竹篾金黄黄[O I];打顶新箬笠,雉哥也戴上[s O I]。
麦苗青青呀,油菜金黄黄[O I];出门雉哥哥,畀妹记心上[s O I]。
这首民歌自始至终都是按照“江阳”辙的韵音押韵的。
以上两首民歌,韵字虽然反复出现,但却生动形象贴切,并使诗句具有回环反复之美。
(3)休宁儿歌《看娘亲》(摘自《休宁县志》)栀子花,乒乓乒(扌垂鞋声)[p i n],茉莉花,上刀心(切鞋底)[si n],做双花鞋看娘亲[ts i n]。
娘亲怀我十个月,月月辛苦到如今[t G i n]。
一只鸟,绿茵茵[i n],买花线,穿花针[t G i a n],做双花鞋看娘亲[ts i n]。
娘亲怀我十个月,日日月月都耽心。
[si n]这首民歌基本上是按“人辰”辙的韵音押韵的。
真切地表达了女儿的孝心。
第二,分节换韵。
整首歌谣是按一节换一条韵音进行押韵的。
例如:(1)祁门民歌《杉树林》(摘自《祁门县志》):我家住在杉树林[na n],手把杉树望亲人[i a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