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得)之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消除
体育与运动知识:如何应对运动中的疲劳感

体育与运动知识:如何应对运动中的疲劳感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疲劳的问题。
运动能够促进人体机能的增强,增加身心健康的养分,但是,过度运动或者缺乏科学的锻炼方式也会导致人体疲劳感的产生。
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应对疲劳的问题,那么将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体育与运动知识:如何应对运动中的疲劳感进行探讨。
一、运动中的疲劳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感觉疲劳的情况。
这是因为,人体在进行有氧运动例如跑步、骑车、游泳等运动时,身体机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同时会产生乳酸、二氧化碳等物质,导致身体疲劳感。
运动时的疲劳感可以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两种类型。
中枢疲劳是指在运动时中枢神经系统传递神经冲动时产生的疲劳。
例如,在慢跑的过程中,由于大脑需要传输出大量的神经冲动,会导致大脑消耗大量的氧气,从而使得运动者感到疲劳。
外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时肌肉受到负荷的过程中发生的疲劳,例如在重力负荷下跳绳所产生的无氧疲劳。
二、应对运动中的疲劳感1、休息调整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感到疲劳,可以适当休息来进行调节。
一般来说,运动员们需要在体育锻炼后进行充足的休息,让身体得以休息调整。
2、恰当饮食为了应对运动中的疲劳感,我们要注意恰当饮食。
在运动前,应当适当进食碳水化合物,并在运动过程中及时补充水分。
这不仅可以防止疲劳,而且还会减缓运动中的疲劳感。
3、轻着重练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根据自身情况运动,适当增加身体负担,采取轻着重练的方法,将强度慢慢增加。
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得到锻炼,而且可以减缓运动中的疲劳感。
4、深呼吸深呼吸可以帮助我们将氧气输送到肌肉组织,增加身体机能的运动时间。
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深呼吸,这样就能够有效地缓解疲劳感,使身体变得更为健康。
5、合理运动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切忌盲目追求高强度运动,因为过度运动会使身体机能下降,造成不良影响。
只有合理的运动强度,才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锻炼,避免运动中的疲劳感。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 3 运动后补糖时间越早越好 ,h 6 内使糖原恢复 , 运
动后头 2 h内要 连续补糖 , 补糖 量为每公 斤肌 肉 0 7 .5~ l ; h后补糖为每公斤肌 肉 9~1g最好补充葡萄糖 。 g2 4 6,
间、 强度 以及 外 界环 境 的温度 、 度 。尤其 是 在 运 动 湿
近年来 , 随着各 种体 育 运 动在社 会 和学校 逐 步得
到重视和发展 , 从事各种 体育 活动 的人 数不 断增加 , 几 乎所有的人 , 其是 各代 表 队运 动员 和体 育专 业 的学 尤 生经过一定 时 间的运 动 之后 , 不 可避免 地产 生 不同 就
程度的疲劳 , 如果疲劳不能 消 除 , 会导致 运动成 绩下 就
( ) 充天 门冬 氨酸 , 以减 少血 氩 的堆 积 , 而 3补 可 从
提高耐力 。
降, 甚至缩短运动员的寿命 年 限 , 度疲劳 则可能 导致 过
不可逆的病 理变 化 , 响身体 健康 。所 以, 影 怎样消 除运
动性疲劳 , 便成为人们非常重视 的一个问题。
1 消除疲劳的生化手段和 方法
酶 的必需 物质 , 可以防止 体 内 自由基对 细胞 的损 害 , 有 助于体 内组织的修复 : 参与许 多酸 的组成 , 证蛋 白 硒 保
补糖。运动前 补糖 目的是 增加 体 内 的肌 糖 原、 肝糖 原
的贮量, 保证血 糖 的正 常浓 度 ; 在 运 动 中补糖 , 以 丽 可 提高血糖 的水平 , 节约肌糖 原 , 减少 蛋 白质 或脂肪 的氧 化, 并延长耐力 时 间 ; 动后 补 糖 , 以加速 肌糖 原 的 运 可 恢复 , 而消除疲 劳 。补糖 的方 法有 以下几种 : 从
在运动中适 时 适量 地补 充 有关 营养 物 质 , 即能 提 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 , 能帮助消除运动后的疲劳 。 亦 1 1 补糖法 . 此种 方法 常用 于大强 度 , 时间 在 4 s以 5 上的耐力运 动项 目中。可分 为运 动前 、 后三个 阶段 中、
运动性疲劳形成的相关因素与消除措施论文

运动性疲劳形成的相关因素与消除措施论文运动性疲劳形成的相关因素与消除措施论文摘要:运动性疲劳在体育运动和运动训练中是普遍存在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如果运动后产生的疲劳不能及时地消除,会对体育锻炼者或训练者的体能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疾病或损伤,进而发展成为一种病理现象,对锻炼者或训练者起到相反的作用。
