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电针肾俞、足三里穴防治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

内贮 备 能 源 并 增 加 运 动 疲 劳 大 鼠体 内糖 贮 备 , 持 体 内血 糖 浓 度 水平 . 强机 体 有 氧 代 谢 能 力 , 高血 红 蛋 白 , 高携 氧 保 增 升 提 能 力 . 同 时提 高糖 异 生 各 酶 活 力 。 高机 体 血 乳 酸 清除 能 力 . 并 提 改善 骨骼 肌 能 量代 谢 , 轻 和 避 免 疲 劳对 肌 纤 维的 损 伤 。 减
1 h黑 暗 交 替 照 明方 式 . 保 持 恒 温 ( l 1 ℃ ,相 对 湿 度 约 2 2+ )
术 有 限公 司 提 供 )肌 酸 肌 酶 ( P 测 定 采 用 酶 偶 联 法 ( 剂 , C K) 试
盒 由 北京 中 杉 金 桥 生 物 技 术 有 限 公 司 提供 )
5 % , 内噪 音 低 于 6 d 5 室 0B
分 成 治 疗组 和 对 照 组 . 疗组 大 鼠 力 竭 游 泳 后 电针 右侧 肾俞 、 三 里 穴 3 ri 1次/ , l 治 足 0 n, a d 共 0次 ; 照 组 大 鼠 固 定 3 m n 对 0 i, 1次/ 共 1 d. 0次 测 并 比较 2组 大 鼠的 游 泳 耐 力 时 间 、 糖 、 清 乳 酸 、 清乳 酸 脱 氢 酶 、 酸 肌 酶 指 标 。 果 : 疗后 治 检 血 血 血 肌 结 治 疗 纽 大 鼠 力竭 游 泳耐 力 时 间 比 治 疗 前 明 显 延 长 . 照 组 大 鼠 治 疗 前后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疗 后 治 疗 组 大 鼠 力竭 游 泳 耐 力 时 对 治 间 、 清乳 酸 脱 氢酶 、 清乳 酸 、 酸 肌 酶 等 均 明 显低 于 对 照 组 , 糖 明 显 高 于 对 照组 。 论 : 血 血 肌 血 结 电针 肾俞 、 三 里 穴可 激 发 体 足
针灸中的运动员健康与针灸调理

针灸中的运动员健康与针灸调理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已经在运动员健康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针灸能够通过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平衡气血运行等方面,对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将探讨针灸在运动员健康中的作用和针灸调理的重要性。
一、针灸对运动员的益处针灸作为一种药物疗法,在运动员健康管理中具有以下益处:1. 缓解疲劳和恢复能力运动员常常经历长时间和高强度的训练,容易导致疲劳积累。
针对运动员的特殊需求,针灸可以通过调理经络、疏通气血,改善身体疲劳状态,促进肌肉和组织的恢复,提高运动员的身体康复能力。
2. 改善运动能力和体质通过针灸疗法的应用,可以改善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体质。
针灸能够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气血循环,提高体力和耐力,从而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潜力,提高成绩和竞争力。
3. 预防运动损伤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和比赛中容易受伤。
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可以增强运动员的肌肉骨骼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此外,针灸还可以缓解肌肉酸痛、局部炎症等不适症状,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康复和恢复训练。
二、针灸调理在运动员健康中的应用针灸调理是指通过针灸的方法,针对运动员的特殊需求和身体状况,进行个性化的调理和治疗。
以下是针灸调理在运动员健康中的常见应用:1. 肌肉放松与平衡训练过程中,肌肉容易过度紧张,从而影响运动员的表现和身体健康。
针灸可以通过调理肌肉的张力,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感,提高肌肉的放松性和弹性。
同时,针灸还可以调整运动员体内阴阳的平衡,改善体内各系统的协调性。
2. 关节保护和康复运动员的关节常常承受高强度训练和剧烈运动的压力,容易受伤和磨损。
针灸可以通过提高关节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和支撑能力,保护关节免受损伤。
对于已经受伤的关节,针灸也可以加速其康复过程,减轻疼痛和炎症,帮助关节功能的恢复。
3. 能量平衡和调节运动员的身体需要保持良好的能量平衡,以满足训练和比赛的需求。
中医对运动疲劳研究进展

3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 GY I NFORM TI ON2008N O.25SCI EN CE &TECHN OLOG Y I NFOR M A TI O N学术论坛1中医对运动疲劳产生的研究中国传统医学中没有运动疲劳的名称,而对于疲劳的认识由来已久,并认识到引起疲劳的一个主要原因:运动。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过度的运动导致的疲劳,则易于伤及人体的气血。
