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往事依依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往事依依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往事依依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2、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⑴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⑵了解文章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⑴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⑵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足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有一些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我们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震撼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叙事散文《往事依依》。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查1、生字预习徜徉(chángyán g)烟波浩淼(miǎo)晦(huì)青女素娥(é)婵(chán)娟绚(xuàn)镂(lòu)心旷神怡(yí)镌(juān)刻谆谆(zhūn)2、形近字嘹、缭、潦谆、淳晦、悔3、词语解释依依搜索枯肠徜徉浩淼心旷神怡眼花缭乱三、作者简介于漪(1929-),女,江苏镇江人。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

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她上课注重“教文育人”,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文题背景:〈〈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往事依依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往事依依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它具有浓郁的怀旧情感,展现了作者的真挚感情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不仅为学习者带来了美的享受,更是让学习者体会到人生的多姿多彩和生命的珍贵。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呢?一、教材分析1. 本文类型属于散文,文体上有个人化和抒情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文学风格;2. 文章的作者是茅盾,他以他亲身体验的事实来说明了他对儿时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3. 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即“山里的课堂、水边的游戏、淳朴的生活”;4.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借用比喻、调动想象等等。

二、教学设计1. 导入课堂学习者们肯定对“往事依依”这篇文章会感到好奇,那么就可以首先让他们看看文章的标题,并询问他们对此有些什么想法和感受。

然后,你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发挥,开设一个小研究讨论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于标题的不同解释,从而引导他们进入该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2. 整体阅读在整体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方式划分出文章的基本结构,让学习者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并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特点,让学习者具有初步的了解。

接着,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分发一些知识点、生僻词汇等辅助材料,以便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段阅读在分段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分成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可以归纳并总结出段落内的关键理念,然后相互分享,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对文本的解析能力。

4. 课堂互动在文学教育时,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在学生们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进行挖掘和争论,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

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可以安排一些相关演示或文献资料、图片或实物等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展示出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

《往事依依》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2、反复朗读,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忆
长。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


空)去联想、想像,去探求、去感知。

季景物的诗句吗?
不尽长江滚
写此词。

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
他回来找什么?故结局会怎样
志趣高尚的人。

、创设情境:通过刚才的品味、朗读,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
教后反
说明:预习作业、训练作业、当堂检测及巩固作业附后。

初一语文《往事依依》教案优秀9篇

初一语文《往事依依》教案优秀9篇

初一语文《往事依依》教案优秀9篇初一语文《往事依依》教案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过程和方法:(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中注意圈点勾画。

(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3)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4)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难点: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1、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在独立、合作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理解本文选材的精当,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第二课时:讨论、品味语言。

小组讨论交流,品味精彩的语句。

体会作者对精神生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四、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六、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预习内容及要求:1、自学生字词:徜徉浩淼绚丽雨晦镌刻雕镂婵娟感慨万端谆谆教导搜索枯肠2、作者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往事依依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往事依依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往事依依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往事依依》(是语文著名教育家于漪女士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富有文学情趣的优美散文。

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小时候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及文学的思想感情。

下列是整理的往事依依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往事依依》教案教材分析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

真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反问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

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

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指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

文中饱含深情,富有哲理。

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中之重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概括环境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专文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重新认识的能力。

3、知识目标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读音、概括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阐释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的拼写法,了解研究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沧桑往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

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尽收眼底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赶回于漪老师训导主任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回来探寻她成长的源头源头吧!(板书课题)二、解题: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6篇)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6篇)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6篇)《往事依依》优秀教案(1)教学内容:七班级《语文》课本(上册)第36—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目标:观赏本文美丽的语言,提升观赏散文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提升审美情趣;积累语言材料;处理时可采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情感,熟悉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育同学积极阅读的习惯;培育喜爱自然、喜爱生活、喜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教学重点:⑴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⑴认识文章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⑴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⑴对自己喜爱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3、突破:引领同学梳理文章思路,朗读课文中的美丽语句,并从中受到引发。

教学预备:1、同学查找于漪老师的有关资料。

2、同学收集文中消失的古诗文并认识大意。

教学步骤及过程:(1课时)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当圆圆的太阳爬上了山坡/当夏日的风缓缓吹来/当我们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发觉我们已经长大了/那童年就显得更加地好看”。

请大家想一想: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或者对你影响较大的事情。

同学活动……几位同学乐观地回忆了儿时的事与我们共享。

是呀,童年令人难忘,童年的事有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

(板题:往事依依)2、走进生展现其收集的有关资料。

二、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遇到不熟悉的字或不懂意思的词语把它标出来,在学习小组中争论解决,留意学会使用工具书。

师生着重辨析“泊”:pō(解释为“湖”)bó(解释为“停靠”)2、请同学读课文(一人一节),其他同学在听读的同时,思索: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⑴同学读课文。

(师正音、评价朗读)⑴争论课文内容……明确:文章写了对小时候几件事情的回忆。

⑴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段落。

(第一节)齐读第一节。

3、“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那么,写了哪几件事呢?请大家扫瞄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往事依依》教教学设计24苏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往事依依》教教学设计24苏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往事依依》教案教学设计24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能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并模仿写作。

3、诗、词等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三、教材学情分析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怀有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深切怀念的情愫,这为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提供了极佳的情感切入口。

本文词汇量大而丰富优美,诗句应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使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

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

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语言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

四、相关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本文的教学多用两教时,且教学内容多拘囿于课文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所获并不丰富,兴趣反而见少。

为改变这一“少慢差费”现象,我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我校“四自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等原则与手段,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实践、设置探究创造性练习贯穿于课堂,尝试用一教时来高效地完成课文的学习,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本过程分四个板块进行。

板块一:结合实际,激情导入1、“往事依依”、“依依往事”反复品读课题,结合童年经历体会“依依”一词的含义及本文的情感基调。

(播映表现儿童生活的画片,如幼儿笑脸、学走路、游戏、读书、画画等)2、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枚春芽,她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先生的童年也是如此。

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

板块二:整体感知,把握思情让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使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及感受有哪些。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结合原文,提炼概括词句的方法,讨论评点后播映投影一)板块三:细节探究,品读练习(一)重点评点“看图画”的第二片段(播映画面)指名一女生朗读,让学生景物描写中的妙词佳句,并作分析评点。

苏教版《往事依依》教案(汇总)

苏教版《往事依依》教案(汇总)

苏教版《往事依依》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怀旧情怀;(2)懂得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2)学会写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2)学生自学生字词,并进行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进行课堂笔记整理,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朗读课文,加强语气和情感的把握;2. 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描写;3. 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课后探讨。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苏教版《往事依依》教案(六)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媒体,营造怀旧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课前准备:
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
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三、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四、自学成果检查交流
1、介绍作者: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
3、学生自由谈论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五、指名配乐朗读
六、学生分组讨论:
A、预习要求中对课文三个方面的认识
B、自己阅读课文产生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成文字)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寻求解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抓住某一个问题适当讨论。

七、思考概括文中回忆了少年时期哪几件往事,各自的感受是什么
(在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归纳,整体感知课文)
参考:
回忆了四件往事:1、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2、学生时代读书美不胜收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老师教导令我受益终身。

同学小结:文章采用了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

八、思考: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九、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在笔记本上形成文字)
十、课外阅读:田汉《南归》
十一:检测题王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