本文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进行探究,以期为锻炼者或运动训练者提供参考,使其正确认识运动性疲劳。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运动生物化学分析;消除方法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过度而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下降的一种生理现象。
在进行体育锻炼或者运动训练时,身体各个器官系统会通过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来进行动力输出。
在这个过程中,肌肉会消耗能量,产生酸性代谢物质,如乳酸等,这些酸性物质会对中枢神经进行刺激,从而调节机体能量,把机体控制在安全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之中。
这种方式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系统,当身体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其将会产生某种化学物质来刺激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号施令,使身体产生不适症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疲劳。
机体通过锻炼刺激各个器官系统,通过产生的疲劳来进行超量恢复,如果疲劳积累超过一定程度,不但不能超量恢复,甚至还会导致机体因承受不了运动强度而发生运动损伤。
所以,进行体育锻炼首先要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理,根据原理采取相应消除疲劳的措施,这样才能达到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的效果。
1 运动能源的供应机制运动生物化学是从生物化学中分离出来的,是体育学、生物学和化学的交叉科学,是运用化学物质来研究机体运动的科学。
人类生存需要能量,体育运动则需要更多的能量。
能源的主要物质是糖、脂肪、蛋白质,能量的直接供给来自三磷酸腺昔(ATP)的分解,一旦ATP 被分解,便立即由磷酸肌酸(CP)和二磷酸腺昔(ADP)重新合成。
其中,ATP 是生物氧化过程中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中心,机体在进行工作时产生的能量供应原理实际上是ATP 的分解与合成。
运动训练疲劳产生机理与恢复

运动疲劳恢复机理浅述

运动疲劳恢复机理浅述
体育运动疲劳恢复机理:
一、能量恢复机制
1. 营养物质的补充:体育运动的时候,往往会消耗体内的各种营养成分,特别是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运动后正确的进行营养补充,显著提高疲劳恢复率。
2. 促进新陈代谢:体育运动会刺激机体产生新陈代谢,促使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等物质更加迅速的进行分解,活化体内的新陈代谢,恢复能量,有效抗击疲劳。
二、氧气恢复机制
1. 加快呼吸频率:体育运动期间,体内的氧气消耗量会大大增加,运动后呼吸频率也会提高,迅速把缺氧状态补充回正常,提高疲劳恢复率。
2. 加快血流量:运动后改善血循环,加快血流量,快速把体内新鲜氧气供应到机体四肢等组织,有效预防血液缺氧,改善疲劳情况。
三、机体适应恢复机制
1. 降低激素压力:运动期间机体的激素会数量增加,所以疲劳恢复期需要及时把多余的激素去除,降低激素压力,有效提高疲劳恢复率。
2. 改善睡眠质量:运动后睡眠质量有明显改善,更容易进入深睡眠,改善肌肉紧张,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疲劳恢复能力。
浅谈运动疲劳的产生原因及预防

浅谈运动疲劳的产生原因及预防运动疲劳是指在运动后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表现为疲劳、乏力、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运动疲劳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肌肉疲劳、神经疲劳、代谢物积累和心理疲劳等因素。
在进行运动时,我们应该注意避免这些因素的产生,防止运动疲劳的发生,以提高运动效果和保护身体健康。
首先,肌肉疲劳是运动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运动时,肌肉不断收缩和放松,这消耗了肌肉的能量储备。
当能量储备耗尽时,肌肉就会产生酸性代谢物,如乳酸,这会影响肌肉的运动能力,导致肌肉疲劳。
为预防肌肉疲劳,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运动强度、训练肌肉耐力和维持良好的营养饮食来提高肌肉的耐力和能力。
其次,神经疲劳也是运动疲劳的一种常见原因。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不断向肌肉发送指令以进行协调运动。
当神经系统受到疲劳、紊乱和重复性的刺激时,它就会出现疲劳。
为了防止神经疲劳,我们可以通过适度的休息和恢复来减轻神经系统的负担,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我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第三,代谢产物的累积也会导致运动疲劳。
在运动期间,人体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等会积累在肌肉和血液中,这些代谢产物会干扰肌肉中的化学反应,导致肌肉疲劳和不适感。