《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五劳即有一为疲劳:“五劳者,一曰智劳,二曰思劳,三曰忧劳,四曰心劳,五曰疲劳。
张介宾《类经虚损当辨阴阳论》曰:“凡劳伤之辨,劳者劳其神气,伤者伤其形体……。
《玉篇病部》指出:“疲,乏也。
”“疗,倦也”等。
大量的医学药典记载了疲劳的产生,朱丹溪《局方发挥》曰:“大劳则火起于筋”、龚廷贤《寿世保元》:“劳极筋力更伤肝”。
运动疲劳与脾亦密切相关,王肯堂《证治准绳》曰:“脾主四肢,若劳力辛苦,伤其四肢,则根本竭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更有“内伤劳役伤脾气”之说。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严用和的《济生方》、李挺的《医学入门》、楼英的《医学纲目》更有五脏劳的论述。
他们大多认为疲劳与人体的五脏有关。
2中医对运动疲劳的分型甄文娟归纳出了运动疲劳的3种类型5种常见症候。
2.1类型 中医主要把疲劳分为:形体疲劳,脏腑疲劳,神志疲劳。
2.2常见的疲劳证 筋肉疲劳证,运动性失眠证,脾胃功能失调证,肾气不足证,月经失常证。
各症候根据表象不同而进行诊断,其中以肾气不足证疲劳程度较重,故诊断时应严格按照标准判定。
3中医对运动疲劳治疗研究3.1中医药疗法3.1.1中药熏洗该疗法是根据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理论及竞技体育运动所致疲劳损伤的理论而设计的。
运动产生疲劳致肌肉与关节气滞血瘀、经络阻滞、气阴耗伤、骨肉失养。
治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益气和营。
药用川芎、槟榔、吴茱萸、桂枝、白芍等。
中医药治疗疲劳的研究进展

A B S T R A C T : Fatigue h a s b e c o m e o n e o f the m o s t c o m m o n manifestation o f h u m a n sub-health in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society. T h i s "invis ible killer" s e l d o m attracts h u m a n attention, in the m e a n t i m e , h o w e v e r , affects the quality o f e x i s t e n c e a n d w o r k efficiency significantly. T h e c o n c e r n o f f inding w a y s to c o m b a t this disease h a s a r o u s e d b r o a d l y in the w o r l d o f m e d i c i n e . T h e earliest explicit recordation a b o u t fatigue o f traditiona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traces b a c k to Eastern H a n D y n a s t y , a n d T C M therapies h a v e b e e n enriched a n d d e v e l o p e d t h r o u g h c o n t i n u o u s practice. In this paper, the au t h o r s f o c u s e d o n T C M treatments o f fatigue, investigated the t h eory a n d s y n d r o m e dif ferentiation o f T C M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 f fatigue a n d c o n c l u d e d the internal a n d external T C M treatments o f fatigue. T h e id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T C M treatments o f fatigue w e r e provided.
针灸在非专业类大学生抗运动性疲劳中的价值研究——以跳跃项目运动员小腿肌肉疲劳恢复为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图分类号 :R 2 4 6 .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6 1 2 x ( 2 0 1 3 ) 0 5 - 0 1 2 1 - 0 5
针 灸学 是我 国传统 中医 的精 髓 , 以奇 经 八 脉 十 二 经 络 四百 零 九 个 穴 位 为 治 病 依 据 , 祛 除 身 体 各 类 病
作者简 介: 李守江 ( 1 9 8 2 一) , 男, 讲师 , 主要研究方 向: 体育教 学与训练
第3 2卷
绵 阳师 范学 院学 报 ( 自然科 学 版 )
・ 1 2 2・
通过 查 阅期 刊 网络关 于 肌 肉疲劳 恢 复 和针 灸 疲 劳 的 资料 以及 图书 馆 的 相关 书籍 , 为课 题 中对 的肌 肉
注: A 1 、 A 3为 对 照 组 , A 2 、 A 4为 实验 组
1 . 2 研 究 方法
1 . 2 . 1 文 献 资料 法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4 - 0 9 回 修 日期 : 2 0 1 3 05 - 02 - 基金项 目: 校管 课 题 ( X 2 0 1 1 0 1 6 ) .
