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往事依依内涵发展教案

合集下载

往事依依教案范文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范文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往事依依》。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3)学会使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学会将诗歌中的意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往事、感恩生活的态度。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往事依依》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主题和意境的把握。

3.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2. 将诗歌意境创新性地运用到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往事依依》的课件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背诵(1)教师提出背诵要求,如准确、流畅、有感情等。

(2)学生自主背诵,互相监督、鼓励。

5.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如“回忆一件令你难忘的事”。

(2)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新性写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欣赏和创作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往事依依》。

(2)完成写作练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往事依依》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学习,如《童年》、《岁月神偷》等,从而让学生发现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诗歌创作: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修辞手法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写作兴趣。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往事依依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理解这些往事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2.引导学生如何从作者的往事中获得启示,将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等情感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难点)本单元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课型: 授课时间: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当你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哪些记忆会最先涌上心头呢?是一次难忘的旅行,还是和家人朋友的温馨时刻?明确: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走进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往事,看看她的回忆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

(板书课题:往事依依)二、预习检测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 “重(chóng)读”“模糊(mó)”“浩渺(miǎo)”“角色(jué)” 等。

(2)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于漪及其作品风格,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能够准确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件往事。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运用的多种写作手法,如比喻、引用等,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回忆,从作者的往事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教师提问:有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于漪老师呢?明确: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上个世纪 80 年代,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引起大上海万人空巷;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 张志公曾对此感叹:“于漪教书简直着了魔!” 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

《往事依依》教案教学设计

《往事依依》教案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 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
02
教学内容
课文分析
01
02
03
文章结构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通过描绘儿时读书、描画 和观影的经历,展现了作 者对往事的深深怀念。
主题思想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 活的怀念,强调了文学和 艺术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 响。
写作特点
作者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 ,将读者带入她的童年回 忆中,语言优美,情感真 挚。
情感态度反思
学生反思自己在《往事依依》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是否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是否对文本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 鸣。
教师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在《往事依依》课堂上的 表现,包括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 小组合作的表现等,给出具体的评价和 指导。
VS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包括对文本的理解、问题的回答、拓展 思考等,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存在 的问题。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目标达成度
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反馈,评估学生 对《往事依依》一课的生字词、文章 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掌握情况,判断教 学目标是否达成。
学生参与度
课堂氛围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课堂互动和 交流。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 问题、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参与 度和积极性。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总结词
激发兴趣、引导思考
详细描述
通过展示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往事,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课文讲解与互动

xx《往事依依》教案

xx《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课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珍视。

(2)培养学生珍惜现在,感恩过去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经历,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 生词短语学习: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让学生进行跟读和造句练习。

3.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思维导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过去的照片或物品,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3. 生词短语学习: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让学生进行跟读和造句练习。

4.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5.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思维导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

7. 展示和反馈: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自己难忘的往事,用文字描述出来,可以是快乐的、悲伤的或是感慨的。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往事依依》教案设计

《往事依依》教案设计

《往事依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往事依依》。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往事,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3)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往事依依》,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生字词学习:教授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

4. 情景模拟:让学生分组讨论,模拟课文中描述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5. 创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往事,创作一篇类似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往事依依》。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情感体验。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短文,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往事依依》课文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往事依依》这篇课文;(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依依之情,理解人类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历史的尊重;(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理解:(1)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意;(2)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细节,掌握课文中的重点信息;(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词语学习:(1)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掌握它们的用法和含义;(2)通过造句和练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词语,提高口语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往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往事的意义和价值。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2)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词语学习:(1)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进行课堂讲解和练习;(2)让学生通过造句和写作,运用这些词语,提高口语和写作能力。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2.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一次往事,并表达自己的感受;3. 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3.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xx《往事依依》教案

xx《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往事依依》。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事件和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怀旧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人,懂得感恩和回报。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往事依依》。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往事的意义和价值。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往事的美好时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难忘的往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往事依依》,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讨论,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2)每组选取一个有趣的往事,进行情景再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回顾往事的美好。

(2)强调珍惜眼前人,懂得感恩和回报。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往事依依》,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往事的短文,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写下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2. 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往事依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体会作者对往事的留恋之情。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作者通过回忆往事所表达的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不一样,有一些事情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情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或者震撼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的一篇散文《往事依依》,看看她的童年往事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预习检测2.走近作者(1)投影出示作者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

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2)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作者。

3.字词积累(1)投影出示字词:徜徉(cháng yáng)、浩渺(miǎo)、雕镂(lòu)、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险峻(jùn)、水泊(pō)、狼狈(bèi)、逃窜(cuàn)、婵娟(chán)、绚丽、眼花缭乱、心旷神怡、慷慨(kǎi)、角色(jué)、鸦雀无声、镌刻(juān)。

(2)解释下列词语: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绚丽:灿烂美丽。

浩渺:水面辽阔无边。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往事依依
于漪
一目标呈现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3.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预习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徜徉() 浩淼() 素娥()
婵娟() 绚丽() 镌刻()
雕lòu() 慷kǎi() mínɡ()刻
答案:chánɡmiǎoéchán xuàn juān镂慨铭
(2)据义填词
①:形容竭力思索。

②: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③: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④:形容非常安静。

答案:①搜索枯肠②走投无路③眼花缭乱④鸦雀无声
二讨论交流
1 细读课文,概括文中所写的四件事。

2 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对“我”有什么影响?
3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4 结合所选四件事,从全文来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三成果展示
1 细读课文,概括文中所写的四件事。

答案: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

2 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对“我”有什么影响?
答案:都和读书(画)有关。

读书(画),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3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答案: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4 结合所选四件事,从全文来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答案:文章所选的四件事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

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

四小结检测
题目解读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整篇文章的一条纽带,“依依”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的几件往事,都是紧紧围绕这一线索进行叙事的。

因此,这一题目起到了总领全篇、点明主旨的作用,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

探究二 赏析语言
3.阅读课文,仔细揣摩优美的语言,请仿照下面的参考示例,对相关语句进行批注或赏析。

参考示例: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赏析:用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突出这几件事在自己的记忆中印象之深,给少年读者留下悬念。

往 事 依 依
于 漪
分析
语句
的作
用位

常见作

答题模式


开篇点
题,引出
下文,设
置悬念,
渲染气

用……引出……,
突出……


承上启
下,呼应
上文
过渡句(段),……
引出……


总结全
文,呼应
上文,点
明中心,
深化中

总结全文(呼应上
文),点明(深化)主
题,写出(说明、反
映等)……
【即学即用】
(1)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赏析:用“美丽的生活花环”引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突出了“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对“我”童年生活的影响。

(2)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赏析:过渡句,自然引出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生动场景及对“我”的熏染。

(3)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赏析:总结全文,深化了主题,说明学习语文必须多读书,做人必须多读书的道理,反映了作者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

【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编织你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是哪一本书?请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甲:《唐诗三百首》,使我从小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开拓了我的视野。

我的观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的意志更为坚定,培养了我不畏艰难困苦的性格。

五作业布置及预习
(一)课外作业
1 抄写课文词语拼音及注释。

2 做教辅练习。

(二)预习
幼时记趣理解并找出不会理解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