预防这种类型的疲劳,我们应该注重身体的水分摄取和排泄,及时清除代谢产物,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状态。
最后,心理因素也影响运动疲劳的发生。
当我们面临长时间、高强度运动时,我们可能感到疲劳、乏力和无精打采,这可能与我们的心理压力和应对能力有关。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情绪,同时调整合理的运动计划,避免运动过度和集中。
综上所述,为了防止运动疲劳,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实现运动量和体能训练的平衡。
要保持身体健康和高效的训练效果,我们可以通过规律有序的锻炼、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充足的睡眠及适当的静态拉伸训练等方式来有效预防运动疲劳的发生。
简述运动疲劳产生机制。

运动疲劳是在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身体感到疲惫和乏力的一种生理现象。
运动疲劳产生的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多个生理系统和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运动疲劳产生机制:
1. 肌肉疲劳:长时间或高强度的运动会导致肌肉疲劳,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和耐力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肌肉糖原耗尽、酸中毒、离子紊乱、神经疲劳等因素导致。
2. 神经疲劳:神经系统在运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神经系统疲劳。
神经疲劳可能表现为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减慢、神经肌肉协调性下降等。
3. 能量耗竭:长时间或高强度的运动会消耗身体的能量储备,如肌肉和肝脏中的糖原。
当能量耗竭时,身体无法维持正常的运动功能,导致疲劳感。
4. 酸中毒:在剧烈运动中,肌肉会产生大量乳酸,导致酸中毒的状态。
酸中毒会干扰肌肉收缩过程,并对神经和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疲劳感。
5. 热量积聚:剧烈运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当体温升高时,身体需要通过汗腺排汗来散热。
如果散热不足或环境温度过高,体温可能升高过快,导致中暑和疲劳。
6. 水和电解质失衡:运动过程中,身体通过汗液排出水分和电解质。
如果水分和电解质的摄入不足或排出过多,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影响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疲劳。
7. 神经递质调节失衡:剧烈运动会导致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释放和调节失衡,影响情绪、注意力和疼痛感知等方面,进而导致疲劳。
浅谈运动性疲劳及消除方法

一
概念 解 释 ( 疲劳。 一) 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 是运动到一定阶段必 然 出现 的一种生理功能变化 ,研究疲劳的目的是为了在运动中 延缓疲劳的出现以及运动后尽快的消除疲劳 , 促进f 灰复过程 , 提 高 ^ 功能能力 。 体 ( ) h - 运动 生疲劳。运动 陛疲劳是由于运动而 引起的运动能 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这就是说 , 引起运动}疲劳的原 牛 _ 因是运动 , 而不是疾病 、 药物 、 环境 、 心理和营养等因素, 运动能 力下降是暂时的经过休息和科学 的调理是可以恢复的 ,与过度 训练和某些疾病不同。 根据超量 I 灰复理论 、 应激理论和运动 训练 理论 ,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一个 “ 疲劳一恢复—再疲劳一再恢 复” 的这样 的一个超量l 灰复的良『过程。 生 故而一般的运动 n疲劳 一 生 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运动眭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 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 ,或者发生运动 疲劳时没有及时地 四、 断运 动- 劳 的方 法 判 陛疲 进行调整 , 继续保持原有 的运动 , 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 , 这 都会使运动 h疲劳变成一种病理观象 ,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 生 疲劳的判断主要有自我感觉 、简易客观的指标及运动者的 响。 所以根据运动 疲劳的产生机制 , 原因分析运动 疲劳并采 经验等指标来粗略评价。 用一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 ,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 l 生疲 ( ) 一 主观 感觉 劳的方法 , 使机体决速有效地进行超量l , 灰复 以便再更好的投入 在主观感觉上运动 性疲劳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 、 中度和非常 训练 、 工作和学 习, 进行更高水平 的恢复 , 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达 疲劳 。 