练结合 的盲 区 , 而且对 提高 跳跃 运动 员运 动成绩 水平 具有 重要 的现实 意义 .
1 研 究 对 象 与 方法
1 . 1 研 究对 象
选 取参 加省 大运 会非 专业 组跳 跃性项 目的 2 0名 运动 员 ( 1 0男 1 0女 ) , 分为 四组 , 受试 者基本 信 息 见表
1 . 2 . 3 实 验 法
第一阶段 : 测量参加省大运会非专业组跳跃性项 目的 2 O 名运动员( 1 0 男1 0女) , 在训练后第二天 自然
针灸在运动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运动医学中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针灸疗法的角度对运动损伤的治疗提出了观点,体现我国传统医学在运动损伤治疗中的显著优势,这也势必会提升我国针灸疗法的影响力。
关键词:针灸;运动损伤;治疗;穴位运动医学是指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以调整为目的而进行的研究。
有关运动医学的针灸(运动针灸)不仅可治疗运动损伤,也用于未病状态(肌肉疲劳、疼痛、身体不适、精神紧张等尚不需要用药、注射、手术等阶段)的预防和调节。
很多田径运动员对于体和精神上轻微的症状(肌肉紧张、身体不适、精力不能集中等)非常敏感,这些症状一般对医生来说很棘手,而针灸治疗存在优势。
针灸治疗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
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1 针灸与运动能力机体内自由基代谢失平衡,所致的自由基损害、血睾酮水平下降以及乳酸堆积等是导致运动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针灸可以调节以上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从而保持运动能力。
1.1 针灸对运动性低血睾酮的治疗时间大运动量训练,易使运动员呈现血睾酮水平下降,进而导致体能下降、运动能力下降、产生运动性疲劳。
国外学者称之为“内分泌疲劳”[1]。
睾酮是人体重要的內分泌激素,人体的运动能力、肌肉力量的增长和疲劳的恢复情况等有着密切关系[2]。
运动性低血睾酮发生的机制,目前尚无明确定论,现代研究多集中在睾丸分泌睾酮能力的调节变化,以及睾丸自身机能的变化两个方面[3]。
引起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可能机制有:睾丸本身的功能障碍,或睾丸血流量减少导致睾丸产生和贮存睾酮减少;长期运动训练后游离睾酮下降幅度超过了总血睾酮下降的幅度G 长期大运动量训练或疲劳的积累造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应激,引起皮质醇分泌过度增加,可抑制黄体生成素分泌,进而抑制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轴的功能,出现“高皮质醇-低睾酮”现象G 血睾酮从尿液排泄量增大[4]。
近年来研究发现,针灸对运动性低血睾酮有很好的作用。
头穴透刺对运动性疲劳影响的临床研究

痛,小指次指不用”。
可见足太阳与足少阳经的循行部位与腰及坐骨神经循行有密切关系,二经的病候也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表现相符。
因此本病的针灸取穴应以足太阳经、足少阳经为主;方中取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以补肾强腰;取局部椎旁阿是穴以活血行气、温经散寒,直达病所;根据下肢放射痛部位归属经脉的不同,下肢外侧疼痛为主的归属足少阳胆经,取胆经之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下肢后侧疼痛为主的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取膀胱经之秩边、委中、承山、昆仑,以通经活络,通则不痛。
采用激光局部照射突出部位的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则起到消除神经根局部炎症、松弛肌肉、增加血流、清理局部致痛物质的作用。
因此在以上穴位施以针刺,并在突出部位的局部进行激光照射,将针刺的疏通经络的作用与激光的消炎止痛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力地体现出中医标本兼治的原则。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针刺配合激光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疼痛及改善患者的腰腿痛症状和体征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激光组,故可认为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激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与体征,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 岳寿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2-73[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3] 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 ].第3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80[4] 井上骏一.腰腿疾患治疗成绩制定基准[J ].日整会志,1984,58:925收稿日期:2009-10-19头穴透刺对运动性疲劳影响的临床研究李虹霖,孙远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 要:目的:观察头穴透刺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方法:将经过10天800米跑急速训练的60名运动员随机分为治疗组(头穴配合体针)、对照组(体针)、模型组,采用“逆针灸”的方法,每次训练前1小时进行治疗,分别记录首次训练与末次训练后运动员心率、成绩、血乳酸、血尿素氮、肌酸激酶、血红蛋白变化。