一股 l况下 , 青 可以通过学生或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和某些外 到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贮备和保持并增强人体健康。 部表现来判断运动 『 生疲劳的程度。 二 、 动 性疲 劳 的表 现 运 如下表: ( 肌 肉疲劳 。肌 肉疲劳时 , 一) 肌力下降 , 肌肉收缩速度和放 内容 轻度瘕劳 中度疲劳 桶度疲劳 松速度减慢 , 收缩时间比正常时延长 4 5 , - 倍 放松时间延长可达 自我感 无任 河不 疲劳 、腿痛 、 除疲乏、腿痛 、 心悸外 、尚有 1 , 2倍 严重影响肌肉的快速 、 协调动作。肌 肉出现僵硬 、 肿帐和 觉 舒 头痛、 胸痛 、 恶心甚至 呕吐等征 象, 服 心悸 疼痛 , 可能是由于机械负荷使肌纤维发生细小的损伤 , 乳酸等代 且这些征象持续时间较长 。 谢产物 的积存和水分的积蓄等多种因素引起 的。 排扦 量 较 多,特别是 非常 多,尤 其是整 个躯干部 不多 肩带部 分 分 ( 神经疲劳。 二) 神经疲劳表现为大脑皮层功能下降 , 如反应 在衣服上可 以看见 白色盐迹 。 迟钝 、 断错误 、 判 注意力不集中等。 此时 , 大脑皮层其他部位及皮 面色 稍红 相当红 十分红或苍白, 有时呈 紫蓝 色 层下中枢功能亢进 . 膝反射发生改变 , 脑干及小脑功能低下 , 动 显著加快,并且呼吸表浅 ( 有 作协调性受到了破坏。 呼吸 中度加快 显著加快 时有少数深呼吸出现 ) 有 时会 出 。 ( 内脏疲劳 。 三) 内脏疲劳多表现为呼吸和一 庄 疲劳 , 呼吸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论文之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消除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消除黄江镇中心小学 黄志强 摘要: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现象,是运动到一定阶段必须出现的生理变化,是训练效果的具体表现。人体要经过一定程度的疲劳,才能获得超量恢复,机能得到提高。消除疲劳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心理法、休息和睡眠和加强膳食营养,还有利用药物消除,都是消除疲劳恢复身体运动能力比较有效的方法。研究消除疲劳的方法有利于运动后尽快地恢复体力。关键字:运动;疲劳;恢复;消除 前言:现代竞技体育的首要任务便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的运动潜能,不断提高运动成绩。随着竞技运动竞争的日趋激烈,运动水平也越来越高,许多运动成绩,特别是体能类项目的成绩已逼近人体极限,以致于提高1厘米或缩短百分之一秒都变得非常艰难。向人体极限挑战,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任务,愈发突现出来。为了不断地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依靠科学化、现代化的方法与手段,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竞技体育的极限化训练模式必然给机体带来最大限度的疲劳,如何快速地消除疲劳并达到超量恢复,一直是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追求的目标。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运动的强度越来越大,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适度的疲劳施以合理的恢复手段,不仅可以促进人体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更有利于人体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过度的运动性疲劳不及时消除会引起运动疲劳的积累,不仅对提高运动成绩不利,而且有可能形成运动损伤,最终对健康形成损害,从而和体育运动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了解运动疲劳的发生机制,掌握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消除疲劳对提高运动成绩、增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运动性疲劳研究首先解决的是疲劳的概念问题。疲劳概念的研究与人类探索疲劳的研究是同时起步的,它一开始就成为疲劳问题研究的热点。1880年,莫桑(Mosso)就开始了对人类疲劳的研究,在1915年他就提出了: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 1980年,Karlsson提出,疲劳是丧失保持所需或预想的输出功率。经过近100年的历史,终于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有了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概念,大会认为运动性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现象。而有别于精疲力竭:指肌肉或器官完全不能维持运动。 近些年来,对运动性疲劳概念的提法已较为明确,这些提法的共同点,即生理性疲劳是由于工作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已区别于诸如疾病、环境、营养等原因所致。我国学者,把“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叫做运动性疲劳。2.疲劳产生的机制2.1 能源物质的消耗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在某一大强度运动中,起主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例如百米跑运动,由于运动强度极大,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磷酸肌酸的分解供能,当跑至60-80米处,无论是一般运动员还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都会出现跑速降低的现象,即出现了运动性疲劳。究其原因是体内储存的高速率供能物质——磷酸肌酸被大量消耗,人体运动中需要的能量不得不依靠糖的无氧酵解,由于糖本酵解供能的速度约为磷酸肌酸的二分之一,所以跑的速度出现了下降。2.2 代谢废物的积累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中大量堆积所致。例如在800米跑的运动员中,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是糖的无氧本酵解。运动中产生的乳酸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影响运动能力。①阻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②抑制磷酸果糖激酶减慢糖酵解过程。③H+可代替肌钙蛋白中的钙,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④H+作用于脑,引起疼痛、恶心、定向障碍等严重副作用。⑤抑制脂肪组织内敏感脂肪酶的活性,限制自由脂肪酸进入血液。2.3 内环境的失调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例如在高温下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活动,致使不能继续运动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0.04-0.14%的NaCl水溶液对疲劳就有所克服。2.4保护性抑制 根据巴浦洛夫学派的观点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时各种内外感觉器接受的大量信息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能量消耗过多,当消耗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产生抑制,这对大脑皮层具有保护作用。在长时间的运动中这可能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因素。2.5突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能量供应不能以足够的速率满足运动的需要,或是肌肉力量下降,也可能是兴奋-收缩偶联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发生疲劳,这些因素之间的变化不呈线性关系。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形如一条链的断裂现象。各种体育项目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形式不大相同,产生疲劳的机制也不会完全相同,任何一种假说都难以解释多种运动项目中各有特点的疲劳现象。但根据近几年国际生化研讨会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能源物质的消耗这一理论最有说服力和更为人接受。3.疲劳的消除 没有疲劳便没有训练;没有疲劳的消除便没有超量恢复;这是对当代竞技体育的精辟总结。通常运动员只注重运动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而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殊不知,如不重视运动后疲劳的消除这一环节,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可能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而引起器官病变,甚至有可能使运动员昙花一现,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因此,对运动性疲劳的这种生理反应,要能够掌握并及时进行调节,才不致于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成绩的提高。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3.1心理消除:心理消除主要是意念活动。运动后,要排除思想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调节呼吸上,用意念使自己的呼吸放慢、拉长,以排除所受到的内外不良的刺激,可使过分疲劳、紧张和紊乱状态,得到适当的调节。意念放松,动作可先从头、颈部放松开始,依次向下放松,上肢、肩背、胸、腰与下肢等等。通过肌肉放松,可抑制体内肌肉紧张引起的兴奋刺激;调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提高对肌肉控制的能力。然后用语言自我暗示:“我是非常安静的,从头到脚逐步得到放松”,“现在精力充沛多了”,“全身轻松得很”等等。借用良好的外界自然环境进行调节,例如到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地方散散步或找同伴聊聊天等,都能收到心理消除疲劳的效果。