针灸抗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_李君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1 卷
运动后 15min 脉率。 2.2 血 乳 酸 美 国 YSI1500SPORT 乳 酸 自 动 分 析 仪,采 集 运 动 后 4min 和 运 动 后 20min 指 尖 血 各 40UL,在血样采集后 24h 内完成测定 ( 血样于 4℃冰 箱贮存备用 )。 2.3 运动成绩 800 米跑运动成绩。 2.4 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运动用 SPSS13.0 软件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x±s )表 示,采用t 检验, 3 研究结果
4.17±1.12 #
23
14.72±0.29
7.24±0.43
14.57±2.47 △△
7.35±0.20 △
注 :与治疗前相比 **、##P<0.05 ;与治疗前相比 *、#P<0.01 ;** 与##相比P<0.05 ;* 与#相比P<0.05。
表 2 实验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乳酸浓度对照表(mmol/L)
疲劳有较好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受试对象为本校体育系男性大学
生运动员共 68 例,年龄 18~23 岁,身体健康,以往运
动能力相近,每日规定的训练项目基本相同,经常规
检查未发现异常,随机分为针灸组、温针组和对照
组,针灸组 23 例,温针组 23 例,对照组 23 例。3 组一
运动性疲劳是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某一
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是运
动医学疾病中的常见病。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对运动性疲劳治疗的药物研究
的也较多如 :人参、当归、肉桂、淫羊藿、肉苁蓉、黄
芪等,但对于针灸缓解和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尚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摘要:针灸疗法在防治运动性疲劳上历史悠久,疗效确切。
笔者通过查阅近几
年来有关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认为针灸疗法操作简便、
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并且不涉及兴奋剂等问题,在消除运动性疲劳、改善机
体运动能力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关键词:针灸疗法;运动性疲劳;综述
1 前言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人体运动到一定阶段
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1]。
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体育竞技水平将越来越高,运动强度越
来越大,运动员也将承受更大的负荷。
如何使运动性疲劳更快更好的恢复一直是运动医学领
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已开始使用针灸疗法来消除运动性疲劳
和提高机体运动能力,均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现将其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2 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2.1 针刺治疗运动性疲劳
针刺可通过加快代谢产物排泄,增加能源物质供应,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系统功能,减轻运动性疲劳状态下骨骼肌线粒体的损伤,纠正线粒体功能紊乱的情况,来达到抗疲
劳效果。
尹文举[2]让研究对象完成提举运动后同时采集左右侧肱二头肌休息前后肌电数据,
休息两周后再进行提举运动针刺实验,利用自身对照来进行针刺与休息对肌肉疲劳恢复的比
较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组的MF、MPF下降率较休息组高。
赖秋媛[3]在三组受试者完成训练后,实验组取四神针、定神针、足三针、足智三针,常规针灸组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
阴交,空白对照组不予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常规针灸组均能有效降低RPE评分、血BUN
和血清CK水平,缩短反应时,且实验组疗效更为显著。
李丽艳[4]对运动员分组进行针刺及
穴位注射刺五加和针刺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穴,结果显示刺五加穴位注射与针刺均可降
低LA,MDA含量,提高SOD,GSH-Px活性。
说明针刺能通过改善生化指标,以改善疲劳程度。
2.2 艾灸治疗运动性疲劳
艾灸是中医学的外治法之一,早在两千年前人们就用它来治疗各科虚症。
艾灸具有温补
阳气、温通经络、补中益气等功效。
王彬等[5]将高水平运动员分男女组进行艾灸足三里、涌泉、神阙三个穴位,结果表明艾灸足三里、涌泉、神阙能抑制体液中乳酸过度产生,使血睾
酮和皮质醇比值维持在一定水平[6]。
包信通[7]将90位运动性疲劳运动员随机分为灸百会、
灸气海和空白对照三组,经艾灸治疗一周后,观察到艾灸气海和百会均能改善运动员运动后
疲劳主观感觉评分、症状体征积分、心率、反应时、血清肌酸激酶活性。