3.2理疗消除:3.2.1注重整理活动: 运动后的整理活动能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是消除疲劳、加快体力恢复的重要手段,因而整理活动的强度、内容及顺序都要有科学的安排。整理活动的目的是使身体更好地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的静止状态。如果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身体的静止姿势会妨碍强烈的呼吸动作,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的回流,使心脏血液的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造成暂时脑贫血,从而产生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甚至晕倒等现象,对机能的恢复、疲劳的消除和肌肉酸痛的消除都不利。因此,在运动后应做适当的整理活动。做整理活动时,量不宜大,动作尽量缓慢、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如剧烈运动之后,可进行放松慢跑、走或做放松操,同时进行深呼吸,也可随音乐进行放松跳动等。3.2.2进行按摩放松: 按摩主要是消除肌肉僵硬和局部疲劳,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心脏负担,消除血乳酸,加速机体恢复。在大运动量训练后进行自我按摩或运动员之间的互相按摩对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是非常有益的。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而且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改善营养,促进新陈代谢,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安抚和镇静作用,有助于大脑正常功能的恢复,因而可以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按摩的部位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疲劳的情况而定,一般将按摩的重点放在运动负荷最大的部位。当运动员极度疲乏时,也可进行全身按摩。按摩的时机,可在运动结束与整理活动一并使用,也可在运动结束洗澡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当运动员非常疲劳时,需让运动员休息2-3小时再按摩。3.2.3沐浴: 沐浴是消除疲劳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如果水温适宜,它可以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国外有人作过测试,运动员在集训期间进行一天的训练后,在沐浴前每100毫升血液中平均有30毫克乳酸,同样在42度的浴水中泡洗5分钟出浴的运动员,乳酸浓度几乎没有变化;而泡洗10分钟出浴的运动员,乳酸降低7至8毫克。如再泡30分至60分钟后,血液中的乳酸就恢复到疲劳前的水平。疲劳时还常常表现为肌肉酸痛,而温水浴对副交感神经有刺激,可以起镇定作用。当然,水的温度,每个人适应能力不同,入浴时间过长,次数过频,水的温度过高,也会因消耗能量而造成疲劳。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控制。3.2.4 热敷: 热敷的作用能消除肌肉的疲劳,尤其是局部肌肉。实践表明:训练前对负荷量较大的部位热敷10分钟,可推迟训练中运动员疲劳出现的时间。训练后进行局部热敷对消除肌肉的酸痛、肌肉的拉伤、关节韧带的扭伤和软组织挫伤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一般情况下热敷的温度以47℃—48℃为宜。3.3保证休息和睡眠:睡眠是人在24小时内发生的周期性需求,它可以消除疲劳、恢复机体能力。在训练中要保证质量,更好地提高运动成绩,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深度。因为睡眠时机体各器官系统活动下降到最低水平,物质代谢减弱,能量消耗仅维持基础代谢水平,这时的合成代谢有所加强,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逐渐得以恢复。另外,睡眠对大脑皮质细胞来说也是一种保护作用,因大脑皮质细胞比较脆弱,容易因长期兴奋而产生损耗。同时,睡眠还能促进人体器官机能恢复,故运动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才能加速疲劳的消除。3.4加强膳食营养:在现代竞技运动中,运动员承受的运动负荷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以致训练和比赛后往往体力、精神消耗极大,疲劳不堪,如不及时补充营养,恢复体力,则将影响后续训练和比赛。因此,运动后的营养恢复是运动训练后消除疲劳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经研究证实,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配比失调,对运动能力及身体恢复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科学地利用营养因素来补充因运动而消耗的物质,修复损伤的体内机构,帮助消除机体的疲劳,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3.5药物疗法:为了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