2.3 耳穴贴压治疗运动性疲劳
耳穴是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分布在耳廓特定区域上的穴位。
常有压痛、变形、变色、结节等反应出现,而这些反应点就是耳穴贴压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耳穴贴压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无副作用等特点。
陈静雅[8]在受试者结束训练后,取耳
穴心、肺、肝、脾、肾、交感、内分泌进行贴压治疗。
结果显示,耳穴组与对照组在血清肌
酸激酶、血尿素氮、反应时、疲劳主观感觉评分、症状评分等测试与指标在首次与末次对比
呈显著性降低。
进行耳穴压豆治疗后,耳穴组体能恢复明显改善,运动性疲劳有效缓解。
胡
友樾[9]选择内生殖器、胆、食道、眼、大肠、胃耳穴进行贴压治疗,结果显示,耳穴贴压可
加速游离脂肪酸、乳酸、丙酮酸、尿素等代谢产物的清除,使之尽快回到安静状态时的水平。
2.4 温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
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热力,由针身传入体内,
使其发挥针和灸的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
陈颖等[10]将运动员按形体疲劳症和神志疲劳症分
别进行不同穴位温针灸治疗,其中形体疲劳症选取肾俞、腰阳关、阳陵泉、委中及局部阿是穴,神志疲劳症选取关元、足三里、百会、太溪及随症配伍神门、内关、风池等穴。
结果显
示治疗组两周内恢复比例94.90%,对照组恢复比例79.05%,说明温针灸能加快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赵伟忠等[11]对运动性疲劳运动员进行关元、足三里、中脘穴温针治疗,并且在温针
治疗结束后,对运动员四肢和腰背使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理疗。
观察到在训练后对运动员进
行温针理疗,可以有效降低运动员主观疲劳感觉,促进Bla 和LDH、CK、BUN代谢,提高HGB水平,明显改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症状。
3 结语与展望
综上,针灸在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消除运动性疲劳、增强
机体运动能力、提高机体运动成绩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并有其独特的疗效。
而有关耳穴、
穴位敷贴、穴位埋线、温针灸等创痛小的方法目前研究较少,今后应注重研究发展对人体无
创伤性的更多的针灸学方法,使其发挥出更具价值的作用,以便探索出更好的改善运动性疲
劳的有效手段[12-13]。
参考文献
[1]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02:363.
[2]尹文举.针刺缓解肱二头肌疲劳的表面肌电变化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3]赖秋媛.针灸调神法改善运动性疲劳应用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4]李丽艳.针刺并穴位注射刺五加对运动性疲劳的疗效和机制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02):63-64.
[5]王彬,邹秋英.穴位艾灸对运动员赛前强化训练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
院学报,2014,6:144-147.
[6]Safarinejad MR,Azma K,Kolahi AA.The effects of intensive,long-termtreadmill running
on reproductive hormones,hypothalamus-pituitary-testis axis,and semen qualit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J Endocrinol,2009,200(03):259-271.
[7]包信通.艾灸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临床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8]陈静雅.耳穴压豆对运动员改善运动性疲劳症状及BUN、CK指标的影响[D].广州:广州中医
药大学,2014.
[9]胡友樾.不同耳穴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对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0]陈颖,李志宏.温针在运动性疲劳中运用的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01):43.
[11]赵伟忠,苏江涛,王妤,等.温针理疗对高水平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效果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874-876.
[12]Zhang YH,Liu J,Li XF,et al.Acupuncture-moxibustion for exercise-induced fatigue:advances and review[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0,20(02):46. [13]孙德利,陈大隆,张琰.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09):54-55.
作者简介:李振旗,男,江苏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运动
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